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仙侠电子书 > 武帝之天龙八部 >

第315章

武帝之天龙八部-第315章

小说: 武帝之天龙八部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得知两国开战,吐蕃跟西夏以至高丽,都可谓举国关注。谁都清楚,如果真让大宋夺回燕云十六州。那么大辽只怕。将被彻底的扫进历史的泥潭之中。
  对于这个战略要地,大辽一直不肯归还的原因,也是看出这个地方,谁掌握了,谁便能先发致人。单凭一纸战书,又怎么令大辽屈服呢?
  开始在西北战区升起的战云,似乎也影响到远在琉球的赵孝锡。经过一个冬天的准备,赵孝锡手中不少力量,都转移到登州附近。他们也将充当后备军。
  一旦赵煦的部队,在前线失利,他们将充当援军,保证战事不会糜烂的太快。如果赵煦的部队取得胜利。那么这些准备好战斗的部队,但会挥师进军高丽。
  望着最近不时凝望北方的直赵孝锡,已然升级为母亲的木婉清。也清楚这位夫君担心这场战事。能陪在她身边这么久,她其实已然很满足了。
  笑着道:“云郎。不用担心我们。妍儿妹妹,有我跟爹娘照料。相信没什么关系。如果你要外出,你就尽管去好了。我们在家,等着你胜利的消息。”
  听着木婉清的安慰,赵孝锡将其拉到怀中道:“清儿,苦了你们了。摊上我这样的夫君,不能陪你们花前月下,反倒要让你们提心吊胆。夫君,对不住你们啊!”
  面对赵孝锡的谦意,木婉清却笑着道:“云郎,既然我们是夫妻,又何必说这么生份的话呢?能成为你的妻子,我们都能高兴,都觉得很幸福。
  一个天天陪在家里,陪我们闲情逸致的夫君,自然让我们觉得安全。可我们都知道,你是那九天的真龙,外面才是你的世界。等你那天累了,自然会回来陪我们的。”
  成为琼州王妃的木婉清,也许是因为生了孩子的原因,气质比以前多了几份温婉之气。加上她主管着赵孝锡的后宫,身上的气度也变得越加的不凡起来。
  就如同赵孝锡母亲说,选择木婉清当正妃,也证明赵孝锡的眼光真的不错。当然,最重要的原因,还是赵孝锡娶的这些女孩,并没皇室妃嫔那样明争暗斗。
  眼下木婉清执掌后宫,已然得到众女的认可。加上她生下世子,其它女人也不用争。同时这些女人都清楚,赵孝锡很反感,身边女人私下的争宠之举。
  那怕赵孝锡心里,很宠爱木婉清这个女人。可对于其它女人,他同样宠爱有加。那怕现在到了晚上,他都是按照规矩般,轮到谁侍寝就去谁的房间。
  这种一视同仁的态度,让他身边这些女人都不好说什么。只是有些无奈的是,眼下给他怀上孩子的,只有生下世子的木婉清,以及过几月便会临盆的金妍儿。
  好在赵孝锡也告诉这些女人,孩子这种事情急是急不来。会有的时候总会有的,也用不着太过担心。相反,少了孩子的牵绊,他们也能更好的享受二人世界。
  随着西北的雪开始融化,赵煦也正式在皇城登将拜帅。清楚他指挥能力不行,也很大度将军队的指挥权,教给熟知兵事的章惇指挥。
  只是在选定皇权代理人的时候,赵煦却出人意料,没做出任何指定。相反,他让六部尚书,以及坐镇京城的王师约,在他离开期间署理国事。
