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九种教育方法 >

第35章

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九种教育方法-第35章

小说: 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九种教育方法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突然发生变化。在这种表象的迷惑下,有的父母就贸然断定了孩子的“素质”,说出“我的孩子在这方面不会有出息”的话来。
    对此,铃木很是担忧,在他看来,心灵、感觉和性格都是能力。这些能力是可以用一种教育方法去培养的。为了让人们明白这个道理,铃木几乎花了毕生的精力去探讨它,并且用音乐教育的实践向社会表明:“任何一个孩子都有通过音乐达到高水平演奏能力的可能。奇书com”因此,他希望人们不要脱离本质东西,而只忙于探索那些根本不存在的所谓“特定素质”。
    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一点,在《早期教育和能力培养》一书中有这样一节内容:
    从遗传的角度来说,遗传学家肯定会说:“莫扎特是接受了优良遗传因子的人。”但是,正因为遗传因子的优良,我才断言说:“莫扎特可以变成一个十足的音盲。”而保证他成为好苗子的人们将会怎么说呢?
    下保证的人是在得知莫扎特在音乐上取得了辉煌成就之后才下保证的,并不是在出生时就知道了遗传因子的优劣而下保证的。当看到结果后才判断“这是个好苗子”,如果这样做遗传保证的话,恐怕谁都会做吧。
    如果你担保莫扎特是个好苗子的话,那么我相信,是可以把莫扎特变成一个十足的音盲的。好苗子应是适合环境的灵敏度和速度都出色的人。正因如此,才能把莫扎特变成一个十足的音盲,我是这样认为的。
    无论怎么想要把他变成音盲,如果苗子不好,便不能迅速而敏感地适应环境。因此,要想按照预想的那样,将其变成世界一流的音盲,也要花相当大的气力。但是,由于莫扎特是个好苗子,我坚信要使他变成世界第一流的音盲,通过教育是能够办到的。
    也就是说,当莫扎特还是个婴儿时,每天当他哭泣时,就让他听跑调很厉害的唱片,如此教育的话,那么到五六岁时,就会将他培养成一个唱歌跑调很厉害的孩子了。由于遗传赐予不能迅速适应环境的先天条件,所以会产生出惊人的音盲状态。
    人们早就谈论素质的高低,但却不是通过对出生不久的幼儿进行测试而得出有没有素质的结论,而是等孩子长到四五岁甚至更大一些时,待看到他们身上具备的能力后,才能定其素质的高低。
    因而,当开始被称作神童的孩子长大后变成一个“平常人”时,人们就会说“他的素质本来就一般”。相反,当小时候不大起眼的孩子,日后发挥出很出色的能力时,人们则又会说“天才有各种类型,那个孩子是属于大器晚成型的天才”。
    这也就是说,就人的才能而言,人们往往只看成长的结果,将其与遗传联系起来,并据此判定先天的优劣。
    铃木认为,先天也好,遗传也好,说到底,这应该只指身体的生理条件而言。这方面的高低优劣,确实是人一出生就存在的,而文化方面能力的高低却是无法了解的。
    因为婴儿时文化方面的能力,父母既无法用语言去教,孩子也不能有意识地去学,同时,从孩子出生开始到两三岁这段极短时间里,能力培养的核心是要为其创造适应环境的条件,以便早期感知所处环境的一切。
    这就是铃木所说的能力培养法则,它对所有的孩子都适用。总之,莫扎特也好,贝多芬也好,巴赫也好,不论是谁都可以变成音盲。只要明白这一点,就可以断言,音乐素质不是天生的,也没有天生的天才。另外从反面也可以证明这一点,我们把几个无可救药的音盲家长所生的婴儿培养成了具有卓越音乐才能的人才。

