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35岁前要做的33件事 >

第17章

35岁前要做的33件事-第17章

小说: 35岁前要做的33件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除非你不买房子,能随时租住距离公司最近的房子。否则没天花在上下班交通上的时间可能两个小时都不止。工作好像总也做不完,很多时候还要带回家赶工。算一算,每天我们至少要为一份工作花上十一个小时,再加上不定期的额外时间。在寒冷的冬天,早上出门的时候天还没有大亮,晚上回家时从车窗望出去,天色已经黑了,回到家还要忙碌一番,胡乱弄出些东西来果腹,日复一日,真是让人绝望。

工作占据了我们大部分的生活,也划分出了不同人的社会身份。除了不同的工作会带来不同的薪水;有的工作每天能感受刺激,有的却十年如一日没有波纹。许多中国人还在为坐一次飞机而感觉奢侈的时候,一些高科技公司的技术工程师们却在为一周飞六次而苦恼。某航空公司曾劝一位超级VIP客户减少飞行的次数,说他乘机的频繁程度都超过安全几率了。从事不同工作的人被称为张律师、李医生、老崔或者小王,这是我们的“社会标牌”。标牌会给有的人带来莫大的自信心。

可是几乎所有人都讨厌自己的工作。正所谓“干一行厌一行”。要从别人口袋里赚来钱的事情总是有外人不知道的腌月赞。报社的总编辑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再靠文字吃饭,觉得工程师多清高,反正靠技术吃饭,不用看人嘴脸,或者医生、律师这样的职业也不错。可是普遍被认为社会地位高、待遇也很好的医生却是自杀率最高的职业。

还有一点要说的是,也许你觉得自己非常特别,可是总是在和一群平庸的同事干着同样的工作。也就是说在别人眼里,你不过是其中一份子而已。这真让人痛苦。不要被一些公司金字招牌吓倒,每个地方都是一样,进去之后发现入了门之后一切都很简单。世界上大部分看起来高不可攀的工作,只要给你机会,你也能做。国内那位曾经最著名的女性职业经理人,在刚进入那家著名的外企时不过是个扫地打杂的。后来仰慕公司那些“高级人才”的翩翩丰姿,才努力说服经理让自己参加公司内部的培训班,后来居然可以做到中国区的总经理。据说还有一位报社的女主编,以前也是清洁工,一天扫地时在地上捡到一张新闻发布会的邀请函,偷偷去参加,从此开始记者生涯,一路做到总编。外企大量进入中国后,学外语和技术的人都纷纷过上了好生活,而许多名校毕业的文科生多半在一些老单位捱日子而已。可是也不用迷信。科技界的第一女CEO——惠普公司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卡莉费奥瑞娜的学士学位是在斯坦福大学念的中世纪历史和哲学,后来却一直在IT行业最著名的公司AT&T、朗讯工作,现在能在惠普领导众多的商业和技术人才。这些扯得太远了,我的意思并不是励志,教你如何在工作中成功,那需要一点运气。

你应该在自己的时间里干一点特别的事情,以区别于你的众多同事。毕竟大多数的人不能所心所欲地丢掉工作,像小说里一样,说一句“庙小妖风大、池浅王八多”就可以辞了职,跑到欧洲去度假。但是人人都日日恐惧自己变成了一颗螺丝钉,二十岁能看到五十岁的模样。美国的探险家们太幸运,可以找到国家地理杂志这样一个能满足他们疯狂的兴趣又有丰厚金钱支持的工作。忙碌起来工作就是全部的生活内容,或许你没有时间想其他的问题,可是晚归路上听到的一首老歌就会狠狠地击中你的心,让你感叹年少时候的意气风发。

工作是让一个人稳定于有规律的生活的保障,不应放弃。有一份工作让你知道每天可以有什么地方去,有时候你会觉得受益于此。文学、艺术、音乐这些东西会让你暂时逃开平凡,感觉到清高。法国人热衷于旅行,工作倒反倒像是附属于他们环游世界的目的而存在,他们有世界上最多的法定假日可以奔往各地。有的人在业余时间断断续续地写一本书,不用着急,可以慢慢写。禅家说:“开悟前,挑水担柴;开悟后,挑水担柴。”工作还是那份工作,工作之外的隐秘的小小喜悦会让生活亮色许多。

不做“沙发土豆”

