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耽美电子书 > 恨不相逢未剃时 >

第20章

恨不相逢未剃时-第20章

小说: 恨不相逢未剃时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沙白松青夕照边。

极目神州余子尽,

袈裟和泪伏碑前。

【注】平户:日本岛名。延平:郑成功。郑公石:即“儿诞石”,相传郑成功诞生于石上,故得名。“极目”句:叹革命起义屡次失败,党人也多牺牲。

过蒲田

柳阴深处马蹄骄,

无际银沙逐退潮。

茅店冰旗知市近,

满山红叶女郎樵。

【注】这首诗写于1909夏秋作者旅居日本期间。诗中画面是动态的,清丽隽永。蒲田:日本本州地名。冰旗:茅店里挑出来卖冰的标志。

过若松町有感

孤灯引梦记朦胧,

风雨邻庵夜半钟。

我再来时人已去,

涉江谁为采芙蓉?

【注】若松町:日本市名,在九州北部。本诗表现一种思乡念远的感情。

过若松町有感示仲兄

契阔死生君莫问,

行云流水一孤僧。

无端狂笑无端哭,

纵有欢肠已似冰。

【注】曼殊和尚此诗写他为僧,孑然一身到处流浪不定,有如行云流水般的漂泊身世,极为哀痛悲凉。仲兄:即陈独秀。

代柯子简少侯

小楼春尽雨丝丝,

孤负添香对语时。

宝镜有尘难见面,

妆台红粉画谁眉?

【注】柯子:未详,从诗意看,似是一日本女子。简:本指信,这里作动词用,犹言“寄”。少侯:孙毓筠,字少侯,同盟会成员,曼殊在东京认识的朋友。

淀江道中口占

孤村隐隐起微烟,

处处秧歌竞种田。

羸马未须愁远道,

桃花红欲上吟鞭。

【注】远道:此处有双关义,即也指实现政治目标的道路。吟鞭:作者走马吟诗,故称马鞭为“吟鞭。”

题《师梨集》

谁赠师梨一曲歌?

可怜心事正蹉跎。

琅ù雍伪ǎ

梦里依稀认眼波。

【注】师梨:今天译作雪莱,英国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落日

落日沧波绝岛滨,

悲笳一动剧伤神。

谁知北海吞毡日,

不爱英雄爱美人。

【注】北海吞毡:西汉苏武出使匈奴,匈奴欲隆之,武不屈,被幽大窖中。断饮食,武啮雪,与毡毛并吞之。后徙北海,杖节牧羊十九年。及还,须发尽白。作者在这里借用此典用以抒发对祖国的强烈思念。

寄晦闻

忽闻邻女艳阳歌,

南国诗人近若何?

欲寄数行相问讯,

落花如雨乱愁多。

【注】艳阳歌:在明媚的春光中歌唱。数行:此处指信札。

失题

斜插莲蓬美且鬈,

曾教粉指印青编。

此后不知魂与梦,

涉江同泛采莲船。

【注】“情事难忘”、“人生如梦”的感慨在诗中表露无遗。

西湖韬光庵夜闻鹃声简刘三

刘三旧是多情种,

浪迹烟波又一年。

近日诗肠饶几许?

何妨伴我听啼鹃!

【注】多情种:喻指感情丰富的人。浪迹:流浪飘泊。诗肠:指写诗的兴致心情。饶几许:有多么丰富?

题《拜伦集》

西班牙雪鸿女诗人过存病榻,亲持玉照一幅、《拜伦遗集》一卷、曼陀罗花共含羞草一束见贻,且殷殷勗以归计。嗟夫,予早岁披剃,学道无成,思维身世有难言之痛!爰扶病书二十八字于拜伦卷首,此意惟雪鸿大家能知之耳!

秋风海上已黄昏,

独向遗编吊拜伦。

词客飘蓬君与我,

可能异域为招魂?

【注】见贻:见赠。勗以归计:劝我作回归的打算。吊:凭吊,追慕。飘蓬:比喻人生飘泊无定。

别云上人

束装归省,道出泗上,会故友张君云雷亦归汉土,感成此绝。

范滂有母终须养,

张俭飘零岂是归?

