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陈云文选 >

第117章

陈云文选-第117章

小说: 陈云文选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情。在农村,由于农民在合作化以后更加紧张的劳动,虽然自然灾害并不小于一九五四年,而粮食和其他农作物(除棉花外)的产量,比丰收年的一九五五年还有增加。工业的总产值和基本建设完成的投资额也有很大的增长,工业生产已经提前一年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注「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一九五三年到一九五七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简称。这一计划,从一九五一年开始准备,经过五次编制,到一九五五年七月由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正式通过。这是一个成功的计划,执行的结果是,到一九五六年,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到一九五七年,计划规定的各项建设任务也胜利实现,许多指标超额完成,这就为国家工业化打下了初步基础,同时人民生活也得到了很大改善。——第49、78、93、107、113、162、192、208、286、340、366页。」)的总产值指标,基本建设四年累计已经完成五年计划投资总额的百分之八十以上。这些情况说明,一九五六年的经济建设,成绩是主要的。

  一九五六年在财经工作方面,也发生了一些缺点错误,这主要表现在:

  一、在财政和信贷方面多支出了近三十亿元。这三十亿元包括以下三个项目:(1)基本建设投资多用了十五亿元以上。基本建设投资大都是用得恰当的,但是在中央各部门,在各地方,都有一部分用得不适当,用得多了。(2)工资多开支了六七亿元。一九五六年是需要增加工资的,缺点是增加得太多。去年各个方面招收的人员,比原计划的八十四万人多了一百多万人,这里还不包括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和技工训练班多招收的人员。一部分人员工资增加得过多,机关、企业人员的升级面宽了,有些奖金制度也不适当。这三笔钱,再加上附加工资,合计约有六七亿元。(3)贷款多了一些,农贷和其他贷款多支出了五亿多元。以上基本建设、工资、贷款三项,共计多支付近三十亿元。

  二、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供应都紧张。基本建设和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如钢材、木材、竹子、煤炭等,人民生活需要的许多消费品,都出现了严重的供不应求的现象,以致有些地方在搞以物易物。钢铁是基本建设和工业生产的重要物资,去年用空了七十万吨的库存(其中双轮双铧犁和锅驼机(注「双轮双铧犁是当时一种新式的畜力耕地农具。有两个轮子和两个犁头,比旧式犁耕得深、效率高。锅驼机是当时适于农村使用的一种动力机器,用煤炭、木柴做燃料。——第49页。」)就多用了二十万吨)。由于缺少原料,手工业者到处抬价抢购废钢铁;有的地方竟发生手工业者抢去供销合作社的竹子的事。日用消费品供应紧张的现象也比较普遍,个别商品(如自行车)出现了投机倒把的“黄牛”(注「“黄牛”指抢购物资,高价出售,以此牟取暴利的人。——第50页。」)。看来,任何一种物资必须保有一定的社会周转量,如果少于这一数量,便会发生供应紧张,甚至会出现黑市买卖和囤积投机的现象。

  我们知道,钞票是物资的筹码,发行钞票必须有可以相抵的物资。按物资的数量来说,一九五六年比一九五五年是增加了,但是却发生了供应紧张的现象,原因就在于财政和信贷多支付了近三十亿元。

  如前所说,一九五六年经济建设工作成绩是主要的,但缺点错误确实存在。经验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积累起来的,过去有缺点错误,今后也还难免。摸索革命的规律,我们花了二十多年的时间;建设的经验,也必须有两三个五年计划的时间,才可积累下来。我们的缺点错误是前进中发生的,是容易纠正的。目前有些物资供应紧张,我们只对少数物资实行了定量供应,但就全局来说,市场仍然是稳定的,黑市和“黄牛”并不多。我们认为,粮食、植物油、布匹等将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供应紧张,其他的物资,只要在两年内不发生大的自然灾害,并且采取适当的措施,供应紧张情况是可以缓和下来的。我们要有计划地使社会购买力增长的速度放慢,使它低于消费品增长的速度,在两年的时间内填补供应不足的差额,使购买力和物资供应大体上得到平衡。

  如何解决目前财政经济方面的问题

  解决财政经济方面所发生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办法:

  一、开展增产节约运动。在增产方面,农业和有销路的副业产品,应该大大增产;有原料、有销路的工业和手工业产品,也应该尽量增产。在节约方面,无论是基本建设或者是生产,无论是企业、事业单位或者机关、团体、学校,无论是中央或者地方,除了保证必需的费用以外,都要节省一切可以节省的开支。

  二、适当压缩基本建设的投资额。这样做的目的,是使一九五七年基本建设的规模,适应于国家财力和物力的可能。这样,基建工作量和财政支出将比原来发下去的控制数字降低,至于降低多少,要看财政收入和钢材、木材等原材料供应的可能。投资额减少以后,是削减主要项目还是削减次要项目,要加以分析。如果有些主要项目不推迟,不减“骨头”只减“肉”(注「“骨头”和“肉”——是计划部门在分配基本建设投资时划分项目类别的一种形象化的说法。“骨头”一般指工业、交通建设项目。“肉”一般指配合生产和适应职工生活需要的各种设施,如科研、文教、卫生、商业服务网点、职工住宅和城市公用事业等。——第51、253页。」),这样下去,将来还会出现紧张的局面。

  三、有计划地控制社会购买力增长的速度。今后两年,工资总额只能小量增加;农产品的收购价格,除了收价太低因而破坏生产的以外,一般不能提高。这样,就可以使购买力的增长在计划的控制之下。劳动工资方面要注意的是,除安排大学和中专毕业生以外,各部门一般不增加人员,必须增加的单位由内部统一调剂;升级加薪一般要停止两年。同时,还要增产消费品,推销公债,奖励储蓄。用这些办法来使消费品的供应量和社会购买力恢复平衡。

