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仙侠电子书 > 圣仙王途 >

第175章

圣仙王途-第175章

小说: 圣仙王途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了。想到吕杨身上涌出的浩然正气以及那种让人无法抵挡力量,她们便打了一个哆嗦。

“我说大妹子,你可要看紧了,千万不要让你儿子不听话,自古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媒婆们回过神来,自然不敢去招惹吕杨了,而是围上了吕杨氏。

吕杨氏见到吕杨表态了,他也有些担心婚姻的事情会影响吕杨修业,不禁摆手道:“都说儿大不由娘,现在我儿子的官是越来越大了,我一个妇道人家见识不大,估计也定不下他的终身大事,这事估计还要我那老板和我儿子的老师说了算……”

“话可不能这么说,自古父母之命……”

“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没错,可也商量过才成,所以大家就先回去吧,你们说的人家我回头会好好打听打听,若是中意会找你们的,现在散了,都散了……”吕杨氏叫道。

“那好……”媒婆们终于散去了,吕杨氏松了口气。

“真是气死我了!”黄乙乙在屋里边气恼着,她抬头看了一眼黄道蕴,发现黄道蕴正手持一卷书在研究。

“我说姐姐,你还有心思在这里看书?那些可恶的媒婆,都找上门来为师兄说亲了,哼,现在不知道有多少人家看上师兄,恨不得将师兄抢去做了乘龙快婿!”

黄道蕴放下书卷,似笑非笑道:“这事你急什么,咱们不着急,再说了,这种事情急也急不来!”

黄乙乙豁然争起来,俏眉竖起,恼火道:“姐,咱们怎么能不着急?现在师兄不仅是翰林院侍讲,还是一等子爵,爵位可世袭五代,整整五代的皇朝贵族,那是多大的一个香饽饽,咱们秣陵府那些世家们都恨不得扑上来,将师兄抢去做他们的乘龙快婿。”

黄道蕴目光闪烁,半晌才叹息一声,道:“这事你就别管了,这是他们吕家的事情,咱们姓黄,管不到的,而且师弟平日里虽然彬彬有礼性子谦和,但是他性格素来坚毅、有决断,在一些大事上不会随父母左右的!”

“是这样吗?”黄乙乙诧异。

黄道蕴点点头,笑道:“你若是不信,那就看着吧,特别是在前程以及终身大事这种事情上,师弟可是有自己想法的,断然不会让人越俎代庖,估计伯父伯母都只能听其言,没有做主的可能!”

黄乙乙眼神一亮,心想,应该是这样没错了,师兄自从入学之后没有靠家里人便置办下偌大家业,还捞了个翰林院侍讲的官身,目前更是做主修建吕氏园林,这一切,都没有从家里要支持,而是他自个儿努力赢来的,吕杨的父母自然没有底气事事做主。

“哈哈,说得是呀,这样我便放心了!”黄乙乙松了口气,她也不担心吕杨会看上其他女子,因为吕杨已经发下话了,说是成为秀才之前不考虑婚姻问题,即便说媒也不考虑。

“这事你操的什么心?”黄道蕴摇摇头,嘴角露出一丝苦涩。

“姐姐,我这可是为你操心,还为咱们家操心,你不会不知道吧,师兄对你大有好感,都说两小无猜、日久生情,你不觉得师兄是姐姐的良配吗?”黄乙乙连忙道。

黄道蕴沉默半晌,认真道:“这事只能由父亲做主,咱们这做女儿都自然要听父母之命!”黄乙乙皱皱眉头,又是厌恶又是不屑,撇嘴道:“我就知道会这样,我说姐姐,你这性子也太软了,什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那都是狗屁,我黄乙乙可不吃这一套!”

“住口,谁容你这般口没遮拦……”黄道蕴猛地站起来呵斥,语气已经非常严厉,“乙乙,你是怎么读的圣贤书,圣人就是这么教诲你忤逆的吗?往后再也不要让我听到这等忤逆之言,可知晓了?!”

黄乙乙愣住了,眼眶里饱含泪水,就差没有掉下来,她从来没有被黄道蕴这么训斥过,一时间又悲又惊,一股难以言喻的愤怒涌起,黄乙乙就像是一头愤怒的小狮子,小拳头攥紧,仰头反驳,大喊道:“我没有忤逆圣人教诲,哼,乙乙从没见过像姐姐这么矫情的人,师兄是世上的奇男子,多少人想着抓住不放,你倒好,你若是看不上,那就让我嫁他好了,乙乙看得上师兄!”

