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回到唐朝当皇帝 >

第23章

回到唐朝当皇帝-第23章

小说: 回到唐朝当皇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听岑文本如此一说,李恪倒是觉得在陈其身上发现了他的闪光点,确实是心志坚毅,做事稳重

  接下来,岑文本说到了马周,也是侃侃而谈:“臣观马周,胸藏丘壑,必定也是一个才学之士,臣观他不但明于大势;而且亦擅实务,确实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至于褚遂良,更是深得陛下赏识,再加上他的才华,今后必得重用,殿下有他相助,以后办事毕竟事半功倍。”岑文本的话,让李恪觉得他实在是个深藏不漏、懂得帝王之术的谋士,尽管他看起来只是一个三十多岁的书生,带着一身的儒雅之气,但他的胆识和谋略却无几人能及。难怪李世民会有这样的一段话:“这十几年,我知道你身在曹营心在汉,放弃了所有欲望,忍受无法忍受的屈辱,我很想把你揭穿,但居然找不到你任何把柄,现在,我也只有把这个职位给你,否则,史书一定会说我不能用贤。”

  李恪感叹之余,对岑文本道:“第一件事情,恪谨遵先生指示,先生,请说第二件。”

  岑文本见李恪虚心接受了自己的建议,心中欣慰,说道:“第二件事情是,殿下结义的五位兄弟。现在大家年纪还小,无需计较,但是,再过几年,都长大成人之后,殿下就要跟他们保持点距离,以免遭某些人的忌惮,影响到他们的仕途。”

  李恪心里一惊,他只是想到了如何跟他们搞好关系,成为支持自己的一支不可动摇的力量,没考虑到岑文本分析的这一点。确实,如今他们都小,跟关系亲密自然没人注意,等到他们长大成人,授予实职的时候,凭他们跟李恪的关系定会招人妒忌和猜疑。到时候再被他人利用,他们的升迁肯定会出问题。

  由此,李恪想到了历史上为什么会关于他们的记载少之又少。试想,都是将门虎子,不可能在他们的父辈去世之后只是继承爵位,毫无一点建树吧。就是矮子里拔大个,也不见秦怀玉他们五个人都是草包吧,在史书上连一点笔墨都没留下。因此,李恪肯定了岑文本说法,确实,他不能不考虑这个问题,以他们的身份和背后的实力,在今后的争储中很难不让人妒忌。如果,长孙无忌到时候用手中的权利阻止了他们的升迁,那就害了他们,只能终其一生都只是一个闲职的爵位。

  岑文本见李恪明白他的意思,继续说道:“第三件事情,就是殿下以后要勤学诗文,苦练书画。”李恪疑惑的看了下岑文本,似乎心有不明。

  岑文本解释道:“殿下在被进封汉王还不到十天就搬出皇宫,移居汉王府,这本身就会让很多人猜忌背后的目的,引起很多人注意。昨晚在府中大摆宴席,宴请群臣,更会让有心人有了戒备,如果长此以往,必定招人注意。”

  李恪对岑文本的话深有同感,他也知道如果他经常做这样高调的事情,肯定会成为众矢之的,倘若李泰和李承乾都对他心存芥蒂,那就得不偿失了。

  岑文本见李恪沉默不语,开导他道:“最主要的就是皇上将书法名家褚遂良派到王府做长史,目的就是让你向他请教书法之道。如果,你不能领悟他的意思,皇上对你也会有所不满的。”

  岑文本如此一说,李恪倒是明白了他的良苦用心,他也险些忽略这件事情背后隐藏的这一事实,幸好被岑文本给提出来,不然会对他影响很大。

  当日,李世民在看到李恪抄的一千遍《兰亭序》,为他能够临摹的如此逼真而感到吃惊,后来,李恪现场给李世民写了几个字,才让李世民打消了疑惑。不过,李世民也李恪能有如此高是书法领悟能够感到吃惊。当时,就夸奖他,还踢给了不少书法真迹。

  只是,李恪没有想到的是,李世民会对他如此期待,尽然将褚遂良都派到王府教导他,甚至让他做长史,由此可见,他对这个儿子能够在书法方面取得成就是很看重。如果李恪不好好学,或者最后一无事成,李世民会对他很失望,那他就更没有机会在以后取李治而代之的条件。

  李恪回味着岑文本所说三件事情,虽然平淡无奇,但他却看的深远,将十年数十年之后可能发生的事情都已想到了,不由深感佩服。起身对岑文本行礼道:“先生的三点建议恪铭记于心,恳请先生放心,恪一定照先生所说行事。”

