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心理控制术 >

第48章

心理控制术-第48章

小说: 心理控制术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一特点就是:他们都乐观向上,是快乐的积极思考者。他们不仅期望尽快康复,而且无一例外地对于尽快康复都有某个让人信服的理由或需求。他们总有某种指望,这些指望不仅表达着对生活的企盼,而且体现了对早早康复的渴望,如“我想早点出院上班”、“我想早点离开这里,好实现我的目标”。

简言之,他们的话囊括了我在前面形容为成功机制的那些特点和心态。

思想不仅导致器官变化,也导致机能变化

我们对此都很了解:心理态度会影响身体的康复机制。安慰剂或糖丸(含有惰性成分的胶囊)早就成为一个医学之谜了。其实,它们根据不含任何具有治疗作用的药物成分,然而,当向某个控制团体提供安慰剂以检验某种新药的有效性时,收到安慰剂这种“假药丸”的团体几乎显露出某种程度的好转,有时甚至效果和服药的团体一样好。与服用新式感冒药的团体相比,服用安慰剂的学生对于感冒也展示出更强的免疫能力。

二战期间,加拿大皇家海军试验了一种治晕船的新药。第一组军人服用新药,第二组军人则服用糖丸。在这两组人当中,只有13%的人晕船,而第三组军人什么也不服用,却有30%出现晕船症状。

看不见的药,看得见的效

如果希望“假药丸”有效,就千万不能告诉服用安慰剂的病人说这种治疗方法是假的。这样,他们就相信自己服用的是能够治病的正规药物。为什么“假药”也能“治病”?其原因并不是由于把安慰剂当成药开给病人在服用该“药物”时,会唤醒对病情好转的某种期望,从而在脑海里建立一幅以康复为目标的图像,而创新机制便激活身体的自我康复机制去实现这一目标。

所谓的“安慰剂效果”如今已经成为老生常谈,成为善于雄辩的生理药物支持者倡导和支持的一种强大自我暗示方式。不过,这并不仅仅是伺服机制无法辨别人造事实与真正事实之间区别的又一证据,而且还证明伺服机制在没有真正药物的帮助下,也能带来有利于康复的生理变化!

有时候我们是不是把自己想老了呢

当我们处在某一年龄段却无意识地把自己想得很老时,我们所做的事与此类似,但却是它的逆过程。

爱荷华州切罗基的拉斐尔·金兹伯格博士在1951年于圣路易斯召开的国际老年医学研讨大会上声称,认为人在70岁左右变老、无用的传统看法,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人们在处于这一年龄时真的变老;认为在更加文明和进步的未来,我们也许会认为70岁的老者尚处在中年时代。如今,我们正在快速接近这一未来时期,以50岁代替40岁作为人一生的中点,而70甚至80岁则视为1950年时的60岁。

这让我们想起“先生鸡还是先生蛋”的辩论:变化的现实支配着期望,还是期望支配着变化的现实,这二者孰先孰后?其实,两者同时发生,我们可以从任一方向接近“更长寿命”目标并提高生活质量。

关于我们是怎样把自己想老的,至少可以从两个方向加以解释。第一,我们在估计人在哪个年龄段才“上年纪”时,可能会无意识地树立一个消极的目标图像,让我们的伺服机制去实现;第二,我们知道人会“上年纪”但又怕自己“上年纪”.于是便可能不明智地做一些事情,使“上年纪”成为现实。由此,我们的肉体活动和精神活动都会逐渐减少。我们不再进行各种各样朝气蓬勃的生理活动,因此很可能会使自身的关节失去某种灵活性。缺乏锻炼使毛细血管收缩甚至消失,而通过肌体组织提供的血液(血是人的生命线)也会大幅减少。适当锻炼对于毛细血管扩张必不可少,而毛细血管会给所有肌体组织供血,并能排泄废物。西利博士曾经通过在一个活生生的动物身体里插上一根空心管,从而将动物细胞放到该活生物体内繁殖。然而,由于没有人为的照料,这些细胞不到一个月就死亡了。但是,如果每天坚持冲洗管中的流体,使废物排空,这些细胞就会一直活下去。它们始终充满活力,既不老化,也不死亡。西利博士认为,这也许便是老化的机制;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减缓废物产生的速度或通过帮助生物系统处理废物,来延缓衰老过程。在人体中,毛细血管是排泄废物的渠道,因此肯定可以得出结论:缺乏锻炼和久坐不动的确能使毛细血管“干涸”。