  对于赵煦而言,虽然他的妃嫔也不少。可现在真正替他生养子嗣的妃子,真的很少。原本生了两个公主的他,最终还有一个不幸夭折了。
  此次他出征大辽,临行时还将一封圣旨,放进了皇祠之中严密看管。虽然这看起来,是种有些不吉利的举动。可很多人都知道,那封圣旨上面写的是什么。
  如果赵煦此次御驾出征,真的遇到什么危险。那么那份圣旨,便由掌管皇室宗祠的遗老们,给大臣们宣读他的遗命。到时便知,谁能替其执掌帝位。
  这种密事,知道的人自然不多。只有皇室的宗老,还有几位大宋的老臣,知道这封遗旨的存在。可他们同样不知道,密旨里面到底写了些什么。
  对于皇帝御驾亲征,最为担心的,无疑是那些皇帝的妃嫔。可她们都知道,赵煦决定的事情,几乎没什么可能挽回。更何况,此刻大辽同样跟大宋宣战了。
  若是大宋此刻,罢兵休战,无疑是件有损国威的事情。为此,在京城禁军营地,宣布出征命令的赵煦,很快穿着黄金打造的铠甲,坐着象征皇帝的龙辇出征。
  看着跪在皇城街道两侧的皇城子民,赵煦也第一次感受到,那些百姓对自己狂热的眼神。对于一个敢于御驾亲征的皇帝,百姓无疑也是很敬佩的。
  觉得他的决定没错,赵煦对于胜利无疑越的渴望。可相比赵煦的乐观,章惇却清楚,这一仗不好打。大辽方面,提前做了准备,战事一起必将血流成河。
  燕云十六州的重要性,对大宋而言夺回便拥有了防御屏障。可对于大辽而言,失去了燕云十六州,他们现在拥有的地位,也将大打折扣。
  回归到原来那种游牧民族的生活,对于已经习惯居住在城里的大辽人,无疑是件非常痛苦的事情。所以,这次的战事,只怕远比他想象的更加激烈。
  唯一让他庆幸的是,那位琼州王并没坐观虎斗,相反在得知赵煦准备开战。秘密派遣的不少江湖人,执行所谓的杀胡令,让大辽排兵布阵也变得困难重重。
  一些原本支持大辽皇室的部落首领,在被刺杀了之后。这些部落首领的子嗣,对于加入战争都不怎么感兴趣,相反对这个首领的位子非常感兴趣。
  有争斗,就意味着有分岐。只要大辽的军队中存在分岐,那么大宋军队便能有机可乘。这点道理,章惇多少还是知道一些。
  此次为了征讨大辽,赵煦动员了近三十万的精锐步兵,还有超十万的骑兵部队。这样的规模,在大宋历史上,无疑也是比较少见的。
  光是这个冬天,户部调运到西北的粮草,就是一个天文数字。好在这些年,大宋总体还算风调雨顺,以及粮草这种东西,大宋还是能够拿的出来。
  只是章惇清楚,这仗打瘾了,大宋将再也不怕那些番邦小国的袭扰。真正有机会,重现唐之盛世的场景,让四海各国巨服。
  若是打输了,只怕大宋也将国运不振。就连现在跟大宋结盟的西夏,只怕也会立刻背盟,打大宋的主意。弱肉强食的道理,在国与国之间同样适用。
  要是西夏真的视大宋为盟友,就不会推脱国力衰弱,派不了兵牵制大辽了。这帮家伙打的什么主意,章惇又如何不知呢?
  在很多人看来,大宋与西夏结盟,是因为琼州王娶了西夏银川公主。可把这种联姻,当成结盟的基石,结果只是自欺欺人。
  正如赵孝锡所说,战争永远不会为了某个女人而转移意志。除非这个女人,是武则天那样的女皇。不然,西夏怎么可能,为了一个公主,帮大宋征讨大辽呢?
  说不定,眼下不少西夏人,真期待着两虎相争之后,他们趁机崛起呢!毕竟,打燕云十六州主意的,不单单只有大宋大辽两国啊!(未完待续。。)


