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陈云文选 >

第130章

陈云文选-第130章

小说: 陈云文选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商业工作人员中,有些同志对卖高级糕点、高级糖果不放手,他们怕大家抢购,供应不上。这是因为我们对情况不清楚。应该告诉他们,现在可以敞开来卖,不要怕抢购。我算了一下,把一万吨糖做成高级糖果,平均五块钱一斤,就是一亿人民币。有人怕资本家抢购。全国资本家一年的定息(注「定息——是我国在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后,对民族资本家的生产资料进行赎买的一种形式。一九五六年二月八日和七月二十八日,国务院先后发布了《关于在公私合营企业中推行定息办法的规定》和《关于对私营工商业、手工业、私营运输业社会主义改造中若干问题的指示》。在这两个文件中,对定息作了如下规定:企业在公私合营时期,不论盈亏,由国家按照企业合营时清产核资确定的私股股额,并依据统一规定的息率(一般是年息百分之五),按季付给私股股东以股息。这种定息办法,从一九五六年开始实行,原定七年,后又延长三年,到一九六六年九月停止实行。——第2、35、144页。」)是多少呢?最多是一亿元。如果他们把所有的定息都拿出来买糖果,那很好,一万吨糖果拿出去,一亿元钞票就回笼了。我们手里有多少糖呢?已经到货的就有十几万吨,在路上的还有二十几万吨,第二季度还有三十万吨。这是可以靠得住的。所以,不要怕,敞开来卖就是了。也不要怕高级知识分子抢购。高级知识分子最多二十万人,就算他每人买一百斤,也不过一万吨。再就是五千万职工。五块钱一斤糖果,他们是不能多买的。他们只有那么多钱,要养家活口,要吃饭。工资高的和工资低的职工,平均每人买一斤,就是了不得的事情。就算每人买一斤,也只有两万多吨。

  有些同志被抢购吓怕了,他们没有计算一下我们的后备力量有多少,社会购买力有多少。从上面算的那笔帐来看,可以放大胆子敞开来卖。江苏那个资本家不是说“人民币不挂帅”了嘛,现在我们就请它“挂帅”,挂得越多越好,把钞票都挂过来。要动员商业工作人员,放大胆子,不要缩手缩脚。你越怕鬼,鬼越厉害。天津第一天卖了七万斤,第二天卖了八万斤,第三天就只卖了八千斤。开始买得多些,这是人们的心理作用,敞开来卖之后,情况就会改变,卖数一定会降下来。

  现在百货公司的东西,这样也不能买,那样也不能买,什么都要凭证,自由买的东西都没有了。北京也是一样。这不行。要摆出几样东西来卖。

  将来,在一部分地区,我们与其提高粮食供应标准,不知让它经过糕点这个渠道出去比较好。当然,这只能是一部分地区,而不是全国。我们预备把将来可以增加的粮食供应量,大部用于糕点。现在一斤糕点,收六两粮票,等到我们的粮食有把握的时候,收的粮票可以慢慢地降下来。当然,在目前粮食不够的时候,还不行。但是,只要有办法,我主张减收一点粮票。

  *注「这是陈云同志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加速发展氮肥工业(一九六一年五月十六日)
加速发展氮肥工业*
(一九六一年五月十六日)

  中央已经决定把加速发展氮肥工业列为工业支援农业的重要任务之一。

  为着实现这个重要任务,当前有两个问题需要我们做出决定。第一个问题,氮肥厂的规模是搞小型的,还是搞大型的?第二个问题,氮肥厂建设的部署,是把现在已经铺开的十几个点全部列入年度计划齐头并进,还是集中力量分批进行,每年建成二十万到二十五万吨合成氨的生产能力?