期望和忙碌意味着生命

如果下决心缩减精神活动和社交活动,我们就使自己显得愚蠢。我们会变得积习难改、倍感厌倦,从而放弃我们热切的希望。

如果你通过某种手段,说服一个年届30岁的健康的人相信他正在变老,使他相信所有身体锻炼活动都是危险的、精神活动是无用的,那么不出5年,你真能使他变成一个老头子。这一点我毫不怀疑。如果你诱导他成天坐在摇椅上,放弃对未来的一切梦想,停止对新思想的任何兴趣,视自己为没有希望的人、毫无价值可言的人,认为自己既无足轻重又毫无建树,那么我敢肯定,你能用实验的方法造出一个老人。

约翰·辛德勒博士在自己的著作《如何快乐度过一年365天》中指出,每个人都有6个基本需求:

1.对爱的需求;

2.对安全的需求;

3.对创造性表达的需求;

4.对认可的需求;

5.对新经历的需求;

6.对自尊的需求。

就这6个基本需求而言,我还要再加上1个,就是对更多人生的需求,即需要高兴而企盼地展望明天和未来。你可以将它看成是期望和忙碌。

期盼并活着

这又让我想起另一个“超信念”。

我相信,人生本身具有适应性;人生本身并不只是一个终点,而且是通往终点的一条途径。人生是一条途径,而我们有幸通过各种方式利用它以实现重要目标。可以看出,无论是变形虫还是人,这都是一切生命形式遵循的共同原则。比如说,北极熊需要一件厚厚的皮大衣,以便在严寒环境中生存。它需要保护色来玩“鱼目混珠”的游戏,并保护自己免受敌人伤害。生命力作为到达这些终点的一种途径,为北极熊提供了一件白色皮大衣。为应对环境中各种问题而采取主动适应措施的生命形式几乎数不胜数,继续一一列举也没有意义。我只是希望指出一条原则,以便得出一个结论。

如果生命本身便能通过多种途径适应环境,使自己成为实现某个最终目标的手段(或者说通往某个终点的途径),那么是否可以合理地假设:如果把自己放在某种以目标为导向的环境,即需要更充实的生活的环境中,我们便能过上更充实的生活呢?

如果我们把人看成目标追寻者,就可以把“适应能量”或生命力看成推进燃料或推进能量,驱动着我们向目标前进。存放在车库里的汽车不需要在油箱里装上汽油,同样,一个没有目标的目标追寻者也不需要更多生命力。

我相信,当我们期望享受明天时,更重要的是,当我们有重要的事情(对我们来说很重要)要做、有重要的地方要去时,就会通过欣喜而企盼地展望未来,从而树立对更多生命力的需求。

创造一种对更充实生活的需求

不用说,创造是生命力的特点之一。创造的实质是对某个目标的企盼。有创造能力的人需要更多的生命力。保险公司计算员的表格似乎证实他们能实现表格中的目标。作为一个群体,与不从事创造性劳动的人相比,从事创造劳动的人(从事研究的科学家、发明家、画家、作家、哲学家)不仅寿命更长,而且保持创新能力的时间也更长。米开朗琪罗年逾80之后才画出一部分最佳画作:歌德在80多岁时写出了《浮士德》;爱迪生90大寿之后还在从事发明创造;毕加索75岁以后才成为艺术界的领军人物;莱特在90岁时,仍在思考最有创意的建筑物;萧伯纳90岁时仍然在写剧本。

仍然健在的保留青春容颜时间最长的人是娱乐业企业家迪克·克拉克。人们为他少年般的外表、他似乎永不衰老的容颜而喷喷称奇,还经常为此开玩笑。难道他喝了某种我们不知道的圣水或者吃了什么我们前所未闻的仙丹?不,他没有。难道这其中有某种遗传优势在起作用?也许是,但仅此一条还无法解释我们看到的现象。如果你进一步了解克拉克先生,就会发现他是娱乐界最忙碌、经营最多样化、最有革新精神的经营者之一。正如业内人士所说,他总有许多事情要做,一点停下来休息的信号或迹象都没有。

