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04陈赓 >

第37章

04陈赓-第37章

小说: 04陈赓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黄维的坦克猛然煞住,坦克抛锚了。黄维跳出坦克向西落荒而逃。

当天二十四时,黄维及其副司令官均被我活捉。

在黄维等乘坦克突围时,根本没通知十八军军长杨伯涛。杨闻讯大惊,急忙和师长冲杀,试图混在督战队中冲出包围圈,但已晚了。杨伯涛举目四顾,都是解放军,他绝望地向一条小河走去,一走走到河心,走到彼岸。他伸手摸枪,枪也不在了。他只有徒手就擒。解放军将他带走了。

至此,黄维兵团全部被歼。

双堆集。灯火辉煌。

解放军战士们押解着成群结队的俘虏,抬着各式各样的胜利品,拉着笨重的大炮。双堆集和东西马庄,成了胜利品展览场:几十门大炮,几百辆美造汽车和坦克装甲车。战士们欢呼着清扫战场。

胜利的喜悦是空前的!

附近的村民们、民兵们也赶来了。人们欢呼着,笑着,闹着,胜利了,经过二十几天的殊死搏斗,终于大获全胜了!

第二天拂晓,陈赓带领参谋、警卫人员,乘坐刚缴获的美造吉普车,来到战场,看着满地的敌人尸体,看着欢欣鼓舞的战士们,欣慰地露出了笑脸。

几十天的疲劳不觉烟消云散。

在淮海战场上,陈赓一直领导部队自觉地挑重担,他常对四纵各旅长讲:“我们应当自觉地多担当重任,啃骨头的仗要自己承担,吃肉的仗叫别人打。”的确,陈赓领导的四纵和九纵担当起了啃骨头的任务。正是有了这种啃硬骨头的精神,所以才能胜利完成歼灭黄维集团的攻坚任务。

陈赓四纵得到了刘、邓的高度赞扬。

南京。总统府。

黄维兵团在双堆集被全歼的消息传到了南京,举座皆惊。蒋介石用手哆嗦地翻看着前线战报。屋里顾祝同、何应钦禁若寒蝉,大气都不敢出一声。

突然,蒋介石脸色铁青,破口大骂:“陈赓!又是你陈赓!我没有这个学生,我没有这种不肖之徒!黄埔叛逆!”

黄维的问题,几乎熬干了他的心血,可是想尽办法也未能挽救败局,真没想到败得这样惨!他的十二兵团全军覆没!黄维被俘!

这时胡琏进来,狼狈不堪。他是那天同黄维一起坐战车逃跑的,可黄维被俘,他有幸逃脱。全军覆没,只身逃回,他羞愧万状,见到蒋介石,他头都不敢抬起来。

蒋介石未等他解释,劈头就问:“为什么不听我的命令,在飞机掩护下白天突围?”

胡琏:“尖谷堆丢失,共军控制了制高点。”

蒋介石:“为什么不把尖谷堆夺下来?十八军是我的主力胡琏:”十二兵团已困守二十多天,饥寒交迫,四次争夺尖谷堆,他们已没有力量夺回阵地……“顿了一下,他抬起头,望着蒋介石,说:”学生有责,请校长责备。“

蒋介石一听,转过脸来说:“你就任十二兵团司令官,组建新的兵团,到国防部去商讨细则。”

胡琏点头应许,退下。

蒋介石余怒未歇,口中仍在骂着:“陈赓,黄埔叛逆!”

前总指挥部。

刘伯承正召集他的将领们紧张而又信心百倍地讨论着下一步的战斗。粟裕、陈赓、陈锡联、周希汉、王近山等一一落坐。

刘伯承:“该吃的,我们都吃掉了。人家说共产党打仗是半夜吃桃子,专拣软的捏。这回我们就专门挑硬核桃。黄伯韬、黄维、胡琏、邱清泉,个个都是硬核桃,国民党的强将。淮海战场上,国民党是动了真格的……”说着,刘伯承望着陈虚,说:“陈赓,你和杜聿明是同学,你说,杜聿明是啥子套路?”