第七部分 铃木镇一:才能教育法
能力是生命机能的别称
    什么是才能教育法?要弄清楚这一概念,首先要知道什么是能力。在《早期教育与能力培养》一书中,铃木先生表达了一个坚定不移的信念:能力是生命机能的别称。也就是说,人的生命力适应环境条件会发挥出强大的力量,这种力量通过训练会产生能力。谁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否则就不能在社会上生存。从这点来看,能力得不到培养的原因有两条:存在着抑制旺盛生命力的环境条件;没有促进旺盛生命力得以训练和提高的环境。
    人的生命力即人的生命活动,只不过是一种单纯的本能的冲动,它只有通过锻炼,本来面貌才能得以体现,能力才会产生。
    许多人都认为,婴儿比其他刚出生的小动物显得软弱。婴儿一个人不能站立,也不能自己去吃奶。育儿时,需要更多的照料,因而有人得出了人的生命力软弱的结论,铃木认为,这是完全错误的,处于软弱状态的婴儿,反而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
    当妈妈一时忘记喂奶,婴儿就急得哭叫着要奶吃。仅就这一点可知,婴儿是想以旺盛的生命力活在这个世界上的。婴儿越是幼小,其生命力就越强。
    随着孩子不断长大,直接的生命力相应地就发挥不出来了,而只能靠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求得生存。与此同时,应该被开发出来的能力也不断受到社会环境的种种限制。因此,铃木认为,幼年时期的旺盛生命力决不能抑制,要通过锻炼不断提高能力,这一点显得越来越重要。但不能简单地说因身体虚弱而严格锻炼,若是这样,生命力就会受到抑制,只能产生“健壮”的机体。
    在铃木所教育的学生中,有一个双目失明的男孩子,父母希望通过音乐给这孩子带来一点光明。
    当时,铃木想尽量满足他的要求,但不知怎么指导才好,所以没有立即表示同意。到了晚上,铃木突然觉得有了头绪:“对呀!不妨先使自己处于盲人一样的状态。”想到这里,他不由得从久坐的椅子上站起来,关上了电灯。
    顿时,屋里一片漆黑,伸手不见五指。在这黑暗中,孩子应以什么作为行动目标呢?怎样才能给他提供行动的线索呢?铃木边想边摸索着从箱子里取出小提琴和弓,轻轻地试拉起来。
    在拉琴过程中,他并不感到有什么不自由,在黑暗中,弓和弦及间隔位置都清楚“可见”。
    于是铃木确信,不用眼睛,只要把小提琴和身体融为一体,黑暗中的弓柄就会“看得见”,这就是孩子学会拉小提琴的重要条件。
    训练拉小提琴的计划开始了。孩子用手拿起弓柄,用弓顶住手指,使弓上下左右移动……仅“掌握”弓的训练就进行了好几十次。他在这十分艰苦的磨炼中,增强了对弓的感觉,终于“看见”了弓和弓柄。
    在此基础上,孩子开始学拉小提琴,一年之后,经过令人十分感动的努力,这个孩子与普通孩子一样,能拉各种各样的曲子了。
    因此,铃木得出这样的结论:正确观察或判断事物的能力,不是眼力,而是作为开发整个身体能力的内心感觉。眼力只不过是培养人的内心感觉的一部分而已。
    只要有生命,谁都有开发正确判断事物的能力,即使身体及其他感觉器官有缺陷。但在孩子生命中还蕴藏着不断弥补其缺陷的各种能力的可能性,其可能性引发不出来,应该归咎于教育工作者的无能。

第七部分 铃木镇一:才能教育法
才能的作用
    铃木的才能教育运动始于1945年,开始是想在音乐方面证明“能力不是天生的”这一观点。铃木认为要教育孩子在音乐方面达到某种高深而优秀的程度,就要使孩子的大脑充分活跃起来,由此而获得的优秀能力,必定在其他方面也会反映出来。
    每年各种才能教育训练的毕业生共有1300名左右。其中,在小学生里演奏高等科所学曲目,即巴赫的小提琴协奏曲和意大利协奏曲钢琴的学生约500名。
    经过对这些在音乐上取得成就的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成绩进行调查发现,这些孩子的成绩同样相当不错,他们几乎都是班里的班长或成绩优秀的学生。也就是说,掌握了音乐技能的小学生们,在学业上也会发挥出出色的能力。
    另外,一项对幼儿园的才能教育训练班毕业幼儿6岁进行的智力测验来看,结果令人吃惊的是,他们平均的IQ智商数都是在160左右,而适龄智商应该是100。因此,铃木认为,能力和智商二者之间存在某种相关性。他说:“能力就是本身所具备的才能,不论通过什么方法获得的,只要是实际的能力,不管做什么它都会作为生命的机能在起作用。”
    当对孩子问:“知道吗?”便回答“知道。”当问:“会吗?”的时候,则便回答:“不会。”像这种情况都不是能力,知道什么叫亲切,但是不能做到亲切待人时,也不能说是具备了这种能力。
    即使有很多知识,但是没有灵活运用的实践能力。这只是徒有虚名,而没有能力。在现行的教育制度下,要单看孩子在学校的成绩,是不能判断“是否有能力”的。在这一点上,具有演奏小提琴和钢琴方面实际能力的孩子,学校的成绩确实可以说反映了“真正的能力”。
    因此,铃木指出,那种既从事音乐工作,却又说“并不特别想当音乐家”,只要拉得差不多就可以的想法是错误的。既然要从事音乐工作,如果不通过有效的方法愉快地培养出色的能力,那么音乐教育对智能也起不了多大影响。不论是谁,只要肯努力,已培养的能力都能够在其他领域发挥出来。

