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在北宋的幸福生活 >

第93章

在北宋的幸福生活-第93章

小说: 在北宋的幸福生活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婚宴应这祥和欢庆的气氛中进行下去,不知不觉,一轮残月浮出在空中,柔和的清辉洒落人间,喜宴也渐渐接近尾声,已经有少数客人选择了先行离去,而宋祁就是其中之一,不仅是因为宴会不合心意,更重要的是他还要进宫向皇帝交差复命。

禁中,皇帝寝宫,建筑豪华贵丽,守卫森严,虽然已算夜深人静之时,但是身为天子的宋仁宗赵祯却没有到后宫搂着三千佳丽就寝休息,依然在御书房中批阅奏折,同样做为君主,他没有秦皇汉武的雄伟霸气,也不像唐宗宋祖一样英明神武,更不是一个奋有为的英主,甚至在历朝守成之君中也不是声誉卓著的明君,性格也有些忧犹寡断,耳根子特别软,说是贪花好色也不为过。

在位这么久,没有什么丰功伟绩,甚至说正是由于他的软弱,变相成就了西夏李元昊的王朝霸业,尽管有种种外患内政上的问题,但公允的来说,仁宗一朝无论如何还是宋朝的治世,除去军事不说,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都有盛世的气象,特别是世人对于赵祯的评价非常高,在后世流芳的文臣名将,对他更是忠心耿耿,哪怕是被他贬谪的官员大臣,对他依然没有丝毫的怨言。

这并不是宋仁宗有什么人格魅力、帝王之气、虎躯一振、四方臣服,也不是他精通帝王之术,心计手段高深似海,而是与他恭俭仁恕的个人秉性有关,赵祯的缺点不少,但他最大的优点就是宽容仁厚,能容忍各种激烈的批评意见,哪怕是对他私生活妄加非议,听了也从不挟愤报复,在他的治下,不仅台谏官,即便其他官员和士大夫,也都能畅所欲言,享受到前所未有的言论自由。

正是这种仁恕容对忠厚之政的风气,对人才的作育培养,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说到仁宗朝里出的人才,在宋朝或者说是在历史上也是屈一指,可谓名臣辈出,无论是政治、军事、文化、科技领域都有人在历史上留下赫赫声名,正如后来的苏轼所说:“仁宗之世,号为多士,三世子孙,赖以为用。



赵祯就是这样一个皇帝,者说就是这样一个普通平凡的皇帝,做其他什么事情或许不能胜任,可是论起当皇帝来,恐怕是历史上最适合做皇帝的皇帝,有一颗宽宏的容忍之心,若是在普通人身上,那不算什么,但是皇帝有这样的品性,那就十分难能可贵了。

此时的御书中,灯火通明,身穿紫色龙袍的赵祯坐在宽大华丽的龙倚上,手执朱笔在奏折上轻轻勾画着,右侧的书案上还摆放尺来高还未批阅的奏章,一个年轻的内待宦官悄无声息的走入御书房,微微行礼,轻声说道:“陛下,小宋学士求见。”

“。”赵祯没有抬头,口中轻轻吐出一个字,借着这时间,又快在奏折上写下了自己的意见。

“宋见过陛下。”轻步走进御书房,宋祁拱手施礼,却没有跪拜参见,在宋朝的时候,除非是拜祭天地祖先这种大事,哪怕是在上朝时候,见到皇帝也可以不跪,拱手施礼就可以了,毕竟在宋初的时候,官员们上朝是可以坐下的。

传说是某个大臣,在某个时候,皇帝来然还稳如泰山的坐着纹丝不动,皇帝心里自然有些不舒服,干脆让人把官员们的椅子都撤了下去,没有了这个特权的官员们表面上自然不会说什么,可心里肯定恨死那个大臣了,可能就是经此一事,皇帝现自己坐着,其他人都站着,有股优越感,干脆把这形成定制,心里或许也有几分不好意思,也不强求官员跪拜参见,直到异族入侵,站着的人,似乎都已经死绝了。

“宋卿,居然这快从宴会中脱身而回,还真是让朕惊讶啊。”轻轻搁下笔,赵祯还算俊逸的脸上泛起一丝温和笑容:“还以为按宋卿的性子,起码要明日才能向朕复命呢,却不知是有人怠慢于你,还是唱乐的歌女舞伎不堪入目啊。”

“陛下岂能不知。”宋祁埋怨说道:“让臣处于一群武夫之中,哪里还有心情享乐,恨不得婚宴赶紧结束。”这话传出来,肯定有许多人恨死宋祁,不过以他的性子,就算知道了,不仅毫不在意,恐怕兴致来了,还会跑到那人家中故意逗趣取乐吧。