陈赓:“依我看,杜聿明是想与黄维会师。现在黄维兵团已被歼灭,杜聿明自身难保了。在此种情况下,我们完全可以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一举全歼被包围之敌。”

刘伯承:“我们先向中央发报报告战绩,听候中央指示。”

此时,在华东、中原战场上,蒋介石的黄伯韬兵团、黄维兵团已被全歼,杜聿明集团又被我人民解放军重重包围,孤立无援,已成了瓮中之鳖。在华北战场上,平津战役已经开始,从全国战局出发,中央军委对淮海前线总委作出如下指示:“从即日起,两个星期内对包围的杜聿明匪部不作最后歼灭之部署,以便蒋介石在华北战场不能立即下决心海运平津之敌南逃。”

与此同时,毛泽东给淮海前线司令部写了一篇《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

淮海前线总前委,当即把毛泽东的这篇《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通过解放军前沿阵地向被围的杜聿明所部官兵广播。同时在各个阵地前沿普遍开展火线劝降工作。在强大的政治攻势下,不愿为蒋介石卖命的蒋军下级军官和广大士兵,开始成排成班,后来发展到整连、整营的官兵,纷纷放下武器向解放军投诚。

寒风呼啸,大雪纷飞。

杜聿明的士兵在交通沟里、地堡里、露天掩体里,冻得浑身哆嗦。一片充满绝望情绪的凄惨景象。

1 月6 日,华野对杜聿明集团发起总攻。杜聿明企图突围未成。经过四天激战,杜聿明集团被全歼。

情急中杜聿明带着副官、卫士十三人,先向西走出村庄,再转向东北,钻进壕沟里隐蔽起来。副官给他剃去小胡子,换上普通士兵的的服装。解放军大队过去后,他们继续向东北走了二十多里。天亮时,被一个老乡发现,老乡连忙将见到的情形向华野部队报告。华野立即派出人员俘虏了他们。

杜聿明一行被带到俘虏营,杜自称是“军需处长”,其副官假称是“随军记者”。

接着解放军与俘虏开始了一场有趣的谈话。

“你是哪个单位的,担任什么职务,叫什么名字?”

“我是十三兵团的,任军需处长,名叫高文明。”

“高文明?这个名字倒不错!十三兵团有几大处,请你把各处长的名字写下来!”

杜聿明一急了,发抖的手,只写了几个字就写不下去了。

“可否让我休息一下再谈?”

“也好,只要坦白交待,我们会宽大处理!只是战犯杜聿明除外!”

可到黄昏,杜聿明趁着看守他的哨兵离开之机,用一块砖头砸破自己的额头,弄得满脸是血,躺在地上装死,企图蒙混过关。

解放军某部政治部主任闻此,立即将他送到卫生处去,一面叫人把那个“随军记者”带来,厉声责问:“高文明究竟是什么人?你自己又是什么人?

老实交待?“

在严词责问下,这位“记者”吓瘫了,连声说:“他是杜……杜长官!

小的是他的随从副官,请求长官饶命!“

国民党中央委员徐州剿总副司令杜聿明,他的“军需处长”的西洋镜被揭穿了。

南京。蒋介石官邸会议室。

蒋介石气得浑身发抖。完了,他的将领,杜聿明被俘,黄维被俘,黄伯韬被打死,邱清泉被打死……完了,他的将和兵都完了。蒋介石一声长叹。

杜聿明全军覆没。南京震惊。

蒋介石的心一阵紧缩,泪水充盈了眼眶。

顾祝同走上来扶住他,轻声说:“用‘和谈’拖住共产党,容我们缓过气来,立即着手在江南编练新的兵团……”

蒋介石在顾祝同的搀扶下,走出官邸会议室。

淮海战役的胜利,预示着蒋家王朝的末日将要来临了。

第十一章 越天堑过长江金陵梦归去1948年12月底。南京总统府。

这天天气好像格外的寒冷,天阴沉沉的,北风呼啸,给南京增添了悲凉的色彩。

森严的总统府一改往日喧嚣的气氛,一片寂静。豪华的总统官邸,空荡荡的,毫无生气。蒋介石独自坐在客厅里,眉头紧锁。只见他微合着双眼,面部肌肉松驰,一副老态,正苦苦地思索着什么。

这些日子,是蒋介石最焦头烂额、心烦意乱的日子。前线,战败的消息一个一个接踵不断,他的将领被俘的被俘,战死的战死,投诚的投诚。完了,难道他的末日真的就要来临了么?

