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我伐天下 >

第204章

我伐天下-第204章

小说: 我伐天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抗立即反驳道,“但是如果没有商人,那是肯定不行的。”

“听我讲完你再说话,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不懂尊老敬贤了。。。。。。”,老管家有些生气地呵斥道,“不过你说得对,商人的确是必不可少的,他们的作用主要是两个,第一是让不同地区的商品互通有无,使各地的居民都因此而受益;第二则是囤积某些商品并在价格合适时出售,以使一些季节性商品可以稳定供应,以满足居民的需要。但是这一个作用则在商人逐利的本质下发展成了囤积居奇的行为,对民众的危害反而大过了帮助。殿下你在赵国的尝试很有价值,用官府的力量来平衡供需,并抑制囤积居奇的行为,比起历朝历代的皇帝简单限制打压商人的方法要好得多。”

“也就是说,商人的存在价值,就在于他们可以让本来毫不相干的地区通过交流而联系起来是吗?而且在商品交易的同时,工艺技术与文化也得到了传播和推广,商人的价值其实还是很大的,不必妄自菲薄。”,赵抗说出了他的理解。这时他突然想到当初赵国手工业蓬勃发展的盛况,而想到商业的第三个作用,那就是引导潜在需求,使金钱等资源的分配更加合理,从而加速新兴产业的发展。

“我倒是没想到这么深远,果然治理过一个国家就是不一样啊。”,老管家也有些意外,但他的想法还是没有改变,“不管怎么样,靠地区间贸易而获利,才是商人的正道,而那些只满足于将别人的钱赚到自己腰包的,都是走入了邪道啊!投机倒把之类的活动,赚得也未必比地区间贸易多,而又大伤阴德,我对此是很反感的。稳定商品供应的路子本来也是正道,但这条路的可操作性太强,能抑制住自己的欲望而不急功近利的商人实在太少了,所以还不如将这部分交给官府来管比较好。”

“官府也未必就尽善尽美,我们赵国是刚建立,腐败问题还不严重,所以这条路才可行。当然,我相信我会找到办法应对的。”,赵抗插嘴道。按照老管家的意思,要促进商业发展,便利交通是关键。而那些所谓的鼓励性政策,则在促进贸易的同时,往往也扶植了那些祸国殃民的奸商。要便利交通,在海路方面,无非是发展造船业,建设大的深水港,并肃清航路上的海盗,同时建设强大的海军以保护航线和港口;在陆路方向,则是整修道路,清剿盗匪,并消灭那些可能威胁商路安全的敌对势力,比如大草原上的鞑子。

要说的说得差不多了,赵抗才想到先前关于张浚的问题还没有问完,便提了出来。他实在想不通,张浚只靠所谓的“知遇之恩”就能让这个老管家为其出力,要知道对于像这个老管家这样无欲无求的人来说,赏识和提拔是毫无意义的,何况这些年张浚虽然待他不错,但也就是整天睡大觉而已。

“你是说老爷的事?对,先前才开始说就跑题了,那接着说吧。”,老管家似乎是想把积压了十几年的话全都说出来,看上去很有精神。

“我当初之所以愿意为老爷出力,是因为他能做到很多人做不到的事。”,老管家似乎一下子沉浸到了回忆之中,过了半晌才继续说道,“当年我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听说老爷他治军比较宽松,便到他的军队里混饭吃。我是去混饭吃的,在战场上自然不会拼命,不久我就因为带头逃跑被抓,按律是要杀头的,老爷他果然很宽松,不但免了我的罪,还让我给他看门,这样就不用冒死上战场了。你问我没钱为什么不去做生意?我老人家懒得很,做生意太麻烦。。。。。。再说一旦卷入细枝末节的商业交易之中,我便不可能冷静思考了。。。。。。”

“这。。。。。。难怪张浚的军队战斗力那么差,全是混饭吃的啊,而且军纪居然差成这样子,毫无制度可言,完全凭他的喜恶来管理。不过对士兵个人来说,倒的确是在这样的老大手下比较舒服,前提是不用参战。。。。。。”,赵抗自认为已经找到了原因,“那么老伯你是为了报恩?”

老管家摇摇头,“要报恩早就报了,还能等到那时候?从我替老爷看门到那次出海,足有五年多的时间,在这期间我一直都在偷懒,从来就没认真工作过,但是老爷却一直没赶我走,这种事天下有几个人能做得到?”

