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宋之天子门生 >

第30章

大宋之天子门生-第30章

小说: 大宋之天子门生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曲声逐渐低沉下来,乃至渺不可闻。

良久,众人才清醒过来。梅尧臣首先赞道:“香香姑娘好歌喉,和琴技,今日已经是二度赚取我们眼泪了。”

“不敢,小女子毫末技艺,见笑方家了。”香香在那边躬身答道,她玉手一挥,倩儿几个侍婢立刻上前将绢纱撤去,众人这才看清楚香香的本来面目。

只见她肤若凝脂,容光明艳,仿佛如天上的仙女下凡一般,两只眼睛乌黑深邃,如两汪深不见底的潭水,顾盼之间秋波荡漾,即使梅尧臣那样的老学究型的人物,都看得神为之夺,一时间竟然有今夕何夕的感觉。

在倩儿五个侍婢的簇拥下,香香轻迈莲步来到众人面前。

“见过梅主簿、江公子、欧阳公子……”

众人连忙还礼。

江逐流一边还礼,一边偷眼打量香香,正巧香香抬眼望向,江逐流心底一颤,再次泛起惊艳的感觉。即使美丽如冬儿,也要逊色香香一分。

倩儿早把香香的座位移到这边,香香欠身在座位上坐下。

众人呆呆地看着香香,如众星捧月一般,一时间香香不开口,他们竟然不知道开口说些什么。

香香浅浅一笑,道:“众位公子,怎么不开口说话?”

欧阳修究竟年轻气盛,他一直想问香香一个问题,刚才因为惊艳而忘记了,此时见香香开口,忽然又想起。

“香香姑娘,欧阳有一问题,不知道当问不当问?”

江逐流嘿嘿一乐,这不废话,你都问出来了,还有什么当问不当问的。

香香姑娘手背掩嘴轻笑,那五根玉指嫩若春葱,衬着红艳艳的小嘴,把众人看到心荡神移。

“欧阳公子,有话请讲。”

“嗯,是这个,这个,”欧阳修忽然间觉得口干舌燥,呼吸困难,连说话都不利落了,“欧阳的意思是,是想问香香姑娘,是用何依据评定我们几个人的诗文坐次的。”

这个问题不但欧阳修想知道,连赵莘也很想知道,因为在他看来,江逐流一首《水调歌头》写得极好,那梅尧臣究竟写了什么佳作,竟然能列在江二哥前头?

香香嫣然一笑,对倩儿道:“去把众位才子的诗作拿过来。”

倩儿把诗作拿过来,交道香香手中。

香香低头重新看了一遍众人的诗作,抬头说道:“其实,以文采而论,江舟江公子的诗作应该排在第一位,欧阳公子的诗作应该排在第二位,而梅主簿的诗作,却只能排在第三位了。”

丁首宁、王汝城听得郁闷无比。怎么?他们二人的诗作连提的份都没有了?要知道,他们的诗作都是花重金请嵩阳书院的才子们捉刀代写的。竟然比不上江、梅、欧阳等无名小辈?

梅尧臣老实持重,本来对自己身居第一就觉得不安,此时听香香姑娘这么说更是面红耳赤,他连忙起身道,江公子,请上坐。

香香伸手阻拦下来了。

“梅主簿,且慢,香香的话还没有说完呢。”香香道,“那么为什么把梅主簿的诗作排在第一呢?自有香香的道理。”

见众人满腹狐疑,香香道:“我且把江公子、欧阳公子的词作读来。”

江逐流的词不用说,抄袭来的《水调歌头》,欧阳修却是有感于重游洛阳填了一阙《浪淘沙》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两人诗作读完之后,欧阳修脸面就有点发烧。他的这首《浪淘沙》果然不错,但是和江逐流的《水调歌头》相比,就差了一个层次。

“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个人情怀和江逐流祝愿天下所有有情人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之句比起来,就显得太小家子气了。

“惭愧!江兄大作果然在欧阳之上!”

欧阳修果然是输得磊落。

江逐流连道不敢,口称欧阳兄大作也极为精彩,江某自愧不如。江逐流这话是真心实意发自肺腑的,可惜在别人听来都当他是谦虚之言。

梅尧臣更是在那里连连摆手,声称自己和江逐流、欧阳修比起来相差太远。

香香笑道:“梅主簿不要妄自菲薄,且让我把主簿的大作读给众人听听。”

梅尧臣做的是一首《田家语》

谁道田家乐?春税秋未足!

