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仙侠电子书 > 武帝之天龙八部 >

第336章

武帝之天龙八部-第336章

小说: 武帝之天龙八部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出这样一件事情,也是打消这些真正核心大臣的顾虑。让他们知道,无论宗庙里面的遗诏,是否有人更换过。从始至终,赵煦都是属意赵孝锡继承皇位。
  这样一来,赵孝锡继位的合法性,无疑得到了在次证明。那怕随侍赵煦身边的执笔太监,同样做了认证。这在赵孝锡看来,有些多余的举动,却令其它老臣彻底安心。
  说完这些事情,赵孝锡才神情严肃道:“朕新登大宝,诸事还需劳烦诸位爱卿跟老将军帮衬。尤其眼下,前线战事依然继续,后方绝计不能有丝毫闪失。
  诸卿都是国之重臣,值此国家危难之时,朕希望诸卿同朕携手共赴国难。只要打败辽国,大宋也将重现汉唐之盛世,真正成为天下诸国之主。”
  面对赵孝锡的这番表态,这些老臣跟老将都觉得,这话听的舒服。尤其这些闲散在家的老将军,更觉得新皇对他们很在意,不枉他们坚决的站在这一边。
  有了这位皇帝的信任,他们这些武将世勋,未来在朝堂之中也有一席之地。如大宋真的成就盛世基业,他们也必将名留青史,供后世传述他们的功绩啊!(未完待续。。)