第七部分 铃木镇一:才能教育法
我的孩子能成才吗?
    在父母们中间,提倡培养孩子能力的人在逐渐增加。这确实是令人高兴的事。但是在培养能力方面也夹杂着一些十分错误的观点,其中有的观点竟令人大吃一惊。
    有一天,一名学生的母亲访问铃木。那个学生热衷于练习,他的音乐技术和感觉都掌握得很好。
    “老师,我家的孩子能成才吗?”铃木听他母亲这么一问,便笑着回答:“不,成不了才!”
    他母亲听到这突如其来的回答,竟呆然若失,但经过铃木先生详细解释才明白过来了。
    “能成才吗?”这话里边包含着如果成不了才就算白费劲了的意思。这种观点在现在的许多父母头脑里已形成了一种思潮。如果抱着成才就让他试试看的打算是不可能正确培养孩子能力的。
    比这更令人担心的是,父母与孩子不能心连心地相处在一起。父母期望孩子成名成家和出人头地的心理,从坏处讲隐藏着“我家的孩子能顶用吗?”“有指望吗?”的意思。这种自私贪婪的心理是肯定会影响到孩子的。
    铃木对有这种心理的母亲说:
    “你的孩子不是要变成了不起的人物,而是应该成为高尚的人、心灵美的人。作为父母应在这方面多关心孩子就行了,若这样精心培养,就会使孩子前途无量。不然,就会使孩子误入歧途。”所以说,一心一意培养孩子的能力,正是父母和老师实施才能教育的基本态度。期望急功近利的教育绝不是才能教育。我们丝毫不应该有通过培养使孩子成名成家的那种思想。
    因此,当提到才能教育时,并不是打算把孩子送进英才教育机构。英才教育机构只不过是使跟不上学习的孩子纷纷掉队,只选出易教的孩子加以训练。英才教育的想法是“只培养特定的孩子”,而不是“让所有孩子都得到培养”。作为家长应尽量避免把孩子送到英才教育机构中去培养。

第七部分 铃木镇一:才能教育法
家庭是培养孩子能力的重要条件
    孩子从出生那天起,在生命的作用下,将会不断提高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任何孩子的培养都离不开父母,零岁婴儿的教育自然是从父母创造出的环境中开始的。
    培养孩子的能力是地球上所有父母义不容辞的重大责任。父母所创造的环境——家庭,是培养孩子能力的最重要条件。除此之外,没有比家庭再好的条件了。
    孩子的身体在生命的作用下迅速发育。同样,孩子的所有能力也是在生命的作用下,在家庭成员的相互接触中不断提高的。
    婴儿在与家庭成员的日常接触中不断理解人的心情、增强感觉和掌握习性。他分不清善恶美丑,他只有通过家庭日常活动,才能使自己的分辨能力不断提高。
    为了尽量把孩子培养成为心地善良、感觉敏锐和能力强的人,家庭日常生活应该是欢乐的、充满爱心的,这是首要的条件。创造夫妻之间互相尊重、互相帮助的良好家庭环境乃是实施幼儿教育的出发点。
    铃木认为,孩子的能力是“天生的”或“固有素质”的说法都是毫无道理的。对此,大脑心理学这一新的学说也做了说明,认为刚出生的婴儿脑子里好像一张白纸一样,空空的,但在以后每天生活的刺激下,脑细胞逐渐联结起来,便形成了能力。
    所有孩子的能力都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