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1908之钢铁雄心 >

第360章

1908之钢铁雄心-第360章

小说: 1908之钢铁雄心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继续,法郎的汇率也是变动不停,在法郎价值最高的时候一个法郎大概价值4银角,也就是4毛钱。然而根据当时华工们的说法,他们在抵达法国领到第一次薪水后,发现一个法郎仅能在法国买到一个鸡蛋…)
    与时俱进,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国防军的军饷仅有10块银元,不过到了25年显然不可能会是这个水平了,毕竟就连普通工人的工资都达到了10块银元的水准。
    (当时的10块银元可以买1000多斤高粱!如果按这样的市价来计算的话,一年可得12000千高梁,即可养活24口的家庭,因此10块银元绝对不少。)
    虽然当时工厂工人的平均工资已经达到了10块银元,但就算如此一名工人想要买下100亩耕地也需要10年不吃不喝的继续,更何况除了耕地外还有其他的好处,因此在得到了政府的召集令后仅在第一个星期全国各地就召集了十万人…
    而且根据政府的统计,这个数字还会不断的扩大,因此在第一年就至少能将一百万人迁往哈萨克斯坦等地…
    而这一切政府其实并没有付出太多。
    像是那些耕地。都是在战争期间远征军用小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代价得来的,然后在考虑到哈萨克斯坦等地去辽阔的耕地面积,因此很多问题都不需要政府去担心。
    政府唯一要付出的就是,分给每户百姓的拖拉机和三年间每年都需要提供给农户的粮食和燃料。
    不过这些也没什么。像是燃料,直接从距离最近的高加索地区领取就可以了,粮食也可以先从居住在哈萨克的哈萨克族和鞑靼人购买,实在不够的话还可以通过铁路从内地运输。
    至于拖拉机?
    虽然拖拉机的价格并不便宜,但是国社政府的预算宽裕程度也是有史以来最高的,因此区区一些拖拉机真是何足挂齿,更何况向国内的汽车厂订购拖拉机和小型卡车,还能有效的刺激国内工业的发展。
    到目前为止。政府已经向国内的汽车厂(当时汽车和拖拉机分不开,因为和汽车比,当时的人更需要拖拉机,真的只靠汽车订单的话。绝大部分汽车厂都活不下去,像是兰博基尼早年就是专门生产拖拉机的,戴姆勒也同样生产过拖拉机)订购了三十万辆拖拉机,其中一半的订单由严光拥有的汽车厂生产,另一半则由国内那些民营的汽车厂获得。
    不是严光以权谋私。动用自己的权利替自己的公司谋取利益,而是这些民营汽车厂产能不够的原因。
    这些民营汽车厂的产能全部相加,也仅能吃下十万辆的订单,多出来的五万辆还是严光出于培养民营企业的考虑才给他们的。
    虽然三十万辆农用拖拉机的价格绝对不菲。但是考虑到人口迁移后的好处,和对国内工业。比如说汽车公司和零件供应商们的帮助,这些代价还是值得的。
    ——————————
    通过大量移民来同化新领土上的原住民的确是一个好办法。事实上国社政府在哈萨克斯坦等地也是这么做的,然而在离开中亚后,在伊拉克等地区这个办法就不是那么好办了。
    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就是从最北边的伏尔加河南部,到最南边的伊拉克和科威特,包括原属于土耳其的埃尔祖鲁姆和高加索等地,这些地区并不像哈萨克斯坦一样有着大量的耕地。
    而且和地广人稀的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等地不同,这些地区有着较多数量的人口,所以那些原本就不多的耕地,几乎都是有主的…
    因此想要像中亚的哈萨克斯坦等地一样,用耕地的方式来引诱内地百姓迁移到这些地区,完全是不可行的,因为国社政府根本就没法拿出这么多的土地给那些迁移到这里的百姓。
    而且和哈萨克斯坦不同的是,除了高加索外,剩下的几个地区对国社政府的统治都有着较大的抵触心理,如果真的招了一大帮的农户和他们抢土地的话,只会激化这里的民族矛盾。。。
    好在办法也不是没有,只不过和赠送耕地的办法相比,这个办法显然要慢上许多…
    “工作…”
    在进行了多方面的思考后,这是严光的智囊团给出的答案。
