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在北宋的幸福生活 >

第270章

在北宋的幸福生活-第270章

小说: 在北宋的幸福生活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再望见椅子上那不堪入目的湖丝薄片,还有楚质灼灼目光,沈瑶俏脸蒸霞,眼眸之中如烟似雾,急忙拾起来拧干折好,贴身藏入怀中。

“雨停了,我要走了。

”沈瑶微声道。

“好。”楚质答应,上前两步。细心为她拂去肩上残留的几根青丝断,柔声道:“过两日我去看你。”

有心拒绝,映入眼帘的却是楚质深情款款的目光中一软,矜持的应了声,似逃走般匆匆而去,生怕再留片刻,再也不愿离开了。

与沈瑶糊里糊涂的关系还未妥善解决,但楚质还不至于为了儿女私情却把民生政事丢到一边,第二天就拿着范仲淹的批令,兴致勃勃的在钱塘县沿海地区寻找起适合建造盐场的地方来。

一头雾水的被扯跟而来,刘仁之听闻楚质的打算,脑袋摇愕像拨鼓似的表示反对,并苦口婆心劝说道:“别的且不说,大人,一个盐场有十灶,每灶二十户人家,县里哪来这么多的盐户。”

盐户多由罪犯担任,世代承袭。早就被杭州各个。盐场舌分完毕,要补充人员,还有嘉请朝廷才可,而今盐场还没定得下来,朝廷是否通过也是未知数,自然没有盐户分配过来。

再者,就算东拼西凑,把人凑足了。盐场还是难以建成,像煎盐的器具,煮盐的柴薪等必要的投入,若是没有一定量的资金支持,盐场的建立只不过是镜花水月罢了。

“此事本官自会处理,主薄只须在旁协助即可。”楚质笑道,眺望茫茫大海,心情如波涛起伏,如果事成。那自己将在历

就算以后犯下什么事,功劳被人为抹杀了,起码与沈括那斯交好,在他的梦溪笔谈中肯定会提及,似乎这小子还没有动笔写书,不成,回去要掇窜他几句,免得以后时间长了,他忘记这事,以后的史书上只有”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那岂不是很悲剧。当楚质幻想他的名字之前,被冠以某某世纪,杰出人物、贡献之类词汇时,一脸灿烂笑容的杨承平却快步向这边走来。

“楚知县、刘毒落,真是人生何处不相逢,居然在此地遇到二位杨承平热情的打起招呼来。

“确实是巧,杨兄也来此地观赏海景啊。”楚质笑道,对这位知情识趣,又古道热肠,乐于帮助贫寒百姓的杨公子,他可是一向很敬重的。毕竟人家帮了自己不少的忙,承了人情却没有机会报答呢。

如果杨承平得知楚质心中想法。恐怕要大呼天理何在,这样的报答不要也罢。

自从当日楚质含糊其辞的说起私盐贩卖,而且还说要与他合作,杨承平心中就开始嘀咕起来,自己从事私盐生意,做得虽然谨慎心。但是对于某些人来说,却不是什么秘密。毕竟如果没有盐场官吏的纵容,私盐船只怎么可能明目张胆的在河道上通行无阻。

可以说,私盐屡禁不绝,除了朝廷本身的盐政弊病丛生外,盐场官吏要负担主要责任,由于他们经常克扣或侵吞盐户煎盐本钱,严重影响了盐户的正常生产,引起盐户极大不满,盐场官吏担心盐户赴官告。因而作为交换条件,对盐户的私煎私卖经常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坐视乃至故纵。以分其利。

开始的时候,杨承平也没想贩卖私盐,通过特殊的渠道,从朝廷那低价得到一批盐引,本来是按照正常的途径去盐场提盐,自然与盐场的官吏打好交道,一来二去,感于杨承平出手豪爽大方,盐场官吏便悄悄地给他指了条“明路。”

别以为那些盐官是真诚好心。通过正常行规提盐,获利也他们无关,最多是收受一些贿赔,反之得到的却是几倍好处。杨承平不是道德清高的圣徒,既然有利可图,而且利润之高,已经达到足以践踏人间一切法律的地步,肯定心领神会。备了厚礼拜谢指点的盐官,从此走上了原始资本积累的道路。

从一个守法善民到触犯国法。杨承平还是有点惴惴不安的,但是时间一长,收益丰厚且无人现,或者说无人过问,心情稍定,慢慢就变的理所当然起来,突然,楚质无意之间的几句看似不着边际的话,却让杨承平寝食不安。

天地良心,那只是楚质的一时感触而已,见到一个貌似于二的人,勾起了当日他在盐户于老汉家中的见闻。知其艰难,感叹万端,加上喝了几杯酒,闲聊几句,一般人只当做是醉语笑话,不会较真。

