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慈禧前传 >

第337章

慈禧前传-第337章

小说: 慈禧前传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两位主子赏得太多了。”李莲英又请了个安。 
  李莲英传宣懿旨的任务,到此告一段落,本可以就此辞去,而况在漱芳斋听戏的慈禧太后,亦已到了传晚膳的时刻,应该在那里伺候照料,也不容他在这里多作逗留。可是他居然抛开一切,留了下来,自告奋勇地执持侍膳的差使。 
  赏赐的喜膳是由位在养心殿以南,军机处以北的御膳房所备办。名为一桌,其实不止一桌,一共是大小七桌,另加十来个朱漆食盒,由一队穿戴整齐的太监抬着、捧着,从西二长街经崇禧门,入翊坤门,安设在翊坤宫正殿。李莲英套上白布袖头,亲自动手摆设菜肴,等一切妥帖,方始来请瑾嫔和珍嫔入座。 
  入殿一看,才领略到所谓“天家富贵”,说“食前方丈”,还是浅乎言之。摆设在两张大长方桌上的菜肴,起码也有五六十样,食具是一式朱红字细瓷的加盖海碗,或者直径近尺的大盘。盘碗中都有一块银牌,这是为了防毒而设,如果食物中下了毒,银牌一沾这些食物就会发黑。 
  除此以外,还有四张小膳桌,分别置放点心、小菜、火锅与粥膳。饭不准叫饭而叫“膳”,吃不准称吃而称“进”,所以吃饭叫“进膳”。 
  “请两位主子进用喜膳!”李莲英接着便喊:“打碗盖!” 
  于是由王得寿领头动手,四五个太监很快地将碗盖一起取下,放在一个大木盒中拿走。瑾珍姊妹俩东西并坐,随即便有宫女递上沉甸甸金镶牙筷,同时视她们姊妹俩眼光所到之处,报着菜名。 
  这种吃饭的方式,在瑾珍姊妹是梦想不到的。尤其是珍嫔,在那么多人注视之下,真个举箸踌躇,食不下咽。而想到神庙上供的情形,又不免忍俊不禁,差一点笑出声来。 
  “老佛爷的赏赐,”谨慎持重的瑾嫔向她妹妹说,”多吃一点儿。” 
  这一来,珍嫔不得不努力加餐,只是膳食实在太丰富了,就算浅尝辄止,也尝不到三分之一,便觉得胀饱无比,而进膳的时间,却整整花了一个钟头。 
  等她们漱过口下座,李莲英才请安告辞,接着,宫门便下钥了。 
  “这么早就关门上锁,”珍嫔问王得寿,“晚上就不能到那里串串门子?” 
  “是!规矩这样。”王得寿答说,“宫里跟外面不一样,都是半夜里起身,所以歇得也早。” 
  “万一,万一有什么意外呢?”珍嫔问道:“譬如象上个月,太和门走火?” 
  “那… 。”王得寿很老实,不知何以为答,迟疑了好半天才说了一句,“那时候,敬事房总管会来通知该怎么办!” 
  “敬事房总管是李莲英吗?” 
  “不是。可是他的权柄大,敬事房总管也得听他的。” 
  “喔,还有呢?”珍嫔问道,“还有那些人是掌权的?” 
  这“那些人”自是指太监而言,王得寿便屈着手指数道:“李莲英下来就得数崔玉贵,是二总管,再下来是硬刘… 。” 
  “怎么叫硬刘?” 
  “他的脾气很硬,有时候连老佛爷都让他一两分,所以叫他硬刘,只有李莲英管他叫小刘。他年纪很轻,可是念过书,常常看《申报》,老佛爷有时候要跟人谈谈时事,只有硬刘能够对付得下来。” 
  “原来如此。”珍嫔又问:“皇上跟前呢?得宠的是谁?” 
  “万岁爷跟前,没有什么特别得宠的。不过,”王得寿回头看了一下,放低了声音,“有个人,主子可得稍微留点儿神。” 
  看他这种唯恐隔墙有耳的戒备神态,珍嫔倒吃了一惊,睁大了眼问:“谁啊?” 
  “是乾清宫的首领太监,姓王,名叫王香,大家都叫他香王。他是… 。” 
  王得寿突然顿住,脸上的表情很奇怪,恐惧与失悔交杂,显然是发觉自己失言,不敢再往下说了。 
  珍嫔当然不肯默尔以息,“你怎么不说完?”她追问着。 
  “奴才是瞎说。”王得寿陪着笑,“主子别把奴才的话记在心上。” 
  “不要紧,你尽管说。” 
  “实在没有什么好说的!奴才是胡言乱语,主子只当奴才什么都没有说。” 
  居然赖得干干净净!珍嫔有着被戏侮之感,心中十分不悦。但刚刚进宫,似乎不便真的拿出“主子”的派头,追究个水落石出。而就此不闻不问,却又于心不甘。那么,该怎么办呢?她这样自问着。 
  愣了一会,突生一计,随即冷笑一声,“你不说,随你!不过你要让我忘掉,那可是办不到的事。”她说,“过几天等我问王香自己就是。你下去吧!” 
  说完,珍嫔亦即起身,连正眼都不看王得寿,打算往后而去。这一下,王得寿可吓坏了,赶紧喊道:“主子,主子,奴才有下情。” 
  珍嫔站定了,回过脸来说:“我可不愿意听你吞屯吐吐的话。” 
  “奴才全说。不过,奴才说了,主子得包涵奴才。不然,奴才一条命就不保了。” 
  说得如此严重,珍嫔倒觉恻然,也谅解了他不敢轻易透露真情的苦衷,便放缓了声音说:“你是这里的人,我自然包涵你。可是,你也得拿真心出来才行。” 
  “是!奴才不敢欺主子。”王得寿低声说道:“主子当心王香,他是老佛爷派在万岁爷跟前的坐探。” 
  “坐探?”珍嫔困惑地问,“打探些什么呀?” 
  “那就不知道了。”王得寿很吃力地说,“反正主子将来要见了王香,留点神就是。” 
  “嗯,嗯!”珍嫔静静想了一会,弄明白了是怎么回事,点点头说:“亏得你告诉我。我会留神,也不会说破。你很忠实,很好!以后就要这样子,听见了什么有关系的话,要赶快来告诉我。” 
  “是!”王得寿觉得这位“主子”,年纪虽小,说话行事却很老练,便有了信心,也生出敬意,很诚恳地答道:“主子万安!奴才不帮着主子,可帮着谁呢?” 


