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新儒学批判 >

第46章

新儒学批判-第46章

小说: 新儒学批判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德实践境”。唐君毅认为:“人之本道德的良心,所知之一般道德观念,与本之而有之伦理学、道德学知识,及人之道德行为生活,道德人格之完成,皆根在此境。而一切有关‘此道德良心之知,与其他之知之不同’之知识论,及此

…… 325

    新儒学批判303

    ‘良心之存在地位与命运’之形上学,一切重道德之人生哲学,皆当判归此境。“

    第七境,归向一神境。此境的要义为:“论一神教所言之超主客而统主客之神境”。

    第八境,法我二空境。此境的要义为:“言一切有情众生之实证得其执之空,即皆可彰显其佛心佛界,以得普渡”。

    第九境,天德流行境,又名尽性立命境。此境的要义为:“论儒教之尽主观之性,以立客观之天命,而通主客,以成此性命之用之流行之大序,而使此性德之流行为天德之流行,而通主客、天人、物我,以超主客之分者”。

    ①

    以上九境,唐君毅认为,前三境为一组,实乃我们平时所见的客观世界。此客观世界对我们的生命心灵来说,则是外在的。我们对其觉知,就是将其当作客体看待的。中间三境为一组,可统称“自觉境”

    ,实则指的就是知识境。后三境又为一组。在此三境里,知识已化为智慧。它不再象一般知识那样,主客分立,物我对待,而是将知识运用人的生活,成就人的生命价值,因之它不再仅仅是学问,而是生活生命的宗教。在唐君毅看来,后三境,“初之神教境,二为佛教境,三为儒教境”。

    ②

    唐君毅认为,心灵九境,以类而言,各为一境,自成一类;以序而言,则居前者为先;以层次而言,则居后者为高。

    也就是说,在此九境里,层次最高的是孔孟儒学。因为儒家

    ①《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上册,第47—51页。

    ②《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上册,第52页。

…… 326

    403新儒学批判

    学说在人德的成就中,同时又可体验天德的流行。它既不同于归向一神教,如西方人的基督教,在人的主体实践之外,耸立一尊上帝的客体;又不同于佛教,横扫十方世界,既破除我执,又破除法执。儒家强调天人合德,强调尽人之性,成人之德。因之在儒家学说里,“通贯天人上下之隔,亦通贯物我内外之隔,以和融主观客观之对立,而达于超主观客观之境”。

    ①

    (二)人文主义的中西比较在唐君毅看来,中国文化的最大特点是它的人文主义精神,这是中国人的一份骄傲,也是中国未来文化复兴的基础。

    而且他还认为,西方人虽然也有人文主义传统,但相对于中国的人文主义,只能算是一种低层次的人文主义,缺陷甚多,名曰人文,实则不能凸显和实现人的生命价值。

    这里,我们首先看他对西方人文主义的批评。

    唐君毅认为,西方的人文主义起源很早,但从一开始的时候起,就有着自身无法克服的缺点。因为它“差不多均是由于对治或反抗某种文化上的偏蔽而兴起”

    ,免不了走上各趋极端的歧路。

    普罗塔戈拉是西方最早的人文主义者,他提出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至今仍被奉为至理名言。但在唐君毅看来,普罗塔戈拉的人文主义,“对于知识文化之本身价值,未能肯定;对于知识之超个人的意义及理性基础,未能认识;对于道德

    ①《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下册,第156页,学生书局1986年版。

…… 327

    新儒学批判503

    之超快乐感情之根据,亦无所了解“。

    ①因为,这种人文主义以个人的知觉为知识,以快乐主义为人生目的,以传授知识为谋生手段。

    其所谓人只能是“自然人”

    ,或曰“主观人”

    ,或曰“起码人”

    ,而不是“道德人”