黄乙乙说完,头也不回地跑出别居,往梅林方向去,估计是要跑到梅林哭鼻子去了。

“这丫头,真是疯了,敢这么跟我说话了……”黄道蕴愣了愣,不禁摇摇头,她感觉黄乙乙好像有些长大了,竟然也有了自己的主张和坚持,同时心也变野了,不知道礼教的厉害,更不知敬畏。

……

第二百三十七章 影响

媒婆们上门的第一次风波算是过去了,一连几天,媒婆还是照样络绎不绝,吕杨照样将“不成为秀才什么都不考虑”的话放出去,没过几天就已经传得秣陵府人尽皆知,于是媒婆登门才渐渐少了。

对于吕杨的态度,有的人唏嘘不已,因为没有实力的人可不敢放出这样的豪言壮语,因为从秀生跨越到秀才,有一重难关,那就是立言。

秀生是立心道业第三重,而秀才是立言道业第一重。立什么言,从来都是秀生们需要面临的严肃问题。

立言是每一位儒生做人做事、立身处世之根本,所以非常重要,只有彻底打通天庭百汇的门户,神识文气沟通天地,和天地对应为一体,这才能向天地立言,以正其心志,从此心志稳固,文气壮大,修行当能一路精进。

是以,立什么言,一定要契合自己的本心和志向,万万不可立违心之言,否则言行不一,神思不定,志向摇摆,道业无法精进还是小事,若是遭天地和心魔反噬才是最糟糕的。

正是因为立言是圣道中人非常关键的一次圣道之基,所以颇为不容易,有的秀生兢兢业业努力三年五载,也不一定能够顺利地贯通天庭百汇,成功立言。

因此,以前有不少年轻的秀生大发这样的豪言壮语,没有想到在书院之中蹉跎三五年,熬成了大龄青年也没能成家立室,成了所有人的笑柄。再之后,这样的豪言壮语就少一些了,不过还是有人自信心过度,在别人眼里,这就是自负了,颇不可取。

没有人认为吕杨这是自负,而是一种充满信心的表现。相信吕杨发下这样的豪言壮语,不可能真的会熬成大龄青年。

吕杨的修行开始进入稳定期,每日除了去书堂,便是回纯阳居,修行作息非常有规律,偶尔会和书院的同窗或朋友到山中打猎,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却说吕杨将《丹道》一书刊发出来,迅速在全皇朝九州热卖,并引发了全九州圣道中人的炼丹热潮。

两百年来,从来没有那一本著述会像《丹道》一样风靡一时,发展成人人趋之若鹜的大潮流,连带着吕杨近期刊发的《道德经》销量也在节节拔高,不少修为高的儒师似乎也体会到了道德经的奥妙,研究不息。

当然了,道德经说到底还是一本理论性的书籍,和《丹道》这样的实学经典是不一样的,丹道带来的效益是实实在在看到见摸得着的,而且也不需要多高的门槛,只要是寻常的儒生,只要肯专研,都能自己炼制辟谷丹。

《道德经》就不同了,道业低的儒生不一定会热衷于研究他,一般只有道业高或者是智慧高的人才会将之收做读本。

是的,有些人只是将之当做读本,有的人会将之奉为经典,最多将之和一些比较喜欢的先圣经典放在一起,而不是将之奉为至高经典。

大匡皇朝有自身的道德和观念的标准,同时也有自己独特的治国理念,圣道在治国的理念上显然和道德经有抵触,这就是瑕疵,极大的瑕疵,所以道德经注定不会像在华夏一样,处于一个很高的位置。

大匡皇朝发展四百多年,成就的圣人近百位,大多都已经“举霞飞升”,留下的著述大多都成为世人拜读的经典,其中不少经典其理论不比道德经有丝毫逊色,所以在圣人经典浩如烟海的大匡,华夏文明的大著作并不一定能大红大紫。

吕杨刊发的两部兵书也是一样,仅仅只是众多兵部的其中一部,偶有“亮点”,可以振聋发聩,但是要比肩诸圣著述的经典,还是不能,除非日后吕杨成就圣人,到了那个时候,他的著述才会被抬升到圣人经典的高度上,历久永恒,照耀千古。

吕杨自然很理智,他自己绝不对高估华夏的道德经、老子、四书五经等等经典在大匡皇朝的作用。

就说四书五经,吕杨作为后世之对人它们并不感冒,甚至都不会去读,因为世易时移,很多内容都不再适合,当然其中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还是能够经受住时间的考验,为世人接受的普遍理论和普世观。

