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明虎臣 >

第189章

大明虎臣-第189章

小说: 大明虎臣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旗丁几乎都在这里,谁有精力去管那些牧民,这些不守规矩的牧民只是私下偷偷跑过来,哪里看得住,这件事还要大汗来做主。。。。。。”
    明显是有人出来帮腔,帮腔的自然不是外人,正是掌管翁牛特右翼旗的多罗郡王孙杜棱,而孙杜棱就是栋岱青的兄长,他不帮自己的兄弟帮谁?
    “私下跑来!私下跑来的牧民会整车整车的和明人进行交易,会有那样的交易规模?你们阿鲁蒙古距离围场最近,这明显是。。。。。。”
    “谁看到我的旗丁来和明人交易了。。。谁知道那些牧民是属于哪个部落。。。这是血口喷人。。。。。。”
    这个指责无论是真是假,但牵扯到了很多部落,那些阿鲁蒙古部落的首领们全不干了,他们迅速加入战团,其他自认吃了亏的部落首领自然不甘落后,你一言我一语的可着嗓子吵开了,蒙古人豪爽,豪爽的人嗓门一般都很大,这许许多多的大嗓门就差把大帐掀起来了。
    这些感觉不公平的部落首领却没法攻击喀喇沁部首领固鲁思奇,因为固鲁思奇留下一些旗丁追随大部队,他躲了起来。而阿鲁蒙古成为了替罪羊,这个替罪羊无论真假都要反抗,反抗的结果就是吵,吵得不可开交。
    开战已经不现实了,以现在的情况,满珠习礼和吴克善的想法只能胎死腹中了。这种情况让作为大汗的巴达礼也很作难,周虎臣的眼药下的太厉害了,他现在哪有心思和精力和明军交战,就是交战恐怕也会让蒙古骑兵形同散沙,取胜的机会微乎其微。现在,巴达礼需要解决内部的这些纷争。
    利益的纷争让蒙古头人们还在吵吵,而周虎臣此时已经看到了沈阳的影子。
    这时候,锦州的消息传了过来。
    几曰前,锦州附近的松山、塔山、杏山三城已经被吴云端轻松拿下,而此时的吴云端正包围并准备炮轰锦州。
    “建奴在锦州有多少兵力?”周虎臣心情很不错,锦州拿下就全盘皆活,所以他赶紧询问锦州情况。
    “启禀大帅,估计应该有三万左右,但真正的建奴八旗军很少,好像都是一些百姓壮丁。据说。。。这些壮丁的家眷被带到了沈阳,一旦锦州不守,建奴就要杀光那些壮丁的家眷。吴将军在犹豫,大帅您看怎么办?”
    前来和周虎臣联系的是吴云端手下一名姓牛的千户,这名千户还曾经是周虎臣的亲兵,所以这名姓牛的千户和周虎臣毫不见外,把他知道的所有情况详细说了出来。
    “穷途末路!鼠辈之举啊!”周虎臣晃着头开始叹息,清军的兵力看来龟缩在了沈阳。
    牛千户没有回应,这样的事情他做不了主,只能等待周虎臣的决定。
    “锦州城坚垒厚,易守难攻,建奴昔年不是用的围城打援的消耗战吗?快马回去告诉吴将军,我们也用这一招,给我把锦州围成铁桶,然后,兵出沈阳。”
    三万左右的壮丁恐怕有十余万的家眷,周虎臣怎么会眼看着让建奴屠杀这些无辜的百姓,而这些人估计绝大多数都是汉人百姓,这些人将来可是统治辽东的基础,周虎臣没有第二选择。所谓锦州城坚垒厚,易守难攻,围城打援只是无奈的借口罢了,建奴哪里有援兵?周虎臣需要的是这些百姓尽可能的活下来将来给大明出力,因为建州统治者已经失去了民心,也失去了蒙古的支持,他们的丧钟已然敲响。
    。(未完待续。)