这并不是说年轻需要连续工作,直到为你送葬的人把你抬出工作场所。对某些人来说,任何休息和退出方式都是最讨厌的。不过,秘诀在于积极地渴望和忙碌,而不一定在于你在职业生涯的某一固定时期或者在同样的间歇期、以同样的节奏度度假。不坐摇椅的选择数不清。

我在61岁时,才开始为研究心理控制理论而当一名作家和演讲家。此前,我已经有过一段漫长、多样而丰富的职业生涯。我在医学界和演讲界混迹多年,有时候白天在纽约做手术,同一天晚上则飞到洛杉矶发表演讲。以一个多数男女都在考虑金盆洗手、解甲归田的年龄,我却从头再来,做了一些让我入迷的事。就我而言,我一直都非常幸运,因为这种选择使我出版了图书作品、发表了演讲、与许多有魅力的人士交往并通信。这些人都是心理控制理论的忠实爱好者,其中包括简·方达等好莱坞明星、南希·里根等公民领导人,甚至包括萨尔瓦多·达利。他用自己原创的画作描绘了心理控制的实质,并把它送给了我。不过,就算我的“工作”并没有带来公众对我的接受和认可,我仍然会是个幸福而有成就感的人,我仍然会从事对我、对他人都有意义的事务,仍然会制定目标并为实现目标而奋斗。而你也完全有理由做同样的事。

这就是为什么我要求病人要想始终保持成就感和蓬勃活力,就必须要憧憬未来而不是怀念过去的原因。展现对生活的激情,创造对更充实生活的需求,你就会接收到更多生命力。

你有没有琢磨过为什么那么多男女演员都想方设法使自己的容貌比真实年龄年轻得多,在50岁甚至超过50岁时还想拥有英俊或靓丽的脸庞?这难道不表示这些人像多数步入中年的普通人一样,有一种“显得”年轻的需求、对青春永驻感兴趣、永不放弃“青春不老”的目标?

阿诺德·A·哈特切内克尔说:“使我们变老的不是岁月,而是重要事件以及我们对它们的情绪反应。”他还说:“心理学家鲁布纳发现,在世界某些国家和地区,作为廉价劳动力在田间耕作的农妇通常从脸上可以看出早衰的痕迹,但是她们的体力和耐力却没有任何削弱。这是衰老的一个特例。可以这样想:这些农妇放弃了对女性这一角色的竞争,她们心甘情愿地过着工蜂的生活,因为工蜂不需要容貌秀美,只需要体魄强健。”

哈特切内克尔还提到守寡怎样使一些妇女早衰,但另一些寡妇却没受影响。“如果寡妇觉得自己的生活走到了尽头、觉得活着没有什么指望,她的态度就会给出外在的证据——她日益枯萎的容颜和花白的头发。而另一些寡妇虽然比她还要老,但却焕发了第二春。她可能为得到某个如意郎君而与别的女人争夺,可能从头开始重新创业,甚至可能忙于某件以前没有时间去参与的事业。”信念、勇气、兴趣、乐观精神、期盼,这些东西带给我们新的生活和更充实的生活;而空虚、悲观、挫折、缅怀过去,这些东西不仅是“上年纪”的特征,而且还会加速衰老。

退出工作,但永远不要退出生活

许多人在退休之后都每况愈下。他们觉得自己充满朝气的、硕果累累的生活已经结束,自己的任务完成了。他们没有什么指望;他们变得焦躁、懈怠,往往还因为怀有无足轻重(即不再重要)的感觉而损失自尊心。他们形成了一幅“无用”、“无价值”、“日薄西山”、“可有可无”的自我意象。有许多人在退休后不到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去世了。

害死这些人的原因并不是退休,而是退出生活。我们当前的社会态度对于鼓励无用感、“无希望”感,对于自尊心、勇气和自信心的丧失,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我们应该知道,这些态度都是过时的、不科学的。50多年前,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智力在25岁时达到巅峰,然后开始走下坡路。然而,最近的研究结果表明,人的智力在35岁左右时达到顶峰,之后会保持同一水平直到70岁之后。但是,尽管无数研究人员都证明学习能力在人70岁时与17岁时一样出色,“老狗学不了新把戏”之类的谬论却仍然存在。

人无完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