  今年四月四日到十日,在陈云同志召集的、中央化肥小组一些同志参加的杭州座谈会上,对这两个问题以及有关重要工作进行了详细研究,得出了一致的意见。我们认为,在一九六二年到一九六四年这三年内,氮肥厂的规模应该搞大型的,建设的部署应该是集中力量,每年建成年产二十万到二十五万吨合成氨的生产能力。

  为什么我们要做这样的选择,而不做另外的选择呢?现在向中央报告一下我们讨论的意见。

  关于氮肥厂的规模问题。

  一九五九年和一九六○年在化工部的技术指导下,开始建设了一批年产八百吨和年产二千吨合成氨的小型氮肥厂。到一九六○年底,年产八百吨的厂已经建成投产二十多个,其中五个生产比较正常;年产二千吨的厂已经建成投产七个,其中三个生产比较正常。当时曾经设想大量地、普遍地建设小型氮肥厂,是因为考虑到:小型氮肥厂需要的重要材料比较少,设备制造比较容易,省属机构厂就可以承担制造任务;适合农村分散的条件,易于满足各地方对氮肥的普遍需要,有利于调动各级地方以至某些人民公社发展化肥的积极性;建设的时间短,发展快。经过一年来实践的检验,证明这种设想是缺乏充分根据的。

  从最近所了解的情况来看,即使八个生产比较正常的小型氮肥厂,由于设备的质量不好,技术操作很难掌握,事故比较多,现在生产也还不稳定,实际产量还未达到设计要求,而且原料和动力的消耗都很大。总之,小型氮肥厂的建设和生产,在技术上还没有过关。要完全过关,还得作很大的努力,需要一定的时间。

  与小氮肥厂相反,年产二万五千吨或五万吨合成氨的大型氮肥厂,不论建设和生产,在技术上都是成熟的。这样的大型厂现在全国共有六个,分别设在大连、南京、吉林、兰州、太原、成都。这些大厂都已经进行了比较长时间的生产,而且一直很正常。建设这类大型厂所需要的各种主要设备和配套设备,除个别以外,现在国内已经试制成功,并且正式生产。到一九六一年底,可以争取制成三套年产二万五千吨合成氨所需要的设备。

  同时,大型氮肥厂可以节约劳动力,可以集中使用技术力量,产品质量好,生产成本低。在这些方面,大型厂比小型厂都要优越。

  至于大型厂和中型厂的比较,后者在技术上也不如前者成熟。年产一万吨合成氨的中型厂,一九五九年底在北京建成并投入生产,但是直到现在,生产还不稳定,产量并没有达到设计要求。特别是由于氨加工的技术问题没有很好解决,氨的损耗比较大,而且成品容易分解,不易保存,因此,目前不能大量推广。

  当然,小型氮肥厂有它的优点。但是,由于小型厂技术上还没有完全过关,还要继续试验,不断改进。在没有完全过关以前,不应该大量地、普遍地建设。

  建设大型氮肥厂,年产五万吨的,一种是分两期建成,每期二万五千吨;另一种是一次建成。年产二万五千吨的厂和五万吨的厂,建设的时间都是二年到二年半。年产五万吨的厂一次建成,比第一期先建成二万五千吨,材料和设备只多三分之一,比同时建设两个二万五千吨的厂则少用三分之一。为了节约材料、设备,集中使用技术力量,争取时间,今后应该使年产五万吨合成氨的厂一次建成,既不要分作两期去建设,也不要分成两个厂去建设。

  今后三年内,发展氮肥工业的计划安排,应该是分年分批建设年产五万吨合成氨的大型氮肥厂。

  在研究氮肥厂规模的过程中,我们对于氮肥的品种问题也进行了一些调查和研究。由于硫酸的资源和产量的限制,在某些地区硫酸根还容易破坏土壤结构,现在和将来都不宜于过多地生产硫酸铵。目前炭酸氢氨和尿素还在小规模试生产阶段,也不能大量推广。因此,我们认为,在今后两三年内应该主要生产硝酸铵。

  关于氮肥厂建设的部署问题。

  一九五八年以来,全国各地先后开始了十几个大型氮肥厂的建设。由于布点多,材料和设备供应不足,到现在还没有建成一个。这些项目,大部分没有列入今年的计划,不能继续建设。