当然了,吕杨更不会头脑发热地认为将四书五经弄出来,就一定能够在大匡皇朝大红大紫,压住所有的圣人经典,成为读书人人人信奉的至高“经典”。

对于这一点,吕杨还是十分清醒的。虽然华夏的古代读书人将四书五经奉为经典,但是吕杨并不认为这些书有多么的了不得,大抵是后世的读书人无书可读,或者是知识面狭窄,或者是读书人出于垄断或者某种利益的驱使,或者是出于某些原因,将前人的著述抬得过高,以至于自我造神,自我界定,认为后来者无法超越。

确实存在这样的观念,大匡皇朝也是一样,历代圣人关于礼乐射御书数的著述经典在前,即便是四书五经出世,也会泯然于世而已。即便如此,吕杨当用则用,不会有任何思想负担,原本借自己的手将华夏的精粹传播出去,本身就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若是借此能够影响一批人,给人予积极向上、正确乐观的人生指导,那就算没有白费功夫。

《丹道》这本书,能够风靡九州可以说是必然,因为一个“利”字。大利于世,则大兴于世,古往今来,任何事物都遵循这样的至理。

因为《丹道》的刊发,一时间让整个皇朝九州的金铁价格暴涨,更让炼制辟谷丹的五谷,以及各种草药、灵石等丹材价格暴涨。

一时间商人受益,农民受益,种植草药的药农受益,寻常灵石的普通人也受益,九州上上下下,各个阶层均受益不小,间接的刺激了商业的繁荣。

临水山庄收购丹材也受到了影响,幸亏山庄早就有了应对的办法,各地修建的药园开始小批量的出产一些常见的灵药,至于罕见的,还是需要去深山老林里采集。

根据不完全估计,全皇朝九州,催生出了一大批专业的药农,以及采集灵药、灵石的巡山人,也富了这一大批人。

临水山庄遭到冲击是必然,这个早就有预见,所以没有人慌张,毕竟临水山庄可不指望能够垄断灵丹市场,也没有这种狂妄的心思和野心,大利于世才是正确的选择。

……

第二百三十八章 神都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处于九州南方的荒州已经开始春光明媚了,这个月初九是皇朝六艺殿比的时间,所以九州各地的读书人都会提前几天前往神都玉京城,等待殿比。

从州比结束到三月初,九州各地的儒生便陆陆续续前往神都,有的是去参加六艺殿比,而大多数人则是前往神都看热闹,因为每一次六艺殿比都是全皇朝的盛事,几乎全皇朝的读书人都会关注,有钱有闲暇的人自然会到神都体验那种氛围。

白龙潭书院。

一艘等待起飞的云际飞舟前,不少人正在陆陆续续走上飞舟。由于殿比的临近,最近的几趟云际飞舟全都爆满,只有少部分出得起高价的人可以享受到豪华间,有的人甚至没有座位,而必须在甲板上站上两天的时间。

“纯阳,这一趟去神都,你们可都要竭尽全力,万万不可坠了我白龙潭书院的名声!”曹道元向吕杨吩咐着。

“院主大人放心吧,吕杨必不负书院厚望,一定为书院搏一个大大的名声出来!”吕杨微笑道。

“这一趟去神都,我会看着他们的,院主放心就是!”一旁的黄宗羲颇有信心地看了一眼吕杨,以及黄家姐妹等人。这一趟前往神都,一行人除了吕杨兄妹之外,黄家一家人都一起前往。

吕杨氏握着吕杨的手,颇为舍不得,“这一趟出门去往神都,可有万里之遥,我儿可要好好照顾自己,不要惹是生非,知道了吗?”

吕杨氏叮咛一番,又抓住吕蒹葭的小手,道:“丫头,这一次出门你可不能任性,一定要听你二哥还有黄儒师的话,知道了吗?”

“娘,你放心好了,有黄儒师和黄家两位姐姐在,不会有危险的,我听说黄家在神都也是世族大家,没人敢惹咱们的!”吕蒹葭不耐烦道。

吕杨摇摇头:“爹娘都放心吧,有老师在,一切都会很顺利,等殿比过后咱们就回来!”

……

一行人登上飞舟,然后站在船沿,朝着送行的人挥手,不多时,云际飞舟缓缓升空,往神都方向去。

众人寻到船舱的房间,安排作息。飞舟速度很快,经过一天一夜的飞行,在灵州洛灵府停留一个时辰,继续上路。次日一早,吕杨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