  岑文本不敢受礼,对李恪道:“殿下能接受文本的三点建议,文本心中高兴,为殿下排忧解难是分内之事。”

  李恪听出了岑文本话中的含义,就是说他是自己的老师,给自己出谋划策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他很高兴岑文本这么说,这就表明岑文本是他李恪的人。

  岑文本知道李恪对于学文之事很感兴趣的,所以,指点了他一些学问上的事情,李恪都虚心的接受。最后,在告辞的时候岑文本又给李恪布置了一些作业,让他完成后给自己看,李恪一一答应。

  叮嘱完这些事情,岑文本对李恪说道:“殿下,臣身为秘书郎,不能时刻陪在殿下身边,还望殿下时刻看书,从古之圣贤的书籍中吸取知识,臣有一时间就到府上指导殿下。”

  李恪感动道:“谢先生,恪知道,先生注意身体。”

  第二卷第三十二章马球和足球

  从岑府出来,长安城的大街上已经暮色降临,行人很少,李恪坐在车里想着岑文本给自己三点建议,心中有了决定。他掀起车帘,看见骑在高头大马上的陈其一幅严肃的神情,警惕的注视着四周,心中想起岑文本对陈其的评价:“心志坚毅,做事稳重,天生护卫之才。”不禁记起对陈其说过要给他寻找一把兵刃的事,心里想甲胄库是否有呢,如果没有,也要给他用好钢打造一把,不能亏待了这样一个忠心的部下。

  而在唐朝,最出名的就莫属唐刀。唐刀作为中国冷兵器发展的一个高峰不仅伴随着唐帝国的建立、昌盛、荣辱悲欢,也成功的影响到整个亚洲冷兵器文化,随着战争形态的变化,唐刀中的仪刀和横刀发展成为以后的佩刀,仪刀向东流传到高丽和日本,并进化成为本民族的冷兵器,向西南则成为藏刀的祖先,陌刀在以后的演化中成为宋掉刀,其中变化出的来数种长刀都为后世流传,唐刀的诞生和发展见证了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帝国,唐刀是冷兵器文化中最灿烂辉煌的,仅已此文追忆那段伟大的历史。

  所以,李恪在想,是否给陈其铸造一把唐刀呢?是否在这个时候就提前把唐刀给研制出来呢?到时候,自己的鹰卫每人一把唐刀,战斗力肯定会提升不知一个档次。

  如此想着,车架回到汉王府,李恪下车,来到聚义殿之后,让陈其离去,自己在杨恩的带领下将下午陈其选好的六人召集到聚义殿,然后和杨恩带着六个人来到了刘温在后院的天香阁。

  刘温似乎知道李恪今晚要来,在他和杨恩来到天香阁的时候,他已经在等候多时了。李恪给他行礼完毕,他拱手回礼之后,对李恪身后的杨恩道:“杨疯子,殿下的安全就交给你了。”

  杨恩不在意刘温对他的称呼:“刘老道,你放心,没有你,我依然能护得殿下安全。”说完不再理他。

  李恪刚要问刘温,两人之间到底什么关系,为何刘温会叫杨恩为杨疯子,而杨恩会称呼刘温为刘老道,就被刘温提前抢道:“老奴知道殿下会有疑问,只是暂时不想告诉殿下,等时候一到,老奴一定会如实禀告殿下,还忘殿下也不要再问杨恩,也不必和他人提起。”

  李恪越发好奇,但他知道刘温的性格,他这么说,就是不告诉他,他只能恭敬的道:“恪,答应师傅就是。”

  李恪无奈的点了下头,刘温见李恪答应,也不管他心中高不高兴,看着他身后的六人道:“这就是你选好的六个人?”

  李恪道:“这六人是五百人当中最出色的,师傅觉得如何?”

  刘温平静的道:“资质一般,但也足够。”说完便细细打量着六人。

  李恪了解刘温的性格,说话不多,却有分量。于是和杨恩一起回到了书房,在路上李恪一直想问杨恩他和刘温的事情,但最终还是忍住没问。杨恩也是出奇的没有说话,只是默默的跟在李恪身后。

  走进书房,李恪对杨恩道:“杨老,明天本王就跟你学习枪法吧!”