第340章 我们在路上
    医巫闾山是东北第一名山,古称于微闾、无虑山,意为翠绿的山。按:《周礼。职方》称:“东北曰幽州,其山镇曰医无闾。”得名甚
    早,已不可考。应与古华夏民族的“医、巫文化崇拜有关”,医巫闾山历史悠久,由华夏几千年的文明积淀而成。相传舜时把全国分为十二州,每州各封一座山作为一州之镇,闾山被封为北方幽州的镇山,周时封闾山为五岳五镇之一。
    沿着苍翠的医巫闾山南下二百里就是锦州,这一路都是跌宕起伏的黄色丘陵,而不断出现的黄土坡和东侧碧绿的山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谓大相径庭和相映成趣。
    “大帅,末将还以为要向北绕过这座山去包围沈阳,现在却要下锦州,这跑了多少冤枉路啊?”
    行军枯燥,在枯燥中莫显成终于不在忍了,这周虎臣太能跑了,带着十余万军队到处乱跑,现在需要的是去与建奴作战,可周虎臣一个部落一个部落的好像在串门。人吃马嚼的消耗不说,道路极其难行,这不活受罪吗?
    “成叔急什么?建奴的兵力分散,让他们聚聚也好,反正是必胜之战,省的将来还要到处剿灭。成叔以为我愿意这样到处跑啊,不让蒙古人见识一下我们的军威他们心服吗?他们会老老实实的牧羊吗?兵锋强盛才会让蒙古人畏惧,这样他们才会乖乖的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敢妄动,才不会抱有其它幻想,这叫铺路,为将来铺路!草原太广袤了,将来。。。我回了关内这些蒙古人才会继续乖下去。朝廷。。。以后不会再让我出关的。。。该做的我一定要提前做。。。”
    周虎臣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现在的举动应该是在巡视,在用武力威慑那些蒙古人,而建奴和以后战斗他真的没有看在眼里。
    “建奴败势已成,只是后的作战将更加艰难啊!”
    莫显成的心态和周虎臣一样,建奴其实已经败了,关键是最后的收官战能做到什么样,建州卫的老领地都是苦寒之地,而且越往北愈是寒冷,最重要的是,那里到处是山和莽莽的森林。建奴逃到山中将成为大麻烦,这也是前朝和大明的难题,周虎臣估计也很难克服,因为在这样的地方长期驻军根本不现实。
    “我有办法,但我。。。没有多少时间,所以这也是我跑出关外带领几十万大军的原因,有些事必须做,就是被人攻讦和唾骂也必须做。后人。。。会理解我,现在。。。我们已经在路上。。。。。。”
    周虎臣已经成熟在胸,这个计划他不介意现在就给莫显成和一众嫡系手下透露出来,因为那个雄伟的计划需要他们鼎力配合。
    “那就好,大帅若是让我留在这里,我就留下。。。做一个决定无数人生死的封疆大吏其实也不错!”莫显成隐隐猜到了周虎臣的计划,而他并不畏惧留在这苦寒之地。
    “。。。看看再说,我们不但要一直往北,还要占据那里的地盘,稳固的占据,有时候杀人能解决很多东西,有时候不能,而朝中必定有很多反对的声音,会说。。。我们残暴,不吝惜百姓。所以,这件事还需要详细斟酌一下。。。。。。”
    计划已经被周虎臣透露出来,而这个计划应该非常庞大繁复,莫显成想了想感叹道:“你成叔命苦啊!我就留下吧!除了我还有小华,小华是你看着长大的,以后还有我的孙子,这样也会放心。。。。。。”
    莫显成的儿子大名莫彦华,字羡天,现在是游击将军,已经在军中历练了很久,小家伙很有灵姓,一直表现的不错,将来完全可以独当一面。莫彦华现在在京师,而莫显成显然已经做好了心里准备,他准备世世代代给大明镇番北方大地。
    “成叔我自然放心,朝廷那里我去应付,让婶娘和小华来吧!”
    周虎臣这算是答应了,其实,周虎臣最初的预想是采用更合理的换防制度,驻守边防的将领几年一换驻军之地,这样可以防止产生强力的藩镇。但莫显成的话让他醒悟过来,一旦自己以后不在了怎么办?那些来换防的将领谁知道会是什么人,朝廷派什么人来无法掌握,他们能胜任吗?
    这是一个无法跨过的时代鸿沟,周虎臣的能力无法做到左右以后的所有事情,北地边防太重要了,而且周虎臣知道那个更靠北的敌人很强大,而且会不断强大和扩张领土。与其把北方大地的治理权利交给那些不靠谱的文官和将领掌握,还不如交给莫显成,起码几代之内莫家会为大明守护好这片领地。
    周虎臣象闲聊一样就把整个北方大地交给了莫显成,而这些土地好像还没有掌控在手,朝廷那里他好像也没有什么顾忌,完全就是我行我素。但周虎臣这种尽在掌握的做派将领们都习惯了,谁也没说什么,因为周虎臣说到就会做到,他可不是空口随便做承诺的人,既然要莫显成留在北方他就会有办法做到。
    已经走了千里,虽然道路仍旧艰辛,但二百里的路程对这支军队来说太轻松了。
    弘光二年的盛夏季节,周虎臣到达锦州。
    锦州是一座大城,远远望去,这座城市仿佛蒙着淡淡的一层迷雾。
    昔年的松锦大战画面仿佛出现在周虎臣面前,明清双方各投入了十几万大军参战,从崇祯十三年到崇祯十五年松山城被清军攻陷,明军主帅洪承畴被俘止,战争共经历了两年之久,最后以明军惨败而告终。大明倾尽国力打造的九边精锐损失殆尽,只剩三万残军跟随吴三桂退守宁远,之后,大明朝在关外的城池悉数陷落,仅剩孤城宁远。松锦大战是明清双方最后的关键战役,以后明朝再也没有能力组织起对清军的有效反击,直到现在周虎臣的横空出世。。。。。。
    “你来我往,何曰是终点?”周虎臣忍不住感叹了一句,这片土地历朝历代经历了太多的战争,也许这一次战斗结束会让这片土地安宁一段时间,但愿历史的车轮会有一个他希望中的走向。
    。(未完待续。)


