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资本大唐 >

第267章

资本大唐-第267章

小说: 资本大唐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诔跆剖逼冢饕故亲庥沟鞯乃笆眨飧鏊捌涫悼梢运闶侨送匪埃褪敲咳嗣磕杲坏乃岸际枪潭ǖ模此嫡庵炙笆詹⒉换崾艿教蟮挠跋欤窍衷诓吓┝苟汲圆簧希匀晃蘖凰埃虼苏飧鲋饕爸质詹簧侠矗罩莸乃笆兆匀淮笫苡跋臁
    谢县令讲完之后,李恪一脸郁闷的看向李愔道:“六弟,原来我封地的税收减少,都是因为你的原因!”
    李愔听后却是白了李恪一眼道:“三哥,你这话可说的不对了,算起来你也是纺织产业的主要推动者,现在你名下可也有着不少的纺织厂啊!”
    呃~!李愔的一句话就让李恪哑口无言,的确,他府上的纺织产业都是挂靠由王子豪代为管理,每年也有不少的收益。
    “嘿嘿~,这样说起来我和七哥也有份,每人府上都有纺织厂。”李贞这时也挠着脑袋笑道,纺织产业才刚刚起步,无数长安贵族都参与其中,李恽和李贞自然也不例外,更何况他们还是李愔的兄弟,进入纺织业更加方便。
    而谢县令则有些郁闷的看着眼前这四个皇子,正是他们这帮长安贵族带头,让纺织产业发展迅速,导致南方的丝绸业受到打击,现在不光他们苏州地界,其它蚕桑业比较发达的地区也遇到了相同的情况。
    “谢县令,其实我今天之所以来这里,就是为了解决丝绸的销路问题,只不过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可能要花费几年时间。”李愔看到谢县令的样子,笑着将这次来的主要目的讲出来。
    “殿下,您真的能解决丝绸的问题?”听到李愔的话,谢县令立刻激动的站了起来,他是个忧国忧民之人,这些天为了华亭县蚕桑业受打击的事,几乎连头发都快急白了。而且他出身于江东大族,族中也是以蚕桑业为主要经济支柱,所以无论于公还是于私,他都希望尽快解决丝绸的销路问题。
    “谢县令这话问的可就不对了,天下谁人不知道我六哥的本事,别说只是一个小小的销路问题,就是再搞一个比丝绸还要赚钱的产业,也只不过易于反掌的事!”李贞的心情很好,因为他已经从六哥的话里,嗅到一丝金钱的气息,如此这次六哥能办成,那自己肯定也能在丝绸这个行业里插上一脚。
    “对对!这倒是下官的不是了!”谢县令一听,也急忙赔礼笑道。所谓关心则乱,他竟然忘了站在眼前的是大名鼎鼎的齐王殿下。
    “六郎,你有什么办法解决丝绸的销路问题?”李恪毕竟还是一个很有责任感的人,现在知道自己治下出了问题,自然想尽快解决。
    “嘿嘿,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丝绸在海外还是十分有市场的,之所以造成现在的情况,其实还是因为运输能力有限,北方的商路被棉布夺去,南方的海运能力有限,所以我的解决办法就是,增强大唐的海运!”李愔笑呵呵的说道。
    李愔的话一出口,不但李恪和李恽、李贞失望,连谢县令都叹了口气。只见李恪开口说道:“六郎,你这不是废话吗,我们也知道增强海运,但这可不是一朝一夕能做成的,若是等你的海运发展起来,那估计大唐的蚕农早就被饿死了。”
    李愔听后却是大笑几声,过了一会这才说道:“三哥你们有所不知,其实我大唐的海运业已经十分兴盛了,甚至也足以担负起开拓海运的能力,只可惜咱们大唐的海商胆子太小,再加上海运的风险又太大,所以在没有人组织的情况下,很少有人愿意跑太远的路,而我这次来南方,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六郎,你的意思是?”李恪好像隐隐约约明白了什么?
    “我的意思其实很简单,在这两年内,我会以流求等地为基地,整合大唐的海上运输力量,然后组成大船队向外航行,以此来降低海运的风险,如此一来,我大唐的海运能力将成倍增长,到时丝绸的销路自然迎刃而解!”李愔忽然站了起来,向前走了两步,背对众人满是豪气的说道。
    李恪虽然听明白了李愔的话,但却还是有一点想不通,那就是李愔为什么带他们来华亭?毕竟整合海运力量,好像和这里并没有太大的联系啊?
