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不朽的光荣--第二次中日战争史 >

第52章

不朽的光荣--第二次中日战争史-第52章

小说: 不朽的光荣--第二次中日战争史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意地被放过。因此南京大屠杀,是历史上千真万确的恐怖历史事件,有无数的人证与事证,经过国际社会的“东京大审”与中国政府的“南京审判”所确定,绝对是铁证如山,也绝对没有任何可以原谅与辩护的借口。它是日本对于中国侵略暴行的一个巅峰的浓缩记录,也是人类历史中,不能忘记的暴行记录。在中国的首都南京,日本军人曾经从上到下地犯下集体屠杀、强暴与劫掠的暴行,日本至今不愿面对这个历史,日本就没有资格成为人类社会中的一员,因为否认这种历史上千真万确的暴行,就是否定了对人性最基本的尊重,是绝对毫无人性认同的做法。

  23。8 日军战术成功但政略彻底失败

  在南京保卫战之中,日军进攻战术的运用可以说是相当的成功,前线作战部队不待继续进军的命令,就已经掌握战场的先机,以独断的方式,抢先尾随追击中国部队,空军飞机更是不断炸射,让中国的部队无法进入防御阵地,也无法整编与恢复有组织的作战。接着在发动全面攻击时,更是多路齐进,海空进行协同作战,日军以强大的军力进行中央突破,同时派遣快速部队对南京外围进行迂回的包抄。日军攻击南京的前线部队,无论是战场反应,以及战术的应用,都可说是达到一流的水准,也就造成在日军正式发动攻击的十三天之内,就攻占了中国的首都南京。

  但是在政略的层面而言,日本进攻南京,却犯下了重大的错误。这场作战是由前线的部队引导整个战争的发展,大本营只能跟着追认而已。事实上,原先日本的战略设计,是希望能够籍着战争的打击,来逼中国让步与屈服,成为支持日本大东亚战争的“保护国”,而非要全面占领与灭亡中国。因为日本真正要准备决战的敌人,不是中国而是苏联,所以日军大本营原来并无进攻南京的作战计划。但是在前线军队的请战压力之下,大本营却被迫放弃原则,支持进攻南京的行动。而在日军攻占南京之后,统帅更无法阻止部队纵兵大掠南京,这种不给中国留下和谈余地,硬要攻陷中国首都南京,并且展开空前残酷的屠杀与掳掠的做法,当然是让国民政府,绝对不可能与日本以和谈来解决两国的战争了。日本进攻南京之“失控作战”,犯了日本想要迅速结束战争的政略与战略的大忌。原本日本政府所提的和谈条件,在十二月二日由蒋介石所召开的高级军事首长会议之中,几乎得到与会所有人的同意,认为可以一试,以疏解中国所受到的战场挫败。因为中国当时急需进口武器、训练新兵,与重新布阵的时间,因此国民政府转告负责和谈调停的德国大使陶德曼,中国愿意在这个原则下,与日本进行和谈。但是由于日军快速地攻占南京之后,日本军部的立场出现了极大的变化,军部认为中国首都已被攻克,中国已无和谈的筹码,因此立刻推翻了原先和谈的条件,增加了中国无法接受的条款。而日军在南京的空前暴行,更是造成中国政府方面,无法与日本进行谈判的压力。如此一来,中国政府根本不能与日军停战,中国人民也不可能支持和谈。所以日本攻战中国首都,以及对中国人民所施行的残暴行为,不但不能达成速战速决的目的,反而使得中日战争无限的延长,这是日本侵略中国之整个战略的危机所在。日本开始不知如何结束中日战争,只有将有限的战力逐渐地消耗在中国的战略空间之中,因而它就越发感到自己在对美、苏大决战之准备上的不足,最后日本只能以先发制人的方式突袭美国,铤而走险的掀起太平洋战争,而最终战败亡国。这种由前线部队主导整个战争决策的方式,终于成为日本整个战略布局的致命伤了。

