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明虎臣 >

第146章

大明虎臣-第146章

小说: 大明虎臣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朱大典对清军了解,对曾经的手下吴三桂更了解,所以,在这条不到三十里的阻击阵线上朱大典可谓下足了血本。放眼望去,整条防线不但壕沟林立,鹿角也像不要钱一样布满了整道防线之前。而在这条防线后面,到处是旌旗和一片片的军队阵列。
    明军的反应速度竟如此之快,防御的很到位,兵力明显不弱,看到眼前的情境,大清国平西王吴三桂开始头大。
    这样的防御让骑兵完全失去了作用,唯一的方法只能是用步卒推进,吴三桂不用看也明白,步卒推进的同时还要承受明军炮火的攻击。唯一比较幸运的是,现在是雨天,不用担心弓箭攒射的威胁。
    在俘虏的口中,吴三桂知道防守指挥者是朱大典,朱大典曾经是吴三桂的老上司,他非常清楚,这个老家伙向来就是一个麻烦制造者。。。狠,作战指挥非常的凶狠,有大明文官少有的一股不死不休的狠辣。
    “步军准备!”
    这个防线很难啃,阿济格率领的大军就在身后不远,作为先锋的吴三桂必须进攻,这个防线拿不下来不要紧,吴三桂哪怕损失一些人手也必须做出进攻的样子。
    “都给我把盾牌准备好,一鼓作气给我拿下!”
    吴三桂再次发令,手下的将领随他摸爬滚打多年,这些将领谁都明白。。。吴三桂这是发出了暗语。
    步卒的进攻无外乎是挺着盾牌前进,但吴三桂的兵力有限,现在寄人篱下,士兵对他来说弥足珍贵。这种暗示等同于是让自己手下将领明白,不用急于去进攻,做做样子,要减少自己的伤亡,等待后面的军队上来协助进攻。
    这是绝大多数明军约定成俗的习惯,因为将领的军中都有监军,为了敷衍这些监军,大明军将都有自己的一套暗语。只不过,吴三桂现在的效忠对象变成了清军,但这种生存习惯在某些时候却仍旧有效。
    阵线后方不远,和一般督师坐镇大后方指挥完全不同,朱大典大胆的站在了一个望楼之上,他的手中举着一只千里镜。
    这是这条战线唯一的一只千里镜,周遇吉送给他的。
    朱大典看到了吴三桂军的旗帜,也看到了那熟悉的制式军服,这个无耻的汉歼和他的手下人现在还全部穿着明军的服饰。
    羞耻为何物?
    吴三桂哪里有什么羞耻,为了自己更好的生存下去,他已抛弃一家老小于不顾,父亲吴襄等人已经死在了李自成手中。羞耻值几个钱?吴三桂标榜的为“君父报仇”报到自己国家头上,报到了朝廷头上,报到了自己这个老上司头上。无耻算什么?吴三桂就是;哪怕千夫所指,只为自己而活罢了!
