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日出厓山 >

第17章

日出厓山-第17章

小说: 日出厓山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此,实际意义上,双方已经终战。

历史上鏖战数日,死伤无数,浮尸几十里的厓山之战,竟然以这样阳痿的方式结束,却也让萧统长舒一口气。

虽然打得很难看,虽然损失依然很惨重,虽然自己的狗屎运好的出奇,虽然这次也没有什么奇谋良策,甚至连给敌人有生力量造成巨大杀伤的目的都没有达成,可是,这一次,终究还是让自己蒙混过关了,不是吗?

如果说,厓山一战,宋军处于绝对劣势,就像濒死的病人,必须靠老天保佑的话,那么以后,有了喘息之机的小朝廷该何去何从,就要全凭本事了。究竟自己能不能扭转乾坤,再造中华呢?究竟落下的太阳还有没有再次升起的时刻呢?萧统在扪心自问。

。。。。。。。。。。。。。。。。。。。。。。。。。。。。。。。。。。。。。。。。。。。。。。。。。。。。。。。。。。。。。。。。。。。。。

今天碰到一件非常,非常恶心的事情,心情着实不好,因此还是两更,大家见谅,下一周,小白还要上推荐,在这里立下保证,下周一定大爆发,大家多多支持,多多投票和收藏啊。

第四十章 战后

 深夜。

疲惫的萧统睁开沉重的眼皮,一丝黯淡的烛光,眼前呼啦啦站着一片人,赫然正是张世杰和陆秀夫等人。原来,在战斗将要结束时,体力不支的萧统终于撑不住了,小皇帝倒下倒也让许多人手忙脚乱,好在此时海战已经到了尾声,否则的话还不知道会出什么乱子呢。

“鞑子退了吗?”萧统艰难的张开嘴,声音已经嘶哑,而他此时全身酸痛,想来是长时间的高度紧张造成了体力透支吧。

“陛下……”群臣一阵悲乎,齐齐跪下,而陆秀夫等文臣再次发挥他们的拿手好戏——哭!

在李福的搀扶下,萧统勉强从“御榻”上直起了身子,示意众人起来,然后说道:“张枢密,说说吧。”

一脸倦容却神采飞扬的张世杰应了声,道:“启奏陛下,此战我军击沉鞑子战船20艘,俘获鞑子数百人,而鞑子死伤不计其数,此战幸能获胜,全是陛下英明神武,指挥若定,明鉴万里,聪闻四方……”

萧统开始听着还很高兴,毕竟谁不爱被夸啊,可是马上就有些微微皱眉了,宋军有多少实力,他还是知道的,且大战的时候,萧统也是一一看在眼中,宋军的战绩,充其量能说叫击退敌人,说成大胜……唔,战略上确实是莫大的胜利,至少暂时避免了亡国灭种之祸。

可是再一想,张世杰的数字就值得说道了,数百,不计其数,这要是换在在那个时代的萧统,恐怕当场就会翻脸,作为自动化的学士和金融的硕士,萧统可不能容忍“大概”,“可能”,“似乎”这些词汇,可是既来之,则安之吧,这种语言体系,自己也是没有办法的。

顺便说句,幸亏萧统当时来这个世界时,是有昏迷和身体虚弱的理由,声音沙哑点也正常,这时候朝廷的官话可不是那脆生生的京片子,而是和如今客家话有些想象,好在萧统也是机灵,慢慢学着,也能勉强说个差不多,至于正体字,国学修养深刻的萧统自然是没有问题,绝不会像某些人明明是不学无术的混混,穿回去了居然还能批奏折写文章,唯一比较遗憾的是那一手行楷让本身书法不错的陆秀夫看了,也只得蹙着眉头说“似乎还好”。

等到张世杰说到己方损失时,虽然萧统已经有了心理准备,不过最终的结果还是让萧统心中有些震撼。

“我军五牙船损失十八艘,三桅快船和艨艟损失过百,三万余将士为国捐躯,至于负伤者……只怕也不下三万众。”张世杰说到这里,饶是铮铮铁汉,也忍不住眼圈发红,毕竟这些都是他的兵啊,当将军的,哪一个不是把自己的兵当亲儿子看待?那种生死之义,才是军队战斗力的真正来源,当然,如果将军和士卒的关系深到了一定程度,却也是皇家最忌讳的。

萧统此时倒没有考虑这些,只是心中翻腾下,还是说道:“此战战死者,乃是国之英烈,生还者,亦是国之栋梁,青史昭昭,会有他们的一席之地,而等朕光复大宋万里江山后,朕一定把他们的英魂供奉起来,让他们世代享受百姓的香火,一定要让他们的荣光,比凌烟绣像和云台拜将还要灿烂!”

