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管好你的嘴 >

第16章

管好你的嘴-第16章

小说: 管好你的嘴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要让说大话者闪闪舌头本来,爱说大话的人并不见得就是一无是处。按人们平常“该说话时就说话,该闭嘴时就闭嘴”的说法,有时候说点儿大话,还真能起到扭转乾坤的作用。比如冯铨,他能“一心事二君”,老而全身退之,其功夫就全在一张嘴上,其中的大话自然是少不了。可见,说大话要看针对的是什么事,要先想好大话当说不当说。
  在“没有什么话不能说”的当今时代,说大话差不多都快成为一种时尚了。只是人们在听大话之时或多或少地都学会了留根筋就是了,毕竟说归说,信归信,你要是不愿意信,说大话者也不会逼着你信的。问题是,许多事经人以三寸不烂之舌吹成了泡沫,竟还是不鲜见轻信者。
  先看商界,例如国内一些房地产开发商,就有许多人不顾消费者把买房当作人生大事来抓的利益,毫不讲究视事的分寸,屡屡冲破道德底线,大量雇佣巧言令色、油腔滑调的说客,对所开发的房产进行“兑水”“注水”式的宣传,说大话,吹肥皂泡,搭花架子。然而这还不算最没分寸,更没分寸的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向社会提供虚假信息,开空头支票,或借助同样有失道德底线的媒体,大搞无中生有的商业“炒作”,“以烂为菜”的污染炒作,甚至以报道为由的“新闻炒作”,狼狈为奸,坑害消费者。现在很多消费者算是被这些无分寸、无度的房地产骗售行为折腾怕了,因此大家对这一行业也就提高了警惕性和维权意识。人们的警惕性和维权意识越高,那些爱吹泡泡、讲大话、混淆视听的人的空间就越小。不是吗?
  除商人外,人们最痛恨的恐怕莫过于官员说话不实事求是。比如有的官员官不大,口气不小,什么话都敢说,什么事都敢答应。表面上,这些人好像是干脆利落、雷厉风行,结果什么事也没办成,实际上是一种不知分寸的失职。比如有的官员政绩平平,却也敢以吹出来的泡沫“政绩”向上级“交差”,严重损害了政府的威信。
  宋代柳宗元有一句名言:“言而无实,罪也。”柳公把那些无事实根据的话,也就是不负责任的话视为犯罪,真可谓谨记箴言。凡夫俗子也好,商人官员也罢,长于“说”并没有什么不好,关键是要实事求是,用“分寸”二字管好自己的嘴,惟其如此,你才会过得塌实、从容,而且也无需为哪天因为说话失了分寸而闪断舌头忧虑重重了。