 第一百四十三章 段正明禅位

  随着宗庙前的交锋结束,京城中无数期待新皇人选落幕的百姓,很快看到大批禁军,再次携带皇榜而来。等候多时的百姓便知,肯定有什么重大的消息公告天下。
  果不其然,等到张贴皇榜的禁军,宣读了上面的内容。不少百姓觉得非常意外,似乎没意料继承皇位的王爷,会是比赵煦更为年长的琼州王。
  虽然都是赵氏皇族之人,可在老百姓的想法当中,传位的话应该是赵煦的弟弟。他们才是神宗一脉,继承皇位也很正常。突然转到徐王一脉,多少有些意外。
  反倒一些了解赵孝锡功绩的百姓,却显得很高兴的道:“好啊!琼州王登基,我们怕是不用担心边境不稳了。有他在,番狗们肯定不敢轻犯宋境,这是好事啊!”
  伴随赵孝锡被封巴蜀郡王,提调西北军务,并打的西夏不得不求和。无数的百姓都觉得,大宋有这么一位王爷,确实是百姓之福,朝廷之福。
  就算赵煦掌权之后,将赵孝锡流放琼州为王,这些尚武的百姓,都觉得好可惜。这样一位原本有所作为的王爷,竟然就这样被流放到那样的蛮荒之地。
  可一年时间不到,赵孝锡统领琼州军,还有西南诸州的边军,毅然吞并了威胁西南边陲的李朝。并将其,彻底纳入大宋的彊土之内,让大宋多了一个安南路。
  总之,任何新皇继位,都有百姓觉得应该是他继承皇位。当然也少不了,会有一些百姓觉得,应该是他们心目中的赵氏子孙当皇帝。
  只是不管他们心里怎么想,随着皇榜张贴而去。由刑部主持的清洗。开始在京城彻底展开。虽然没想象当中,那种血流成河的场面,却也令人觉得不寒而栗。
  任何新皇登基,少不了会有王族子弟丧命。而此次,关注这种事情的百姓跟一些绅士,却并没看到有那位王爷被问罪斩杀。
  至于禁足端王赵佶。在很多人看来,这也是赵孝锡法外开恩。如果换成其它王爷继位,犯下如此大错的端王,绝对成为新皇登基祭旗的最好人选。
  随着宣布赵孝锡成为大宋新皇的皇榜,开始由驿卒带着皇榜,自汴梁城出发传诏天下。让大宋的黎民百姓,知道他们效忠的皇帝,不再是赵煦而是赵孝锡。
  相比这些驿卒的宣榜速度,此刻的新南城跟琼州王府。已经变成一片欣喜若狂的海洋。那些进入琼州王府的官员,对于赵孝锡成功登顶,自然是兴奋不已。
  做为跟赵孝锡同甘共苦过的官员,他们未来晋升之路,也会比其它官员更为顺畅。毕竟,他们都称的上,赵孝锡的嫡系官员,这个注他们下的太对了。
  与此同时。远在大理的皇宫之内。段正明看着布衣阁传来的文书,也异常感叹的道:“好啊!看来皇叔真的法眼通天。这位巴蜀郡王真的潜龙升天了。”
  说完这番话,段正明立刻将段正淳还有段誉,以及身为世子妃的赵茑,一起给叫到了皇宫之中。将这封布衣阁送来的密文,交与众人审阅。
  看到这封文书上面的内容,赵茑略显惊讶的道:“什么!小六竟然被慕容复那个大奸贼给害了?这个人。真的罪该万死。二哥一定不会放过他的!”
  相比众人都欣喜于赵孝锡的继位,身为郡主的赵茑,对于赵煦的感情同样不浅。小时候,赵孝锡跟赵煦经常待一起,做为小尾巴的她。同样经常参与两人的游戏。
  眼下赵煦突然蒙难,赵茑自然有些伤心。可看到二哥真的成为皇帝,她多少也有些欣喜。毕竟,有了个当皇帝的哥哥,跟有个当王爷的哥哥,完全是两回事。
  望着动气的赵茑,站在身边的段誉很是心疼的道:“茑儿,你别生气了。这件事情,我会以大理段氏的名义,传召江湖中人,追杀这个败类。让他死无葬身之地!”
  伴随着两人成亲,段誉相比其父的多*情,似乎更为专一一些。这让赵茑同样非常感动,两人间的感情,也令段氏兄弟欣喜。只是成亲这么久,还没听到消息,两人多少有些担心。
  好在他们都清楚,段誉跟赵茑还年青,有些事情确实急不来。也正因为他们的宽容,让赵茑身居大理,过的倒也轻松自在,并不觉得有什么孤独。
  待在众人商议完赵孝锡正式继位的事情,段正明略做考虑的道:“誉儿,前番李朝之战,你替大理夺占两州之地。大理臣民对你,已经爱戴有加。
  伯父老了,我打算选一个黄道吉日,便禅位与你。至于伯父,也终于可以进天龙寺,跟皇叔伺候佛祖苦练修行。二弟,对此安排,你可同意?”
  尽管早就知道会有这么一天,可段誉多少有些意外。那怕段正淳,都略显不舍的道:“大哥,誉儿还年青,那怕有民心,却也需时间才能掌控一国之大局。
  你是不是,在教导誉儿一段时间。至于前往天龙寺修行,皇叔早前便许诺过,让你带发修行。并不一定,要去天龙寺削发修行啊?”
  望着段正淳出自真诚的挽留,段正明笑了笑道:“带发修行,怎么能算六根清静呢?何况,我入寺修行之后,你不还在朝中吗?你自己不会教导誉儿吗?
  眼下誉儿都成家立业,你这位当父亲的,难道还整天只顾自己的逍遥吗?也是时候,让你尽尽当父亲的责任,感受一下当这国主,到底是啥滋味啊!”
  站在堂下的赵茑,看着这一幕也觉得非常神奇。相比赵家子孙血脉不少,为了一个皇位明争暗斗。那怕她父亲,也因夺位失败,最终落的禁闭京城的下场。
  眼下在段家人眼中,这个国主之位,反倒成了都不想要的东西。这位伯父的大度包容,确实令赵茑都感叹,佛祖的召唤威力真的如此之大吗?
  看着身边的夫君,同样显得有些不舍,赵茑也觉得,她的运气似乎真的不错。这边刚听到二哥赵孝锡成为大宋皇帝,这边夫君马上要成为大理国主。
  可谓双喜临门的她,也开始有些担心,将来大理跟大宋如果敌对。那么她到底应该站在大理一方,还是站在大宋一方呢?
  想到这种情况,赵茑也显得有些吓了一跳。好在很快她便把这个念头抛开,多想想赵孝锡跟段誉的兄弟情。多想想赵孝锡跟她的兄妹情,才觉得有些好受了不少。
  就在段正明传召心腹大臣,宣布这个消息完毕。天龙寺那位皇叔,也给段正明发来佛旨,让他早日退位,进天龙寺削发修行。这么凑巧的举动,让段誉根本无法拒绝。
  虽然早知道有这么一天,可真等到这天的到来,段誉却显得有些惶恐。毕竟,身为国主,一言一行都足以影响国心民心。一个不慎,都有可能导致国破家亡。
  好在成家之后,段誉又在军中历练不少,心智相比以前,已经多了几份成稳之心。不管他做没做好准备,接掌大理国主之位,已经是势在必行的结果了。
  相比大理因为跟赵孝锡的关系,很快便得知了这个消息。那些还在关注大宋局势的番邦诸国,得知赵孝锡即位新皇,立刻觉得麻烦大了。
  对于他们而言,赵孝锡的能力让他们感到畏惧。眼下赵孝锡成为大宋皇帝,未来他们的日子只怕不好过。一个知兵事懂民事的皇帝,确实值得他们恐惧。
  相比吐蕃第一时间派遣使者,前往大辽商讨联盟。西夏方面,却在李秋水的发话下,第一时间派出使团,恭贺赵孝锡继位大统。
  而在消息传达到新南城的时候,木婉清等人全部准备启程前往京城。对于赵孝锡真的当上皇帝,众女同样觉得欣喜。毕竟,这说明她们的眼光确实不错。
  另外一个,便是她们有些思念赵孝锡了。这么长时间不见,她们确实有些思念。眼下赵孝锡入主皇宫,她们这些妃嫔一个不在,多少有些不妥。
  只是这行人当中,少了一个被朝廷下葬的徐王赵颢,还有一个即将临盆不便远行的金妍儿。对于他们的留下,护送其它人进京的武卫,也不好多说什么。
  伴随着赵孝锡开始履行皇帝的权利,原本因为大战,国库有所空虚的户部。看着一船船抵达京师码头,不断被押解进库的银两,也觉得喜出望外。
  先前还担心,赵孝锡一继位,便宣布了诸多改革民生跟军制的旨意,会让国库承担不起相应的支出。现在有了这些银两,他们真的放心无疑了。
  此时此刻的户部官员,才知道明白什么叫富可敌国的意思。要不是这位新皇继位,他们绝对想不到,上任琼州不过两年左右的赵孝锡,竟然积累了这样一笔财富。
  都说有钱好办事,这话对于国家而言同样如此。有了这些银两,赵孝锡批复的一些民生工程,便不会因为缺少银两而失信于民。
  有了钱,赵孝锡将目前庞大的厢军跟乡兵,甚至于禁军都进行改制。给予安家银,剔除那些年老却占位的老弱之兵,重新挑选精干青壮入伍参军。真正为强军做准备!(未完待续。。)