 第一百一十四章 宋辽终开战

  燕云十六州,又称“幽云十六州”、“幽蓟十六州”,即后世京、津全境,以及晋、冀北部地区。唐汉时期,这里便是中原统治游牧民族的战略要地。
  其州城包括燕(幽)、蓟、瀛、莫、涿、檀、顺、云、儒、妫、武、新、蔚、应、寰、朔,共十六州。幽、蓟、瀛、莫、涿、檀、顺七州位于太行山北支的东南方。
  其余的云、儒、妫、武、新、蔚、应、寰、朔九州在山的西北,所处的地势居高临下,易守难攻。公元936年,后晋的开国皇帝石敬瑭反唐自立,向契丹求援。
  契丹出兵扶植其建立晋国,辽太宗与石敬瑭约为父子。938年,石敬瑭按照契丹的要求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使得辽国的疆域扩展到长城沿线。
  这也使的往后中原数个朝代,都没有能够完全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战略意义,也使得如今统治中原的大宋政权,一直感受其威胁,不敢有丝毫怠慢之心与其对峙。
  失去燕云十六州这个北部屏障,直接导致中原王朝,暴露在北方游牧民族的铁蹄下。加之中原士兵善守城,而北方游牧骑兵善攻,对宋朝的衰变乃至灭亡都有重大影响。
  并入辽国的燕云十六州,现如今也是辽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也是辽国“汉人”问题最为突出的地方。也正是这些汉族百姓,促使这些地方的兴盛繁荣。
  生活在这一带的汉族百姓,由于在唐末五代时期与少数民族长期相处。其后又在辽国统治下生活了不少年,他们的生活习俗和中原汉族产生了不小的差别。
  其实真要说起来。生活在辽国境内的汉人,有时也不知道。他们到底还算不是算汉人。无论在大辽还是大宋,他们的身份都非常尴尬不受信任。
  大辽了收卖这些地方的汉人。用科举、任官跟婚姻来使汉人忠于他们。可又不信任大多数“非我族类”的汉人,大多将其置于社会的最底层。
  反过来大宋这边,对于这些生活在大辽的百姓,觉得他们被“胡化”,不能视为正统的汉人,同样对逃入宋境的这类汉人多有歧视,并指其为“番”或“虏”。
  打从宋朝建国之后,面对当时还称契丹国的大辽。其统领的铁骑能由燕云十六州,疾驰而南下入侵中原的威胁。不得不在汴梁附近广植树木以为屏障。
  宋太祖赵匡胤甚至为了收复燕云十六州。还专门在内府库专置“封桩库”,打算用金钱跟大辽赎回失地。并且在河北东路,兴建大名府与大辽进行对峙。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赵光义移师幽州,曾试图一举收复燕云地区,在高梁河与辽军展开激战,结果最终宋军大败,且赵光义中箭,最后乘驴车逃走。
  之后北宋与大辽也进行了长期的两国战争,始终都未能收复失地。直到景德元年真宗抵澶州北城。与大辽在澶州定下了停战和议后,宋辽边境才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只是正如赵孝锡所说的那样,盟约永远都是用来撕毁的。那怕大辽与大宋签定了停战协议,可发生在两国边境的小规模冲突。几乎就没怎么停止过。
  每到大辽冬季缺粮之时,就会派遣小股精锐骑兵,深入大宋境内劫掠。这种抢夺物资跟人口的行动。也被大辽人称为冬季的‘打草谷’行动。
  而缺少精锐骑兵的大宋边军,面对这些来去如风的大辽骑兵。大多都能固守一些城门要塞。对于那些生活在城外的百姓村庄,却没办法进行有效的保护。
  长久以来。生活在宋朝境内的百姓,也饱受这种大辽骑兵的劫掠之苦。甚至发展到最后,只能远离家乡,离开这种是非之地。
  可敢于搬走的百姓,毕竟还是在少数。对于大多数百姓而言,他们对于国家其实概念不深。只要谁能替他们提供保护,那么他们就视谁为统治者。
  此次大宋兴兵伐辽,真正觉得欣喜若狂的,正是这些生活在西北的大宋百姓。对他们而言,期盼这天已然期盼了太久。而刚过去的这个春节,也是他们觉得最安宁的一次。
  不时能看到,从他们村头经过,穿戴整齐军容严整的骑军骑兵。他们也第一次觉得,大宋也有了精锐的骑兵,他们也不用在担心,承受那些大辽骑兵的劫掠了。
  因为赵煦御驾亲征的原因,集结在边境的众军,也开始整装待发。为了打好这一仗,也为了保证赵煦的绝对安全,骑军指挥使张亭光,亲自坐镇中军大营。
  其手下的一万精锐铁骑,也时刻护卫在赵煦左右。至于另外两路大军,则由赵煦选定的两位经验丰富的老将,亲自做镇指挥伐辽之战。
  根据章惇的指挥,三路大军不能过于冒进,采取三路合围步步紧逼的方式。一点点,吞食掉大辽在燕云十六州的兵力,直到最后收复全境。
  面对来势汹汹的大宋军队,耶律洪基主动示弱般,将国都后撤到大辽中京。其在南京与西京的兵力,同样大多采取守势,看上去似乎有些害怕大宋的兵锋一般。
  看着从前面打探得来的消息,赵煦也觉得,大辽看上去实力真的衰弱了不少。这仗还没打,他们的皇帝就先躲到中京去了,这不是明显的逃跑吗?
  事实上,如今统领南京与西京的,正是大辽的新太子耶律图。这位被立为接班人的大辽太子,很清楚这是耶律洪基对他的一次考验。
  只要他能打好这一仗,也许他就能顺理成章,成为大辽新一任的皇帝。而耶律洪基,暗里似乎也有过这种暗示。给其派遣的部队数量,同样不在少数。
  而在中京,耶律洪基同样集结了大批的辽国精兵。以骑兵的速度,何时南下支援,都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所以,大辽大体的作战方针,便是先守后攻。
  拥有燕云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