    前来进攻的吴三桂手下士兵行动很慢,只有几千人的样子,队列很稀疏,和朱大典预料的有些出入。但很快,对明军军将比较了解的朱大典明白了吴三桂的策略;老套路,常识姓进攻,然后等待援军,让后面的大部队来做炮灰。
    虽然对三桂很不屑,也恨的咬牙切齿,但朱大典不介意配合一下吴三桂,吴三桂需要时间,自己更需要时间,做戏还可以杀杀敌人的威风,朱大典何乐而不为。
    堑壕上摆着百余门大小不等的各种火炮,这些火炮已经装填完毕。当吴三桂的几千步卒慢慢进入两里的射程,一名军官在得到朱大典的示意后发出了炮击的命令。
    一门门火炮参差不齐的响了起来,吴三桂的士兵很分散,速度更是乏善可陈,实心弹丸在肉眼可见下落在有些分散的人群中。
    伤亡见仁见智,这种弹丸不能说没有杀伤力,虽然吴三桂的士兵散的很开,也肯定有人被击中,起码手持千里镜的朱大典看到了有人被击中了。被实心弹击中的后果很严重,士兵一定会失去战斗能力,但很可惜。。。弹丸的密集程度和射击频率实在是不给力,加上敌军的分散,被击中的敌人寥寥可数。
    吴三桂的士兵速度太慢了,不管是故意还是不故意,这些士兵还不断滑倒在有些泥泞的地面之上,导致了速度极慢。尽管如此,朱大典也不好过,仅仅几次炮击,竟然有火炮悲剧姓的出现了炸膛。
    这样的优势之下等于五五开,伤敌几个,自损几个,让朱大典很是恼怒。(未完待续。)


第269章 习惯使然的溃败
    炮声隆隆,喊杀声回荡,吴三桂在后面亲自擂鼓助威。
    戏演的杀气十足,但吴三桂的士兵好像士气不怎么样,在向前冲了一段后,进入火炮一里半的射距后,士兵们开始回撤。不久之后,吴三桂的士兵跑出了火炮的射程之外,明军阵地的炮声也停了下来。
    朱大典有些火大,短短的几次炮击已经有好几门火炮出现了炸膛,一旦建奴的大部队上来,这些火炮岂不成了废物。
    三步并作两步跑下望楼,朱大典直接跑到前面开始吼叫:“竟如此不堪用,这火炮怎回事?”
    一名身穿盔甲的军官看来是火炮的指挥者,他上前两步施礼后诺诺的答道:“督抚大人。。。我军的火炮向来就这样,尤其是在咱这江南。。。火炮极易生锈。。。未到作战时火器都是存在兵械库之中,这是朝廷法度。。。。。。”
    这已经不仅仅是火炮的质量问题,还加上了一个保养问题,江南地区太潮湿了,火炮生锈很难避免。大明的部队,包括火器部队不是懒,是制度问题,不仅是火炮和火器,就是刀枪等武器都存在同样的问题,没有专门的制度,当战争来临,士兵都是临阵磨枪,这火炮的保养谁做?
    这种状况太要命了!必须改,这种颓废必须改正!
    可惜,现在有些晚了,朱大典突然意识到,这次阻击的难度比他想象中要大的多。朱大典后悔了,他后悔没有让黄得功的军队挺上来,如果黄得功也在的话,这次战斗还有的一拼,现在这些拼凑在一起的军队战斗力实在难以预料,至于胜败已经一目了然。
    半个时辰后,大清国和硕英亲王,靖远大将军阿济格率领大军上来了。
    平西王吴三桂已经等待多时了,阿济格刚到他就次匆匆跑了过来。
    “王爷,明军的火炮太厉害了,现在负责这个防区的是朱大典,昔年末将曾在这个老家伙手下,朱大典一向很难缠!明军的兵力也很雄厚,您看是不是让其他将士配合一下。”
    阿济格面无表情的点点头,这些明军将领对他来说虽然是驱使的存在,但同时还要笼络,尤其是吴三桂这样拥兵几万的将领,除了防范,还要做出姿态。
    “本王知道平西王尽力了,让将士们休整一下,随后本王亲自指挥,让儿郎们一簇而下。”
    阿济格是一个彪悍的人,这个彪悍不仅是表现在作战方面,还表现在经验上。虽然看着人多,但阿济格知道眼前这些军队的真正实力,左梦庚已经给他做了最真实的回禀,这附近的军队唯一有作战力的只有黄得功。其实黄得功也不足虑,更强大的敌人还在河南,在那里傻傻的等着他,阿济格需要的是在这里经过,当然,在经过的时候他也不介意击溃这些无能的明军。
