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鲁迅 >

第193章

鲁迅-第193章

小说: 鲁迅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幼时
虽曾梦想飞空,但至今还在地上,救小创伤尚且来不及,那有余暇使心开意豁,立
论都公允妥洽,平正通达,像“正人君子”〔3〕一般;正如沾水小蜂,只在泥土上
爬来爬去,万不敢比附洋楼中的通人〔4〕,但也自有悲苦愤激,决非洋楼中的通人
所能领会。

  这病痛的根柢就在我活在人间,又是一个常人,能够交着“华盖运”。

  我平生没有学过算命,不过听老年人说,人是有时要交“华盖运”的。
这“华
盖”在他们口头上大概已经讹作“镬盖”了,现在加以订正。
所以,这运,在和尚
是好运:顶有华盖,自然是成佛作祖之兆。
但俗人可不行,华盖在上,就要给罩住
了,只好碰钉子。
我今年开手作杂感时,就碰了两个大钉子:一是为了《咬文嚼字》,
一是为了《青年必读书》。

  署名和匿名的豪杰之士的骂信,收了一大捆,至今还塞在书架下。
此后又突然
遇见了一些所谓学者,文士,正人,君子等等,据说都是讲公话,谈公理,而且深
不以“党同伐异”〔5〕为然的。
可惜我和他们太不同了,所以也就被他们伐了几下,
——但这自然是为“公理”〔6〕之故,和我的“党同伐异”不同。
这样,一直到现
下还没有完结,只好“以待来年”〔7〕。

  也有人劝我不要做这样的短评。
那好意,我是很感激的,而且也并非不知道创
作之可贵。
然而要做这样的东西的时候,恐怕也还要做这样的东西,我以为如果艺
术之宫里有这么麻烦的禁令,倒不如不进去;还是站在沙漠上,看看飞沙走石,乐
则大笑,悲则大叫,愤则大骂,即使被沙砾打得遍身粗糙,头破血流,而时时抚摩
自己的凝血,觉得若有花纹,也未必不及跟着中国的文士们去陪莎士比亚〔8〕吃黄
油面包之有趣。

  然而只恨我的眼界小,单是中国,这一年的大事件也可以算是很多的了,我竟
往往没有论及,似乎无所感触。
我早就很希望中国的青年站出来,对于中国的社会,
文明,都毫无忌惮地加以批评,因此曾编印《莽原周刊》〔9〕,作为发言之地,可
惜来说话的竟很少。
在别的刊物上,倒大抵是对于反抗者的打击,这实在是使我怕
敢想下去的。

  现在是一年的尽头的深夜,深得这夜将尽了,我的生命,至少是一部分的生命,
已经耗费在写这些无聊的东西中,而我所获得的,乃是我自己的灵魂的荒凉和粗糙。

但是我并不惧惮这些,也不想遮盖这些,而且实在有些爱他们了,因为这是我转辗
而生活于风沙中的瘢痕。
凡有自己也觉得在风沙中转辗而生活着的,会知道这意思。


  我编《热风》时,除遗漏的之外,又删去了好几篇。
这一回却小有不同了,一
时的杂感一类的东西,几乎都在这里面。

  一九二五年十二月三十一日之夜,记于绿林书屋〔10〕东壁下。


         ※        ※         ※

  〔1〕大方之家 见识广博的人。
《庄子·秋水》:“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2〕伟大的人物 这里指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约前565—前486)。
佛经说他
有感于人生的生、老、病、死等苦恼,在二十九岁时出家,苦行六年,仍未得解脱
的途径。
后来坐在菩提树下苦思七日,终于悟出了佛理。
下文的三世,佛家语,指
过去、现在、未来。
天眼通,也是佛家语,所谓“六通”(六种广大的“神通”)
之一,即能透视常人目力所不能见的东西。
天人师,佛的称号。

  〔3〕“正人君子” 指现代评论派的胡适、陈西滢、王世杰等。

  他们在一九二五年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风潮中,站在北洋政府一边,竭力为章士
钊迫害学生的行为辩护,攻击鲁迅和女师大进步师生。
这些人大都住在北京东吉祥
胡同,当时曾被拥护北洋军阀的《大同晚报》称赞为“东吉祥派之正人君子”。