一般人的生活其实相当的乏味单调。往电视机或电脑前面一坐,时间哗哗的大段的溜走。只要一看电视,你就什么也干不了。这是一种懒惰的惯性,坐在沙发上,哪怕节目十分无聊幼稚,你也会不停地换台,不停地搜寻勉强可以一看的节目,按下关闭键显得那么困难。很多的人在工作以外都是这样的“沙发土豆”。黄金般的周末,多半也在不愿意起床、懒得梳洗、不想出门中胡乱度过。

所有人都在抱怨没有时间,真的有时间的时候又不知道该如何打发,只是习惯性地想到睡觉和“机械运动”——看电视、玩一款熟得不能再熟的电脑游戏,顺手就打开了。事后又觉得懊恼,心情愈加沉闷。

闲暇时间说多不多,说少却也不少。为了打发时间,也应该培养一门高雅的趣味。本来玩就是玩,没有什么高下之分。可是我们心里总有一根隐形的杠杆,自动划分什么是“健康、向上的”,哪些又是需要改变的颓废习惯。例如一般人认为看书于身心比较有益,而老是玩电子游戏连自己都有点过意不去。一回家就躺在沙发上看电视的中年男人,外加一罐啤酒,其他什么也不干,让人感觉很绝望。你可以研究28星宿,在家中露台上架一架最专业的天文望远镜,时时夜观星象;也可以闲时研究《本草纲目》;学习古瓷修复;一位在一家欧洲公司的首席代表在业余时间养殖热带水草……这些爱好多么奇突有趣,也让人刮目相看。

有位女士说有太阳的早上自己会放男高音帕瓦罗蒂的曲子醒来,浑身充满了高昂的情绪;阴天的早上则放忧郁的日本音乐,这种哀愁像雪天里饮清酒。还有一位女士会在商务谈判时为客户播放贝多芬的音乐。真是有创意。

双倍人生

有一门业余爱好,有的人甚至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有可能改变你的人生。如同开始提到的爱略特,后来的人知道他不是因为他的职业,他因为写作而著名。

有的人在八小时的工作遭遇障碍的时候,反而在业余爱好方面找到了发展的机会。工作只是一份工作而已,不会决定人生全部的成败。有的人看得到的人生方向只是“升职晋级”,久而久之不成功就觉得生活灰暗一片。其实你只要有一份还算稳定的工作,不管是为不知名的小公司工作还是个人职务上乏善可陈,业余时间你还有别的寄托,就已经是成功的人生。总之是进可攻,退可守。岂不是很好?

“双面生活”有时候让人感觉很酷,看到身边同仁的时候有一种超脱的快乐,觉得自己总是比他们要多一点点东西。如果你业余时间喜欢赚钱也可以呀。普通的教师在晚上居然是炒股、炒汇的资金运作高手,在其他老师抱怨清贫的时候你可以随手拿出一笔钱来改善生活,也会更乐于白日里“高尚”的教书工作。一位基金经理业余时间都用来研究一种古代文化,他不需要用它赚钱,因为本职工作已经让他赚得够多的了。可是这项爱好使他成为一个谈吐有趣,受欢迎的人。人类天生就对古文明、外太空、未来等永恒的主题抱有强烈兴趣。

人生是需要这种适当“切换”的。

第二部分 行动清单篇选择合适的生活方式

我最好的朋友告诉过我一个悲哀的故事,但后来想一想这个故事其实也不算绝望。一个年轻女人和她的丈夫,俩人挺恩爱的,没有孩子。他们都是大学毕业以后留在北京的,过得还不错。可是不幸的是几年后女人查出来患了一种不治之症。经历了初闻消息的巨大痛苦之后,他们决定无论如何两个人要在一起。于是俩人把他们在北京的房子卖了,卖得50万元人民币;工作也辞掉了。一起回到南方某个小城市的老家,开始悠闲地过生活,在小地方一个月500元就够吃穿了、租一间房子一个月只需要100元。他们很有可能会幸福、恬淡地过上好几十年。现代医疗技术发展很快;有些疾病即使目前还无药可医,也有技术可以使病人活下来;而且人的自身潜力也是不可限量的,自己战胜癌症的例子也时有听闻。在美国,从1960年以来癌症病人的存活率几乎增加了一倍;心脏病死亡率从1950年以来几乎下降了2/3;爱滋病现在还无药可治,但是通过治疗,爱滋病死亡率在1997…2000年间降低了50%。

