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游戏电子书 > 这货不是马超 >

第426章

这货不是马超-第426章

小说: 这货不是马超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迹埠苌倩峥桃獾赝巳靡徊健5裉斓乃娜芬丫嗟庇欣衩擦恕
  而且他这两句话一出口,殿中众人的胃口都被他吊了起来。
  我也饶有兴致地朝他点头:“请讲。”
  “是,”他缓缓吸了口气,“自古帝王身边,常设有著作郎负责记录帝王起居及言行,如汉武帝刘彻时,就有《禁中起居注》,汉明帝刘庄时,也有《明帝起居注》,臣以为我朝虽是新朝,不妨借鉴之。”
  我微微有些失望:起居注……既不是创新之举,也跟约束帝王没有任何关系啊。
  但我也不好冷了祢衡的热情,当即点头:“你说得也不无道理,就依你的意思,由公至从內务院给我选派一名起居官吧?”
  韩暨慌忙应是。
  “且慢,臣的话还没说完。”祢衡却又道,“若与汉朝的设置一模一样,又如何体现我朝的独特之处和王上的英明神武?”
  “哦?”我耸了耸鼻子,祢衡都开始拍我马屁,这说明他接下来肯定要黑我了。
  他解释道:“汉朝的起居官,只不过将君王的起居和言行记录下来,而后封存档案,除了君王的亲信内朝官员,外人根本不会知晓。为了更好地履行都察院的职责,臣斗胆建议,起居官的职责除了记录王上平素言行之外,还要定期将记录内容向各部院长官公开传阅,若有不妥,各部院可依律法向王上问责……臣说完了。”他越说越快,竟一口气将最核心的内容全部说完。
  而后他长舒了一口气,保持着双手交叠向下行礼的姿势纹丝不动。
  然后殿中的氛围就被他的建议给点燃了。
  “此事……不合为臣之道!”第一个反驳的不是王烈、程昱等部院的长官,而是我的老岳父蔡邕,他原本已经很不好看的脸上几乎完全扭曲,还泛着激动与愤怒的红光,“自古以来,为臣者岂能如此对待君王?!若如此施为,为君者哪里还用一点威望?!”
  第二个提出反对意见的,却是大法院副院长曹操,只听他沉声说道:“操深知王上变革之决心,然而当今天下未定,还有刘表、刘协、王允等盘踞江南,王上如此锐意改革,未免过于急切。应当在平定九州之后,待四方兵戈初定、百姓稍有富足后,再徐图变革,如此才不致有大乱,愿王上三思。”
  “愿王上三思!”他话音刚落,满殿臣子竟是齐刷刷拜倒了一地。
  能够保持原位的……竟然只有王烈、程昱、贾诩、戏君、郭嘉和白发六人而已。
  我看了看王烈,欣慰地笑了笑:王老头终于开始理解我了……
  “正平先生请起,”我迈步走下了王座,俯身将祢衡扶了起来,“先生是真正为新朝制法考虑的人啊!”
  “衡狂放之言,突发之想,若不合时宜,请王上恕罪!”他的双臂肌肉紧绷,仿佛蕴含了相当大的力量。
  “诸位都起来吧,我就不一一扶起了,”我踱步站到了殿中,缓缓道,“正平所提的建议,未必就是最适合的,不过……我觉得可以试一试。”
  “王上!”蔡邕、曹操等忍不住失声叫道。
  “有人能监督一下君王,这不是什么坏事,也不至于引发天下大乱,孟德你有些过虑了,”我背着手又走了几步,“有这么一个人,既能做个护卫,也能做个秘书,挺好。”
  “还请王上三思!”他们依然没有屈服。
  “好了,”我心意已决,转而对祢衡又道,“这第一任的起居官,不如就让我身边的梁聪来做吧。一辉,”我朝梁聪抬了抬下巴,“你家老爹刚刚怒斥了你是新中国的费仲和赵高,你若能做好这个小吏,想必他只能夸你是比干在世了吧?”
  梁聪是个很聪明的年轻人,他当即拜倒在地:“小人当不负王上所托!”
  “王上,”祢衡却没有结束这个话题,“一个人恐怕不够,一个人……不仅精力不够,而且很容易有所隐瞒。”
  我皱了皱眉:“那就由你再推荐一人?”
  “还不够,”他面带微笑,“臣之意,由法院、礼部、兵部、尚书台、內务院各自举荐一人,梁聪出自內务院,韩部长这次就不必再行举荐了。由此五人,既可以解决一人精力不足的问题,又能互相监督彼此制约。”
  殿中忽然很是安静。
  我沉默了片刻,终于点了头:“正平……你若非大贤大忠之臣,必是大奸大恶之贼!”
  