万里征途愁入梦,

天南分手泪沾衣。

【注】束装:收拾行装。归省:回(国)去省视。泗上:指泗水,爪哇地名。汉土:指中国。苏曼殊以僧人的身份云游四方,无所谓“家”,虽然归国,亦只能继续飘泊。

简法忍

来醉金茎露,

胭脂画牡丹。

落花深一尺,

不用带蒲团。

【注】金茎露:指美酒,语出李商隐的诗句“侍臣最有相如渴,不赐金茎露一杯”。胭脂:中国画颜料中有“胭脂”一色。

何处

何处停侬油壁车?西泠终古即天涯。

捣莲煮麝春情断,转绿回黄妄意赊。

玳瑁窗虚延冷月,芭蕉叶卷抱秋花。

伤心怕向妆台照,瘦尽朱颜只自嗟。

【注】捣莲煮麝春情断,一作拗莲捣麝欢情断。怕向,一作独向。

为玉鸾女弟绘扇

日暮有佳人,

独立潇湘浦。

疏柳尽含烟,

似怜亡国苦。

【注】潇湘浦:潇指潇水,湘指湘水,浦指水岸。亡国苦:指因辛亥革命失败和袁世凯窃国所引起的悲愤。

南楼寺怀法忍叶叶

万物逢摇落,

姮娥耐九秋。

缟衣人不见,

独上寺南楼。

【注】摇落:凋残零落。姮娥:即嫦娥,因西汉时为避汉文帝刘恒的讳而改称嫦娥。九秋:秋季三个月九十天左右,故称九秋,亦叫三秋。

饮席赠歌者

一曲凌波去,

红莲礼白莲。

江南谁得似?

犹忆李龟年。

【注】前两句描写歌声。凌波去:指歌声仿佛在水面上飘荡。礼:谓莲花摇摆,红白莲互相为礼。

东行别仲兄

江城如画一倾杯,

乍合仍离倍可哀。

此去孤舟明月夜,

排云谁与望楼台。

【注】1913年夏,苏曼殊离开安庆赴上海,岁末赴日本治病,东渡之前诗赠陈独秀。江城:指上海。倾杯:指饮酒。乍合仍离:刚刚相聚,又要分离。

憩平原别邸赠玄玄

狂歌走马遍天涯,

斗酒黄鸡处士家。

逢君别有伤心在,

且看寒梅未落花。

【注】憩:歇息。玄玄:田桐,字梓琴,别号玄玄,湖北人,中国国民党党员,随孙中山流亡日本。曼殊诗,感伤其落叶哀蝉般身世。去掉悲凉,又有些流浪者的豪情与潇洒。

偶成

汽车中隔座女郎言:“其妹怀仁仗义,年仅十三,乘摩多车,冒风而殁。”余怜而慰之,并示湘痕、阿可。

人间花草太匆匆,

春未残时花已空。

自是神仙沦小谪,

不须惆怅忆芳容。

【注】摩多车:摩托车。殁:死亡。花草:喻女郎之妹。春未殊时花已空:喻正处青春年少之时却走上死亡之路。小谪:短暂的贬谪。

芳草

芳草天涯人是梦,

碧桃花下月如烟。

可怜罗带秋光薄,

珍重萧郎解玉钿。

【注】芳草天涯:以芳草比喻女子。人是梦:人仿佛处在梦境中。玉钿:用玉镶嵌的装饰物。

游不忍池示仲兄

白妙轻罗薄几重,

石栏桥畔小池东。

胡姬善解离人意,

笑指芙蕖寂寞红。

【注】芙蕖:即莲花,古代称法。苏曼殊以“出家人”为由婉拒百助,但其内心极度矛盾痛苦。离别本苦,却不直白,明言笑指芙蕖,却又以寂莫红点睛,其悲愈烈。

集义山句怀金凤

收将凤纸写相思,

莫道人间总不知。

尽日伤心人不见,

莫愁还自有愁时。

【注】“人言愁,我始欲愁”,此人不言愁,我自生愁,个中滋味,实难令浅情人知也。

忆刘三、天梅

东来与慈亲相会,忽感刘三、天梅去我万里,不知涕泗之横流也。

九年面壁成空相,

万里归来一病身。

泪眼更谁愁似我?

亲前犹自忆词人。

【注】九年:这里指多年。面壁:佛家坐禅之异名。归来:这里指回到出生地日本。

春日

好花零落雨绵绵,

辜负韶光二月天。

知否玉楼春梦醒,

有人愁煞柳如烟。

【注】诗人在文中感叹时光如梭,看着春雨里埙落的片片花瓣,心中感悟生命的可贵。

迟友

云树高低迷古墟,

问津何处觅长沮?

鱼郎引入林深处。

轻叩柴扉问起居。

【注】诗人没有因为友人未至而心生遗憾,在他看来友人或渔郎的来访并无差别,两者的阴差阳错是冥冥之中机缘注定的。全诗设想有趣,在雅淡中透出几许禅机。

莫愁湖寓望

清凉如美人,

莫愁如明镜。

终日对凝妆,

掩映万荷柄。

【注】莫愁湖:自古有“江南第一名湖”、“金陵第一名胜”之称。本诗为描写莫愁湖的著名之作。

樱花落

十日樱花作意开,绕花岂惜日千回?

昨来风雨偏相厄,谁向人天诉此哀?

