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在北宋的幸福生活 >

第266章

在北宋的幸福生活-第266章

小说: 在北宋的幸福生活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果然,等楚质汇报完毕之后。紧接下来的其他知县所言也是大同异,无非就是侧重点不同,说是陈词滥调一点也不为过,但范仲淹却没有表示个不满来,反而和颜点头。鼓励众人依计划行事。

纷纷应诺之余,众人却知道事情恐怕没有那么简单,毕竟范仲淹若是为了听这些官样文章,大可直接让他们呈上公文,没有必要召见开会讨论。而是过段时间派人私访打探,现有谁人懈怠,定严加惩戒。而今这样浪费时间,显然不是他的风格,自然。以上纯属楚质腹诽猜测。与他人无尤。

“你们所言,皆有道理。只须依照行事便是范仲淹开口说道:“然,有一处疏忽,你们却没有提到解决之法。”

什么疏忽。众人迷惑,连忙说道:“望太守赐教。”

“年前早灾,秋收之际,百姓毫无所获。若不是做些零工,勉强养家糊口。不然恐怕难以度过冬日范仲淹忧心说道:“如今春耕又始,却不知百姓是否还有余钱购置粮种器具

要知道耕种不是光有力气就行,也要有投入才有产出的,就算能播种下去。想要收获,又是几月时间,期间浇水施肥除草耗费精力不说,一切皆是手工劳作,时常要人看护,要是没点积蓄,恐怕真是负担不了。

看着冥思苦想的众人,楚质一阵莫明其妙,这事很好解决啊,没有那么难办吧,怎么个个都束手无策的模样。莫不是都不想抢太守风头?

注意到楚质的异常,范仲淹侧目而视道:“楚知县,你可有良策?”

想了想,楚质站起采说道:“回太守,既然百姓负担不起,那何不由官衙先借与他们,立下契约。待到收获之时,再让他们归还即可

很寻常的办法,后世像什么银行啊,合作社之类的机构,都承办这种业务。定下一个,最高限额,确定归还日期,经过签字画押之类的手续,免去利息,注意到周围同僚投来的诧异目光,楚质不得其解。看向范仲淹,难道自己说错了什么。

沉默片刻,范仲淹轻声道:“楚知县。你刚才说是免息

哦。楚质慌忙说道:“自然。也不能平白借出,到时可收回几厘利息。”几厘,又是一阵沉寂,楚质受不了这气氛,识趣闭嘴,坐了回去。毕竟怎么看,他都觉得。其他人看自己的目光,就像是在看个白痴。

范仲淹忽而笑了起来:“很好,就按楚知县之言,本官就以此上奏

雷厉风行,说完范仲淹当场宣布会议结束,没等各个知县告退散去。自己却先行离开,也不知是回去研究此策的可行性,还是真的给朝廷写折子去了。

其他知县莫名望了眼楚质,似乎还在摇头叹气。也随之退去,独留楚质依然不解寻思。想不出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难道我真的错了。”楚质喃喃自语。

“你没错,要不是得你提醒,恐怕大家也想不到尚有此法可行。

”张元善走了过来,轻声说道:“此计若是能行,杭州百姓必对你感激涕零

“那他们为何如此?”楚质指的是同僚的怪异态度。

张元善轻轻一笑:“因为你又要得罪人了

“什么?。楚质眨眼,莫明其妙。

“好好想想刻懂了。相信以楚知县的聪明才智,肯定会明白过来的。”张元善说道。转身就走。心里忍不住涌起一丝嫉意。这小子,脑子反应怎么总是快人一线,要是自己先提出来该有多好啊。

“所以说,最讨厌的就是那些故弄玄虚的人了,明明知道,却不痛快说出来,还要让人费心思量嘟喃几句。楚质托着下巴仔细思索。良久,突然一拍大腿,悲声道:“靠。居然是青苗法,悲剧了。”

温馨提示。前面还有一章。请勿忽略订阅,呵呵

在北宋的幸福生活 第三百七十一章夭折

;占法,说穿了,就是现在的农民银行,做法丹非是联圳捞款给百姓。到收获时本利收回,可解决百姓春耕时资金不足。

最初应该是起源于唐朝中后期,当时各路藩镇分割地方,朝廷除了军队数量不足外,更悲惨的是没钱,也不知道是谁出的主意,决定实行青苗法,其主要目的就是为皇帝创收,同时税青苗钱以给百官俸,根据当时情形,别谈什么救民不救民的,皇帝都快饿死了,哪里还有心情还谈什么百姓民生。不过真正让青苗法闻名于世的,却是由于王安石变法,楚质摸着脑袋懊悔之极。这时候的王安石还不知道在什么地方为官呢,仁宗没挂,离英宗即位还差十几年,更加不用说推行变法的神宗,还是个**岁的小毛孩子,自己怎么就犯浑了率先提出青苗法。

