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从战争中走来:两代军人的对话 >

第91章

从战争中走来:两代军人的对话-第91章

小说: 从战争中走来:两代军人的对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又回来了。与过去不同的是,他在军队的职务是军委常务会议成员了,这就进一步强化了军队对国防工业的主导作用。时隔他被免职的五届人大常委第23次会议,正好半年。

但这一届军委,迎来的却是军队和国防科技工业的冬天。

长期的临战体制,使我军兵员和武器装备在数量居世界前列。因为投入不足,加上改革开放后,订货体制的逐渐市场化,军品成本大幅上涨,装备采购数量不得不减少,即使研制出新型的武器也无法装备部队。空军主战机型落后,海军作战舰艇滞留在中小型上,现代战场中许多重要领域的装备,如武装直升机,空中加油机,战略预警系统,航空母舰和舰载机等,都处于空白。对未来军事技术发展影响最大的微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仍是薄弱环节,严重地拖了各型号武器的后腿。就连相对占优势的步兵常规武器,与周边一些国家相比,从60年代的旗鼓相当、略占优势,到现在已呈现出落伍状态。更为让人挠头的是,原有的武器装备相继进入了更新期,补不抵退。由于大量旧装备超期服役,维修费用急剧上涨不说,老化失修,事故频出日趋严重。工程建设经费的保障不足,使军用机场、码头失修;征地赔偿费的增加,使部队实装实弹的训练减少;油料、备件的短缺,使飞行、舰艇、装甲部队难以行动……

与此相反,国际军事领域的发展却呈突破态势。美苏正在加速对武装力量进行结构性调整。加快更新速度,增强高科技的投入,完善快速反应体制。尤其是接二连三的中东、马岛作战,空地一体的现代战争的理念已初见端倪。难道以马队、长矛对付八国联军洋枪、洋炮的历史还要重演吗?

父亲回顾这段经历时说:“再困难的局面我们不是都走过来了吗?”

1982年父亲向中央提出了新时期国防科技和国防工业发展的指导方针。后来被人们习惯地称为16字方针。

其实,有两个16字方针。

第一个16字方针是:“缩短战线,突出重点,狠抓科研,加速更新。”

这一条知道的人不多,限于国防科工委机关和总参装备部等领率部门。

第二个16字方针是:“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

父亲的原话是“以军为主”,上报中央后,邓小平改为“军品优先”。这四个字的改动是耐人寻味的,它最终导致了军工产业后来的走向。

如果说,第一个方针是目标的话,那么第二个方针就是手段、是保障;或者说,一是压缩调整;二是广开财路,一句话:开源节流。

父亲去世后,曾任国防科工委政治委员的伍绍祖在回忆这一段历史时说:过去我们自诩不做军火商,现在看来不按照国际通行的法则开展军品贸易是不行了。为了开创军事科技工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张爱萍同志让我负责外事。主要是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军品贸易;一是突破苏美对我国的军事技术封锁。”爱萍同志向我强调三条:“出售武器,是为了增强发展中国家自卫能力的,绝不要掺和到有武装冲突的国家中去;在军品贸易中一定要‘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不能给国家造成损失。”(注:伍绍祖《忆我的工作老师——张爱萍》)

当年,这个清华核物理系的研究生出身的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年轻气盛。他骄傲地说:是我们国防工业“率先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

自20世纪80年代初起,国防科委、国防工办和二、三、四、五、六、七、八机部,分别成立了公司。中国新时代公司、中国燕山公司、中国原子能工业公司、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公司、中国电子进出口公司、中国北方工业公司、中国船舶工业贸易公司、中国长城工业公司、中国精密机械进出口公司。父亲规定,国防工业口的公司,必须统一领导,军品贸易的收入必须用于发展军工,统一安排,不得留成。这几个中国字头的公司一挂牌,立即引起了世界金融和贸易领域的震动。很快就与世界几十个国家、地区的政府和民间厂商进行了军品贸易。

国防科工委又出新招,在北京举办了国际防务技术展览。中国馆展出武器装备实物300多种。

父亲说,光产品不行,技术也是资源。于是在深圳首次举办了以军转民技术为内容和以外商为主要用户的“中国深圳技术交易会”,为军用技术走向国际市场迈开了第一步。两年后,卫星搭载、为国外发射卫星和武器装备改装成为世界的亮点。

开始,国防工业各部还仅仅是搞些小产品,照相机、自行车、缝纫机、洗衣机、电冰箱、摩托车。最突出的是轻骑摩托车,年产量占了全国的80%。父亲说,不错,但属小打小闹!