忍见胡沙埋艳骨,休将清泪滴深杯。

多情漫向他年忆,一寸春心早巳灰。

【注】诗写作者赏樱花时的所见所感。凄美的樱花勾起了作者对自己伤心往事的回忆。全诗由赏/wrshu/花的兴致,樱花的飘落,写到自己内心凄凉的感受,很能打动人心。

久欲南归罗浮不果,因望不二山有感,

聊书所怀,寄二兄广州,兼呈晦闻、

哲夫、秋枚三公沪上

寒禽衰草伴愁颜,

驻马垂杨望雪山。

远远孤飞天际鹤,

云峰珠海几时还。

【注】罗浮:指位于广东东江北岸的罗浮山。二兄:指苏维翰,曼殊叔父德生之次子。晦闻:黄节,字晦闻,近代学者、诗人。哲夫:蔡守,字哲夫,国学保存会及南社的成员。邓秋枚:邓实,字秋枚。

苏曼殊年谱

一八八四年(清光绪十年,甲申) 一岁

九月二十八日(阴历八月初十日),出生于日本横滨。原名戬,字子谷,后改名玄瑛,又名湜,出家后法名曼殊。

父亲苏杰生,在日本经商,当时任横滨万隆茶行买办。其原籍为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县)恭常都沥溪乡白沥港村。

生母河合若(若子),日本江户人,与苏杰生非正式同居,生下曼殊后,不到三个月便离去。曼殊归河合仙抚养。

义母河合仙,日本江户人,为苏杰生之大妾。一八七七年养一子苏焯,一八七七年携苏焯来中国,在沥溪住约三年,因不堪苏氏家族的歧视,于一八七九年返回横滨,留下苏焯在沥溪。

嫡母黄氏,这时居住原籍。

庶母陈氏,苏杰生之次妾,这时随居横滨。

一八八五年(光绪十一年,乙酉) 二岁

随义母河合仙,母爱甚笃。

一八八六年(光绪十二年,丙戌) 三岁

嫡母黄氏由沥溪来横滨,与苏杰生同居,曼殊始见嫡母。

是年,庶母陈氏生妹祝龄。

一八八七年(光绪十三年,丁亥) 四岁

曼殊喜好图画,如《潮音跋》所记:“四岁,伏地绘狮子频伸状,栩栩欲活。”

一八八八年(光绪十四年,戊子) 五岁

受母教,开始识字。

庶母陈氏生二妹祝年。

一八八九年(光绪十五年,己丑) 六岁

随嫡母黄氏归沥溪乡白沥港村,始见祖父母。

一八九〇年(光绪十六年,庚寅) 七岁

入沥溪乡乡塾,开始读书。

庶母陈氏生三妹惠芳。

一八九一年(光绪十七年,辛卯) 八岁

仍在乡塾就读。

庶母小陈氏(苏杰生之第三妾),从广东来横滨归苏杰生。

一八九二年(光绪十八年,壬辰) 九岁

横滨万隆茶行营业失败,十二月间,苏杰生偕妾大小陈氏回沥溪白沥港村。河合仙独留日本,直至一九二三年死于地震,再也没有来中国。

一八九五年(光绪二十一年,乙未) 十二岁

曼殊仍就读乡塾;性近美术,好作画。

苏杰生偕大陈氏及所生诸女赴上海;同时遣长子苏焯往横滨,随表叔林北泉(祖母之侄)习商。

庶母大陈氏生四妹齐生,不久夭亡。

一八九六年(光绪二十二年,丙申) 十三岁

随姑母苏彩屏到上海,与父及庶母同居;然颇受庶母虐待。这时开始学英文。

一八九七年(光绪二十三年,丁酉) 十四岁

在上海继续学习英文和中文。得识西班牙人庄湘博士,在其教导下,学习大有进步。

四月,祖父苏瑞文病重,父亲遄归侍疾。十一月十四日(阴历十月二十日),祖父病故,庶母大陈氏携女回沥溪。曼殊仍就留上海就读。

十一月,庶母小陈氏病卒。

一八九八年(光绪二十四年,戊戌) 十五岁

春初,随表兄林紫垣(祖母侄孙)赴日本。在横滨,入华侨主办的大同学校学习,为通学生,食宿于林紫垣家。同学有冯懋龙(号自由)、郑贯一、张文渭,及从兄苏维翰(号墨斋,叔父苏德生之次子)。

与兄苏焯在横滨相遇。

一八九九年(光绪二十五年,己亥) 十六岁

在大同学校继续学习,学业进步甚速。

一九〇〇年(光绪二十六年,庚子) 十七岁

春,升入大同学校甲级,兼习英文。大同学校分甲乙二级,甲级所授为中英二科,乙级所授为中文一科,曼殊原读乙级。

一九〇一年(光绪二十七年,辛丑) 十八岁

仍读大同学校。课余,间作画,下笔潇洒挺秀,已显露出绘画才能。

苏焯归国,返沥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