然而杨承平心虚,觉得楚质似有所指,肯定是知道些什么,想到楚质和范仲淹交往甚密,要是偶尔提及几句,那后果”倒不是怕因此而获罪,而是毁了杨家声誉,那就百死不足以赎罪了。

当务之急,自然是要弄明白楚质到底想怎么样,所以才会有今日的巧遇。

寒暄、客套片玄,刘仁之也看出杨承平像是有些私隐的话要对楚质说,便识趣的借故走开,正好按照楚质的吩咐,找一个低洼浅平的地带。

“大人意欲何为?”见刘仁之走远。附近无人,波涛阵阵,正好掩饰两人的谈话,杨承平立即开门见山询问起来,有一丝决然,如是楚质提出过分要求,那大伙就一拍两散。反正你固然揪住我的过错,但我也捏了你的把柄。

时隔不久,楚质对于二印象深刻,于二对楚质当然还有些印象,况且每隔段时间,楚质或者沈瑶就派人送些给于老汉夫妇,两人对他们可是****不忘呢,仔细回想,终于记起楚质是谁,于二固然惊讶异常。但杨承平更是愕然得膛目结舌。

楚质沈瑶脱险而归,对外的说辞是潭下有暗流,顺着暗流沉浮出海。遇到渣船,好心渔家将两人救起。现居然身临钱塘境外,辗转两日才平安回归。

看似没有破绽,而且当时焦点都集中在李明达如何丧心病狂之上。或者沈瑶身陷贼巢之时的遭遇究竟如何,况且,也没人敢向两个当事人询问细节,这事就这样糊弄过去,慢慢的让人淡忘。

更新 最快

在北宋的幸福生活 第三百七十七章圣听

二有想到居然怀有纹出,听闻两人以夫妻相称,其外,杨承平八卦之火熊熊燃烧,心中稍安几分,其实他何尝不知,与自已所犯之事相比,楚质所谓的把柄,不过是一场风花雪月的逸事罢了。

纵然传诵出去又如何,才子佳人,英雄救美,本就是令人津津乐道的传奇故事,至于那些道德夫子之言,在理学尚未形成气候的北宋。赞同理会的屈指可数,就算听闻这段密闻,也不过是笑谈几句,道一句少年风流而已。

自然,肯定有些影响的,但大多是针对沈瑶,对于纵情风月的士大夫来说,楚质的行径,令人羡慕,不会很在意,毕竟大家都是男人,要互相体谅嘛,而沈瑶则不同。纵观历朝历代,过错总是归根于女人身上,毕竟红颜祸水这成语不是白来的。

心潮澎湃之下。楚质也没有察觉杨承平的异样,以为他是问自己来这思做什么,反正迟早要公开的,也没有必要保密,当下兴致勃勃说道:“我准备在附近建个盐场…

修建盐场。杨承平顿时迷惑不解,难道当日之言不是戏语,真是有些打算?

没有理会胡思乱想的杨承平,楚质继续打量附近地形,忽然眼睛一亮,现刘仁之在前面猛然挥手。连忙快步走了过去。

“大人,不是下官多言,就是修建盐场。也要选个避风之处,怎能如此地一般,平坦宽敞也倒罢了,海风又烈。怕烧火不易啊。”刘仁之尽心规劝说道。

“刘主落不必担心,此事我有分寸,你照办就是了。”楚质笑道,有点恶趣味的想到,当盐场建成,满地白花花的盐粒呈现在众人眼前时,他们是什么模样的表情。

叹了下气,刘仁之摇头,谁叫人家是知县呢,官大一级压死人,听令从事就是了,反正盐场能否开得起来还是另回事,随他折腾吧。“楚知县真要在此地修建盐场,有朝廷批文了吗?”杨承平惊讶看向楚质。片刻。也学刘仁之一样摇头,就算建成又如何,朝廷自会派遣官吏前来接手,就算楚质真有别样心思,最终也会徒劳无功。

“太守已经同意,已经条陈上奏,想必朝廷很快就会有回讯。”楚质说道,像这种开源的事情,以朝中现在的情况,肯定是不会拒绝的,当然。前提是不用拨款。

刘仁之还是没能忍住,继续劝说道:“大人本意倒是不错,就是不易成事啊。”

“无缘无故的,楚知县为何要修建盐场?”杨承平不解道,这好像是三司衙门的职能吧,难道不知在官场上捞过界是很让人忌讳的事情啊。

“大人也是为民劳心而已。”刘仁之解释道:“春耕临近,百姓钱粮不足,大人想以此法谋求厚利以助百姓。”

