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金牙海盗 >

第141章

金牙海盗-第141章

小说: 金牙海盗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海瑞担任应天巡抚时,不但爱民抚民,还为民除害谋利,但他自己却生活得很俭朴清苦。所到之处不许鼓乐迎送,也不住豪华的住宅。地方上为迎接他大摆宴席,他却规定物价高的地方每顿饭不能超过三钱银子,物价低的地方不超过二钱银子。他一生很多时间闲居家中,只靠祖上留下的一点土地过活。他没有置买田产,只在母亲去世后靠别人帮助买了一块坟地,将母亲安葬了。

海瑞去世前几天,还退还了兵部多送来的七钱银子。他的妻子、儿子早已去世,丧事由别人料理,他的遗物只有八两银子,一匹粗布和几套旧衣服。靠同僚的帮助,他的灵柩才得以运回故乡。船在江上行驶时,两岸的百姓自动穿孝来哭送他,店铺也停了业,送行的队伍长达百里。如今,在人民心中,海瑞成了正义的象征,各地共有十几种地方戏在传唱着他的故事

回答者:怎会这样 … 试用期 一级 12…11 11:18

……………………………………………………………………………………………………………………………………………………………………………………………………………………

我看已经有很多人帮你找了很多历史资料了,基本上也都差不多了.所以我这给你的不仅仅是历史上真实的人物,而且还帮你找了一些民间关于他的故事以及传说等等的.找起来真的有些费力呢.

海瑞是明朝中后期出现的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清官,是倾力反对贪官污吏的政治实干家,是敢于冒死骂皇帝荒淫无道的忠勇之臣,是为腐败官场所不容的刚直不阿的坚贞之士,是深受黎民百姓爱戴的“海青天”,是被史家誉称为“古今一真男子”的男儿大丈夫。

海瑞为官一生,为民为国操劳一世,其以一人之身反抗满朝贪污腐败的高风亮节,在明朝时期朝纲不举、政事不修的萎靡社会风气中,注定了其悲剧性的命运。

海瑞在福建省南平县任了将近四年的县学教谕,虽屡屡冒犯上司,但由于其为人正直,业绩斐然,深得一些正派官员的交相推荐,嘉靖三十七年海瑞终于得到京师吏部的垂青,被委以浙江淳安知县一职,这一年海瑞已经四十六岁了。在海瑞上任之前,淳安县的风气之颓废,治理之混乱出乎海瑞的意料。海瑞到淳安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革除县府各官的“常例”(所谓的“常例”,是明朝中后期各级官吏敲诈勒索下级官员和黎民百姓的一种较为文雅的叫法,即官吏们为了应付各种排场开销和交际应酬之需,想出各种名目向下摊派),此事于民有百益而无一害,但却把所有的同僚全都得罪了。众官除了俸薪外丝毫不敢侵占一厘民脂民膏,他们都过上了清贫的日子。不少官吏也学着海瑞一样,督促自己的家人或织布、或垦田,以作日常周济之需。

在京师做低级官员时,面对昏庸的皇帝和颓废的朝政,海瑞毅然买好棺材上疏死谏,写了一篇名为《治安疏》(又称为《直言天下第一事疏》)的著名奏章 … 。海瑞这篇奏疏被史家们看作是“史无前例”的天下奇文,就在于它几乎全盘否定了一个拥有至高无上皇权的一国之君的人格,他抨击嘉靖皇帝其实是一个自私、虚荣、残忍、多疑和愚蠢的君主,连做父亲和丈夫的责任都没有尽到,更别说作为一个君王。嘉靖皇帝虽被气得暴跳如雷,但不得不承认海瑞的旷世忠耿,想杀了他,又怕落得个杀忠臣的千古恶名。海瑞出狱后受到了朝中六部的中下层官员和京师百姓的夹道欢迎。户部一个小小的六品主事赢得了整个京城人的敬仰,除了人们崇拜海瑞的赤胆忠心外,更代表了朝政颓废已久的官吏民众之民心所向。但在海瑞坐牢期间,其两个儿子却不幸被瘟疫夺去了性命。