声音不大,气势不凡,众臣自然再次大呼万岁。

渐渐习惯这一切的萧统在李福的捶背伺候下自在的看着一群人跪在脚下,当然心中总是难免有点别扭,毕竟背后是个太监……怎么招都有点燊的慌。

于是,在君臣一番表扬与自我表扬后,终于达成共识,厓山海战在天地庇佑,皇帝圣明,群臣忠贞,将士拼死的努力下,大宋王朝的天威终于发飙,天命所归岂是鞑子那些蛮荒之人和那些不知廉耻的汉奸能撼动的?于是乎在歌功颂德中,在众人兴致高涨下,萧统也大方的开始封官许愿,尽管他很清楚的知道,这次的“胜利”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运气,什么战术啦指挥啦纯属扯淡。至于封官许愿时文武间的言辞机锋,悄悄的较劲,萧统虽然深恶痛绝,却也只能装作看不见。

因为,萧统现在名义的年龄,只有八岁!他没有班底没有心腹,最重要的是,他没有对自己绝对忠贞的军队。

虽然目前说话还有人听,那是因为已经到了生死存亡之际,萧统可以断定,只要形式稍微好转,伴随中国人几千年的内斗是一定会出现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唯一的法子,就是利用自己“天授”的皇权,迅速建立自己的力量,将所有权力集中的自己身上,思索中的萧统心中却在苦笑,向往民主却必须集权,若要办事却必须乾纲独断,这是不是也是莫大的讽刺呢?

而如今时间紧迫,元军只是因为天气缘故而暂且北撤,厓山小朝廷,其实一直还是处在鞑子兵锋威胁之下的,而很明显,就算能击溃张弘范部,广南乃至云贵,也绝不是可以发展乃至光复的根据地,宋军将何去何从,是必须解决的问题,而且已经刻不容缓!

。。。。。。。。。。。。。。。。。。。。。。。。。。。。。。。。。。。。。。。。。。。。。。。。。。。。。。。。。。。。。。。。。。。

第四十一章 流求

 等到众位臣子都已经在一片美好的前程面前被撩拨的比较high的时候,萧统淡淡说道:“诸位,此战虽然我军险胜,然朕以为,岭东之地,国虽富不足以为根本,民虽殷不足以供军资,口虽众不足以蓄军马,地虽险不足以遏兵锋,若图一时,广南之地或可逞一时,若图长远,则广南不足以为基业。”

说完萧统扫视了一圈,见众臣都低头不语,不由说道:“朕尚在冲龄,所言皆为纸上谈兵,诸位皆是老成谋国,尽忠竭智之辈,大可以畅所欲言,朕必从善如流。”

张世杰沉吟一下,首先说道:“陛下圣明,广南之地毕竟不及江南富庶,且此地百姓虽受王教,却不足以为恃,前日陛下所言流求之地,甚是可行。臣以为,取流求以为根本,可行。”

张世杰说完,此次立下大功的张世英张世豪自然跟进,而此议和萧统心中所想一样,萧统自然点头。只是陆秀夫见状,却是若有所思。

当然,既然是各抒己见,肯定也有人说出反对意见,只是他们提出的,或是趁胜北伐传檄天下的文人浅见,或是南下进入安南的逃遁之策,自然很快就被张家兄弟轻松驳倒。看起来,转移到流求的战略已经是压倒的多数了。

“末将有本要奏。”正当张世杰兄弟说完时,突然有人大声说道。

众人定睛一看,原来是新任忠勇军指挥使张顺,这一次,就是张顺带着皇帝的仪卫亲军出动,才最后击退了元军,其功不可谓不小,而张顺张贵兄弟也趁机迅速崛起。

张顺迎上小皇帝灼灼的目光,朗声道:“流求之地,居于海上,地方两千里,西南多平地,东北多山丘,稻米一年三熟,土地肥沃,海峡宽300余里,若是陛下驻烨流求,固然鞑子一时难图,可令我军从容喘息,然陛下乃华夏正统,岂可因一时之安而孤悬海外?”