78 不断充实的新朝

 祢衡所引起的轩然大波并没有很快平息。
  “王上,”程昱当即拱手道,“老夫对新朝的官制有个疑问,今日想在朝会上提出来一议,不知可否?”
  我预感到程大叔不问则已,一问出口必然要将我难倒,但却不得不回答道:“当然。”
  “王上设置了都察院,是将旧汉时的御史中丞的职责专门列出,以采访民风、监督各部、弹劾百官,”程昱道,“但近来老夫偶尔思索,却不知谁有职权监督都察院?”
  此言一出,殿中就有人频频点头表示赞同,也有人发出幸灾乐祸的起哄笑声。
  我也感到了一阵头疼。
  监督百官的官员……由谁来监督?
  即使参考前世的经历,这个问题依然颇为棘手——因为即使是在法制和机构设置相对较为健全的国家,也没有十足的把握来解答这个问题。
  我总不能再设置一个纪律委员会?或者反贪部门?那谁又来监督他们?
  这个时代又没有大众媒体,我也没本事充分发挥舆论和群众的监督作用……
  说起来……我也只不过是个二流学校毕业的半文半理的基层公务员,你指望我能设计出一种在一千八百年后的人类社会中都不存在的完美无缺的官僚机制……你也太看得起我了。
  所以我决定糊弄过去:“首先,都察院对于百官的监督,只有监察官员违法违纪之权,至于定罪之权,则在法院;其次,若有人想检举举报都察院工作及官员,可提请到吏部或法院,若仍无法处理,那就提请到朝会上再议吧。”
  对于这个明知道没有太好答案的问题,包括程昱、祢衡在内的众臣都选择了结束这个话题。
  我捏了捏眉头,暗自想到:思考政治改革是不是有些太累了?
  -
  在五月的中下旬期间,中华各地都没有太大的动静:一方面是因为人事的更替,另一方面则是各地部队都需要必要的休整。
  但刘协却没有坐享这短暂的宁静,他抓紧一切时间努力进行着政权的扩张。
  大汉朝免掉了同为宗室子弟的扬州刺史刘繇,派去接替他的是前将军、原豫州刺史皇甫嵩——从密报上看,直到皇甫嵩几乎将自己的八千精锐直接摆到了刘繇的城下时,刘协的诏令才被刘繇所接受。
  虽然皇甫嵩只带了不到一万人,而刘繇手中至少有超过三万的兵马,但考虑到刘繇只是一个被孙策三两千人就能打得屁滚尿流的废物……这个结果竟然没有任何人表示意外。
  对于实有地盘忽然得到大幅度扩张的刘协,我忽然有了一些焦虑——我的地盘现在可能还不如历史上的曹操,而刘协的实力似乎已经超过了历史上的孙权,何况他还有大义正统的名份,照这么说……难道我还要和他鼎足而立不成?
  于是我召集了兵部和军事院的骨干,没日没夜地进行形势推演,讨论各方势力进一步的可能动向,但我其实也知道,就算我推演得再好,前线的部队在短期内恐怕也没有精力向外再扩张一寸了。
  在此期间,张辽和太史慈顺利地接收了臧霸盘踞的琅邪国,我根据张辽的意思,让臧霸收拢精锐部队,听从张辽指挥,而新接手的琅邪郡则交给了泰山太守高顺,委托他暂时一同治理。
  同时,我陆陆续续得到了一批为数不少的原汉朝的官员。
  可惜这批人级别都不算高,我也没有从中发现能够令我精神为之一振级别的贤才,对于这些人,兴趣缺缺的我直接交给了吏部去安排,于是郡县一级的官吏得到了相当程度的充实。
  除此之外,从冀州归降的袁氏旧臣们也被程昱分批安排进了新朝的官僚体系。
  作为其中的代表,田丰进入兵部担任荀攸的副手,沮授则作为军事院副院长直接辅佐于我。
  其余较有份量的人中,早在十余年前就是东汉名将的淳于琼进入农部做了个副部长,以贪财闻名的许攸被分入农部,辛评进入户部,其弟辛毗进入工部,河北名士崔琰进入礼部,才子陈琳进入尚书台,袁绍生前的中护军朱灵被我专门提出来放在了防务院的城防司,高干、高览、吕旷、吕翔等知名将领则被分配到了司隶校尉卫觊和河南尹杜畿的麾下,另外一些没什么名气的人物则直接在程昱的安排方案上划了个圈,全部打发到各地的郡县里去任职了。