  23。9 中国决心继续作战到底

  而蒋介石坚持防守南京的主张,原来也是政略的考虑优于作战的考量。唐生智已在蒋介石身边多年,参与诸多重要的军政决策,而临危出任没有人愿意接的重任,当然是由其个人的勇气与决心。但是唐生智过度强调“牺牲殉国”的作战指导原则,根本就不符合国家之持久抗日的战略指导原则,也不符合当时战场作战的需要。当是抗日作战的最高指导原则,是设法在激烈的抵抗中,仍要保全战力,以达到维持长期作战的目标。唐生智叫疲弱的华军,在临时的防御工事内,采取极为僵化与呆板的死守,即不准主动出击以扰乱日军的攻势部署,又没有掌控预备队进行防御决战,兵力原本已经不足,防守的正面又太广,当然容易让日军攻破防线。唐生智这种没有战略考量的战场部署,实在是军事才能极差的表现。而部队撤退没有事先详细的安排,全城撤退与破坏重要设施的规划又不周密,更显出他军事指挥能力不足的问题。而唐生智在接到撤退命令之后,还犹豫观望,坐失安排撤退的良机,等到局势已乱,自己却草率慌乱的先行逃走,完全与部队失去联系的管道,这些都是造成南京撤退混乱的原因。至于唐生智本人狼狈地丢弃部队而离去的责任,蒋介石在事后并没有特别追究。南京的背水阵式,并非完全不宜防守,只要兵精粮足,是可以一战的,当年太平天国就苦守南京达五年之久。而在淞沪会战之后,残破的华军极待整补,因此很难再打出精采的保卫战。唐生智肯临危受命,固然是心志可嘉,但是其能力与体力都不足以担当这个责任,虽然这场战争,无论如何都是要以失败收场的,不过唐生智过于偏重“殉城”的战法,没有想到适当保持全军的战力才是中国抗日战略的根本指导原则。当时南京的防卫计划,应该先有灵活的部署,提前以小部队出击,让日军过早展开攻击阵式,以减轻攻击集中的力道,然后部署纵深防卫的部队,更要有足够的预备队可以进行逆袭。特别是对于撤退的方式与路线,以及必须破坏的重要建筑与装备,都要事先详细规划,这样南京保卫战就不致于落到最后慌乱失控的地步。日军攻占了南京,并且以无法想象的残忍手法来对付中国的军民,但这种历史上空前的暴行,不仅无法屈服中国人的抵抗意志,反而更为激起整个中国民族的悲愤。中国人不怕死,也不怕凌虐,中国人即使真正的打完最后一发子弹、流光最后一滴鲜血,也绝对不会对侵略者屈服与投降。虽然首都被日军攻占了,但是中国仍然决定继续作战下去,日军内部则必须立刻面对下一步要如何走的事实,最后日本还是一步步地陷入中国的战略陷阱之中。对于蒋介石而言,抗日的战略已非常的明显,中国可以丢掉首都,但是中国不会停止抗日,中国将继续引诱日军深入其广大的战略空间之中,即使这代表着更多的中国军民要牺牲,更多的领土遭到摧残与占领,但是中国决心抗日到底。

  附注:

  '1' 当时日本是采取军令系统独立运作,所谓的“帷幄上奏”,是军方单独与日皇的会议,首相以及政府首长,甚至不得出席。

  '2' 很奇怪的是,当年南京防卫演习,是以南京外围的国防线作为战斗重点,但是在淞沪会战之时,竟然没有人想到去视察一下这些防线,也没有进行军事作战部署的准备,以致造成原先的南京外围作战构想,完全的落空。

  '3' 这是日军大本营最为离奇的做法,竟然将这支拥有攻占南京之特殊历史光荣的日军战斗序列部队,完全加以撤除。这一点就充分的暗示,日军大本营其实清楚知道,这支部队,犯下了无可饶恕的历史罪行。

第二十四章、千鈞一发的台兒庄大捷
  时间:一九三八年三月中到同年五月底

  从一九三八年的三月二十五日,日军第十师团进攻到台儿庄阵地,进行到四月七日,日军整个溃败退出台儿庄,总共是十三天十二夜。中、日两军在台儿庄及附近的阵地之中,进行多重包围与反包围的厮杀,在台儿庄内,更是到了逐街、逐房、逐门、逐窗的战斗,日军几度增援,曾经控制了台儿庄四分之三的地区,并且一度准备渡过运河,冲向徐州,但是华军拼死不退,孙连仲将军亲自下令守城的部队,即使全员战死,也绝对不能撤退。同时他也将司令部移往前线,表示必要时自己与司令部也将投入战场作战。