  杨恩道:“不光枪法,骑马射箭之术老奴也会一并交给殿下。”

  李恪听后非常高兴,吩咐杨恩离去之后,他开始在书房中思索刘温和杨恩的事情,但始终不得要领,只好做罢,便铺开纸张,开始在纸上画起来。他要亲自设计鹰卫和狼卫的衣服标志,要让两支护卫有自己的特点,有自己的灵魂。

  不一会两幅图已经画好,黑衣鹰卫的标示是一只凶悍苍鹰头,黑衣狼卫的标识是一只凶悍苍狼头,看着两张草图,李恪很满意。

  然后,他继续奋笔疾书,在纸上边写边画起来。自从上次岑文本给他分析了自己被刺杀的背后的阴谋,就他开始想怎么才能把这双黑手给引出来。而他这几天如此张扬,幕后的这个人肯定不会不知道,所以,他现在需要的就是做一件事,能够足够的引起他注意的事情。而这件事就是李恪通过唐朝最为流行的马球而想到的后事足球。

  马球,李恪还是有所了解。曾几何时,马球比赛作为一项极具挑战性的竞技运动,受到古代士族和军队的热爱,从唐太宗开始,为练习骑兵的马术和砍杀术,马球运动很快在全国各大军州普及。由于帝王的推崇,打马球很快在民间流行。

  唐朝时的福州,因对外开放交流,马球运动也随之逐渐传到世界各地,直到1908年,马球首次被列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随后1920年、1924年和1936年的奥运会上都如期举行了马球比赛。只是,李恪也知道,马球对于马匹的要求很高。所以,在民间虽然很流行,但发展并不是很快,也不够成熟。

  据记载,唐代中前期,统治阶级流行马球,民间因为马匹的限制只能仿效打驴球,山东莱州和郓城都曾涌现过名噪一时的驴球队,后来随着唐朝廷财政崩溃带来的马匹匮乏,贵族们也不得不开动自己的双腿,与下层贩夫走卒同样玩起了蹴鞠。

  蹴鞠在唐朝就存在,《文献通考》中说:蹴球盖始于唐。植两修竹,高数丈,络网于上为门,以度球,球工分左右朋,以角胜负否,岂非蹴鞠之变欤?这里说的便是单球门的蹴鞠踢法——两根高杆立在场中,高杆中间结着绳网,在距离地面六七米的高处,网中央开着一个圆洞,也就是所谓的球门。这种单球门的踢法一直延续下去,到宋代时已经十分完备,宋时的许多文献中都有具体的描述。

  根据那些描述向前推测,大体也能明白唐朝时的玩法。游戏的双方人数相当,各由一个球头率领,隔网而站。比赛时,双方要通过网上的那个球门把球踢到对方那边去。当然在踢起之前,同伴之间必须有配合和转换,这中间也有一定的规则,不能乱踢一气,而最后踢向球门的那个动作要由球头来完成。

  这也是最重要的一脚,就好比今天在足球场上的临门一脚。这一脚既要踢得高,更要踢得准,让球从高处的球门中通过。所以,比起现代一些隔网竞技的运动,像排球、藤球等等,单球门的蹴鞠难度要大许多。

  因为职责重要,球头自然成了队中的灵魂人物,就像今天运动场上的球星一样。球门放置在球场中央,双方隔网相对,没有了直接的身体对抗,比拼的是各自的技巧和同伴之间的协同能力。和前面的双球门玩法相比,趣味性增加了,激烈性、对抗性却大大降低。

  想到球星,李恪不免怀念起后世的欧洲五大联赛来,虽然打马球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是一种贵族之间的游戏,但足球才是真正的民间娱乐项目,才值得他推广,发展成为一种全民yun动。因此他想尽快编辑出一份关于足球场地,形式,规则等的册子,让大家熟悉,然后带动整个大唐兴起这样的运动。

  这难不倒李恪,前世的李恪,是个超级球迷,对于足球的了解早已烂熟于心,所以不多时,关于大唐现代蹴鞠的一本册子就被他写好了,看着册子,李恪心中抑制不住兴奋,能将足球提前一千多年就在大唐推广开,这对后世也是一件丰功伟绩的事情啊。看看天色已经不早,李恪开始运气打坐,让体力保持到更好的状态,以便早晨跟杨恩学习枪法。

  第二天,李恪开始了他一生中最为繁忙的一天,早晨,先练习剑法,随后杨恩学习枪法。上午,要跟董伯仁学习绘画,跟褚遂良学习书法,下午在校场练习弓马齐射。直到晚上,李恪才有时间做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