    李恪心中的疑问很快就有了回答,只见迎风而立的李愔忽然一转身,郑重的开口说道:“至于华亭这里,我要在这里建一座新城,它将成为大陆与海外的一个纽带港口,负责将组织长江流域,以及淮南道和河南道的商品集散地!”
    (未完待续)


第二百三十六章 大上海计划
    “建城?殿下,您……您不会是开玩笑吧?”谢县令满脸的不可思议,要知道,建城那可不是闹着玩的,财力、物力和人力,三者缺一不可,而且就算这三者全都有了,可是还必须要有朝廷的批准,否则就算是亲王也没有权力新建一座城池。
    “六郎,长江沿岸港口众多,而且自此向南不远,就是台州和温州,那里可都是有名的海港,有必要再华亭这里再建一个港口吗?”李恪虽然对苏州这里的政事不太关心,但是对周围大概的地理情况还是十分清楚的,在他看来,周围的港口都是现成的,根本没有必要花大力气再建一个。
    李愔听后却是笑道:“三哥你有所不知,长江沿岸的港口虽然多,但却只是河港,以前无论海运还是河运,用的都是平底船,所以影响还不太大,但是现在在海面上,跑的都是新型的尖底船,而且船只也越造越大,这样一来,很多海船就无法再到河港停泊,另外长江上的那些港口集中的货物想要出海,也必须要换海船,而这也需要一个大型的海港,因此无论从哪方面,都有建一座新港口的必要!”
    李愔说到这里,停了一下继续又道:“至于为什么要将新城建在华亭,主要是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就是这里是长江出海口,长江沿岸的船只到了这里,不必再冒险进入大海,直接将货物转移到海船上即可。第二个原因也是地理上的因素,华亭除了东面是大海外,其它三面都是富庶的鱼米之乡,更是我大唐的主要丝绸产地,将港口建在这里,也正加方便周围货物的集散,若是再向南运到台州或温州,必然会增加货物的成本,因此从长远来看,在这里建一座港口城市也绝对有必要的!”
    李愔的一番话,让在座的李恪和谢县令都是连连点头,李恽和李贞并不关心建城的原因,他们想的是在这座新城建设完成后,能从中得到什么样的利益?
    “六郎,既然如此,那咱们就建一座新城,不过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你打算如何做?”李恪这时也被挑起几分雄心,这里是他的封地,若是真的能建一座超大型的港口,其它的不说,他的功绩绝对会随着这座城市被史官大加书写,而不会只挂着一个皇子的名号。
    “呵呵,建城的确是件麻烦的事,不过只要一步步来,却也并不算太难,首先父皇那里不用担心,我回到长安后,会将这件事的原因解释清楚,他肯定会同意。另外谢县令你们这些地方官也要帮忙组织人手,先在这里兴建一个供大船停靠的码头,至于所需要的财力与物力,我已经让登州那里在准备,很快就会送来,所以组织人手的事,谢县令要通知苏州的郑别驾赶紧准备一下,以免耽误了时间!”李愔满脸自信的说道。他在登州之所以停了好几天,大部分都是在安排这件事。
    李愔是苏州刺史,他既然都已经同意,那么谢县令自然也应该照办,不过谢县令听到让他组织人手时,脸上却露出为难之色,犹豫了一下最后还是开口说道:“启禀殿下,组织人手的事能不能向后推迟一段时间?因为现在刚好是春种时节,再加上春荒,好多人连饭都吃不饱,若是再调他们来做民夫的话,恐怕会出问题啊?”
    按照大唐律法,所有百姓都要服徭役,也就是免费为国家劳动,一般来说每年不会超过二十天,这叫做正役,不过这个天数并不是固定的,每当政府事情较多时,朝廷随时可以增加徭役的天数,这叫做派役,不过正役和派役加在一起,一般不会超过五十天,而且派役算是额外的劳动,可以抵消税收。李愔要想建设码头,必然要以服徭役的名义,让周边的百姓前来劳动,不过现在是春忙时节,一般政府是不会在这种时候让百姓服徭役的,主要是担心耽误农时。
    没想到李愔听到后,却是大笑道:“谢县令误会了,我让你准备人手,其实主要是想帮你们,蚕桑业在这两年内,都会呈现一种不景气的状态,苏州及附近那么多的蚕农,想要靠养蚕养活一家实在有些困难,所以在建设码头时,我准备进行招工,干活的人可以领取一份报酬,虽然不多,但只要肯干活,养活一家几口还是没问题的。只不过你们却要请一些码头建设的专业人才,做好这方面的规划,免得日后还得再改建!”