在苏州、南京做南直隶等高官时,海瑞开始展开一场肃贪倡廉的行动,声势浩大地在南直隶境内展开。海瑞上任一个月后,被送到南京刑部的贪官就有100多人。有一个县从知县、县丞、主簿、典史等,一共被抓了10多人,几乎把一个县衙门的官吏全抓空了。海瑞在南直隶境内的反贪行动初见成效后,接下来他便向以乡官集团为首的地方豪绅开战了。海瑞在处理乡官豪绅兼并农民土地问题上遇上了难题。江南最大的乡官、海瑞的恩人、前内阁首辅徐阶是江南占田最多者,也是民愤最大者,在法与情的较量中,海瑞做出了果敢的抉择。为此,一个以前内阁首辅徐阶为首的反对海瑞的乡官缙绅集团,就在海瑞力督豪绅大户退田的幕后,悄然成立了。江南乡官缙绅们走的是三管齐下的路子,他们一方面唆使朝中高官弹劾海瑞;另一方面,各自使出浑身解数,动用吏部尚书等高官重臣,交相致函海瑞,软硬兼施,欲使其妥协;再一方面采取走海瑞母亲的路子,企图逼海瑞就范。在江南高官云集的宦海中,海瑞几乎找不到一个支持者,但海瑞面对威逼利诱,不为所动,终于完成了乡官退田还民工作。因遭乡官的报复,海瑞为此失去了第三个、也是其唯一的儿子海中行。海中行是被子人捂死后丢进了苏州河,此案一直没有了结,海瑞又陷入了新的麻烦和灾难之中,失去儿子的海瑞之妻吴氏吊死在自己的房间。灾难性的打击接踵而至,吴氏自杀半个月后,海瑞夫人王氏因病情急剧加重而去世。随后,海瑞因得罪了满朝文武,被迫罢官,归老家海南。

十五年后海瑞以七十二岁的高龄东山复起,任南京右都御史,再举反贪污腐败的大旗。对罪大恶极的贪官实施剥皮的极刑,声震天下,受到贪官集团的合力反对。

万历十五(公元1587)年海瑞死于任上时,家里的钱竟不足以办丧事用。真正为海瑞的去世悲嚎不已的是江南的黎民百姓。南京的市面早已罢市数日,只有两种营生的店铺才开门,并且生意兴隆。一是布店,而且只卖得出白布黑纱,南京的市民家家都为海瑞披麻带孝,供奉灵堂;另一个是画店,海瑞的头像在画师的笔下还未彻底完成,旋即就有人迫不及待地抢购而去,画师们的手都画肿了,海瑞的头像还是供不应求。一个雨雪霏霏的日子,海瑞的灵枢由京师运回海南岛,丧船由秦淮河出发,两岸挤满了南京的市民学子、士绅官吏,还有当年南直隶境内的百姓们。船走了二十里、三十里、五十里、八十里、一百里!两岸的哀嚎、两岸的泪水、两岸的依依惜别之情,依然如在城内。

海瑞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和政治实干家,是海南省的杰出历史人物。他一生刚正不职阿、嫉恶如仇;秉公执行、铁面无私;严于律己,廉洁勤政;“苦节自励,诚为人所难能”。他以七品知县卑微之身,敢于同钦差大臣较量;他宁可十年不升官,也不向上司送一分钱;他甚至放弃大好前程,也要把贪官拉下马。所到之处,他为民请命,力挫豪强,厚抚究弱,令世家豪强闻风丧胆;他不畏权势,指陈皇帝的过失,言人所不敢言,震惊朝野。海瑞高洁的品格挺直的脊梁、浩然正气,历来受到人们的敬仰。而且,透过历史的时空,成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宝贵财富。

海瑞的事业是从办教育开始的,他在任福建南平县教谕时提出了包括教育方针、课业制度、生活管理等方面的《教约》十六条,提出了一整套办这主张。他认为:“学问之道”,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

之,笃行之。”他提出:“圣门之学在知行。德行属行,讲学属知。慎自修饬者,决无不讲之学;真实读书者,肯弃身于小人之归乎?是故知行非有两道也。”他还提出“体用原无二道”之说,认为读书立说要与“世务”结合,“诸生如经史稍通,堪居仕列者,量将边防水利等事,每月讨论一二。”这种把学习基础文化理论与学习一定的实用知识相结合的教育思想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想如出一辙。

民间故事………海瑞断案白马寺

相传离白牛荡不远处有一座白马寺。寺中的白马神与荡里的白牛神结下了不解之缘。白牛神非常同情白马神的不幸遭遇。原来白马神是上界的天马,传说弼马温孙行者开了马厩后,一时天马行空,奔腾不息。

这一匹白马奔离了马群,很久才停住了狂奔。白马边走边看,这一看使白马动了凡心,云端下凡间那青山碧水,桃红柳绿美景胜过天上的寂寞。白马便思恋起人间来了。

正在这时,玉帝遣风神传御旨,要所有天马速回马厩,独独缺了这匹白马。玉帝震怒,命天将鞭挞白马,赶落凡尘。

白马跌落尘白牛荡边,白牛神劝慰,并让白马暂时栖息在附近一个冷落的小寺里。一天,上八洞仙祖吕洞宾路过小寺,对着白马唱了个偈:“若遇青天来,尔便脱尘海”。白马神便把这偈告诉了白牛神,一马一牛悟出真谛,白牛神也劝白马神行善积德,及早返回上界做仙马。从此白马神常在夜里帮穷苦百姓拉犁耕田,天明就回到小寺,每晚累得热汗淋漓。