    ,“生命精神之人”。

    古代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历来被视为人文主义思想大师。他的贡献是把人从原始神权拉到理性的世界,用阿波罗精神战胜狄奥尼索斯精神,在他的哲学里,人是道德人,理性人。但在唐君毅看来,苏格拉底的人文主义同样是有毛病的。这就是:第一,苏格拉底的“道德”是城邦的道德,而不是天下人的道德;第二,苏格拉底对于夫妇家庭的人文意义,认识不足。而且,唐君毅认为,非但苏格拉底没有给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提供一条正确的路线,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同样没有做到这一点。柏、亚二氏对人生的理解,只是作分析的理解,而不是“整全性”的理解。他们讨论各种知识问题、逻辑问题,缺乏对历史文化及人生的生命精神“通感性”理解。柏拉图的哲学根基在“理念”

    ,亚里斯多德的哲学根基在“纯形式之上帝”

    ,而这二者都是作为外在人的绝对客体而存在的。

    西方的文艺复兴常被学者们称之为人文主义运动。这一时期,人们反对神本,提倡人本,反对神权,提倡人权。唐君毅认为,这种人文主义运动同样是由于对治偏蔽而兴起的,同样不免走上歧途。这就是:“此时学者大皆注重自然,所以重视自然人之身体,对人

    ①《中国人文精神之发展》,第48页,人生出版社1958年版。

…… 328

    603新儒学批判

    之自然之情感、欲望,及人在政治或社会中之名誉地位及人之一般的才能……均予以尊重。此与中古宗教思想中对人的观念,恰完全相反。西方中古之宗教思想,认为人是上帝的Image,因此不免贱视人自己之物质的肉身及自然之情感、欲望等,并看不起一切世俗的东西与物质的自然界的东西,认为人必须从这许多东西之束缚中,超脱出来,才能接近上帝。

    以至当时有的僧侣,甚至对于自然之山水,亦不敢观看,恐怕受其诱惑。但一到文艺复兴之人文主义思想兴起,人类又从宗教权威之约束下解放出来,人开始一步步正视自然,欣赏自然界所蕴藏的美,观察自然界中各种事物之条理与结构,于是遂产生近代自然科学之研究“。

    ①

    也就是说,中世纪的基督教用神权泯灭了人,而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则反其道而行之,完全忽视了人的宗教精神,一味地倾心自然,倾心于对自然的观察和研究,致以后来在自然科学蓬勃发展的过程中,忘却了人的主体性和价值关心。

    继文艺复兴之后的西方人文主义,唐君毅认为是德国的浪漫主义,以莱辛、赫尔德、温克尔曼、歌德、席勒为代表。

    浪漫主义带有泛神论色彩,其对人的理解,较文艺复兴时期进步,因为在文艺复兴的思想家们那里,人是自然的人,充满着情欲,同时充满着才干和力量,而浪漫主义思想家眼中的人是可通于“神”的人,可通于普遍精神生命与普遍自然生命的人。

    但在唐君毅看来,这种人文主义同样是有缺陷的。

    他的理由是:“这一期的人文主义,亦同样是由于对治当时文

    ①《中华人文与当今世界》下册,第46页。

…… 329

    新儒学批判703

    化上之偏蔽而起来的“。

    对于本世纪的西方人文主义,唐君毅将其分为科学人文主义、宗教人文主义和存在主义的人文主义三种。

    在他看来,科学人文主义实则为一种自然主义,而非人文主义。其用科学的原理与方法来解释社会、解释人生,完全背离了人本主义的本义。而且,此种人文主义持生物进化论的社会学观点,相信凭着科学的发展,人类就可不断进步,既可改造自然,亦可改造社会,而不必信仰一切超自然的东西。这样,人文的东西越来越小,科学的魔力越来越大,其结果必将人文作为科学的牺牲品。

    宗教人文主义是直接针对科学人文主义而兴起的,以马里坦、贝加叶夫为代表。他们认为,纵使用科学技术方法能够创造出一个自由民主社会,这个社会也并不一定是人类理想的社会。因为民主自由的社会,只是成就人们的日常社会生活,并不能将人的精神生活、灵性生活加以提升或深化。