    赠送耕地的话,伊拉克等地区显然没有那么多的耕地,强迫性迁移的话也会有损严光的威望,至于上山下乡什么的,显然也不和这种事情沾边。
    所以比较理想的办法,就是通过工作的方式,让内地的年轻人和他们的家人迁移到伊拉克等地区居住。
    在伊拉克等地,耕地几乎少的可怜,而且大多都已经有主了,就算是将原住民全部赶走,然后将这些少的可怜的耕地分给农民们,估计也是不够分的。
    可是工作就不同了…
    要知道,在伊拉克和高加索等地区可是有着大量的石油,因此光是开采石油就需要相当一部分的人手。除了石油外,炼油厂也需要大量的人手,还有发电站和其他工业…
    另外像是高加索等地区,除了石油外还有着比较丰富的矿产资源,这里完全可以招募到许多的矿工来进行开采和冶炼工作。
    虽然这么做的过程可能会比较缓慢,但是随着逐步的发展。吸引内地几百万人来这些地区居住还是没有问题的。虽然这几个地区可能无法像哈萨克斯坦一样国人占据绝大多数,但是一半一半还是很有可能的。
    等到世世代代的繁衍过后,再加上比邻的哈萨克等几个省的策应,国社政府在这几个地区的统治自然也就稳如磐石…
    ——————————
    同化。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然而这种手段的问题就是减小太慢。
    就算所有的事情都往好了想,想要见效的话,也至少需要三五十年的时间,才能彻底的解决这些地区的隐患。
    然而事情真的能往好了想吗?至少在苏联人和英国人死绝前,是绝不可能的…
    何况在这些土地上存在的游击队,可不会因为同化政策而消失不见。
    相反的是,他们可能反而会因为同化政策。而将抵抗运动变得频繁起来——————其实在这几个地区的抵抗活动,从来就没有不频繁过。
    从1923年开始,由于英、苏等国在中东及高加索等地区大力支持游击队的关系,使得国社政府在这几个地区遭到了较大的损失。尤其是在高加索和伊拉克、科威特的几座油田遭到破坏。那可是一天几百万上下石油出产地啊…
    自破坏事件发生后,负责高加索军区的冯难,在几个产油区部署了大量的部队,使得游击队无法再靠近产油区。这时国社政府也开始采取了报复措施,向中南半岛的英、法殖民地派入了大量人员。同时支持在中南半岛上的独立组织。
    两年的时间来,在经过了各种清剿后,由于无法再破坏产油区的关系,在伊拉克等地的游击队已经将目标转移到了其他方向。
    而在中南半岛上的抵抗组织。由于国社政府的支持,在规模上也扩大了不少。
    尤其是位于越南的抵抗组织。由于胡志明等人的能力出众,再加上法国人在中南半岛上的势力较小。使得由胡志明领到的抵抗组织已经形成了一股较强的势力。
    这股势力虽然还无法动摇法国人在越南的统治,但是无疑已经成为一股就连法国人也不敢轻视的力量。
    “最重要的是,在越南抵抗组织的干部里,至少有一半的干部都是由在越南的华人和国社政府派过去的特工担任的…”
    说到这里,蔡锷笑了笑道。
    “如今的越南革命军,算是由我们直接掌握的了…”
    “是啊,也因此胡志明那里也是颇有微词呢…”
    听到蔡锷这么说,一旁的蒋百里也笑着道。
    “颇有微词?”严光呵呵一笑,并没有多说些什么。
    胡志明那里岂止是颇有微词,的确,经过了两年时间的努力,胡志明在国社政府的帮助下已经将在越南的抵抗组织和游击队整合了起来,并且成立了一个名为“越南革命军”的大型抵抗组织。
    到如今,这个名为“越南革命军”的组织已经拥有十多万兵力,整合了越南至少一半的抵抗组织。
    同时“越南革命军”所需的大部分武器和其他物资,也都是由国社政府提供的,不然的话越南革命军也无法扩大到现在这个程度。
    然而这个世界从来都没有平白无故得来好处的理由,在越南革命军得到国社政府的资助不断壮大的同时,越南革命军这个原本具有一定独立性的武装组织也开始被国社政府所掌握了。
    在最开始的时候,仅仅只是让一些在越南协助工作的军人和特工人员在革命军中任职,后来则是大力提拔越南籍的华人担任一些重要职位。
    到现在,越南革命军当中至少一半的干部,都是由国社政府派遣的人员和越南裔华人担任,在剩下的一半干部当中,也有不少是由国社政府扶持的亲中人士…
    虽说由于胡志明和国社政府的良好关系,胡志明在革命军中并没有被架空,但是革命军已经完全由国社政府掌控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到了这种地步,作为革命军的建设者。同时也是一个越南人的胡志明心里怎么可能痛快?