说白了就是钻空子,先将盐场建起来。想在朝廷接手之前捞一把。问题在于,大家都觉得楚质简直就是异想夭开。

原来如此,一时之间,杨承平心中感慨万端,心中羞愧难安,再度误会起来。

之前还以为楚质之言,是想要挟自己,或许趁机谋利,没想人家是忧国忧民,为了百姓弹精竭虑。相对而言,自己倒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居然还想揭露人家私隐,真是惭愧得无地自容。

当然,还要试探下是否真如猜测一样,杨承平说道:“大人忧民之心,在下深感佩服,愿意助大人一臂之力,捐赠万贯及千石粮食以表寸心。”

“如此甚好,就知杨兄心慈,决不会坐视不理。”楚质欣喜说道:“但募捐之事,太守已经交由张知县处理,还要烦劳杨兄多走一趟了。”

送上门来的功劳往外推,心中确信了**分,谨存一丝疑虑,杨承平羞惭之际,也松了口气,感激涕零,看来楚质也不是食古不化之人,就怕遇到个,自诩清正无私,知道自己贩卖私盐,立即翻脸擒拿归案以正国法。

自觉欠下一个,人情,杨承平豪气说道:“楚大人要修建盐场为民谋利,在下不敢落于人后,有什么需要,尽管开口就是。”

杭州城谁不知他是个大财主。况且也不能拦着人家行善不是,所以楚质也不客气,闻言微笑道:“其实也不须要什么,招募几人劳力就可开工了。”

咦。杨承平与刘仁之面面相觑,听着怎么像是在说梦话。

就在楚质在钱塘折腾的时候,汴梁城却是一片祥和气氛,大内福宁殿西阁,皇帝赵祯的寝宫,幄帘之内,只铺着颜色暗淡的素色被褥。看上去已经很久没有替换了,如果有外人见到这一幕,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

收咱,汁为朝帝王,起居用度居然如此简不仅用度那样朴素,就连饮食也一直简单,有一次宫廷内宴,席上摆着一盘时鲜,就是二十来只螃蟹,听闻每只千钱,他都要生气刮宦官奢华浪费,一餐下来,那盘螃蟹连动都不动一下。相对一些以豪侈闻名的大臣。赵祯的生活确实令人同情,拿前朝名臣寇准为例,天天在庭院燃巨烛,耀如白昼。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还有吕蒙正,喜欢吃鸡舌汤,一天要杀成百上千只鸡。

近的就是小宋学士,夜夜拥歌故饮美酒。无日不醉,日子过得逍遥滋润。两者做个时比,身为帝王的赵祯反到比较可怜,这不,早朝才罢,便匆匆忙忙的赶斑宫中,网坐下来就吩咐内侍取水来。

太监头子,内副都知甘昭吉连忙奉上茶水,同时低声埋怨道:“陛下若是口渴,吩咐奴婢伺候就是。”

也只有仁恕宽厚的赵祯能容忍旁人以这样的语气和自己说话,举杯连饮几盏茶水,才和颜笑道:“些微小事,忍耐片刻就是,不然形成定制。尔等又要大费周折,时时提壶在旁侍候。”

“陛下就知何必奴婢,须珍惜龙体啊。”甘昭吉眼睛微红,深有感动。历经多年挣扎才坐到如今的位置,他自然明白跟了位仁慈主子是多么值得庆幸的事情。

“溜须拍马。”赵祯笑斥了句,挥手说道:“取今日奏章来。”

甘昭吉领命而去,片外就抱了堆折子,有序的放在龙案上,随之乖乖退到一旁,为防唐朝时太监乱国之祸,北宋对内宫宦官的管理十分严格,不要说参政议政了,就是随意多说了句话,后果也不堪设想。

这可量前车之鉴,当初就是有个内侍杖着自己是赵祯亲信,且颇得信任。一次大臣上书请皇帝减裁官中内侍婢女时,他正为赵祯梳头。见到了奏折内容,便开玩笑说大臣多事,如果皇帝真要裁员,请从他起。

没想一语成谶。赵祯二话不说,立灰赏赐钱财,送其回家,至此宫中内待谁也不敢再多舌戏语,免得落此下场。

抿了口茶水,赵祯惬意提起朱笔,仔细批阅奏折,其实这些折子在政事堂的时候,已经让几个宰铺商讨拟提好实施意见,就等赵祯通过,或者增删改动。再不然干脆驳回,另找时间与具体商议。所以极快一堆奏折只余下寥寥几本。

适时,赵祯才有空暇伸个懒腰,活动下手腕关节,或者夹两块细糯香润的糕点充饥,慢慢展开一份折子,粗细微看,脸色突变。

“京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