楚质历史没研究透彻,不知道宋朝时候,而且还是仁宗时期,已经有人在用这办法了,转运使李参就在陕西放过青苗钱,不过他的做法时,令富户借钱给贫寒百姓,以田中青苗作保,收成之时再还钱给富户。顿时安然度过灾年。

事实证明这个办法效果显著,值得思考的是,那些富户是自愿借钱呢,还是被李参强行逼迫的,而且百姓还债时到底给了多少利息。

楚质不是考古学家,也没有兴趣做这方面的研究,现在他终于知道张元善说的得罪人是怎么回事。想想王安石实施青苗法时,明明是良法,却为何遭到诸多人反对,不用想也明白其中的原因。

抛开吏治**,执行力度不强,为反刘而反对等原因,之所以有人反对青苗法。无非是这法令触动了他们的利益,百姓无钱耕种,最高兴的是哪些人,当然是地主豪仲之类的,因为这个时候,正是他们获利的时刻。

没钱是吧,好啊,我可以借给你,利钱自然是要的,不多,三分五分而已,这里的三五分可不是现代的货币,一分两角三元之类的,而是百分数,一分就是百分之十,三分五分的利息是多少就想而知了。

王安石给出的利息是二分,远远低于地主豪伸们,百姓自然懂得选择,况且,一但百姓得到朝廷补助,有钱耕种,养家活口不成问题,就不会为了生存而卖地卖身,又直接损害地主们的潜在利益,本还想趁机圈几块地增加家产,买几个家奴使唤,美梦成空,都怪那个什么青苗法。怎能不反对。

宋朝不立田制,不抑兼并,地主豪伸占田无限,王安石实施青苗法。本意就是在青黄不接的时候,朝廷以较低利息贷款或借谷物给百姓,收成之后偿还,使得百姓免受地主豪伸的高利盘录,社会秩序得以稳定下来,是个不折不扣的惠民政策,简直好得不得了啊。

然而想法是美好的,但是在执行的过程中,总是容易出现问题。想到或许因为刚才出的主意而背上千古骂名,楚质就觉一阵头痛,考虑要不要求见范仲淹,痛说青苗法之害,打消其采用的**头。

可能是心有灵展一点通,楚质正想着这事,外面就快步跑来一个)差役。见到楚质仍在,明显松了口气,客气说道:“楚知县,太守有请。”

州衙书房,楚质没少前去,也不用衙役带路,便驾轻就熟的来到地方,恭敬施礼,悄然坐下,心情极为矛盾。毕竟话已出口,再出尔反尔。怎么也不是个滋味。

“老夫仔细考虑,你刚才所说方法,却与朝廷设立常平仓、惠民仓类似范仲淹直接说道:“具体做法如何。你可有个详细条陈?”

其实无论古今,给予底层百姓一定的社会保障,除非是战乱动荡时期。不然像救济孤寡、设立义庄、赈灾、免赋、平抑粮价等等行为。都是朝廷及地方官衙必须履行的职能,比如汉代创设常平仓,丰产则买,歉收则卖,平抑粮价,隋代设义仓。丰年征粮积储,荒年放赈济困,起到济困助贫作用。

而宋朝则在各地设常平仓与惠民仓,调剂百姓粮食歉收时的食粮不足。然而上年杭州恰逢旱灾。开仓放粮之后,地方仓库食粮严重不足,急需补充,哪里还有余粮赈济百姓,故而范仲淹才会如此烦恼。

见楚质还在踌躇。范仲淹继续说道:“低息放贷,确实是个好办法。但归还之利,却要仔细斟酌,毫厘之利。着实少了些,不如暂定为一分吧,到收成之时,恰好以其利补充常平惠民粮仓,以备来年不时之需

看守兴致正高的范仲淹,楚质不得不小声说道:“太守,州衙尚有;二二辊,若是百姓纷纷前来借贷,是否可以支撑得

经楚质提醒。范仲淹立时皱起了额头:“如今州衙银库只余下千多贯钱,仓中尚存数百石米粮

不用说,紧凭区区数额,肯定是不够的。楚质闻言立时大喜,趁机说道:“县衙也是如此。太守,这样说来。怕是难以成事如此良法。不是不想用,而是条件不成熟,受客观因素限制,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嘛。