  徐州,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地缘战略位置极其重要的兵家必争之地,它位于华北与华中之间的交通枢纽,也是从黄海进入中原地区的孔道。当时的津浦铁路与陇海铁路在此交会,大运河也在附近穿过。之前,蒋介石在德国顾问建议之下,曾在附近构筑国防工事,但是在中日全面的大战之后,日本却犹豫着,是否要进攻徐州。日本军部在攻占中国首都南京,以及华北的各个重镇之后,国内正在面临新的政治动荡,日本也在等待一个根本不会发生的事件,中国政府会接受日本的投降要求,时间对中国的恢复战力极其重要,而日军却因非非之想而坐失良机。

  一九三八年年初,日本军部还没有计划进攻徐州的具体计画,并不是日本认为徐州的战略地位不够重要,而是日军大本营当时还不想陷入中国宽阔战略空间的泥淖中。可是日本的华北方面军,却有强烈进一步深入中国作战的企图心,希望军部能够批准它全力出击的愿望。华北方面军的希望是,最好是大本营能增加其兵力,让它能出动大军,沿平汉线从北而南一直攻到武汉,以切断中国东西两部的联系。否则至少要攻占徐州,打通津浦线,以联络华北与华中的日军占领区。因为华北方面军,对于中日全面大战之后的战局发展,有着极强的企图心与极大的失落感。

  原先华北方面军以为,中日的决战,将在河北爆发,华北方面军有充足的准备,可以围歼华军,一举迫使中国屈服。但是蒋介石却把决战地点,移到华东,让华中方面军拣到决战的机会,并且攻占中国首都南京。而华北方面军不但连助攻的机会都没有,还要抽调两个半师团去支持华中方面军作战。本来华北方面军还想有些战场的表现,不料一个防苏作战的待命指令,更让华北方面军毫无发挥的余地。寺内寿一大将白白看着华中方面军取得攻占南京的重大胜利荣誉,因此是越发按捺不住,于是向大本营力陈华北方面军准备深入中国的作战构想。

  24。1 会战前日本军方的战略构想

  在中国方面而言,一九三七年年底,是中国抗日战争史上,第一个最为低迷的危机时刻。中国在与日本进行全面战争的五个月之后没有向日本屈膝,的确是叫国际社会为之侧目相待,但中国也付出了极其沉重的代价但是当时在日本的大本营中,仍然有着中日战争扩大派与不扩大派的争论。不扩大派认为,日本已经攻占了中国的内蒙与华北大部分地区,同时控制了中国的长江三角洲,中国最为精华的地区与战略重镇,都在日军的手中,但是日军规模已经扩大了三倍,同时将九○%以上的军力,都投入了中国战场(包括关东军在内),若要继续深入中国,开辟新的作战目标,那么日本真的已经有些难以为继的压力。

  假如日本还要保持军力对付美苏的话,日本必须要适可而止,至少要暂时的按兵不动,等待与中国内部的政治变化,然后再进行协商,设法解决与中国战争的问题。因此徐州是绝对不宜再派兵攻击,此外不扩大派认为,就算是日军能够攻占徐州,打通津浦铁路,让北平与南京铁路相连,不但对于日军对于中国的控制力量,所增有限,反而要派出大兵驻守铁路沿线,造成日军战力进一步掉入中国的泥淖之中。日军若是真的要南北相连,还不如使用海运,又安全,又低廉。

  但是在日军扩大派的意见是,经过华东与华北一系列的战争,中国的军力与工业能力均已残破,所以日本最多只要再派出「几个联队」的的兵力,追击扫荡中国战场,那么中国只有投降一途。因此攻占徐州,打通津浦铁路,是必要的战场巩固与扫荡,何况攻占徐州,也有利于日军沿陇海铁路与淮河流域,深入威胁中国的战略中心武汉。当然照例的是,两派的争论仍没有结论。

  由于日本华中方面军的上海之战,的确打得伤痕累累,而攻占南京,又发生狂暴失控的屠杀军纪问题,因此华中方面军,对于进一步的进攻中国,暂时已经有些气馁。何况日本大本营正在调查华中方面军,在南京屠杀的军纪责任与问题,所以华中方面军对于进攻徐州,甚至是武汉等目标,暂时都缺乏积极的兴趣。

  军部中扩大派与不扩大派的争论,华北方面军与华中方面军对于继续深入中国作战不同的立场与看法,使得日本大本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