  ……………………………………………… 
  一鸣扫描,雪儿校对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七十



  一连三天,除了大婚礼成,加恩王公及内廷行走诸臣,颁发了四道上谕以外,皇太后与皇帝都不曾召见臣工。皇帝依旧每天侍奉慈禧太后在漱芳斋听戏,皇后与瑾珍两嫔,亦依旧各处深宫,要等二月初二,皇后朝见了皇太后,才能到各处走动。 
  翊坤宫的两姊妹,一直没有见过皇帝。珍嫔还在待年,瑾嫔亦未能与皇帝同圆好梦。王得寿倒是每天都悬着心在等待,怕皇帝会突然驾临。这样到了月底,估量皇帝在这三天之中,是决不会到翊坤宫来了,因为归政大典期前,皇帝亲祭社稷坛,必须斋戒三天,独居毓庆宫西的斋宫,决不能召幸妃嫔。 
  那知就在这一天宫门将要下钥之时,敬事房总管匆匆赶了来通知:皇帝驾临翊坤宫,瑾嫔和珍嫔大妆朝见。 
  这一下让王得寿慌了手脚,一面禀报两位主子,一面传召宫女,伺候大妆。先穿香色龙纹朝袍,再穿下幅“八宝立水”,两肩前后绣正龙的朝褂,披上金约,挂上珊瑚朝珠,最后戴上朱纬薰貂,满镶珠宝的朝冠,另外还要配上各项首饰。 
  手忙脚乱地刚刚穿戴整齐,已听见宫门外有“起——起——”的响声,知道皇帝快到了。 
  “赶紧吧!”瑾嫔慌张地问,“我的手绢儿呢?” 
  “不慌,不慌!”最年长的那宫女,名叫翠喜,见多识广,比较从容,“来得及,来得及!” 
  果然来得及。因为皇帝驾临,有一定的仪注,嘴里不断发出“起——起——”声响,警告闲人回避的是敬事房的太监,在他后面二三十步远是两名总管太监,并排走在两侧,任务是察看道路,有什么不妥之处,可以及早戒备。 
  然后,又隔一二十步远,才是皇帝的软轿,走得极慢。所以等先行的敬事房太监到了翊坤宫,瑾珍两嫔出规,也还不迟。 
  这是第一次觐见皇帝,依照正式的仪注,得在宫门跪接,同时应该报名。等皇帝软轿进宫,方始跟随在后,进入正跟朝见。 
  行过三跪九叩的大礼,只听皇帝说道:“起来吧!” 
  “是!”瑾嫔答应一声,站起身来,珍嫔跟着姐姐一起行动,只比她姐姐胆大,站起身子,大大方方地看了皇帝一眼。 
  反而是皇帝,倒有些腼腆,不由自主地将视线往旁边一避,这样也就自然而然地看到了瑾嫔。 
  瑾嫔端庄大方,而且谨守礼法,此时垂着手也垂着眼,因此能让皇帝从容平视。不能只看不说话,皇帝问道:“你住在那儿?” 
  “奴才住东厢庆云斋。” 
  “喔!”皇帝说道,“皇太后前年在那里住过。” 
  前年因为修理储秀宫,慈禧太后一度移居于此,住虽不久,事先一样大事修葺,珍嫔便即说道:“怪不得,东厢比西厢新得多了。” 
  这很平常的的一句话,在此时此地便觉得不平常。宫中规制严格,尤其是在皇太后、皇帝面前,决不能胡乱答话,而珍嫔竟仿佛是在自己家里那样,想到就说,毫无忌惮,以致瑾嫔不安,下人诧异,而皇帝却有新奇之感。 
  “这样说,”皇帝看着珍嫔问,“你是住西厢?” 
  “是!奴才住西厢道德堂。” 
  “翊坤宫倒来过好几回,从没有到过道德堂,我上你那里看看去。” 