  与此同时,因为完成了人才公寓的改造项目,王烈的两个儿子王启和王贺“因功”被举荐进入了工部做事。
  对于这种因为明显的裙带关系而被举荐的典型案例,就连向来坚持原则的程昱以及专管监察的祢衡都没有跳出来举报和揭发,我也选择了默许——我只能安慰自己,在之前的接触中,这两个小王先生还是有些真才实学的,其本性也和他们的老爹有几分相似,但愿不要给老王头脸上抹黑。
  在补充了这些降臣之后,我再看中央各部院的名单,终于第一次感觉到自己手下人才济济——至少各部院近七成的部门都有了专职的司级官员。
  然后五月就接近了尾声。
  -
  五月三十日。
  “东海郡太守刘备奏请刘协对琅邪郡发兵,但……刘协拒绝了。”戏君似笑非笑地向我汇报东南面的情况,“理由是……山贼猖獗,道路不通,仓促间难以用兵。”
  “他们说得没错,”我耸了耸肩,“山贼确实很猖獗,否则太史慈他们就直接沿着官路去下邳去觐见刘协了。”
  “不过……王上恕臣直言,”法正低声道,“臧霸只是一名乱匪,让他留在张刺史麾下,是否会成为东州动荡的隐患?”
  “这是张辽自己的请求,我只是同意了而已。”我并不以为意。
  “冀州刺史褚燕之前向吏部推荐了几名出身山贼寇匪的……壮士,”刚刚在尚书台就任的陈琳谨慎地措着词语,“希望朝廷不计出身,予以接纳,程部长请问王上的意思。”
  我想也没想就回答了他:“若要任六品以下,褚燕自己可以处理,但是要负起举荐的责任。”
  “是。”
  我瞥了殿内东南角一眼,那里正有两名起居官在分别记录着我的言行和举动。
  经过各部院的推荐,我的五位起居官已经全部到位,除了梁聪外,尚书台推荐的就是陈琳——陈琳文才出众,在当代堪称一流,年龄也已三十出头,用来记录我的日常废话可能有些屈才,不过他刚刚归顺,也没什么好计较的。
  礼部推荐的也是刚刚归顺的降臣,崔琰。如同前世教科书上描述的一样,崔琰是一位典型的东方特征明显的俊美男子,其身高接近八尺,眉目疏朗、须长四尺、声如洪钟、器宇轩昂,令人一见之下就很容易产生亲近之感。
  都察院推荐的人选令我微微有些意外:祢衡将黄祖的长子黄射送到了我的身边。我后来才得知,看谁都不顺眼的祢衡虽然和黄射只见过两三次面,却莫名其妙地产生了男人的友谊……
  法院送来的人选年纪最轻,一看之下似乎比我还要年轻三四岁,而且是由副院长曹操亲自引导至我的面前。
  “这是河内司马建公次子,”曹操向我介绍道,“名懿,年虽弱冠,私下里小字仲达。”
  我张了张嘴,瞪着眼睛看这名年轻的男子。
  在一瞬间,我就咬牙暗下决心:老子一定要活得比他长!
  

79 民间贤才何其多

 司马懿,今年虚岁十八,河内温县人,父亲是老一辈名臣司马防,字建公,曾任大汉京兆尹、骑都尉,也是曹操初入政坛的举荐人——或许是因为这一层关系……曹操才推荐了他的儿子吧?
  史书上记载司马懿“鹰视狼顾”之相,鹰视是说他目光锐利,狼顾则是说他的颈椎异于常人,能够像狼一样把脑袋拧上一百八十度。
  但我早就知道史书上所为的各种异象大部分都是牵强附会和处于政治需要的胡编乱造,何况司马懿站在我面前,给我的第一感觉是虽然远不如祢衡、崔琰、荀彧等人文雅俊朗,却怎么也不像是一名大奸大恶之人。
  “在下河内温县司马懿,拜见威武王!”他十分拘谨地向我行礼。
  “好,”我抬手做了个虚扶的姿势,笑道,“早就听闻河内温县司马氏一族人才辈出,到了仲达这一代似乎更加印证了这一句话。令兄伯达,二十四五已为一郡之守,去年我与之交谈,伯达竟称,其弟才干十倍于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