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命运的抉择 >

第618章

命运的抉择-第618章

小说: 命运的抉择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此说来军部也同意‘禁枪’?”孙露不置可否地反问道。

“回陛下,是否禁枪得由朝廷、国会下定论,军部只是尽力完成任务而已。”张家玉低调而又谦逊地说道。

其实有关禁枪的呼声自打中华朝建立之日起就一直络绎不绝,虽说纵马挎刀的英姿符合中国人的侠义情怀,可兵者凶器,特别是不能为百姓所持有的观点同样也是中原王朝的一贯思路。更何况火枪又是那么威力巨大的一种武器,放任其在民间流通对朝廷来说早晚都是一大祸害。不过有呼吁禁枪的人,自然也有反对禁枪的人,反对者的理由也同样的充足,他们毫不客气地指出王朝的兴亡不在于百姓是否持有武器,而在于朝廷是否持有民心,正如同是秦,秦国家家备兵器,上下同心一统六国;秦朝十户用一刃,陈胜吴广照样揭杆起义,更何况帝国疆域比之前任何一个朝代都要广褒,在“胡汉混杂”的情况下,惟有火枪才能保证大汉民族在当地的绝对优势。

总之两种观点一直以来都相持不下,故而才会在弘武六年的国会上通过作为折中方案的《枪支管理条例》。然而随着此次东北匪患问题的暴露,禁枪的呼声再一次在舆论上占据了主导地位,而此届的内阁首相黄宗羲又是早看力挺禁枪的主力派,因此不少人都认为在下一届的国会上朝廷的政策极有可能偏向禁枪。

作为维护国家政权的暴力机关中华帝国的陆军部自然是举双手同意禁枪,但饱读诗书的张家玉却十分清楚自己作为军人的本分,明白军部应该遵循的法度,因此军部极少插手内阁的政事,在禁枪问题上也一直保持沉默的态度。不过这并不代表中华朝的军人就会像宋明两朝那样放任官僚打压,在必要的时候军部也会有自己的打算,正如此次军部所采取的对策一样。

而在另一边孙露似乎也体会到了张家玉的用心,就禁枪这个问题而言她本人也是颇为矛盾。一方面孙露深知枪支泛滥后的不良后果,特别是中国特有的宗族体系往往会因矛盾引发血腥的械斗;另一方面中华朝又确实需要用枪支来武装民众,因为对刚刚摆脱战争阴影的中华百姓来说枪支不仅代表了武力保障,更是一剂精神上的强心针。或许有人会说这只是“持强凌弱”式的尚武,也与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有着很大的冲突,但这却是而今中华朝所面临的不争事实。

还是该让这个时代的人自己去选择比较好吧,在心中如此想着的孙露以体谅的口吻向臣下开口道:“联明白了,那军部是否已经有了合适的人选呢?”

“回陛下,臣等经商议后一至推选夏完淳将军出任该职。”张家玉跟着报出了军部经讨论后得出的最后结论。

“哦,夏完淳?”孙露略带惊讶地反问道。

“是的,陛下。臣等以为以夏将军的才能与资历都是出任此职的最佳人选。”张家玉这里所说的“资历”当然不是说夏完淳资历高才选他,恰恰相反,军部之所以会选择夏完淳前往东北正是因为他年纪轻、资历浅。毕竟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年轻将军就算顶着参军的头衔空降东北,也不会引起当地驻军以及宗族的猜忌,而夏完淳无论是在军事上,还是在政治上都有着超越其年龄的经验,加之其父曾在东北颇富盛名,因此无论从何种角度上来看刚刚被调入参谋府的夏完淳都堪当这一任务的合适人选。

事实上不用张家玉点明,此刻孙露自己也已经想明白了军部如此安排的用意,却见她随即正色宣布道:“恩,此事就照卿家们的意思去办吧。”

“遵命,陛下。”眼见女皇认可了军部的安排张家玉跟着又报告道:“陛下,据康定府来报达赖、班禅活佛派遣的朝贡团已从拉萨出发了。”

“哦,离达赖活佛上次访京也快过去十来年了吧?”孙露听罢颇为感慨地说道。

“回陛下,达赖活佛是弘武五年,离今年刚巧过了十年。”张家玉跟着补充道。

“十年了啊,现在回想倒像是刚刚过去的事一样。”孙露说到这里不由在心里开了个玩笑:不知道拉萨那边是否真照那张五十圆背后的花纹翻修了布达拉宫。但她表面上还是十分认真地向张家玉嘱咐道:”藏地来中原一趟不容易,得让枢秘部吩咐沿途官员一定要悉心接待才是。”

“是,陛下。”张家玉低头应了一声。不过他此刻在女皇面前提起这事可不是为了西藏朝贡团的待遇问题,就算真有这必要那也轮不到军部来提出。正如孙露刚才所言那是枢秘部的事,身为陆军尚书的张家玉要谈的自然是有关军部的问题。却见他紧接着便恭敬地询问道:“不过陛下此次朝贡团入京是否要由李定国将军陪同呢?”