  我们采取上述三项措施,就是为了既保证经济建设的一定规模,又逐步使原材料和消费品供应紧张的状况缓和下来。也就是说,既要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设任务,又要保证市场稳定。这样做,无疑要遇到许多困难。比如,若干基建项目推迟后要进行妥善处理,多余的职工要加以安排,对于不能升学和分配工作的中学毕业生,也要做好工作。

  建设规模要和国力相适应

  建设规模的大小必须和国家的财力物力相适应。适应还是不适应,这是经济稳定或不稳定的界限。像我们这样一个有六亿人口的大国,经济稳定极为重要。建设的规模超过国家财力物力的可能,就是冒了,就会出现经济混乱;两者合适,经济就稳定。当然,如果保守了,妨碍了建设应有的速度也不好。但是,纠正保守比纠正冒进要容易些。因为物资多了,增加建设是比较容易的;而财力物力不够,把建设规模搞大了,要压缩下来就不那么容易,还会造成严重浪费。在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注「一九五六年九月十五日至二十七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这次大会分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的形势,提出了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会上,毛泽东致开幕词,刘少奇作了政治报告,周恩来作了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建议的报告,邓小平作了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朱德、陈云、董必武等作了重要发言。大会通过了《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中国共产党章程》和《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一九五八——一九六二)的建议》,并选举了新的中央委员会。八大制定了正确的路线,为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第1、31、37、52页。」)上,薄一波(注「薄一波,一九○八年生,山西定襄人。一九五六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一九五八年六月起同时任中央财经小组副组长。“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一九七九年中共十一届四中全会上增补为中央委员。后任国务院副总理。一九八二年后任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第52、130、259、340页。」)同志在发言中,讲了国民收入和积累、国民收入和国家预算收入、国家预算支出和基本建设投资三种比例关系,我很同意他的研究。他所提出的比例数字可能会略有出入,但寻找这些比例关系,是完全必要的。我现在想从另一个角度,即从其他方面试图寻找一些制约的方法,来防止经济建设规模超过国力的危险。我认为下列各点应该注意。

  一、财政收支和银行信贷都必须平衡,而且应该略有结余。只要财政收支和信贷是平衡的,社会购买力和物资供应之间,就全部来说也会是平衡的。一九五○年到一九五五年财政收支平衡和物资供需平衡的状况,从正面证明了这一点。一九五六年,由于财政上有了赤字,物资供应就不平衡,又从反面证明了这一点。这是极为重要的一个问题。同时还应该指出,财政收支略有结余是必要的,因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规模日益扩大,便需要逐年增加物资的周转量,也就是要适当地增加库存量。所谓财政结余,并不只是结余钞票,主要是结余相应的物资。当然,财政结余并不是一点也不能使用,在保证必要的周转量和储备量的情况下,是可以使用的。一九五六年因为动用得太多,便发生了问题。

  二、物资要合理分配,排队使用。应该先保证必需的生产和必需的消费,然后再进行必需的建设。像钢铁、木材等原材料的供应,应该有分配的顺序。原材料的供应,宽裕时不发生问题,紧张时便必须有分配的顺序。在原材料供应紧张的时候,首先要保证生活必需品的生产部门最低限度的需要,其次要保证必要的生产资料生产的需要,剩余的部分用于基本建设。先保证生产、后供应基建这种排队的必要,主要是为了维持最持最低限度的人民生活的需要,避免盲目扩大基本建设规模,挤掉生活必需品的生产。在财力物力的供应上,生活必需品的生产必须先于基建,这是民生和建设的关系合理安排的问题。应该看到,基本建设搞多少,不决定于钞票有多少,而决定于原材料有多少。关于人民生活必需品的生产,我之所以说应该保证它们对原材料最低限度的需要,是因为今年的生产指标不可能在去年已经很高的基数上再增加多少。去年农业歉收,今年像棉纺织这样的轻工业生产不能不受到限制。还必须看到,今天把原材料的供应限于最低限度的生产的需要,挤出一点力量用于基本建设,正是为了将来生产的发展。

  三、人民的购买力要有所提高,但是提高的程度,必须同能够供应的消费物资相适应。构成购买力的主要部分,是职工的工资和农民出售农产品的收入,以及其他人的收入。目前购买力提高过快,是由于工资总额的增加以及农产品的提价。至于因农产品增产而增加购买力,不但并不可怕,而且是件大好事情。现在要注意的是农产品提价的问题。提价的范围,只能限于那些收购价格过低影响生产发展的农产品。这是必须严格掌握的原则。经济作物的提价,必须考虑粮食和经济作物的比价,防止经济作物提价过多而挤了粮食,以至被迫再提高粮价,造成轮番提价、全面提价的危险。否则,农产品提价多了,便要减少建设投资,同时增加市场供应和货币回笼的困难。在这一方面必须十分慎重。

  生产消费品的原材料的来源,一是农产品,二是用出口农产品换回的原料,三是重工业部门生产的原材料。这三个来源,都受一定限制。人民购买力提高的程度必须和消费品增长的程度相平衡。

  四、基本建设规模和财力物力之间的平衡,不单要看当年,而且必须瞻前顾后。财力物力就是指投资、机器设备和原材料、消费物资、外汇四个方面。一九五六年安排基本建设的时候,只和当年财力物力勉强平衡,既没有瞻前也没有顾后,结果造成基本建设投资猛长,在一九五七年不得不减下来。这是一九五六年计划执行的重要教训之一。国家经委曾经试算过,如果一九五七年基本建设投资为一百二十六亿元,照此推算,一九五八年要投资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