  为了发展农业生产,增加粮食产量,必须尽可能加快氮肥工业的发展。对于这一点,大家的认识都是一致的。问题是,在氮肥厂的建设部署上,多大的规模才既是积极的,又是可靠的。年产五万吨合成氨厂的建设,从开工到建成,约需二年到二年半。鉴于过去搞多了都完不成的教训,我们认为,从一九六二年到一九六四年这三年内,以分别建成四个到五个年产五万吨合成氨的厂为合适。具体说来,一九六二年除了完成上年国家计划安排的建设项目以外,开始新建四个;一九六三年在完成一九六二年建设的四个厂的同时,开始新建五个;同样,一九六四年要完成这五个厂的建设,同时再开始新建五个。这样,从一九六三年起,每年建设的规模,包括续建和新建的在内,共有八个到十个厂,即每年共有四十万吨到五十万吨规模的合成氨厂的建设同时交错进行。每年建设完工并投入生产的合成氨厂,共有生产能力二十万到二十五万吨。如果正常地进行生产,每年就可以生产四十多万吨到五十多万吨的硝酸铵(一吨合成氨可以制成二吨多硝酸铵),即相当于八十万吨到一百万吨的硫酸铵(一吨合成氨可以制成近四吨硫酸铵)。

  在我国目前条件下,每年增加二十万到二十五万吨合成氨的生产能力,规模已经是很大的了。一九五○年到一九六○年十一年中,共建成合成氨的生产能力五十一万吨。其中,一九五○年到一九五七年增加十四万五千吨,平均每年一万八千吨;一九五八年到一九六○年增加三十六万五千吨,平均每年十二万二千吨。而今年几年,每年将增加二十万到二十五万吨,等于过去十一年每年平均增长量的四到五倍。同解放前比较,更不可同日而语(解放前合成氨最高的生产能力是五万吨)。

  今后三年氮肥建设的规模能不能更大一些呢?在目前条件下,不能更大。氮肥工业的发展尽可能快些,使农业生产有较快的发展速度,这是完全必要的。每年增加二十万到二十五万吨合成氨的生产能力,已经比其他工业走快了很大的一步。我们不应该、也不可能用挤掉其他部门的建设的办法,来加快氮肥工业的建设,而必须在整个国民经济综合平衡、全面安排的基础上,正确部署氮肥工业和其他部门的建设。在投资分配、材料安排和设备制造上,既要照顾氮肥工业建设的需要,又要照顾其他部门建设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站稳脚跟,在巩固的阵地上前进,使氮肥工业的建设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应该指出,就是按照上述的规模来建设氮肥工业,也必须做极大的努力。能否全部如期建成,还需要几年的实践,才能做出判断。

  按照这样的规模来进行建设,应该怎样布点呢?我们认为,应该尽先在经济作物的集中产区和粮食的高产区布点,然后分期分批在其他地区布点。这样布点,就要把经济作物的分散产区和粮食的一般产区的氮肥工业建设加以推迟,即使是经济作物的集中产区和粮食的高产区,也要分成若干步骤来进行。这同全国各地都希望普遍地发展氮肥工业的要求,是有矛盾的。但是,按照现在材料、设备和技术力量等条件,我们只能这样做。过去的经验证明,如果实行与此相反的办法,全面铺开,齐头并进,势必把有限的材料、设备和技术力量分散使用,使建设期限拖得很长,不能按期形成生产能力,甚至造成很大的浪费。实行集中力量、分散建设的方法,正是为了避免上述缺点,大大加快建设速度。

  以上是我们经过研究和比较以后得出的关于加速发展氮肥工业的一些方针性的意见。

  为贯彻执行上述方针,争取大型氮肥厂建设计划的全部完成,建议采取如下几条重要措施:

  第一,进口重要材料。建设一个年产五万吨合成氨的厂,包括自备电站、自备焦炉、硝酸铵加工设备等在内,需要各种重要金属材料共约一万吨。这些材料,目前国内生产不足,或者不能生产,必须从国外购进,应该列入国家年度进口计划,并确实保证所需要的外汇。这是能否完成今后三年氮肥厂建设的关键。据化工部计算,一个年产五万吨合成氢厂需要的重要材料,约需外汇三百二十万美元,五个厂共需一千六百万美元。进口这些重要材料建设氮肥厂,比进口粮食有利得多。三百二十万美元只能购买四万五千吨粮食,很快就吃完了。而用来购买重要材料建设一个年产五万吨的合成氨厂,生产的化肥每年可以增产粮食五六十万吨。为了组织这些重要材料的进口,建议由化工部、一机部(注「这里所说的第一机械工业部(简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