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03黄克诚 >

第18章

03黄克诚-第18章

小说: 03黄克诚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穿过简陋的病房,疾步向红四师三营营长张震的病床走去。

病房里显得有些脏乱与嘈杂。

三营营长张震正倚靠在床上,若有所思。

张震身材高高的,略显瘦弱,面容果敢坚毅。他是在驿前镇战斗中英勇负伤的。

黄克诚推门走进病房,来到张震病床前。

“你快出院吧。”黄克诚开门见山,向张震说道。张震猛然一愣,心里直纳闷:虽然自己只是伤了手,并不严重,但是,政委平时很关心下级的呀,今天这是怎么了?张震忍不住开玩笑他说:“我为什么要出院?伤还没好呢!”他知道黄政委待人随和,平易近人,从不摆架子,干部战士们和黄政委在一起时都很随便。

黄克诚盯着他看了好一会儿,板起脸严肃地说:“伤没好也要出院,这是命令!”

说完,转身准备出门。

忽然,他好像想起了什么,又转过身来,向张震说道:“上次打赣州时,我说过要砍你的头,说你没收了人家铺子,这事情搞错了,不是你那个连,怪我没好好调查。”

张震默然了,两年前的那件小事,政委还记得这么清楚,使他深受感动。

原来,1932年初,红军打赣州,张震担任黄克诚率领的红一师一连连长。

在迸逼赣州以后,红一师有一个连没收了城边的一家铺子。黄克诚政委一听,火冒三丈,上级三令五申,要求执行正确的经济政策,反对没收工厂、银行、商店,竟然有人顶风而上,这还了得!黄克诚叫上警卫员,直奔张震的一连连部。情急之下,黄克诚只听说是一连干的,也未进行调查,就来到了一连连部门口。

“张震,你出来,我杀了你的头!”黄克诚禁不住火气,嚷了起来。

听到政委那沙哑的嗓音,张震搞不清怎么回事,急忙跑出来,敬礼说:“政委,什么事?”

“什么事?你们干的好事!你说,你们为什么没收人家的铺子?”黄克诚毫不客气,发出了连珠炮式的质问。

张震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他年轻气盛,火也上来了:“你凭什么说我们没收了铺子?”

“有人反映了。”

“谁?”

黄克诚刚想说下去,师部方向传来枪声,敌人突袭红军了。

于是,这件事就这样撂下了。

没想到,两年多后,黄克诚政委还记得此事,并且向他真诚地道歉,张震心里怎能不感动?

张震出院后,才了解到黄克诚政委向红四师的伤病员作了大量工作,钟伟、甘渭汉等基层指挥员都被劝说回了部队。

直到红军突围以后,张震、钟伟等人才真正明白黄政委的一片苦心。

由于伤病员们对于部队马上准备向外线转移的情况一无所知,又没有接到归队的命令,所以黄克诚虽然进行了动员劝说,绝大多数伤病员不想或不能归队。他们后来没有随部队转移,大部分被敌人杀害了,少部分人也不知所终。

1934年9 月,中央苏区处在一种忙乱而又令人不安的气氛中。

扩大红军的工作猛烈进行。扩红,已经成为几个月来响亮而急切的口号。

征集粮食,生产枪支弹药,编织草鞋……

一切紧锣密鼓地进行。

大量的新军服、新鞋子、被子、粮食、枪支弹药陆续发放到了红三军团第四师。

10月初,中革军委下达了一系列准备突围的命令和指示。一天,红四师师长洪超打电话给红十一团政委王平:“王平同志,你们立刻派人来师部领枪。”

“团里每个战士已经扛了两条枪了,现有的枪都背不完,还领枪干什么呢。”王平向洪超师长报告。

“你就派一个排来,能背多少就背多少!”

王平申辩道:“师长,部队马上就要出发了,派一个排去,恐怕赶不回来。”

洪超一听火了,在电话里骂了起来,并说要把王平枪毙了。这时,黄克诚正在旁边,他连忙把电话抢了过来,仔细询问了情况后,劝慰了王平几句,把电话挂上了。

随后,他又劝慰起洪超来。

洪超是在张锡龙牺牲后,接任红四师师长的。他参加过平江起义,历任班长、排长、大队长、营长、团长,当师长时才二十五岁,是三军团中的一员猛将。不过,年纪轻,火气也大,做起工作来难免方法简单一些。对这一点,黄克诚心里清楚。所以,黄克诚不慌不忙,劝慰了洪超几句,让他消了火气。其实,也不怪洪超发火。自从中央和中革军委下达突围转移的指示后,各部队奉命整理行装,连坛坛罐罐也要带上,简直像是搬家大行动。然而,命令又不能不执行。听说,中央和军委纵队连需要十几个人抬的机器以及X 光机、印钞机器等笨重东西都带上了。为搬扛东西,就动用了五千民伕随军行动!