正文 第一百六十八章 趣闻

宋卿,在喜宴之时,你没得罪人吧。”淡淡笑了下有些紧张起来,要知道参加婚宴的权贵,每个多少与自己有些沾亲带故,若是宋祁太过份,闹将起来,自己也不好护着他。

“难道在陛下眼中,臣就是那种不谙世事的人吗。”宋祁不满说道,却不知在世人的眼中,他就是这种人,而赵祯显然也是这样认为的。

“没闹出事情就好,不然朕也难做啊。”赵祯轻笑说道,似乎真的松了口气,丝毫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帝王威严。

“幸好在宴会里,遇到一个有趣的小子,能和臣聊上几句,还生了件趣事。”宋祁微笑说道:“不然臣怕是早早就回来拜见陛下了。”

“婚宴之中,有何趣事?”赵祯饶有兴趣问道,批阅半天枯燥无味的奏折,正好听些有趣的事情好放松下心情。

“似乎是过早将娘子接回府中,吉时未到,一个交拜礼,硬是折腾了几个时辰,差点没把新郎官累瘫在地。”宋祁笑呵呵说道,幸灾乐祸的意味十分明显。

“折腾几个时辰?宋卿又在笑了,莫非是欺朕不明婚庆礼节不成。”赵祯轻笑说道:“清晨起轿迎亲,未时归来,申时拜堂,酉时交拜礼成,饮合酒,礼成,若是按宋卿的说法,怕是现在婚宴还未开席呢。”

“若是平常候,陛下说的没错。”宋祁轻笑道:“可问题在于,新娘子在午时之前已经接回府中了,未时拜的堂,可撒帐的吉时却是酉时自然要加以补救,只能在交拜礼上多下点功夫了。”

“曹家女儿出阁如此快?”赵祯惊讶了下,:笑说道:“似乎有些等不急了,怕是妆束还未画好吧。”

“陛下英明,可人家男方却不介意,认妆束未画尽才佳,好留取黛眉浅处画章台春色。”宋祁笑嘻嘻说道。

“留取眉浅处。画章台春色。”吟诵几遍。只觉意境动人祯连忙问道:“这可是催妆词。全篇是何?”

“喜气拥门阑。光动绮罗香陌……。不须脂粉天真。嫌怕太红白。留取黛眉浅处。画章台春色。”宋祁摇头晃脑吟诵。轻笑说道:“有此催妆词是陛下嫁女。是否予以出阁?”

“予之。予之。”赵祯大笑道:“就算朕不允。公主也思去啦。”

“陛下所言极是。”宋祁连连点头笑了起来。

“此词是何人所作?才情巧思。却不输宋卿。”赵祯问道。怎么说也是皇帝。对于自己治下地人才。总要表示下关注码能博个礼贤下士地名声。只要是心性正常地皇帝。都希望自己能在青史上留下美誉。而不是恶名。

“并非臣自傲。若论诗才天下间能与臣比肩地。以前只有欧阳永叔一人如今却多了个楚景纯。”宋祁摇头叹气道:“最让人气愤地是。这小子还很年轻几十年之后。世人只会记得小楚地才情忘记小宋是谁了。”

“宋卿平时可不会这么轻易服人的,这个楚质居然能得你如此赞赏?”赵祯语气之中有一丝惊奇不定,不过听他话里的含义,显然也知道有楚质这个人。

“若是全听信臣之言,陛下或许觉得有失公允。”宋祁微笑道:“那何不召见之。”

古代皇帝不会轻易召见平民百姓的,如果真有必要,为了顾及身份,一般会赐予被召见之人一官半职,以示皇帝的尊贵。

赵祯似有意动之色,犹豫片刻,心中还是有顾虑的,这种事情并非没有先倒,只不过在召见的同时,伴随而来的就是御史官员的进谏,每次都是不胜其烦,仔细寻思后,赵祯最终还是否决了宋祁的提议。

“陛下可是顾及台谏有异议?”宋祁直截了当说道,见赵祯点头承认后,也不觉得奇怪,似乎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如果是在明清两朝,世人一定会觉得非常惊讶,皇帝居然会怕臣子,真是可笑之极。

可这是宋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并非一句戏言,皇帝故然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可是想要行使这些权力,却要得到朝臣们的认同,不然会被耿直的士大夫们指着鼻子大骂,直接抗旨不遵,皇帝本人也不敢生气,唾沫飞到脸上也只能忍了,所以说要论起虚心听谏这点,宋朝的皇帝简直就是历代皇帝的楷模。