    然而在另一个世界越南人白眼狼的姿态实在是太让严光记忆犹新了,所以虽然这时的胡志明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亲中人士,但是严光还是不得不这么做…
    “对了,库页岛上现在怎么样?”
    在坐在一起闲聊了一会后。严光转身问向岳昌道。
    听到严光这么问,蔡锷和蒋百里等人也都转身好奇的看了过来。
    无他,因为这件事情实在是太让人好奇了。
    而岳昌在想了想后,也开口回答道。
    “那些家伙好像已经认命了,现在正开始认真的学习捕鱼呢…”
    岳昌口中的那些家伙,自然就是被迁移到库页岛上的伊拉克人、俄国人和土耳其人…
    对付一般的原住民,国社政府主要采取的是同化措施。
    而对付游击队,国社政府采取的措施则主要有三个。
    首先是清剿。通过部署在伊拉克等地的数百架飞机,只要一发现有游击队的动向,当地驻军就会进行清剿。在两年的时间里,几个地区的游击队死伤惨重。
    另外一个措施则是“集家并村”。也就是将原本散落的家庭和村落集中起来管理,这样也能更好的集中当地政府手中的资源。
    至于第三个措施,则和第二个措施有些关联。
    那就是连坐措施…
    只要在一个村落里发现了游击队,或者是发现了村民对游击队的支持,哪怕一个村落里只有一个人这么做。整个村落也都会受到惩罚。
    这个惩罚并不是将村民全部杀死,而是将整个村落全部迁移到库页岛上去…
    库页岛…
    一个不管是在过去还是在现在,都不算是很富饶的岛屿…
    最重要的是,对于生活在热带沙漠气候的伊拉克人。和生活在温带大陆性气候的土耳其人来说,居住在寒冷的库页岛无疑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情。
    库页岛属于大陆性气候。气候寒冷,夏季短暂。冬季长达六个月,冬天的平均气温都在19°c至24°c之间,北方地区气温最低可到40°c。若干港口长期冰封,北部封冻达八个月之久。
    应该说东北算是中国最寒冷的地区了,然而哪怕是在东北,像库页岛一样的地区也是很少有的(漠河镇比库页岛冷,同时也是中国最冷的地方),暂且不提东北人喜不喜欢一个冬天长达六个月的地区,至少伊拉克人和土耳其人的答案是不用问也能知道的…
    不过很可惜,他们选择了支持抵抗组织反对国社政府这条道路,所以他们必须受到惩罚。
    因为每个人都清楚,如果游击队没有当地百姓的支持是无法生存的,游击队会频繁发起袭击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些村民的支持…
    甚至于这些村民当中,恐怕有不少就是游击队的成员…
    不过一切都无所谓了,因为他们已经全部被送上了库页岛。
    这个时期的库页岛毫无疑问是一个十分荒凉的地方,整个岛屿上除了一个师的驻军外,就只有很少量的居民(到了二十一世纪也只有40多万),因此就算他们在怎么闹也没有关系,只要他们别把岛屿闹沉了就行。
    至于逃回伊拉克?
    首先他们需要先到一千公里外的海参威,因为只有那里的西伯利亚大铁路,才有可能将他们送回伊拉克——————当然你也可以选择在那里乘船。
    这个办法对被迁移到库页岛上的伊拉克人和土耳其人还是比较简单的,因为既然让他们捕鱼为生,就必定会给他们渔船。
    虽然只是一些小型渔船,但是将他们送上海对岸还是没有问题的…
    真正的问题是他们怎么通过近万公里的路程返回伊拉克…
    无论是乘船还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