里胥扣我门,里夕苦煎促。

盛夏流潦多,白水高于屋。

水既害我菽,蝗又食我粟。

前月诏书来,生齿复板录;

三丁籍一壮,恶使操弓韣。

州符今又严,老吏持鞭朴。

搜索稚与艾,惟存跛无目。

田闾敢怨嗟,父子各悲哭。

南亩焉可事?买箭卖牛犊。

愁气变久雨,铛缶空无粥;

盲跛不能耕,死亡在迟速!

我闻诚所惭,徒尔叨君禄;

却咏归去来,刈薪向深谷。

梅尧臣描写的本来就是民间的疾苦,香香的声音又透着一股哀伤凄凉,通篇读下来,众人都深有感触。

江逐流和欧阳修都起身向梅尧臣拜了一拜。

“梅主簿忧国忧民,其悲天悯人的胸怀果然非我等莫及,香香小姐评判的不错,梅主簿当位列第一。”

香香点头笑道:“不错。江公子和欧阳公子的诗词反应的是春花秋月,虽然也感情真挚,但又怎比梅主簿忧国忧民来得深沉厚重。”

赵莘也在一旁点头,道:“梅主簿第一当之无愧。”

旁边西夏王族李元江一直想与香香搭话,见说半日香香竟然没有往他这里看一眼,不由得怒声道:“你们的汉人会的一点诗词的有什么的了不起的?我的也会你们的汉人诗词。”

急切之下,他那不甚流利的汉人语言竟然说得颇为连贯,不由得不让人佩服。

香香诧异道:“哦?李公子竟然也会?”

李元江见美女终于同他答话,不由得心情大爽,一时间汉人语言又流畅了三分。

“当然的也会。听我给的你读来。”李元江矮壮地身体站了起来,右手捂住胸口,左手伸展开来十分抒情地朗诵道:“月明里和尚门子打,水底里树上老鸦坐。”

众人面面相觑,皆哑然,不知道这个西夏王族李元江究竟读的什么。

李元江读完之后十分兴奋地望着香香,等待着美人的夸奖。要知道,当初为了学会这两句汉人的诗,他可是花了三个月的时间呢。

“李公子,你确定,你读的是我们汉人的诗?”

香香狐疑地问道。

“千真的千确。”李元江点头,从怀里掏出一把折扇,打开让众人观瞧,“就是的这上面的两句子。”

众人定睛看过去,不由得目瞪口呆,歇了半日,一起爆发哈哈大笑之声。其中又以大胖子崔一虎的小声最为响亮。

只见折扇上书写着唐朝诗人贾岛的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俺只说俺崔一虎犯浑,谁知道还有比俺更浑的人。”崔一虎笑得眼泪都快出来了。

江逐流和赵莘对望了一眼,感情,这崔一虎什么都明白,那些插科打诨是在装糊涂啊。靠!两个明白人竟然被这个浑小子涮了一整天。

耶律良本来也跟着暴笑,可是笑了几声忽然又觉得不对。在宋朝人眼里,辽国人和西夏人都属于蛮夷之地的未开化的民族。他们表面上是在笑李元江,内心深处又何尝不是在笑他啊。

耶律良冷笑几声道:“会做几句诗词有什么了不起?诗词做得再好也属于毫末之技,懂得治理国家的方略才是大才干大智慧,你们宋朝人诗词做得好的多的是,但是总把国家治理的一塌糊涂。”

众人立刻收住了笑声。耶律良说的确不错,赋诗填词和治理国家之间是两码事,大诗人大词人大文学家不一定懂得治理国家,但是若说是把国家治理得一塌糊涂,众人却无论如何不肯同意耶律良的说法。比起辽国的苦寒之地,中原之富庶不知道要超过其多少倍。

赵莘面目微微扭曲,双眼中满是怒火。

耶律良继续冷笑:“耶律良不才,愿意向在坐天朝高人请教治国之道。”

耶律良是辽国制诰,负责为辽国皇帝起草圣命,整日里接触的都是大臣们上奏的治国方略,他自信在这方面的理解要远比在座的宋朝年轻书生们要深刻。即使是那个年龄稍微大一点的梅尧臣,不过也才是一个县的主簿,眼界太窄,对治国方略能有什么样的深刻理解?