“哦?那是内阁要求李定国将军陪同呢?还是军部打算调李将军回京呢?”孙露眯着眼睛注视着张家玉反问道。对于内阁与军部之间角力,作为女皇孙露自然是早有耳闻了,至于内阁方面对李定国、姚金、博洛等驻边武将一直以来的微词她也是心知肚明,特别是掌握西北兵权的李定国更是朝中大臣以及国会议员们针对的主要目标,在这种情况下若说军部甘心调李定国回京那才怪呢。

果然在女皇的逼问下,张家玉随即婉转地说道:“回陛下,李定国将军身负西北防务重任,贸然回京恐影响当地的军务,当然李将军戍边也有十余年了,以其平定西北、收复西藏的功绩,理应回京封帅。”

不管是张家玉也好,孙露也罢,心里其实都清楚一旦李定国进京封元帅,他势必就会被从西北调回京师,因为边将不封帅是中华朝一直以来的一个潜规则。而正如张家玉所言以李定国的功绩也早该封帅了,更为重要的是一旦李定国被调回京师,西北的最高军事统帅之职就会随之出现空缺。

而在另一边孙露像是看穿了张家玉的心思一般问道:“那卿以为若是李将军回京,由谁来接替最为妥当?”

如此说来,陛下是真打算将李定国调回京师了啊。在心中如此想着的张家玉略微收拾了一下思绪后,谨慎地回答道:“请陛下恕罪,军部在候补人选方面尚没有定论。”

“卿误会了,联问的只是卿个人的想法而已。”孙露放松了语调说明道。

面对女皇平和的神态,以及不容推脱的措辞,张家玉在想了一想之后回应道:“回陛下,若是以臣个人的看法而言,吴三桂将军在才能上堪此重任。”

这已是张家玉第二次向孙露推荐吴三桂了。第一次是在平定准葛尔叛乱的时候,当然那一次孙露欣然同意了他的建议,而吴三桂也不负重望顺利完成了任务。归根结底还是那时的孙露从一开始就打算只让吴三桂作战而已,因此在战争结束后便忙不迭地将其调回了京师。可这一次的情况却有着极大的不同,西北地区可谓是帝国关系最为复杂、民风最为彪悍的区域,民族问题、宗教问题错综复杂,所以坐镇的统帅不仅需要有高超的军事手腕,还需要擅长处理地方上政务以及外交上的问题。从这一点上来说,孙露不难理解张家玉为何会推荐吴三桂,毕竟能做到军事政治两相兼顾的将领可谓是凤毛麟角,而在这方面吴三桂可能仅次于张家玉本人的合适人选,然而吴三桂终究不是张家玉,也不是李定国,在了解吴三桂为人的基础上,孙露实在难以将此重任托付给他。

眼见女皇沉默不语,张家玉心知皇帝在担心着什么,于是他跟着又补充道:“除此之外,姚金将军与李虎将军也颇为适合接任此职,诚然这两位将军在政事上不及吴将军,但西北还有张煌言大人坐镇,只要接任者能与张大人通力合作,相信西北的局势就能在朝廷的掌控之中。”

“恩,张将军言之有理。”似乎已经有腹稿的孙露跟着露出了释然的微笑道:“不过说起来姚金在西南待的时间也有够长的了,也该给他换个干燥点的环境了。”

听出女皇意图的张家玉跟着问道:“陛下那西南那边该如何安排呢?虽说西南这些年并没有发生过战事,周边的土王也对我天朝伏首称臣,然则安南、缅甸、暹罗之间的冲突却从未停歇过,若是处理不当臣恐不仅会影响到西南诸省还会祸及南洋地区。”

“卿的意思联明白。而今的西南已经成为了我朝进军印度洋及印度次大陆的桥头堡,自然是不能等闲视之,之前姚金在那儿也算是干得有声有色。”孙露说到这里,琢磨了一下后点头道:“看来虎子在联身边也待不了多久了啊。”

“不过这也正是李虎将军盼望已久的事情啊。”张家玉跟着感叹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又何尝不是他本人的心声,作为一个将领或许谁都不希望被鸟尽弓藏。