………………………………………
对象是分寸的变色龙
………………………………………


  韩非在《说难》和《难言》中指出,极富才智的人向圣贤的君王进言,也未必立刻就能明白接受,何况智慧的人向愚蠢的君王进言呢?由于双方认知的能力和条件存在一定差距,受言者自然不会接受。
  无庸讳言,在中国古代,臣子的话只要君王不愿意听,轻则可被认为是诽谤、诋毁,重则要面临死刑之灾。因此,韩非认为,说话之困难,“不在于我的智慧能否使我有想法向君王进言;也不在于我的辩说能否申明我的想法;更不在于我能否敢于竹筒倒豆子似地把自己的想法无保留地表达出来。进言的困难在于:了解进言对象的心理。
  “如果对方重视名节,我却用利益来进言,必然遭到对方卑贱的待遇而疏远之;反之,对方重视利益,我却用名节来进言,对方肯定认为我不务实际而疏远之;一个表面上看重名誉,心里却恋着利益的人,我用名誉进言,他必表面接近我而暗里疏远我;我用利益进言,他必表面疏远我而暗里亲近我。这真是进言者哭笑不得的尴尬处境啊!”
  鉴于如上的论点,看人说话便自然地成为了古往今来众所赞同的说话准则。在这种准则下,同样一句话可能会出现两种表达方式:一是掐头去尾添油加醋;一是变换着词儿说。第一种毫无疑问是有意识地改变说话的目的,因此也是最容易失之分寸的;而第二种情况则比较复杂,需依据具体的语言具体定性。汉语言文化丰富至极,什么话都可以有两说。比如同样是表述一个人独立完成了一件事情,亲者说他“独立性很强”,仇者说他“个人英雄主义”;比如同样一个人做出某项决断,拥护者说是“力排众议”,反对者说是“独断专行”。更有趣的是,有的以批评者的名义出现,却能轻而易举地变成歌功颂德;有的以表扬者的名义出现,却能被视为恶意的奉承。看来,说话之难,难就难在对象可以犹如变色龙般揣摩说话者,你若一言面对所有人,那就算你“不会说话”了。真正的“会说话”者依照人物对象的不同,同样的事在他嘴里通过语言的稍稍一把玩,在机巧的偷梁换柱间,语言这东西真成了地地道道的变色龙了。而且你还真难从这种“变色”中找到什么分寸的失度之处!
  果真如此吗?想要回答这个问题,我看只能从说话者在关键的搭用词使用方面所能反映的褒义或贬义中去探究。比如某领导请惯于阿谀奉承者提意见,大抵会得到“您总是不注意自己的身体,不遵守单位的规章制度,每天早到晚回”之类,这叫什么批评?又比如有媒体来单位搜集某模范领导的典型材料,逢得不满者,其颂扬词大抵会得到“他有很多事总是抢着自己干,当他在医院疗养期间,还亲自到单位来领工资”之类,这叫什么表扬?
  可以这么认为,带着褒义的批评和带着贬义的表扬并不是困难的事,只要你不想实事求是或不敢实事求是,只想看人脸色说话,那么你就能当好一个“分寸”的把玩者。无论你想借批评把一个人捧上天,还是想借表扬把一个人陷入狱,从表象上看你好像都能做到既不失分寸又能游刃有余。但偷梁换柱终究偷梁换柱,偷梁换柱在逻辑上也许可以诡辩,但就分寸本身而言,它实质上已经玷污了事件内在的纯净。也就是说,依对象不同而采用偷梁换柱的说话方式本身就是最没分寸的说话方式。
  前面讲的是说话用词偷梁换柱与分寸之间的“变色”关系。接下来我要指出的是一些习惯在人前总以“我讲的都是实话”自我标榜的人,殊不知,此话的言外之意恰恰说明此人是好讲批评话和专揭别人之短,甚至是靠在他人面前卖嘴皮子吃饭的人。他们宽以待己,严以律人,分寸失尽!这种人的所谓“实话”,实质上就是对自己所讲的每一句假话的“真皮”包装。有了这种包装,他们便可一切以个人利益为轴心,要么哗众取宠,要么求全责备他人,要么混淆视听,制造混乱,从中渔利。
  再有一种就是一些有点儿身份的人说话时不重自己身份,在评论他人时喜欢拿腔拿调地胡言乱语,制造矛盾。从根本上说,他们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即使说别人,其真正目的仍然是要让对方了解甚至注意自己。然而俗话说得好:“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在人际交往中,无论对什么人,如果把握不好这个“分寸”,那么,即使你的腕再大,同样也会因为你说话有失分寸而得不到他人的尊重。
  前著名网球选手麦肯罗就因为一张不讲分寸的“大嘴”前些日子在澳大利亚惹是生非,结果险些挨揍。据当地报纸报道,麦肯罗评论了一对澳大利亚本土选手托德·拉克姆和世界头号男单选手休伊特之间的比赛。休伊特只用了74分钟就轻松地将排名第235位的托德淘汰。麦肯罗就对托德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说比赛根本不配在中央球场进行,还说自己很“怜悯”托德等等。
  麦肯罗的话一出口立刻得罪了托德的兄长——澳大利亚国家队教练布兰特·拉克姆。他对麦肯罗挖苦人的气焰如此嚣张非常愤怒,立刻找到这个美国人要和他在体育场外“把问题好好解决一下。我问这个大嘴是不是想打架。我在停车场等他,可是他说他不想去。”布兰特气愤地说:“他无法证明自己的话是对的,只能说有人花钱雇他评论,他就可以毫无分寸地信口开河。”麦肯罗的教训告诉人们:不论是大腕还是一般百姓,在尊严面前人人平等。因此说话要讲究分寸。这里所说的分寸,就是在尊重事实基础上的分寸。事实是怎么样就怎么样,应该做到实事求是地反映客观实际,而不是耍着变色龙之嘴来讽刺、挖苦他人,或者抬高自己的地位,或者在看他人生闷气时自己在一边偷着乐。否则,你的话说得越多,你吃的亏也会越多。