于是第二波出台了。核工业系统的微型反应堆、核医学仪器设备;航天部的卫星通信、卫星遥感、机器人;兵器部的矿山采掘、石油钻探、大型载重汽车……

军工部门为轻工、纺织、食品、医疗等系统提供技术设备12万套。民品出口贸易额达到全国机电出口的10%。

父亲说,还要广开思路。

国防工业部门开始承担国家重点项目和重大设备的研制和技术攻关。电子对撞机超真空室、主漂移室的工程都见到了航空、航天的影子。

中国的民用飞机也出台了。运5、运11、运12、运7、运8,直5、直9,还有蜜蜂、蜻蜓超轻型农用机。

国防工业在汽车领域也挤了进去。微型车占了全国的一半。摩托车占了60%,铁路敞车已达5000辆。

“六五”期间,国防工业系统一跃成为国家创汇的大鳄。赵紫阳说,真没想到,国防工业几个部居然排居第三,仅次于能源和旅游。这也不奇怪,当时选入中央领导核心的许多领导人不少来自下面或基层,国防科技工业系统又极端保密。父亲说,组织些活动,请他们都来看看我们的实力,或许对今后做决策会有帮助。于是就陆续有了杨村的空军飞行表演;坦克师“59-改”的实弹射击;以及北郊卫星地面站的远程控制……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各部委都被请来参观,尤其是几个偏于保守和自诩老大的部委,更是在邀请之列。

当大批的银子滚滚而进时,国防工业这棵枯萎的大树,开始复苏了。

1977年,他应叶帅要求出山时,曾立过誓言,要在三个领域突破。洲际导弹成功了,水下发射的固体导弹成功了,现在就要看这第三下了。

假设我们从太空中俯瞰地球,在距地表36000公里的冥冥之中,有一条环绕地球的无形轨道,它与地球的赤道平面相重合。卫星在这条轨道上飞行,将会与地球自转的周期(23小时56分4秒)相同步,它就像似一盏高悬的明灯,静静地挂在头顶的夜空,向人们传递着每晚的电视画面。科学家们赋予了它一个名称:地球同步轨道上的静止卫星。父亲要浪漫得多,他是用诗的语言说话:“玉宇明灯高挂。”

当然,现实就没有那么浪漫了。首先,运载火箭要把卫星连同自己的第三级火箭送入100~200公里高的圆形轨道上,在这个被称为是停泊轨道的地方休整调节一下;然后第三级火箭点火,把卫星再送入离赤道36000公里的被称为是转移轨道的位置上。这就是卫星要到的高度了。但它待不住,强大的地球引力将它硬拉了回来,它以巨大的速度冲回地球,在离地面200公里时绕过地球后,又重新冲向36000公里的高空。这时发动机再一次打开,但这次不是向后,而是向翼侧喷火,卫星获得了新的速度,克服了地球的引力,于是它在36000公里的准静止轨道上,环绕地球,与地球同步运动了。这时地面开始对它控制引导,经过一段时间飘移,最终定点在预定位置上,东经125°。

完成这个三级跳,前后要历时10多天,飞行60万公里。可以想见,没有高超的火箭技术和遥测控制技术,是玩不转的。它可以被称作是卫星发射领域的巨无霸了。因为卫星要静止地呆在赤道上空,所以发射场要尽量靠近赤道。为了实现这个飞天梦,很早以前,父亲就撇开了现成的太原和酒泉发射基地,着手在西昌建立发射中心。正如法国选在赤道附近的法属圭亚那而不在法国本土。