第341章 浑河祭
    辽河有一支流,这条河古称沈水,又称小辽河、浑河。
    浑河河流蜿蜒八百余里,东侧支流密集,坡陡谷深,水量丰富;西侧支流水相对很少,同时,浑河也是沈阳、抚顺的母亲河。
    浊浪涛涛的浑河边,周虎臣面前摆着一个斑斓古旧的小木桌,桌上放着几只碗,桌上除了碗中的酒水别无他物。
    “永驻于这片土地的英魂,你们看到了吗?听到了吗?我们回来了!”
    周虎臣的声音带着苍凉,他高高擎起一碗酒水泼洒在河中,灰蒙蒙的天也同时落下了雨丝。
    “我们重新踏上了这片土地,也必将收复我华夏故土,重新让华夏的旗帜在这片大地飘扬!”
    一碗酒水再次泼洒在奔流不息的河水之中随波而去,周虎臣昂起了头。
    “残暴的异族终将被我们踩在脚下,文明必将战胜残暴,万千英雄的付出就是为了今天,就是为了百姓以后可以平平安安的,好好的生活在这片土地之上!”
    风起,周虎臣泼洒出桌上最后一碗酒水。
    “致意所有英雄的灵魂,华夏因你们而骄傲!”
    洪亮的声音随风飘荡,飘过长空,飘过河流,也飘过这片土地。
    这是将士们第一次看到了周虎臣留下泪水,谁也想不到,这位将士心目中铁血的无敌大将军竟然有这样的一面。
    旌旗在风中飒飒飘扬,威严而肃穆的军队整整齐齐的排列在周虎臣身后一动不动,一名亲兵呈上一只短火铳。
    “敬礼~”
    震天动地的火铳声轰然而响,这个声音划破长空,盖过了隐隐的雷声,久久回荡在这片土地和天空。。。。。。
    锦州根本不用**心,周虎臣这次是特意带领一部分军队赶到了浑河边,因为他记忆中有浑河之战,有萨尔浒之战,在这片土地上有无数的战斗,多少英烈因保卫这个国家而慷慨捐躯。周虎臣尊重他们,同时,他要让自己的军队明白,保卫国家是你的荣光,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万千的英烈去了,但他们的勇敢会永驻在后人的心中。
    爱国主义教育不可或缺,一支军队的凝聚力不能够总靠统兵大将的个人魅力,时代的潮流终将褪去,以后的世界是一个民族观念的世界,周虎臣在给自己的军队种下那颗种子,他期待这颗种子可以慢慢发芽。。。。。。
    雨雾迷蒙,锦州仍旧处于被围困中,周虎臣的大军开始向沈阳挺进。
    “我记得我们离开南京时四川总兵官秦帅好像病了?”
    军队在细雨中前进,周虎臣开始问起身边的一名书吏,因为这次的浑河之祭让他想起了很多事,也想起了很多人,那位曾率“白杆兵”参加平播、援辽、平奢、勤王、讨逆的女将军好像身体出了问题。
    在周虎臣的记忆中,秦良玉后来累功至大明柱国光禄大夫、太子太保、太子太傅、少保、四川招讨使、中军都督府左都督、镇东将军、四川总兵官、忠贞侯、一品诰命夫人。不过,这个时段的秦良玉好像已经不可能达到这种高度了,但周虎臣仍旧不缺乏对她的敬仰之情。
    “离开南京时,秦帅的确是身体有恙,但据说没有什么大碍。”书吏是周虎臣手下掌管信息的重要人物,这位蒋之严蒋书办可是周虎臣手下的老人,虽然为人有些小聪明,但绝对忠心,做事更是事无巨细,所以一直跟在周虎臣身边,也算是一个嫡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