丁首宁恨江逐流、欧阳修抢了他的风头,此时趁机推波助澜。

“耶律良大人是辽国皇宫制诰,尔等的见识怎么比得上耶律大人?”丁首宁不住地冷笑,仿佛是他胜了江逐流、欧阳修一般。

江逐流虽然拥有后世一千多年的见识,但是对于治国方略还真没有系统的考虑过。尤其是对古代的治国方略,从来没有认真思考过,耶律良这么一说,他觉得还真是要好好思考一下,看看在这个时代,究竟有没有一种比较好的治国方略,能够和当时的特定历史客观条件相吻合,让国家强大富裕起来。

梅尧臣不忿耶律良的狂妄,他站起来道:“梅某不才,请教耶律大人,何为治国之道。”

耶律良淡淡一笑,道:“治国之道其实就是孔孟之道。可惜在你们中原,孔孟之道早已经失传。”

辽国皇帝为了笼络汉人,也仿照宋朝举办科举,以孔孟之道为治国方针。按照耶律良的意思,孔孟之道真传在辽国。这颇有点二十一世纪时日本人叫嚣真正的儒家文化在日本一样的味道。

梅尧臣讥笑道:“这就奇了,孔圣祖庙曲阜在我朝境内,其子孙都在我天朝境内繁衍,耶律大人如何敢断言孔孟之道在我中原,孔孟知道已经失传?”

耶律良端起茶杯轻吮了一口茶,将茶杯放在矮几上,这才回答道:“梅主簿,尔等可知道檀渊之盟乎?”

赵莘浑身微微一颤。

梅尧臣面红耳赤,双目紧盯着耶律良道:“梅某知晓。”

“哈哈!”耶律良仰天狂笑,“治国之道乃孔孟之道,若是中原以孔孟之道治国,那檀渊之败又当何解?”

梅尧臣双目如赤,他怒声喝道:“那檀渊之战乃我朝大胜,贵国大败。”

“哦?是吗?”耶律良又喝了一口茶,“耶律良阅遍古史,从未闻胜国输送岁贡于败国者。”

梅尧臣恨恨地坐回座位上。这个问题他不是不会回答,只是不能回答。难道他要说真宗皇帝无能,胆小怕事,在大胜的情况苟且求和?这诽谤朝廷可是大罪。

欧阳修面色青紫。

赵莘气得浑身发抖,把嘴唇都咬出血来。

香香也玉容惨淡,宋朝这么多才子在此,偏偏任一个契丹狗在这里狂吠。

江逐流摇了摇头,看来,只有他出马了。虽然不一定能胜过耶律良,但是凭他多了以前多年的见识,至少不会败。

“耶律大人,江某想向大人请教孔孟之道。”江逐流拱了拱手,决定剑走偏锋。

耶律良傲然一笑,颇有点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感觉。

“愿闻其详。”

“孔圣人曾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敢问耶律大人如何理解?”

“哈哈,”耶律良大笑道:“这很简单。孔圣人的意思是,对于老百姓,只能使他们按照我们的意志去做,不能使他们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

第一卷 第四十六章 千年书

赵莘咦了一声,没有想到辽邦蛮夷之地竟然能将孔夫子的话理解的如此顺畅。

欧阳修和梅尧臣对视一眼,心道这耶律良理解的虽然稍微一点偏差,但总得来讲还说得过去,基本上反应了孔圣人的意思。

香香微微摇头,不知道是对孔夫子的话不以为然还是对耶律良的解释不以为然。

丁首宁却竖起了大拇指:“耶律大人果然博学多才,对孔圣人之语发微见义,实在是我辈望尘莫及啊。”

这下子连王汝城都面露鄙夷之色,即使要讨好番邦大员,只是也要给老祖宗留一点气节啊。

江逐流将众人的反应都看在眼里,果然不出所料,除了香香,其他人的反应大体还在他把握之中。

“呵呵,耶律大人,辽国就是如此理解孔孟之道的吗?怪不得贵邦凋敝如斯。!”江逐流掸了掸衣袍,坐回到座位上去。

耶律良不愠不怒,他拿着茶杯盖轻轻敲击着杯沿,漫不经心地说道:“请问江公子,你是如何理解的?”

江逐流笑道:“孔孟之道至深至博,要想真正理解清楚没有其他办法,唯有‘与时俱进’四字真言。”

“哦?”众人皆都感到新奇,与时俱进这四个字还是第一次听说。

梅尧臣开口道:“请问江公子,何为与时俱进。”

众人皆盯着江逐流,香香的俏目更是一眨不眨,看他如何解释与时俱进。

江逐流一笑,道:“所谓与时俱进,指的是人的观念和行动要随时代一起进步,正所谓时移则势异,势异则情变,情变则,则理解不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