  〔4〕通人 博古通今、学识渊博的人。
这里是对陈西滢一类人的讽刺。
当时北
洋政府教育总长章士钊,在他主编的《甲寅》周刊第一卷第二号(一九二五年七月
二十五日)发表的《孤桐杂记》中曾称赞陈西滢说:“《现代评论》有记者自署西
滢。
无锡陈源之别字也。
陈君本字通伯。
的是当今通品。

  〔5〕“党同伐异” 语见《后汉书·党锢传序》。
纠合同伙,攻击异己的意思。

陈西滢在《现代评论》第三卷五十三期(一九二五年十二月十二日)的《闲话》中
曾用此语影射攻击鲁迅说:“中国人是没有是非的……凡是同党,什么都是好的,
凡是异党,什么都是坏的。

  〔6〕“公理” 参看本书《“公理”的把戏》。

  〔7〕“以待来年” 语见《孟子·滕文公》。

  〔8〕文士们 指陈西滢、徐志摩等人。
他们都曾留学英国,自以为深通英国文
学,研究过莎士比亚,并常常以此自炫。
如徐志摩在一九二五年十月二十六日《晨
报副刊》发表的《汉姆雷德与留学生》一文中说:“我们是去过大英国,莎士比亚
是英国人,他写英文的,我们懂英文的,在学堂里研究过他的戏,……英国留学生
难得高兴时讲他的莎士比亚,多体面多够根儿的事情,你们没到过外国看不完全原
文的当然不配插嘴,你们就配扁着耳朵悉心的听。
……没有我们是不成的,信不信?”
陈西滢在同月二十一日《晨报副刊》发表的《听琴》一文中也说“不爱莎士比亚你
就是傻子”。
莎士比亚(W.Shakespeare,1564—1616),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
戏剧家、诗人。
著有剧本《仲夏夜之梦》、《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等
三十七种。

  〔9〕《莽原周刊》 文艺刊物,鲁迅编辑。
一九二五年四月二十四日创刊于北
京,附《京报》发行,同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出至第三十二期休刊。
参看《可惨与可
笑》注〔4〕。
该刊所载文字大都是对于旧社会和旧文化的批判。
鲁迅在《两地书·
一七》中曾说:“中国现今文坛(?)的状况,实在不佳,但究竟做诗及小说者尚
有人。
最缺少的是‘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我之以《莽原》起哄,大半也就
为了想由此引些新的这一种批评者来,……继续撕去旧社会的假面。

  〔10〕绿林书屋 西汉末年,王匡、王凤等在绿林山(在今湖北当阳)聚集农
民起义,号“绿林兵”;“绿林”的名称即起源于此。
后来,就以“绿林”或“绿
林好汉”泛指聚居山林反抗官府或抢劫财物的人们。
一九二五年北洋政府教育部专
门教育司司长刘百昭和现代评论派的一些人,曾辱骂鲁迅及其他反对章士钊、支持
女师大学生斗争的教员为“土匪”、“学匪”(参看本书《“公理”的把戏》和
《华盖集续编·学界的三魂》),作者因戏称自己的书室为“绿林书屋”。





                               通讯〔1〕

                                   一

  旭生〔2〕先生:
  前天收到《猛进》〔3〕第一期,我想是先生寄来的,或者是玄伯〔4〕先生寄
来的。
无论是谁寄的,总之:我谢谢。

  那一期里有论市政的话,使我忽然想起一件不相干的事来。
我现在住在一条小
胡同里,这里有所谓土车者,每月收几吊钱,将煤灰之类搬出去。
搬出去怎么办呢?
就堆在街道上,这街就每日增高。
有几所老房子,只有一半露出在街上的,就正在
豫告着别的房屋的将来。
我不知道什么缘故,见了这些人家,就像看见了中国人的
历史。