“哦,如果是那样的话,恐怕李夫人与淑莲也得一起南下了。”孙露突然想起了女儿那刚刚建立起来的友谊只得无奈地摇了摇头。

张家玉当然不知道这其中还有这样的原由,只当是女皇舍不得自己的金兰姐妹,一想到若是因为这样的原因而让李虎失去出京的机遇,那可太得不偿失了。于是他随即进言道:“陛下请宽心,相信李夫人与李小姐也会十分乐意陪同李将军一起为帝国守疆拓土。”

“卿多虑了,国家大事岂能掺有私情。”孙露莞尔一笑道。她刚才也只是随口说说而已,却不想对方倒是当了真。不过一想到女儿可能要与朋友就此分离,她也只能无奈地让女儿学会接受现实而已。

《命运的抉择》第三百四十四节 传皇子女皇严训斥 见圣上学士报喜讯

姑且不论张家玉从汤山回京之后军部会根据女皇的圣意做出怎样的部署。两天后杨禹轩还是被传唤到了自己母亲的面前。如果说前些日子他还在为是否留在军校而烦恼不已的话。那此刻的他却不得不烦心于自己先前的不智之举。其实早在黄得功出席军部会议之前,他杨禹轩就已经老实地承认了自己让陈虞尹代写策论的事实。毕竟像明知事情败露还竭力抵赖,或者埋怨陈虞尹策论写得太好而引人注目之类不负责任的举动,都不是杨禹轩的一贯作风。在他看来事情既然已暴露身为王者的自己就该一举抗下整件事情的责任。

“这么说是你让陈虞尹代你写策论的?”

“是的,母亲。孩儿知道错了。”

“那你可知道错在哪里?”

“回母亲,孩儿不该让人替孩儿代写作业。”

一问一答之下,杨禹轩的话语充满了反省的意味。可坐在龙椅上的孙露却丝毫不为所动,而是跟着以严厉的口吻反问道:“就这些?不如你来说说为何要让陈虞尹代写的原因吧。”

从未见过母亲态度如此严肃的杨禹轩敏锐地觉察到了母亲言语间涌动的怒气。在下意识间他微微缩了缩脖子支吾着向母亲解释道:“回母亲,孩儿…孩儿是想偷懒。”

“只是偷懒这么简单吗?”孙露冷冰冰地向儿子施压道。她之所以会这么问并不是说在怀疑儿子说谎。孙露当然明白杨禹轩让人代写作业是出于‘偷懒’的想法。可她更想弄明白的是什么理由让儿子有了偷懒的念头。因为在孙露的印象中,杨禹轩向来都是一个老成稳重做什么都极其认真的孩子。她可不信儿子会为了一时贪玩而萌生偷懒的想法。

或许是迫于来自母亲的无形压力,年仅15岁的皇子终于按耐不住心中的矛盾,说出来自己真实的想法:“其实…其实孩儿是觉得那些东西写了也没有多大意义。与其把时间浪费在写战术策论这样的事情上,还不如花时间去做一些更为有意义的事情。”

“哦?你为什么会这么想?”孙露的语气已不再像刚才那般的严厉,可她的眉宇间却多出了积分莫名的焦虑。

或许是一口气将自己心中真实想法吐露而出的原因,亦或是觉得母亲的态度有所缓和。此刻杨禹轩的胆子也跟着大了起来。却听他以比先前自信十倍的语调向母亲流利的解释道:“孩儿知道母亲送孩儿去军校是为了让孩儿学习用兵之术。可是作为帝国皇位的继承者光会弓马骑射是远远不够的。孩儿应该潜心学习的是治国的大术,而非统兵的小计。正如统兵打仗的是将帅的职责,而在后方运筹帷幄的则是君王。因此孩儿觉得还是将战术策论交给虞尹来代写比较合适。这样孩儿才有时间去学习更为重要地治国之术。”

诚然早在黄得功拐弯抹角地向自己揭露这件事情之时,孙露就已经预料到了背后可能存在地问题。然而眼前杨禹轩的一席话还是让她听到惊讶的唏嘘不已。不经意间她不禁幽幽地叹了口气。当然这声叹息极为微弱,以至于站在对面高谈阔论的杨禹轩甚至都没有注意到母亲脸上的这一微妙变化。

其实孙露用不着深究也能猜得出给儿子灌输这些思想的人是谁。只是杨禹轩的论调远没有她想象中的那么迂腐。相反还带着极为露骨的功利色彩。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