一次雨过天晴,有人顺着马蹄印寻到小寺,发现木胎泥塑的白马浑身湿漉漉,十分惊奇,从此白马栖息的小寺香火不断。

一年复一年,白马栖居的小寺也被人们叫做白马寺。这一年白马帮李老实一家拉梨耕田却带来了灾祸。那一夜,李老实知道白马神暗中相助,便给白马留下了好吃的马料,白马没有吃,饿急了,在回寺的路上吃了田里的麦苗,第二天,李老实发现白马吃了刁员外家的麦苗,心中暗暗叫苦。果然刁员外告了李老实偷割他家的青苗,对簿公堂,李老实被判死罪,打入死牢,只等秋后问斩。

谁知“青苗案”激起民怨,朝廷命海瑞审理此案。海瑞微服私访来到松江府,听到了白马寺的传说,可他不信泥塑的木马会吃青苗,一时,又访不到线索,海大人寝食不安,转眼到了第二年春天。白马知道自己闯下大祸,便起劲地给李老实家拉犁耕田,临走报复地吃掉刁员外家一大片麦苗。守在暗处的海瑞和公差见了,立刻尾随。田岸路滑,海瑞索性脱了鞋袜追到白马寺。这时白马刚到,身上热汗直淌。海瑞见了,心痛地轻抚马背,叹道:“白马啊白马,你尚知良莠,明辨忠奸,小臣虽有海青天之称,怎比得上你明察秋毫啊!”

于是当堂审理青苗案,将诬告的刁员外革除功名,杖责一百,发配充军。李老实忠厚可嘉,拨赠库银五十两。海青天扶起跪在地上的李老实亲自送出寺门,又拿出自己俸银二十两给白马金塑全身。“青苗案”真相大白,白马见了海青天,引颈长嘶,乘风归去。

李老实昭雪后,从此就不见白马显灵了,传说升天去了。

现在虽然找不到白马寺遗址的真实地点,但白马寺和海瑞智断青苗案的故事却流传下来了。

民间故事2

明嘉靖年间,海瑞要北上赴任,从海南岛琼山县的老家动身,随行只带一个仆人海安,一担行李,一双草履,买舟渡海,取道碣石镇而来。

碣石镇是陆丰肥滨海的一个渔港。镇外有个玄武山,山麓建的一座佛祖庙,四时香火不绝。

海瑞来到碣石镇,久闻玄武山名迹,不投客店,专到僧房求宿。

安顿已定,海瑞到山门瞻观,寺后游赏,果见一派好气势。

海瑞拜谒寺中主持道:“我主仆路经贵地,有幸投宿宝寺,意欲明早在佛前进头落香,以表诚心,愿老主持赐下香纸。”

老主持道:“难得施主远道至此,老僧自当命人送上。”

这晚,海瑞沐浴更衣,又随缘吃了斋戒。一夜安睡,次早天色微明起床,梳洗完毕,来到佛祖殿前,刚要点香谟拜,只见案台香炉上之上,已有三炷清香,以烟缭绕。海瑞觉得奇怪,想是自己心还不诚,决意明晨提早再来。

到了次日,海瑞更早起床,可是到殿堂一看,依然炉上又有清香点着。海瑞不解,问过主持:“寺中可有他人住宿?”主持答道:“没有。”海瑞问炉上清香岂是寺中师父们所点,主持又答道:“不是。”

海瑞决心要进头落香,故意延慢起程。第三天,三更刚过,他便起身下床来到殿前。你说怪不怪,这时炉上,还是已有清香点着。海瑞以为是谁在同他开玩笑,再问老主持:“请问老师父,我海瑞来到宝寺,诚意要在佛前进头落香,谁知连进三日,都有人比我更早,不知是何缘因?”

这时,只见老主持微张着眼,把海瑞周身上下打量—下,然后笑指海瑞的脚下说:“请问施主,足下穿的是什么东西?”

海瑞往自己足下一看,方醒悟道:“啊!原来我穿的是一双革履!”但他扫视了一眼殿堂,便笑着反诘道: “既是佛祖怪我脚穿革履,心意不诚。但不知一旁这面大鼓,乃是何物所做?”海瑞言犹未了,只听“轰”然—声,那面大鼓一时裂得粉碎。

且说佛祖,见海瑞如此可恶,敢当着面顶撞了他,不免恼羞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