    现代社会,人类所面临的问题不是技术的落后或社会组织的不完善,而是过于世俗化和物化。因之欲挽救人类之堕落,非回到上帝的庇护伞下不可。对于此种人文主义,唐君毅同样持批评态度,认为它虽然顾及到人的精神生命,但将上帝作为人文基座,仍然没有走出中世纪神学的思路。

    存在主义的人文主义,按照唐君毅的理解,发端于基尔凯戈尔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黑格尔哲学把人类精神的一切东西都变成客观化外在化的东西来处理,把人变成了自己的客观对象,失去了人自身的主体性。

    存在主义哲学家们主张,人不是抽象的人,符号化的人,而是有个性的人,有血有肉

…… 330

    803新儒学批判

    的人;重视人,必须重视人的感性生命,承认人在宇宙人生中的主体性。但是,唐君毅又指出,存在主义的人文主义还是没有给人类指明一条光明向上的人生之路。此派哲学试图将人类从理性主义的符号化世界里救拔出来,但其所给人类的不是希望,而是颓废,不是进取,而是畏缩。因为它所描绘的人生是烦恼的人生,走向坟墓的人生。

    在梳理了西方的人文主义传统之后,唐君毅认为,真正“极高明而道中庸”的人文主义传统在中国,而不在西方。西方的人文主义始终在偏蔽的道路上行进,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而中国的人文主义从其产生之日起,就没有这种偏蔽的现象,始终在天人合德天人不二的思想轨道上发展着。

    所以他说:“中国儒家之人文主义,是已有之人类人文主义思想中比较合标准的。”

    ①

    什么是人文主义,唐君毅的理解是:“所谓人文的思想,即指对于人性、人伦、人道、人格、人之文化及其历史之存在与其价值,愿意全幅加以肯定尊重,不有意加以忽略,更决不加以抹杀曲解,以免人同于人之外、人之下之自然物等的思想。”

    ②在他看来,中国的传统思想里虽然没有“人文主义”这一名词,但人文的观念与人文的思想早就有了。如《尚书。尧典》:“文思安安”

    ,《舜典》:“睿哲文明”

    ,《大禹谟》:“文命敷于四海”

    ,都看重一个“文”字。又如《周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礼记》:“三年之丧,人道之至文

    ①唐君毅:《人文精神之重建》,第596页,学生书局1974年版。

    ②《中国人文精神之发展》,第18页。

…… 331

    新儒学批判903

    也“

    ,直接将“人文”连用。由此,唐君毅下了一个断语:“人文这个词,原是中国固有的。”

    ①

    在唐君毅看来,中国人的人文主义精神虽然起源很早,但真正作为一种思想传统,则是由孔子开创的。他说:“由孔子至秦之一时期,即可称为中国人文思想之自觉的形成时期。”

    又说:“孔子一生之使命,不外要重建中国传统之人文中心的文化。”

    ②孔子的人文精神,直接为孟子和荀子所继承,虽有小异,但基本精神则保持着。孔子重人格,强调“文之质”

    、“文之德”

    ;孟子重人性,强调尽心尽性,把人道与天道贯通起来;荀子重礼制,强调文化的统类与人文世界的结构。故唐君毅又说:“孔子重言礼乐之意,孟子重言礼乐之原。荀子言礼制,而后重礼乐制度之实效。

    此实效即树立人文世界,以条理化自然之天地与自然之人性“。

    ③

    唐君毅指出:“中国思想与西方思想不同的地方,关键在于中国思想很早便特注意‘人’的观念。”

    ④比如,中国最早的经典“六经”

    ,主要讲的是“人道”

    ,而西方希伯来最早的经典《旧约》、印度最早的经典《吠陀》和《梵书》则主要讲的是“神道”。又如,中国古代经典中“天”的观念,虽也有人格神的含义,但总是连同天象天时一起讲,治“历”明“时”

    ,主要是为了“人事”。再如,西方人关于神、自然和人

    ①《人文精神之重建》,第590页。

    ②《中国人文精神之发展》,第24页。

    ③《中国人文精神之发展》,第26页。

    ④《中国人文与当今世界》下册,第52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