  “是!”珍嫔答应着,“奴才领路。” 
  照规矩,该由王得寿侧着身子领路,而珍嫔以意为之,不循法度,却拿她无可奈何。因为皇帝并没有发话,同时她做得那么自然,潇潇洒洒地,不即不离的行动,并不能使人觉得她不对。 
  就这一下,将那些刻板的规矩都打破了。王香和王得寿还有敬事房的太监,全不知道该怎么办?跟到道德堂院子里,都站住了脚,眼看珍嫔在前,皇帝居中,瑾嫔在后,陆陆续续进了屋子,打门帘的宫女,将棉门帘一放,内外隔绝,只有守在外面待命的份儿了。 
  而皇帝却觉得很舒服,他是第一次摆脱了寸步不离左右的那些执事太监,有着解除了束缚的轻松之感,很随便地就坐了下来。 
  “皇上请上坐!”珍嫔请个安说。 
  上面是炕床,宜于躺而不宜于坐,坐着两面临空,不如在椅子上靠着舒服,皇帝便即笑道:“就这儿很好。你倒碗茶我喝!” 
  皇帝到那里都带着专用的茶具,当初防微杜渐,恐怕有人下毒,所以派专人伺候,久而久之,形成规制,太监宫女无不清楚。因此,有宫女便待传谕“进茶”,却为皇帝拦住了。 
  “别叫他们!”皇帝对那宫女说,“把你们主子喝的茶,倒一碗我喝!” 
  “奴才喝的是菊花茶。”珍嫔答说,“只怕皇上喝不惯。” 
  “菊花茶消食败火,很好。” 
  于是珍嫔亲自去泡了一碗菊花茶,捧到皇帝面前。滚水新沏,茶还烫得很,口渴的皇帝却有些忍不得了。 
  “太烫!有凉一点儿的没有?” 
  “凉的是奴才喝残了的,可不敢进给皇上。要不……,”珍嫔用手指扶着太阳穴,偏着头想了一下,然后一掀眉说,“有了,对一点儿蜜水吧!” 
  语音清脆,真有呖呖莺声之感,加上她那娇憨的神情,皇帝未曾饮蜜,便已甜到心头。而珍嫔却不待他置可否,已经扭转腰肢,捧来一个青花小瓷缸,里面是调淡了的蜜水。这时瑾嫔也帮着动手,逼出盖碗中的茶汁,对上三分之一的蜜水,珍嫔接了过来,抽手绢拭净杯沿的茶渍,方始双手捧上。 
  “挺香的!”皇帝喝了一口,又喝一口,接连不断地,很快地喝了一半,“回头你说给他们,以后也照这个样子伺候菊花茶。” 
  “是!”瑾珍姐妹同声答应。 
  “去年我嗓子不舒服,也喝菊花茶,觉得不如这个好。” 
  “这菊花是杭州来的。” 
  “喔,”皇帝想到了,“必是长善给你捎来的。是吗?” 
  “是。”珍嫔戚然,“是奴才伯父给的。菊花到,出缺的电报也到了。” 
  “长善可惜!”皇帝安慰她说,“他的儿子很好,志锐是长善的儿子吗?” 
  “不是!是奴才大伯父长敬的儿子。”珍嫔答说,“奴才二伯父当广州将军的那几年,志锐一直在广州读书。” 
  “都说长善在广州的时候,风雅好客,很有些有才气的,在他那里。倒是些什么人呀?” 
  “有奴才的老师文廷式,他的才气最大。” 
  “是你的老师?”皇帝觉得很新奇似的,转脸问瑾嫔,“也是你的老师吗?” 
  “是。” 
  皇帝看看她们姊妹俩,十五岁的瑾嫔,已有大人的模样,十三岁的珍嫔,稚气多少未脱,不象是肚子里有墨水的,所以又问:“那姓文的教了你们几年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