“是不简单。。。。。。”,赵抗自问,他也做不到这点,就算发现那老管家是个奇才,但要毫无动静地耐心等待五年,还要忍受用人不当的名声,确实很不容易。这时赵抗突然想起这个老管家当时的情况,倒有点像是战国时期的食客,而张浚也颇有孟尝君的遗风。当年的冯谖也就是既不老实干事,也不展现才能,反而不住地伸手要更高的待遇,但是孟尝君毫无怨言,一一满足了他,结果后来冯谖令他多次化险为夷。这个典故也因此成为了一段佳话。

但是这种做法如果用到国家和军队的管理上,肯定是会出大问题的,所以战国四公子手下虽然人才济济,但其中有能力改变一个国家命运的,也仅就信陵君一人而已,因为他是通过诚意来招揽人才,而不是像其他三个那样滥施恩惠,这样便不会破坏国家和军队的基本制度。在赵抗看来,滥施恩惠的方法对奇才有利,但对依靠绩效考评才能慢慢晋升的一般人才则大大不利,而国家强盛靠的不是一个两个奇才,而是那千千万万合格的一般人才,他们才是国家的基石。以牺牲一般人才为代价获取那些难得的奇才,并不能令一国兴盛,他们的作用往往不过是帮助主人谋取个人的荣华富贵而已。问题在于,那些旷世奇才个个心高气傲,直白点说就是非常爱面子,因此他们特别吃这一套,所以那些大贵族才会纷纷效仿。

而中国重视权谋的传统大概就是从那时开始的,本来有能力强国的奇才们,最后都将才能用在了权力斗争上,这使得中国朝堂上的内斗愈演愈烈,并逐渐蔓延到民间,成为了中国人的痼疾之一。而兵法上重视谋略而轻视基本训练,大概也是出于同样的原因。汉朝独尊儒术后,由于儒学务虚的特点,又使得这两个问题愈发严重,虽然也不能说一点用处都没有,但继续这么发展下去,后果堪忧。

不过这些忧虑都是赵抗以一个统治者的身份来看的,如果自己身在局中,无论是作为奇才,而是他们的主人,感受又会迥然不同。但在特殊方式下培养出的赵抗,一直很缺乏个体意识,所以此时他并没想到这一点。

第四百零七章 家 史

 赵抗的思绪被老管家接下来的话打断了,“但即使那时,我还是没打算为其出大力,最多在他有难时帮他出出主意而已。但是我当时试探性说出的一句话,老爷他居然当真了,还四处借钱筹到了五十多万贯。而我随后在临安花天酒地地玩了一个月,老爷依然很信任我,我这才决定冒险为他跑一趟,海上不比陆地,即使再有本事,也不一定就能平安归来的。。。。。。”

“信任吗?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竟然有这么大的力量?”,赵抗今天算是长了见识。信用的作用他的是很明白的,这点他一直做得很好,但是他人的信任竟能令一个人舍生忘死,这却是他没想到过的,但事实摆在眼前,不由得他不信。赵抗陷入了困惑之中,“不是说人性趋利吗?别人的信任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值得冒生命危险?”

对于想不通的问题,赵抗也不会一直深陷其中,他很快就问起了他当初的疑问,“传言里说老伯您当时是冒充大宋使臣出海行骗的,这绝不可能,我在海外多年,从来没听说过当年有这样的事。可是您赚来那么多钱是确凿无疑的,你到底是去了哪儿呢?还有那些骏马的事是真的吗?据我所知,海外诸国可都不产马啊!”

“中国之人对海外太不了解了,所以我那么拙劣的谎言居然骗过了几乎所有的人,直到现在才被揭穿。。。。。。”,老管家突然大笑了起来。不知道是因为秘密被揭穿得到了解脱,还是因为这件事本身就很好笑。

“你为什么要骗张相公呢?刚才你还说愿意为他冒死呢。”,赵抗不解道。

“远洋贸易九死一生,我实在不愿意再冒一次险了,我这人虽然不爱享受,但却是很怕死的。。。。。。”,老管家自嘲地说道,“如果我说出真相,老爷他贪心很重,说不定还会求我再去一次,我又不太会拒绝人,干脆一下子断了他的念头,也省得麻烦。”

“这。。。。。。为什么奇才都有些怪毛病呢,看来老师常说的强者皆变态,也有一点道理。”,赵抗下意识地摇了摇头,询问道,“那么我现在知道了,需要为你保密吗?”