………………………………………
场合是分寸的试金石
………………………………………


  很多人小时候都听到过大人类似这样的训诫:出门在外,讲话一定要注意分寸!
  大人为什么要强调“出门在外”这四个字呢?因为“出门在外”的小孩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场合,那些场合可以说的话不像在家里那样,可以不计后果。其实即使对大人而言,场合分寸也是说话中非常难把握的事。在许多时候,人与人之间的交谈一旦进入主题,便很容易沿着惯性思维一路而去,从而忘却了“言出如箭,不可乱发;一入人耳,有力难拔”的古训。这正是很多谈话出现中途吵架或不欢而散的最主要原因。
  有一位叫颂华的作者写过一篇题为“说话要注意场合”的短文,我觉得这篇文章举的实例对那些平常说话不注意场合分寸的人来说,真的应该好好借鉴借鉴。我摘得部分内容如下:
  一位早年毕业于某高等院校中文系、勤勤恳恳工作了几十年的老教师退休了,为此,学校为他和另一位曾多次荣获过“先进”的退休老同志一并举行了一个欢送会。与会同志和领导对他们的工作和为人进行了热情洋溢而又非常得体的肯定和赞扬,相比之下,对那位曾多次荣获过“先进”的老同志的美誉则尤多。当轮到两位受欢送的退休老同志致答辞的时候,他们对大家的赞誉做了深情的感谢。一时间,会场里充满了一种令人动情的温馨气氛。作为答谢,话本该说到这里为止;然而,那位老教师却并未就此打住,却由人们对另一位“先进”的赞扬中引起了感触,并做了颇为欠当的联想和发挥:“说到先进,很遗憾,我从来也没有得过一次……”话犹未尽,坐在他对面的、平日与他相处得不很融洽的一位青年教师突然抢了话头:“不,那是我们不好,不是你不配当先进,是怪我们没有提你的名。”话语中带着一种不肯饶人而又让人难堪的“刺”。冷不防,老教师的眼角眉梢被“刺”出了一股感伤的表情,一时间会场中出现了一种怏怏不悦的尴尬气氛。一位领导见势不对,马上接过话碴儿,想把气氛缓和一下。照理说,这时,他应避开“先进”这个敏感的话题,转而谈论其他。然而,他却反反复复劝慰那位退休老教师,叫他对“先进”的问题不要在意,说没有评过先进,并不等于不够先进,先进不仅在名义,更要看事实,如此等等,一席话,等于是把本应避而不谈的话题做了重复和引申,使本已尴尬的局面显得更为尴尬。
  就事论事的话,我想如上这段引文给人带来的教训无非有二:一是把可以宣泄的情绪用于不合适宜的场合,结果改变了宣泄的性质;二是把好心的劝言用于不恰当的谈话氛围中,结果好心反而坏了事。中国有句谚语,叫“哪壶不开提哪壶”,将其引至说话的效果,我们则可以进一步理解为:说话不注意场合就容易失去分寸,更会使话的本意出现扭曲,造成双方不快。
  场合是衡量一个人说话分寸的试金石。就像一个正常的人发现自己在众人面前裤子拉链开了,就会潜意识地背过身去把拉链拉上一样。说话场合的分寸把握,也应该时时地融进正常人思维的潜意识中。所不同的是,说话的场合把握涵盖着太多的玄机,甚至还有数不胜数的暗道机关,不像背过身拉裤子拉链那样单一。但是如果不注意场合分寸的把握,只图自己一时之快,或者骂骂咧咧,或者絮絮叨叨的话,其结果就会像当着众人的面拉裤子拉链一样简单:出丑!
  场合似乎与“敏感”二字总是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情结,以至在公开场合,人们都会潜意识地告诫自己要把握说话的有尺有度。在没有把握的前提下,要么予以回避,要么轻描淡写,王顾左右而言他。上例中的那个老教师触及到了敏感话题,会把握场合分寸的人本应该将其淡化,无奈那个年轻教师的解释却把话题深化了,其用心之良苦固然可嘉,但就因为“敏感”复“敏感”,越是深化就越会调高人的情绪,越是解释就越让人心乱,所以出现后来那种始料未及的尴尬局面是可想而知的,也是不足为怪的。
  场合衡量一个人说话分寸的另一种试金石就是问话方式。比如本来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