他怎么也想不通的是:全副美械装备的强大的国军怎么就打不赢小米加步枪的共军?短短的几个月,共产党就连续发动三大战役,他的军队望风而逃,节节败退。如今,长江北岸半壁江山已丧失殆尽。

最令蒋介石恼火的是:就在他最困难、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国民党内部党派纷争,派系林立。桂系如果全力支援徐蚌战役,倒还存在一线希望。可是,这个可恨的白健生偏偏在关键时刻不给他支持。更可恨的是,徐蚌战役战败后,白崇禧竟给他拍来一份“亥敬”电,电文称:默察近日民心离散,士气消沉,遂使军事失利……倘无喘息整补之机会,则无论如何牺牲,亦无救于各个之崩溃。言念及此,忧心如焚!崇禧辱承知遇,垂二十余年,当兹危急存亡之秋,不能再有片刻犹豫之时。倘知而不言,或言而不尽,对国家不忠,对民族不孝。故敢不避斧钱,披肝沥胆,上渎钧听,并贡刍荛:一、相机将真正谋和诚意转知美国,请英、美、苏出面调处,共同斡旋和平;二、由民意机关向双方呼吁和平,恢复和谈……

接着湖北省参议会,河南省参议会,以及湖南省主席程潜相继来电促蒋介石引退,以扫清和平谈判的道路。

眼看国民党蒋介石己成了扶不起来的阿斗,一天比一天腐败,蒋介石的后盾美国也不得不出面劝说蒋介石引退,转而支持李宗仁了。蒋介石的老朋友司徒雷登亲自登门拜访,劝说蒋介石暂时引退,以为和谈扫清道路。

想起这些,蒋介石不禁怒从心起,悲从中来,看来只有引退这条路了。

他不甘心失败,要以长江为防线,与共产党划江而治,实行南北朝。可是,重振旗鼓,他需要时间,只有和谈才能争取时间。他想通了,与其在位受内外攻击,不如下野把这一副乱摊子交给李宗仁,自己则在幕后操纵,一等时机成熟,他便卷土重来。12月31日晚。南京黄埔路总统官邸。

今年的元旦除夕远没有往年的热闹气氛。

蒋介石今天要在这里设宴招待党政军要员,副总统李宗仁、行政院院长孙科、立法院院长、监察院院长等人一一落座。

蒋介石面带笑容,缓步走进餐厅。每个参加宴会的人脸上都布满了阴云。

他们心里清楚,这恐怕是最后的晚餐了,党国形势不容乐观啊!

宴会开始,首先由张群念蒋介石的新年文告。

全国同胞:今天是中华民国三十八年开国纪念及宪政政府成立一周年纪念,我深觉建国事业陷于迟滞,三民主义未能实现,实在是感愧万分……

只要共党一有和平的诚意,能作确切的表示,政府必开诚相见,愿与商讨停止战争,恢复和平的具体方法。……只要和议无害于国家的独立完整,而有助于人民的休养生息;只要神圣的宪法不由我而违反,民主宪政不因此而破坏……则我个人更无复他求。中正毕生革命,只知为国效忠,为民服务,实行三民主义,从而履行一革命者之神圣任务。只要和平果能实现,则个人的进退出处,绝不萦怀,而一惟国民的公意是从。……

张群念完,立即引起一场争论。有人认为蒋总统下野是民智之举,有人坚决反对。

蒋介石看着李宗仁,笑着问道:“德邻兄有何意见?”

李宗仁答:“我与总统并无不同意见。”

双方争论不休,蒋介石见状,不禁怒火冲天。他大声说:“我不要离开,只是你们党员要我辞退;我之下野,不是因为共产党,而是因为本党中的某一派系。”

说完,蒋介石愤怒地离开宴会厅,最后的晚餐不欢而散。

1 月19日,蒋介石在一群军政要员簇拥下晋谒中山陵。路上,蒋介石说:“我暂且离开这里一段时间,诸事大家好自为之,最重要的是不要灰心丧气,哀莫大于心死。今天虽然军事失利,但并不可怕,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大家发奋图强,就大有可为。我们还有长江防线,有长江以南广阔地区,有大西南。所有这一切较之黄埔革命时期好得多,比抗战时期好得多。希望大家自尊自爱,发扬黄埔精神,精诚团结,一定可以转败为胜。”

1 月21日,蒋介石宣布下野。第二天,蒋介石携妻带子回到溪口老家。

这已经是蒋介石第三次下野了。

第一次下野是由于“四一二”事变,蒋介石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引起国民党内部的分裂,被迫下野。

第二次下野是由于一心打内战,制定了所谓“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使东北大好河山毫无抵抗地陷入日寇的魔爪,蒋介石再次被赶下台。

蒋介石一生最为执着的就是对权力的追逐。前二次下野,他以退为进,以屈求伸,击败对手,重掌权力。这第三次下野,他还能重返政坛吗?对此,他仍然深信不疑。他不相信共产党真的能逾越长江天险,他要以和谈来争取时间,重振旗鼓。他退居溪口,遥控南京,期待着有一天卷土重来。

西柏坡。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