卫星发射定在1984年1月。从1983年下半年起,随着时间的临近,这颗卫星就成为我们家餐桌上最热门的话题了。我不是搞科研的,上面提供给读者的关于卫星发射过程的解释,全是听父亲讲的。他也不是专家,只能用他自己理解的最通俗的语言来表述。写这本书时,我曾想核对一下,以免有误出洋相,后来一想,没这个必要,反正发射成功了,父亲当时是怎么说的,我就怎么转述好了,这样可能更好。读者在引用时一定要核对一下,以免误人子弟。父亲习惯地称这个项目是三级跳。为什么?他说他在中央苏区的体育运动大会上拿过一个冠军,就是三级跳冠军。我们说,爸,你真了不起!他说,那算什么,这项比赛就我一人报名,他们都是土包子,不知道什么叫三级跳,当然我就稳拿冠军了。

这显然是个好兆头。

1983年8月,代号331的卫星发射五大系统:运载火箭、卫星、发射场、测控通信、通信地球站,经父亲亲自检查完毕,代表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实施。

9月13日,航天、电子、机械三个工业部的试验队和34个协作单位,进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拉开了决战帷幕。

这是一项宏伟的国家工程。和搞原子弹和洲际导弹一样,这次行动,涉及20个省,30个部委,解放军各总部、9个大军区、有关军兵种,所属数以千计的单位。从陆地到海洋,在长达7000公里的航区内,有发射、测控、通信、水文、气象、运输、海上救援等,其中,仅通信就配备600多个台站。在总指挥部下,设发射场区指挥所,测控通信指挥所,卫星通讯指挥所,统辖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渭南卫星测控中心、远望号测量船、32个参试台站和9个试验队。

从10月中旬到12月总指挥部开始挂牌验收。除设备系统外,也包括人员业务水准。我找到了父亲当年规定的人员验收标准,相当具体,极具操作性。他要求检查每个人正常操作的技能、预想故障的解决技能,突发情况的应急处置技能。对单位检查是,五定双岗两想。五定,即定人员、定岗位、定职责、定设备、定协同关系。实行双岗制;两想是操作前预想内容和操作后回想的检查内容。很难相信这是身为国防部长的高级领导的工作方式。但他就是这样,他说:

“国防部长怎么啦?按刘伯承元帅的话说,是胆大包天,心细如丝。”

父亲个性是浪漫的,但做事是极其严格刻板的。他从不相信命运,只相信自己的刻苦和努力。相信功败垂成,在于细节之中。

1984年元旦清晨,火箭进入发射场。5天后,卫星安装完毕。16天后,远望号抵达预定海域。

1984年1月26日15时,发射进入5小时准备。杨尚昆、杨得志、余秋里、洪学智要来指挥所,父亲说,算了吧。他们说,给你助阵。

发射前3小时,突然发现稳定系统输出信号超出正常值。父亲决定停止,他对几位军委领导说,好事多磨,都请回吧。

3天后,晚8时,火箭升空,一级正常,脱落;二级正常,脱落;啊,三级点火,也正常,指挥大厅里人们的心都提到嗓子眼了。就要进入大椭圆形轨道了,这是第二跳,三级第二次点火,这是人们最担心的关口,就像冰上芭蕾一样,最后一个高难度的抛起四周跳,但是,失败了。940秒后,担心的事到底发生了,速度曲线呈现异常,第二次点火后5秒,动力消失,但星箭已经分离,卫星没有进入预定轨道。此时,卫星姿态不明,增大了在地球背光一面的运行时间,星上镉镍电池无法充电而又呈放电状态,这颗星将沉入莽莽的宇宙之中,它的命运将永远不为人所知晓。

父亲面部毫无表情,他只说了一句话,通知西安,组织抢救。他一直坐等到第二天的中午,15个小时后,抢救方案报上来了。卫星丢失后,一直围地球转到第11圈后,被闽西站抓住了,于是连续发了两道断电指令,保持住了星上的能源。再测发动机喉部温度,判定出这颗星是大翻个,底部朝着太阳,躺着飞行。专家们建议再次点火,但又担心弄巧成拙,解决不了反倒打出轨道,残骸落入其他国家,引起外交上的麻烦。父亲说,管不了那么多了,不用你们负责,点火!发射后的第二天下午4点,也就是20个小时后,渭南测控中心发出指令,再次点火成功。这颗卫星在地球6千公里之外,翻个调整姿态,变换轨迹。32秒后,终于进入新的轨道,变成了一颗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