“其实陛下可以名正言顺召见楚质的。”宋祁微笑道。

“何出此言?莫非他在太学国子监修学?”赵祯迷惑猜测起来,毕竟是皇帝,每日要处理繁多的政务,能偶尔听说有楚质这个人已经非常难得,自然不可能时时注意。

“陛

没有留意?”宋祁惊讶不已,轻笑道:“殿试名策中他的名字吗。”

“殿试?”赵祯这回是真的惊讶了,前些时候才听说是个小秀才,怎么样转眼间就成了贡士了。

“臣可不敢欺君,陛下若是不信,大可寻殿试名策来一观。”宋祁笑道:“或者取其考卷仔细阅之。”

“宋卿之言,朕岂能不信,名策考卷就不必看了。”赵祯轻声道,眼睛之中,似有一丝明了的笑意,毕竟当了这么多年的皇帝,虽不说目光如炬明察秋毫,但是有时候也能猜测出臣子的心思来,所谓君臣相知,见自己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宋祁也没有再多言,而是非常识趣的告退而去。

“这个小宋,居然也学人家说起人情来了。

”赵祯轻微一笑,:然不会把些许小事放在心上,也没有听信宋祁之言,取楚质殿试的考卷来看,而是俯身继续批阅奏折。

过了不久,一个面白无须青年内侍捧着一碗茶汤,小心翼翼走了进来,悄无声息的将茶汤搁放在龙案上,轻声行礼道:“陛下,茶汤来了。”

赵祯轻轻头,随手取起杯子抿了口清香的茶汤,只觉精神为之一振。

“陛下还有许多奏折要批阅,怕是要子才得以就寝,要不让门下取些夜膳来?”青年内侍轻声说道。

赵祯犹豫了下,寻思片刻,轻轻摇头道:“宫禁每有取索,外间便为定制,各司监终日忙碌,夜里还是让他们安心休息吧。”

“陛下厚,门下敬之。”青年内侍恭敬说道。

阿谀奉承的话听了,但赵祯还是觉得很舒服,微微一笑,心中忽然一动,轻问道:“益之,近段时间,城中可有什么趣闻?”

宋朝吸取了唐时太监祸乱朝纲的教训,对太监也就是黄门内侍采取严格的管理措施,而且取得了卓越的成效,从开国到现在,从来就没有生过太监专权的事情,或许是物极必反,没有了祸害的机会,宋朝太监里反而人才辈出。

因为宋朝皇帝有使太监为监军的习惯,可能是耳濡目染的原故,不少太监对于行军打仗颇有才赋,许多人都是在战场上取得了军功而得到提升,现任的内侍省入内都知张惟吉就是很好的例子,在与西夏开战时积累了军功,得到赵祯的赏识,不仅稳坐太监头头的位置,居然还恩荫养子张若水,也就是那个叫做益之的青年内侍,成为内侍省的给事。

虽说是靠着养父的恩荫才从最低层的小黄门,少打拼几年直接升为给事,但是能在皇帝身边随侍,自然要有察颜观色的本事,了解皇帝心思的张若水,立即说了几个生在朝廷大臣身上,既无伤大雅,又颇为有趣的事情。

“数日前小宋学士拥妓醉饮,宋相公闻之,寄语小宋学士曰”张若水学着宋的语气说道:“听说昨夜烧灯夜宴,穷极奢侈,不知还记得某年同在州学内吃__饭时么?”

“小宋是如何回答的?”赵祯好奇问道。

张若水轻笑说道:“小宋学士笑着对来人说,请回报相公,不知当年在一起吃__饭是为了什么。”

“呵呵,这个小宋啊,说话总是那么实诚。”赵祯会心笑道:“这才是小宋的本性,轻佻意气让人微哂,风流潇洒却又使人折服。”

“如果小宋学士得知陛下如此称赞,定然将陛下引为知己。”张若水壮着胆子笑道,毕竟拿皇帝和臣子相提并论,严格来说是为不敬。

“君臣相知,未尝不是件乐事。”赵祯似乎有几分喜悦,这让张若水立时安心许多,又轻笑说道:“前几日张相府上也生了件趣事,却不知张贵妃是否已经先知陛下了?”

“张卿府上的,怎从未听张爱妃提起。”兴致颇浓,赵祯连忙问道:“到底是何事情?”

“这事还与今科会元有关。”皇帝询问,张若水自然不敢随意捏拿,直言说道:“会元冯京,年少英俊,才学出众,名誉东京,张相闻之,想相其为婿,特意命人‘请’其至府上一叙。”

赵祯也不是久居深宫,不谙世事的皇帝,察觉张若水在请字上咬声颇重,顿时笑了起来说道:“殿试金榜还未昭示天下,张卿就等不及了。”

“想必张相是怕别人捷足先登吧。”张若水笑着说道。

“后来如何了?”赵祯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