见到范仲淹似有话说,楚质连忙抢先道:“太守若是想奏请朝廷拨款。怕是徒劳无功之举,而今国库情况,想必太守也知之甚清,怎会有余钱剩下

倒不是楚质危言耸听,朝廷缺钱,方方面面都呈江河日下之态。究其根源。无非是冗官冗兵罢了。为了养活几万官吏,还有百多万禁军,花费巨亿,这可不是形容词,仁宗时期,每年岁入都已经过亿,但是却经常入不敷出,年年保持三百万的赤字。

至于建国时期数目骇人耳目的封桩库、左藏库等昔日金帛山积的国库,到现在完全空空如也。恐怕连耗子都不见一只,国力已大不如前。方方面面都呈江河日下之态,自真宗开始,朝廷上下其实早已注意到日用渐亏的事实。不少大臣都上书言事。想出各种各样的主张和方案。甚至范仲淹已经着手实施庆历新政。最终却没有收到任何明显的实效。其实朝廷危机人人皆知,而且人人都认为必须改革,不过有一个先决条件。那就是必须在不损伤自己既得利益之下改革,天下哪里有这么好的事情,所以范仲淹失败是必然的,国库缺钱也是无奈的。

良久,范仲淹挥手道:“你先回去吧,待老夫仔细静思片刻

不是范仲淹想不到,而是关心则乱,为百姓担忧竭虑,忽闻此解决方法。欣喜之下未能细想,如今考虑片刻。才觉事情不易完成。

楚质却步告退,心中泛起几分黯然,不是他不想帮忙百姓,主要是他太清楚杭州吏治情况,州县正官还好,进士出身,薪俸待遇优厚,还能克制些,然而那些皂吏衙役就不好说了,往往能把惠民良法祸害成虐民之施。

就怕明白告知青苗法的危害。以范仲淹的性格,恐怕会要推行实施吧。只有从根源上断绝了这个**头,才会让他打消主意,主耍是临时实施的法令漏洞百出,监管执行力度简直没有。就算主政的是范仲淹。楚质也不敢冒这个险,不然到时整出个流民图出来,自己岂不是万死难逃其咎。

因为是在书房巾商议。两人不说,自然没人知道青苗法还未实施便注定要天折,官府不公布,普通百姓自不会知道,然而,事关自身利益,风声还是通过各种渠道传到了一些地主豪伸耳中,顿时得到他们的热烈反响。

断人财路,简直十恶不赦,浑然不知自己已经成为某些人的眼中钉肉中刺,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早上,楚质带着一帮皂吏差役,摆开排场。浩浩荡荡的下乡巡视去了。

按照太守的指示,劝课农桑。总不能只待在县衙写几道公文告示,最起码也要深入基层指手画脚几下,挥挥锄头,做个样子,出郊赏农嘛。权当踏青好了,当然,只是想想而已,楚质却没有这个胆子在范仲淹眼皮底下偷懒耍猾。

“主簿,说起来本官也有数月未曾下乡体察民情了吧。”

既然是体察民情,自然是逢村必入,山村道路崎岖不平,坐轿自然不合适,走路也太过缓慢,而且劳累,最佳选择自然是骑马坐驴。

虽说大宋缺马,但是缺少的是精良战骑。弩马却还是有的,作为一方知县,坐着一骑不算高大,贵在温驯的弩马,行走于田间梗道上,再望着刘仁之身下皮毛乌黑亮,精神抖擞的精壮毛驴,再对比底下骨瘦如柴的弩马,楚质如何也高兴不起来。

“大人也是无奈,实在是抽不出空来,但是心系百姓之**,我等却是心知肚明,由衷敬佩的刘仁之轻轻微笑,熟络的奉承起来。

“话虽如此,但看其情形,做的还是不够啊。”望着一块块还未翻土的田地,楚质不由皱起眉来,这个时候了。按理来说,就算未正式春耕播种,百姓也该把田地犁翻几次,以便撒种插秧,而如今却不见行动,前景令人堪忧啊。

刘仁之心有戚戚焉,赞同说道:“那大人此行算是来对了(未完待续)。

在北宋的幸福生活 第三百七十二章劝解

品年赏农吊然是向戏言,但是也真有不少州具官员以劝你切旧口,跑到郊县踏青春游,使得百姓疲于接待,劳民伤财之余,还耽误农时。

这种事情楚质是做不出来的,所以出行的时候,已经下文示。严令不许地方里正村长组织百姓迎驾,有违必罚,半年多了,乡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