此言一出,众皆震惊,萧统一拍床榻,怒道:“流求乃是我中华之土,何来海外之说,荒谬!”怎么说萧统也是来自于那个时代,意识形态时时告诉我们,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大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今听到张顺说起海外,自然心中不悦。

不消说,天子发怒,臣子们马上跪了一地,连声请罪,只是张顺虽然跪下,也口称该死,面色却依然很是严肃。

“张顺,你可有不服?”萧统轻声问道。

“末将……”张顺神色闪现过一丝痛苦,终于低下头去,道:“微臣无知,触犯陛下天威,还请陛下降罪。”

“请陛下从轻发落!”就像电视中演的一样,先是张顺请罪,然后其他人马上求情,让萧统有些哭笑不得。

不过细细想来,张顺说的,却也不无道理,毕竟如今宋廷最值钱的,就是自己这个华夏天子的招牌,若是跑到台湾躲起来,就等于默认了元朝对大陆的占领,那么道义上的那点优势,就很容易被化解了。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作为古代来说,师出有名永远是不可回避的。

可是放眼天下,又有哪里可以让小朝廷喘息一下呢?萧统不由陷入了苦思。

小皇帝在那里思考,可是臣子们见他不说话,却以为这小皇帝这次是真的生气了,不由大气也不敢出,毕竟他是皇帝,而且从来没生过气,yy小说中的王八之气,并不是一点道理都没有的,毕竟这些臣子从小就被洗脑,说天子自有俾倪天下的天子之气,可以震慑宵小,而这小皇帝因为年幼,以前从来也没有真正意义生过气,这自然让臣子们心中打鼓。

就好比没有上过床的女人,男人们总是对她们有着无比的好奇与渴盼,乃至一丝丝敬畏,一旦上了床,一切都不一样了。

良久,萧统终于说道:“张顺所言也不是没有道理。”

“呼。”众人忍不住长舒一口气,方才那会子还真是压抑的紧啊,平时与皇帝见面不多的张世英张世豪等人忍不住告诫自己,千万不能看不起这幼帝啊。

当事人张顺更是感动的热泪盈眶,叩首不已,已经说不出话来。

“流求之地,朕必取之,然张顺所虑,也不得不查,朕知泉州府辖下有同安,浯洲二岛,不知然否?”萧统突然想到了金门和厦门。

“吾皇所言甚是。”这时陆秀夫出言道:“泉州府夏夏同安浯洲居闽地东南,面朝大海,位置险要,加之闽地百姓多往海上生活,或打渔或通商,甚至以打劫商旅为业,同安和浯洲都是重要的海上中转之地,如今在泉州蒲家手中。”

“蒲家!”萧统听到这个名字,突然咬着牙,怒道:“如今,到了跟蒲家这群忘恩负义,禽兽不如的杂种算个总账的时候了!”

。。。。。。。。。。。。。。。。。。。。。。。。。。。。。。。。。。。。。。。。。。。。。。。。。。。。。。。。。。。。。。。。

今日第二更,大家继续支持啊,推荐,收藏是一个不能少啊,多谢大家了。此外,小白在书评区开楼辩论了,欢迎大家多多参与,拿出你们的真知灼见,使出你们的无双辩才,展示你们的博闻强识,来和真理进行一次亲密接触吧。

第四十二章 蒲家

 下午换榜就上三江推荐了,感谢起点的支持,感谢诸位书友的厚爱,大家多多支持小白,推荐收藏一个都不能少,关于种种问题,意见和建议,也可以提在书评区,多谢了。

此外,晚上7点前后还有第二更,11点前后还有第三更,欢迎大家指点。

。。。。。。。。。。。。。。。。。。。。。。。。。。。。。。。。。。。。。。。。。。。。。。。。。。。。。。。。。。。。。。。。。。。。。。。。。

南宋时代,泉州港乃是世界最大的通货口岸,以“刺桐港”蜚声海内外。随着唐玄宗时怛罗斯之战的失败,经五代、两宋,西北战乱频繁,陆上“丝绸之路”日遭阻遏破坏,朝廷为追求舶来品和增加财政税收,对交、广、泉、明、扬等港口城市实行奖掖外贸,招徕外人,发展海上交通的开放政策,开辟“海上丝绸之路”,而尤其是南宋偏安一隅,土地大量减少,为了弥补财政的亏空和应付北方的岁币,被迫采用重商主义政策,而趁这个机会,阿拉伯人波斯人趁机独占了西洋的贸易,在朝廷的或明示或暗招的情况下,阿拉伯、波斯的穆斯林商人成千上万地接踵来泉,大都聚居于城南濒海沿江一带,出现了“回半城”的状况。

一百四十四年前,也就是绍兴六年,朝廷批准泉州知州连南夫的奏请,授给发展中阿贸易有功的阿拉伯商人蒲罗辛以“承信郎”的官职,这一次,等于是朝廷官方表态,欢迎阿拉伯商人来华,此风一开,胡风日炽,几不可挡,昏聩的赵构恐怕也没有想到,正是他过于激进的“招商引资”,却也给后世带来了无穷的灾难。

蒲寿庚,这个注定将在史册上留上一笔的乱世枭雄,在家道一度中落时坚强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