每个人都在选择合适自己的生活方式。有的时候决定是被迫下的。例如突然有一个去外地工作的机会,一位在这个城市伤心的人会很高兴地就去了另一个城市,新地方的生活或许会带来新的际遇;而有幸福家庭的人可能不会去,为此还不得不从现在的公司辞职,而要开始麻烦地寻找新工作。

其实你应该更主动地选择自己的方式。包括你喜欢生活在什么样的城市;喜欢一天工作7天,每天工作10个小时还是宁愿少赚一点钱,但是生活相对悠闲;以及自己最爱吃的川菜馆,是不是想去就能去、想吃就能吃上这些细节。如果你离不开家乡的几味小菜的话,真的不应该出国去,每顿饭愁眉苦脸地吃汉堡。

城市

我是喜欢北京的;可是很多人说北京太干燥,气候恶劣。前几年刮沙尘暴的时候的确恐怖,间隙地好了一阵儿,今年春天又开始刮起来了。我也看见有的上海人写文章说北京地方大,房子修得不高不摩登;没有可以逛的街;甚至地铁站也老土,都没有椅子。其实是有的,不过确实很少。而站在上海的大街上感觉真是很洋派的。不过北京冬天有暖气,那种舒服是阴湿的南方没法比的。江浙某名城有人花了很多笔墨赞叹他们那儿的市井小吃——盐水鸭头,滋滋有味地描述他每天悠闲地下班之后,一瓶啤酒、一盘鸭头的幸福生活,让人看了他的文章都受感染。外地的朋友来,他请别人吃这盘美味,却被鄙夷地斥之为“从来不吃有形状的东西”。可是他自己觉得幸福那就是幸福。在丽江,你会看见很多大城市来的艺术人士,就那么在古城里住下来,凌晨两点钟的时候还披着印花布披肩在石板路上闲逛。有的年轻女子甚至在当地开了一间卖工艺品的小店,就此停留下来。据说在阳朔的外来者也很多,有的年轻女孩自己就离开大城市,去那里开一间茶吧,每天悠闲地和光顾的茶客一起晒太阳。

每个人都有自己向往的地方;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人又都有自己适应的地方。

现在大部分年轻人都涌向几个特大的城市。“城市动物”们,你让他去悠闲的地方休假,他还真不习惯,就喜欢“水泥森林”。有一位朋友放弃了一个升职的机会,因为新职位要求他去外地的分公司做经理,他说怕自己离开北京以后再回来就跟不上节奏了。可是大城市生活成本很高,压力也大。有一对夫妻老家都是贵州的,大学毕业来北京工作,但是都没有解决户口问题。他们没打算在北京一直呆下去,因为北京房价太高了。打算呆六七年,赚一笔钱,到35岁左右就回贵阳去买房子、随便找个工作做。当地的平均工资水平肯定是比北京低的,但是他们可能会过得很舒服,饮食也习惯。有的独生女儿真的想跟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不愿意离开父母家两公里之内;有的小女子却从西南小城考大学到北京,再一路考研究生到了美国去。谁比谁更正确,别人难以明白,只能自己选择。

一位歌星在电台接受采访的时候,说自己的父亲是一位外交官,后来父母亲离婚了,母亲也带着她和姐姐在欧洲各地“流浪”。所以她会说多国语言,她喜欢这样的生活。能周游世界让人羡慕,如果再能以工作的名义去到各处的话就更理想了。但是也不一定,在外游荡久了,心里就强烈地思归。一个美国人在外国工作了3个月以后,说他强烈地想念自己的美国家里的床,还有他的汽车。很多时候人们最想念的是那些看起来不相干的小东西。

电视报道有一对年轻的法国夫妇,他们不住时髦的巴黎,而是愿意住在自己位于法国南部的小农庄里。那里风景优美而宁静。他们收养了好几个不同族裔的孤儿。他们信奉环保主义,自己发电、并循环使用水。丈夫负责打理他们的羊群,妻子就用自家产的羊毛纺织,做成纯天然羊毛披肩、袜子等产品,在互联网上销售。生意还不错,各地都有人向他们邮购。他们在自家出产的产品上都锈上小小的特有标志,听起来很浪漫吧。

“生活在别处”现在很流行,逃离自己现在生活的城市。例如看过一本浪漫的书以后兴起的去法国普罗旺斯地方。《托斯卡那阳光下》也是一部让人的心灵暂时逃离的电影。黛安莲恩饰演的弗朗西丝是美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