“不必了,现在张家已经是大宋首富,不缺那点钱了。”,老头坦然笑道。

赵抗看着老头那与中土人士差异颇大的面貌,早有的疑问再次涌上心头,“老人家,你之前从未出海,一下子就能进行远洋贸易,而你的相貌又与我们不太一样,难道你不是汉人吗?”

老管家一下子就不高兴了,“我当然是汉人,虽然我祖父是从大食来的,但我祖母和母亲可是地道的汉家女子;而且我在汉地出生长大,说汉语,懂汉字,平时也用汉语来思考,我的妻子、儿媳也都是汉人。我若不算汉人,难道非要血统纯正才算汉人吗?要那样的话,殿下你也不能算汉人吧!”

赵抗见自己说错话,连忙致歉道,“对不起,是我说错了,用汉语思考的话,那毫无疑问是汉人了。等等,您刚才说您祖父是大食人,难道那次出海您是回大食去了吗?”

“聪明,这么快就想到了。不过不是回大食,是去大食,我祖父是大食人,但我不是,别搞错了!”,看得出这老头很在意自己的汉人身份。

不过这时赵抗又有了一个新的疑问,“来中土的大食人几乎个个身家巨万,怎么您当初居然要去当兵混饭吃?难道是当初您祖父遭了海难吗?”

“没遭什么海难,他们有钱是因为他们是来做生意的,我家没钱是因为我家是来中土逃难的。。。。。。”,显然那段经历并不愉快,老头的语气逐渐低沉下来。原来他的祖父是大食国内一位著名学者的学生,但是那位学者晚年的一部重要著作对伊斯兰教义提出了质疑,因此遭到了查禁。老管家的祖父和一位同窗不愿让老师的心血付诸东流,便各带部分著作逃出大食。。。。。。

伊斯兰教法有些方面比大宋律法要宽松不少,至少没有株连的规定,因此他们的外逃倒不至于祸及家人,但一路追捕通缉是免不了的。而大食国土广大,势力范围更是惊人,即使老管家的祖父逃到锡兰之后,仍然没有摆脱危机。不过由于学识渊博,尤其是测绘方面更是难得的人才,他干脆一咬牙以领航员的身份登上了开往中国的海船,当他踏上中国的土地时已经年过四十了。

为了能让老师的著作流传下去,老管家的祖父便在明州定居下来,并很快娶妻生子。大宋虽然也有礼教,但并没有用暴力手段限制“异端”思想,所以他也得以彻底放下心来。但是,如果一直将老师的存稿这样放着,迟早还是会丢失或损坏的,所以老管家的祖父便开始努力将那些文稿翻译成汉字。可是当他精通汉语、从而可以较为准确地进行翻译的时候已经快五十岁了,而翻译是很辛苦的工作,他因为将大量精力投在其上,一直相当贫困。结果,在贫病交加之下,他带着未完成的事业离开了人世,好在其中最为晦涩难懂的部分他都完成了。

老管家的父亲不愿重蹈覆辙,他一方面接过了父亲未完成的事业,另一方面则努力挣钱养家,处境是好了一些,但毕竟不能全心投入工作,想要生活富裕那是不可能的。再加上老管家自己又比较懒惰,所以当初他才惨到需要当兵混饭吃的份上。他的父亲在将其中的一部著作翻译完成后不久就死了,不是累死的,而是气死的。父子两代人努力完成的心血,居然没地方愿意刊印,理由是“这些东西科举又不考,印出来也没钱赚”。老管家呕血不止的父亲曾经想把手稿和自己翻译出的文稿全都烧掉,但最后还是没舍得,随后便在极度的悲愤之中过世了。。。。。。

老管家虽然自小聪明,但他不是一般地懒,所以这份工作便停了下来,甚至在他有钱之后,他都没想过要将那些东西刊印出来,“印出来也没人看,那为什么要印?”

不过赵抗对那些文稿倒是很感兴趣,他想知道究竟是什么宝贝,值得两代人为此付出一生。而老管家巴不得有人接过这个包袱,便带着赵抗回家了。

在路上赵抗又问了老头很多问题,其中一个是“虽然你懂大食语,但是你从来没出过海,怎么能一下子航行到大食那样远的地方?”

第四百零八章 学 者

 老管家得意地答道,“我有三件宝贝,第一是罗盘,第二是祖父当年的航海记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