  姓名我忘记了,总之是一个明末的遗民,他曾将自己的书斋题作“活埋庵”。


  〔5〕谁料现在的北京的人家,都在建造“活埋庵”,还要自己拿出建造费。

看报章上的论坛,“反改革”的空气浓厚透顶了,满车的“祖传”,“老例”,
“国粹”等等,都想来堆在道路上,将所有的人家完全活埋下去,“强聒不舍”
〔6〕,也许是一个药方罢,但据我所见,则有些人们——
  甚至于竟是青年——的论调,简直和“戊戌政变”〔7〕时候的反对改革者的论
调一模一样。
你想,二十七年了,还是这样,岂不可怕。
大约国民如此,是决不会
有好的政府的;好的政府,或者反而容易倒。
也不会有好议员的;现在常有人骂议
员,说他们收贿,无特操,趋炎附势,自私自利,但大多数的国民,岂非正是如此
的么?这类的议员,其实确是国民的代表。

  我想,现在的办法,首先还得用那几年以前《新青年》上已经说过的“思想革
命”〔8〕。
还是这一句话,虽然未免可悲,但我以为除此没有别的法。
而且还是准
备“思想革命”的战士,和目下的社会无关。
待到战士养成了,于是再决胜负。

这种迂远而且渺茫的意见,自己也觉得是可叹的,但我希望于《猛进》的,也终于
还是“思想革命”。

                       鲁迅。
三月十二日。

  鲁迅先生:
  你所说底“二十七年了,还是这样,”诚哉是一件极“可怕”的事情。
人类思
想里面,本来有一种惰性的东西,我们中国人的惰性更深。
惰性表现的形式不一,
而最普通的,第一就是听天任命,第二就是中庸。
听天任命和中庸的空气打不破,
我国人的思想,永远没有进步的希望。

  你所说底“讲话和写文章,似乎都是失败者的征象。

  正在和运命恶战的人,顾不到这些。
”实在是最痛心的话。

  但是我觉得从另外一方面看,还有许多人讲话和写文章,还可以证明人心的没
有全死。
可是这里需要有分别,必需要是一种不平的呼声,不管是冷嘲或热骂,才
是人心未全死的证验。
如果不是这样,换句话说,如果他的文章里面,不用很多的
“!”,不管他说的写的怎么样好听,那人心已经全死,亡国不亡国,倒是第二个
问题。

  “思想革命”,诚哉是现在最重要不过的事情,但是我总觉得《语丝》,《现
代评论》和我们的《猛进》,就是合起来,还负不起这样的使命。
我有两种希望:
第一希望大家集合起来,办一个专讲文学思想的月刊。
里面的内容,水平线并无庸
过高,破坏者居其六七,介绍新者居其三四。
这样一来,大学或中学的学生有一种
消闲的良友,与思想的进步上,总有很大的裨益。
我今天给适之先生略谈几句,他
说现在我们办月刊很难,大约每月出八万字,还属可能,如若想出十一二万字,就
几乎不可能。
我说你又何必拘定十一二万字才出,有七八万就出七八万,即使再少
一点,也未尝不可,要之有它总比没有它好的多。
这是我第一个希望。
第二我希望
有一种通俗的小日报。
现在的《第一小报》,似乎就是这一类的。





  这个报我只看见三两期,当然无从批评起,但是我们的印象:第一,是篇幅太
小,至少总要再加一半才敷用;第二,这种小报总要记清是为民众和小学校的学生
看的。
所以思想虽需要极新,话却要写得极浅显。
所有专门术语和新名词,能躲避
到什么步田地躲到什么步田他。
《第一小报》对于这一点,似还不很注意。
这样良
好的通俗小日报,是我第二种的希望。
拉拉杂杂写来,漫无伦叙。
你的意思以为何
如?
                    徐炳昶。
三月十六日。


                                   二

  旭生先生:
  给我的信旱看见了,但因为琐琐的事情太多,所以到现在才能作答。

  有一个专讲文学思想的月刊,确是极好的事,字数的多少,倒不算什么问题。

第一为难的却是撰人,假使还是这几个人,结果即还是一种增大的某周刊或合订的
各周刊之类。
况且撰人一多,则因为希图保持内容的较为一致起见,即不免有互相
牵就之处,很容易变为和平中正,吞吞吐吐的东西,而无聊之状于是乎可掬。
现在
的各种小周刊,虽然量少力微,却是小集团或单身的短兵战,在黑暗中,时见匕首
的闪光,使同类者知道也还有谁还在袭击古老坚固的堡垒,较之看见浩大而灰色的
军容,或者反可以会心一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