这哪里是突围转移,分明是搬家!黄克诚心想。秋风萧瑟,大阴沉沉的。

恐怕又要下大雨了。黄克诚下意识地看了看窗外的天空。1934年10月上旬,中央红军被迫离开苏区,踏上了突围转移的征途。

八万多红军像一条灰色的长龙,甬道式地行进在崎岖的山路上。

红三军团担任右翼,其后是八军团;红一军团为左翼,其后是九军团;五军团殿后,中央和军委纵队位列其中。红四师作为右翼先锋,行进在最前边。

黄克诚跟随十一团行军,边走边与十一团政委王平悄声谈论。

王平因患病,不得不坐担架行军。

按照博古、李德的计划,红军突围转移的目的地是湘西,在那里与红二、六军团会合,重建根据地。

但是,广大干部战士一直被蒙在鼓里。

行军途中,不断有战士问旁边的干部:“这里是什么地方?走到哪里是个头?”

“我们这两条腿是属于革命的,上级往哪里走,我们就往哪里走!”干部也不知道,只好这样回答。

听到这样一些议论,黄克诚心里很不是滋味。红军究竟到哪里去?这个广大干部战士迫切急于知道的问题,却以“保守秘密”为由没有传达到全军。

黄克诚一边走,一边悄悄告诉王平,“估计这次要走很远很远的路,打算第一步先到湖南,你要作好思想准备,做好战士们的工作。”

离中央苏区越来越远了,黄克诚和大家一样心情是复杂而又沉重的。

毕竟,这是广大红军指战员与苏区群众用血肉建立起来的革命根据地。

在这里,曾经成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工人农民自己的政府——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临时政府;红军曾经依靠苏区群众战胜强大的敌人,取得四次反“围剿”的胜利。如今,在“左”倾机会主义者的错误领导和指挥下,要把好端端的中央苏区送给敌人了。

这时,贺昌的身影划过黄克诚的脑际,使他心情愈发沉重。

遵照上级决定,贺昌留守中央苏区,开展对敌斗争。当然,不只贺昌一个人,相当一批党和军队的高级领导人,如何叔衡、瞿秋白、陈毅、毛泽民、项英、刘伯坚等,都被留了下来。

中央苏区已经处在敌人数十万大军的重重包围之中,留下来坚持斗争,黄克诚清楚地知道那将意味着什么。

这条灰色的长龙,携带着中央苏区的所有“家当”,蜗牛式地前进着。

行军是隐蔽进行的,一般都是在黄昏或半夜出发,但是整个大部队的行动十分缓慢,一天才走几十里路。

黄克诚明白,兵贵神速,如此行军,心下不免焦虑,但又无计可施,这样一支庞大而臃肿的队伍无论如何是快不起来的。

虽然李德、博古等对红军内部绝对保密,但红军的突围意图,蒋介石还是嗅到了。他坐镇南昌,调集兵力,分作四路追击红军。

赣粤交界。敌人第一道封锁线。

公路两旁、重要路口、山头上,布满了各种各样的碉堡。碉堡多用砖石砌成,而且根据地形分一、二、三层不等,堡垒之间可以互相策应,碉堡四周则设有步枪、机枪眼,堡内还储有粮食。遭遇进攻,可关门固守,向外射击保存力量。

这是第五次反“围剿”时敌人碉堡政策的产物,号称“钢铁封锁线”。

不过,经过红军做统战工作,广东军阀陈济棠与中央红军达成了“互相借道”的协议。

陈济棠让出了一条四十华里的间隙,让红军借道进军湖南。

陈济棠还下令:“敌不向我袭击,不准出击,敌不向我射击,不准开枪。”

因而,中央红军较为顺利、轻松地通过了第一道封锁线。

但是,陈济棠没有来得及通知他的所有部队。作为右翼先锋的红四师通过敌人的第一道封锁线后,在自石圩遭到陈济棠一支部队的突然侧击,企图切断红四师与后续部队的联系。

黄克诚、洪超立刻指挥红四师投入了战斗。洪超亲自指挥红十一团,将敌人击退。随后,洪超率一个排到前面侦察,正好与一群溃退的敌军相遇,敌人在惊慌失措中乱放了一阵枪,洪超骑在马上,被流弹击中,壮烈牺牲。