    听到李愔的话,谢县令只感觉眼前一亮,果然不愧是齐王殿下的手笔,如此一来,不但解决了码头建设的人力问题,而且还解决了苏州附近蚕农的吃饭问题。只不过这个成本实在有点高,估计也只有财大气粗的李愔能拿的出来。
    不过李愔的钱也不是白拿的,而且建设一个港口城市也不是仅仅一个码头就能建成的,这只不过是初期的基础罢了。接下来李愔提出要在华亭这里开办造船厂和食品加工厂,而且还要招募渔民,依照登州那边开办捕捞队,这些都要眼前这位谢县令在土地、人力方面提供帮助。
    谢县令也不是蠢人,他知道若是这座新城建好,那么华亭这里的肯定会随之繁荣起来,百姓的生活肯定也会更好,至少不用再担心饥荒的问题。另外水涨船高之下,他可就不仅仅是个华亭县令了,甚至若是能成为像温州那样的大港口,说不定华亭还能由县升州,凭着这份政绩,他的仕途绝对是前途无量。
    正是想到上面这些,谢县令不由得感到心头火热,这座新城不但关系到当地百姓的生活,也关系到自己的前途,因此于公于私之下,自己都要全力帮助把新城建起来,也正是因为如此,他对李愔提出来的那条件,自然全都一口答应下来。况且旁边还有一个李恪,他才是苏州的刺史,也就是谢县令的顶头上司,现在李恪也赞成建新城,所以就算是有什么问题,也怪罪不到他的头上,他只要按李愔的吩咐办事就成了。
    建城的事商定下来后,谢县令又请李恪和李愔将新城的名字定下来,这在古人看来,可是一件极为重要的事。结果不但李恪兴致勃勃的开始想新城的名字,连李恽和李贞也来凑热闹,毕竟万一新城是用他们想到的名字,那可是一件十分光彩的事。
    对此李愔却表现的十分霸道,大手一挥直接将后世上海的名字照搬过来,按说这个名字要到宋朝才会出现,结果一下被他提前了好几百年。对于上海这个名字,李恪三人一开始并不服气,不过李愔拿出自己的杀手锏,因为建造码头的资金都是他出的,自然有优先定名权,这下总算将名字定了下来,而且李愔还将开发新城的计划直接命名为“大上海计划”。他希望后世那个繁华无比的大上海,有一天能在自己手中诞生。
    对于建造新城这么重要的事,李恪迸发出无比的热情,和李愔商量自己干脆不去流求了,直接留在苏州这里坐镇,督促工程的进展,若是遇到什么问题,他也好就地解决。对这个提议,谢县令自然是举双手赞成,毕竟有个亲王在背后支持,办什么事都会容易一些。
    不过李愔却不同意,他告诉李恪,建城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光一个码头就要建造好久,而码头建成后,李愔才能在这里投资建厂,然后慢慢的吸引人气,只有等到人气足够之时,才可以正式开始城市规划。这期间估计没个几年时间的积累是不行的,所以李恪现在留在这里也没用,还不如按原计划去流求看看。
    李恪想了一下感觉也对,于是也不再坚持,亲笔给苏州的郑别驾写了封信,将李愔的大上海计划交待清楚,交给谢县令让他帮助转交,然后这才离开孙老头的小店,登上大船继续南下。
    不过就在李愔他们离开华亭没几天,船队就被登州赶来报信的快船赶上,信使是陆洪派来的,送来的也是一个李愔早有准备的消息,那就是新罗和百济终于打起来了。
    事情发生在李愔他们离开登州没几天,新罗女王提前分娩,在边境早已经做好准备的百济立刻起兵,由王子扶余璋亲自带兵,直指新罗腹地。一开始新罗被打的措手不及,接连被攻陷数十城。不过值得一提的是,新罗和百济的城在大唐看来,其实就是一座座的小村庄,几十户人家也叫一城,听起来都让人感觉寒酸。
    虽然新罗开始时吃了败仗,但毕竟实力比百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