 第一百四十四章 合纵连横

  出身军旅的宋朝开国皇帝,对于军队的重视性不言而喻。立国后便把兵权集中到朝廷管理,对于朝中有功武将,更多采取封荫子弟的方式,将其兵权给驳夺。
  其中最为出名的,无疑便是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典故。这种方式,虽然最大限度杜绝藩镇权力太大时,手中又握手重兵而举兵造反,危及大宋的赵氏江山。
  可立国至今,大宋周边就没稳定过。尤其如同顶在咽喉处的燕云十六州,被国力强盛的大辽占据,宋朝对于军队的重要性,一直都没敢放松过。
  采取募兵制,建议禁军、厢军、乡兵这种等级分明的军制。形成了庞大的兵员储备,却也增加了国家的负担,让朝廷一直入不敷出,连皇帝都显得异常节俭。
  只是随着赵孝锡继位之后,他清楚宋朝立国至今,民间的财富积累异常庞大。要不然,新南城生产出来的新奇东西,也不会这么畅销,给他带来源源不断的财富。
  清楚削减一些老弱之兵,裁撤一些有名无实的部队,也是减轻国库负担的善举。虽然这种裁军的举动,会让国库投入很大一兵恩养银,以宽慰那些被裁撤的老弱兵心。
  可从长远看,赵孝锡却清楚这对大宋有利。将原本不堪大用的普通部队削减,换成真正可堪大用的精兵。人数减少了,可部队的战斗力却有增无减。
  其次赵孝锡做出的另一个决定,便是提高大宋边军的军饷补给标准。在赵孝锡看来,相比大宋目前布置在各地所谓的精锐禁军,这些边军的战斗力更强。
  没见过血的精锐,拉到战场也是一群软脚虾。反倒这些驻防大宋边军的厢军,因为一直处于与敌交战的环境。战斗力反倒不错,好好整顿一下也堪重用。
  另外一点也是赵孝锡清楚,边军的任务重,军饷不高环境还比较恶劣。相反驻扎在中原各地的禁军,任务轻不说,军饷还拿的最高。军营条件也比较优越。
  这样一来,就让边军中不少将士觉得,他们仿佛是后娘养的部队一样。士兵的怨气比较大,临战时甚至出现,不给银子不上战场的事情。
  眼下赵孝锡提高边军将士的待遇,并严查边军中贪墨军饷的情况。借此告诉边军将士,朝廷对他们很器重。可他们必须拿出,值得朝廷器重的成绩来。
  伴随着赵孝锡上任,开始大派银钱的作法。无论是众军将士。还是大宋的黎民百姓,见到了实惠之后,对于新皇的感恩之心自然大大提升。
  还有一点,便是赵孝锡依靠布局天下的布衣阁,将武卫跟皇室秘卫进行融合。打造一个监查天下的谍报系统,严查官员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