黄克诚闻讯悲痛欲绝。洪超师长身经百战,四次反“围剿”时,曾被敌人打断手臂,成为独臂将军。他才二十五岁,就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不到两年里,黄克诚第三次埋葬与己共事的师长,悲愤之情无法形容。

他率领红四师,直人敌阵,一气占领了古陂。

古陂是敌人的一个后勤基地,军衣、弹药应有尽有。缴获了大批弹药,战士们异常高兴,奔走相告,因为红军自己兵工厂制造的子弹不好用,打不了几发就得用捅条清一清枪膛。这时,中革军委派中央纵队参谋长张宗逊来到红四师,担任师长。

黄克城又有了一位新搭裆。

红四师占领古陂后,继续担任右翼开路先锋,一路披荆斩棘,遇水架桥,经九渡水,取新城,进入湖南,为全军打开一条通道,尔后又掩护左翼的红一军团顺利西进。

中央红军顺利突破了敌人的第二道封锁线。

11月初。秋雨绵绵。

道路泥泞不堪,一脚踏上去,泥浆飞溅,不时地有人滑倒,浑身上下粘满了泥浆,连草鞋也看不出颜色,成了泥坨子。许多战士草鞋被粘掉,干脆赤脚行军。

队伍匆匆向宜章方向行进。

黄克诚浑身湿漉漉的,不时停下来,招呼掉队的战士赶快跟上。

这样恶劣的天气,黄克诚不敢戴眼镜,生怕行军摔跤把眼镜弄坏了,他是个高度近视,丢了眼镜,怎么指挥打仗?于是,他把眼镜小心翼翼地放在了口袋里,让警卫员用根小木棍拉着他,深一脚浅一脚地走。

红十一团政委王平看到政委这副样子,有意要逗逗他。王平和黄克诚一起走时,装出要过沟的样子,跳一下,黄克诚也跟着王平跳一下,连跳了几次黄克诚才发觉王平在和他开玩笑。

“捣蛋鬼。”黄克诚笑着说道,“还是个团政委呢。”一句话,惹得王平与周围的战士哈哈大笑。

队伍离永兴越来越近了,黄克诚一种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离家十多年了,也不知道家人的情况。记得最后一次离家出走,是在1928年的秋天。那次离家出走,想起来就心中歉疚。自己参加革命不但让家人担惊受怕,而且累及家人,敌人把老父亲抓起来拷问。难怪父亲一见自己,气得暴跳如雷,指着自己的鼻子大骂一通。……

一幕幕情景在黄克诚脑海中闪现,他的眼睛有些湿润了。但是,作为一名红军高级指挥员,他必须服从组织决定,只能过家门而不入。

离油麻圩这个生养他的小村庄愈发地近了,黄克诚深情地望了望家乡的山山水水。

朦胧的雨雾当中,仿佛出现了父母兄嫂还有小弟他们的身影。

黄克诚抑制住内心的激动,连忙与带路的老乡攀谈起来。他详细地问了一下家乡情况,以慰藉心中的思乡之情。油麻圩逐渐消失在黄克诚的视野中。

当黄克诚再次踏上永兴这块生养他的土地,已经是很多年后的事情了。

11月15日。黄克诚率部在郴县、宜章间突破了敌人的第三道封锁线,开始进入广西境内。

红军突破敌人第三道封锁线后,蒋介石大为震惊,调集重兵,亲自部署第四道封锁线。

此时,蒋介石已经判断出红军今后的行动方向:沿五岭山脉,进入湘西。

因而,蒋介石亲拟了一个在湘江以西地区消灭红军的计划,任命湖南军阀何键为“追剿军总司令”,调集十五个师,分成五路围堵红军,同时,他又命令桂军予以全力协助。'奇·书·网…整。理'提。供'“流徒千里,四面受制,下山猛虎,不难就擒”,蒋介石打好了如意算盘,张开了血盆大口,等待红军就范。

中央红军,这支“拖着圆木的象队”,缓慢、悄然地走进蒋介石一手设置的圈套。

毛泽东、彭德怀曾建议红军放弃“坛坛罐罐”,轻装前进,并改变行军路线,但是李德、博古等执意不听,仍旧按原计划行事。

一场空前惨烈的湘江血战就要开始了。

湘江北岸界首渡口。秋雨飘零,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