    多铎的能力阿济格很清楚,他的能力并不弱于自己,能够把自己的这位兄弟干掉的周遇吉不简单。阿济格自认不怕谁,在野战中建州勇士怕过谁?周遇吉也就是相对比普通明军较强,火器众多,兵力雄厚,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而已。战胜周遇吉不是问题,但这个地点不对,阿济格希望将来能和周遇吉来一次野战。
    阿济格从未和周遇吉有过正面作战,周遇吉最近的名声太响亮了,俨然成为了明军的战神。基于现在的不利局面,对于阿济格来说,这个战无不胜的周遇吉必须暂时避过为好,阿济格需要的是用最快的速度回到北方,北方大地才是他的天下。北方不容有失,阿济格希望和周遇吉一较长短还是等待来曰。同时,斥候也传来一个对阿济格不好的消息,在身后还有一支庞大军队在随后追赶,现在北归才是最明智之选。
    时间已经成为了拦路虎,但眼前的拦路虎必须首先解决。
    半个时辰,清军开始行动了。依旧是老规矩,以左梦庚等新附汉军来打头阵,吴三桂与尚可喜的军队随后跟上,最有作战力的八旗将士压后。
    阿济格需要的是一簇而下,这次的攻击等于是要全力出击。
    随着阿济格一声令下,号角声响起,一队队的新附汉军步卒开始挺进。这种攻防作战需要的是梯队式攻击,最前面的炮灰是在陕西、山西与河南等地收服的杂牌军队,是最便宜的炮灰,在这些炮灰后面是十余万左梦庚的杂牌军。
    攻坚向来都是人海战术,消耗掉这些新附军没有关系,阿济格将不顾代价的完成这次突围,只要手中的八旗主力不伤筋动骨,阿济格就仍旧有机会,大清国仍旧可以守住北方大地。这些新附汉军没有了可以重新在北方招丁,北方有的是壮丁可以补充,说白了,军队贵精不贵多,这些摇旗呐喊的军队随时可以拉起几万,甚至几十万,给大清卖命的人很多,多铎根本不担心自己没有士兵可用。
    雨中的炮声很沉闷,这些新附汉军的队伍很密集,弹丸落入人群。。。。。。
    左梦庚的步卒开始跟上,明军的火炮果然不少,炮声不断在响起,可惜,这些火炮的射击频率太慢了,面汹涌的人海战术也只是起到威慑作用罢了。
    这是冷兵器的时代,常规的火炮在攻城战的作用不错,但在野外的作用很有限。
    想要击溃敌人就需要靠近,清军的先锋已经靠近了鹿角区,转眼之间,近距离的清军让火炮的作用等于已经丧失。
    摄人心魄的鼓声中,如林的鹿角对步卒没有任何作用,直接拆掉很简单,雨让清军的这次战斗充满了运气,因为明军无法使用弓箭攒射,更无法使用火铳,这些清军步卒可以任意破坏鹿角的防御。
    炮声依旧,鹿角在人海面前仿佛就是破败的纸片,一刻钟时间,清军出现在了堑壕之前。
    如林的长枪就竖立在堑壕后面,枪刃在雨中没有什么寒光可闪,但这种长枪壁垒需要用人命去填,谁都明白这个道理,最前面这些新附汉军犹豫了。
    清军从来不缺乏督战队,这是传统,尤其是最近大量的接收新附军之后,这个传统被执行的更加严格。
    看到前面的新附军畏缩不前,后面清军的督战队举刀就开始吼叫:“敢畏缩不前者~~立斩!”
    当勇敢和生死联系在一起,从来未曾勇敢的人也会做出正确选择,上前有可能会死,不上前一定会死,这个选择很好做出。为了不立刻就死,为了苟且的活下去,为了给自己残暴的主子卖命,这些曾经的大明军人举着盾牌,挥舞着武器冲向了自己的同胞。
    勇敢要看情况,当被逼迫着勇敢起来,这些曾经的怯懦者成为了勇敢的战士。蒙古人入主中原是这样,现在还是这样,擎天大树总是在内部腐朽才会轰然倒下,历史上,正是这些蛀虫掏空了大明的根基,他们的勇敢造就了华夏几百年的黑暗时代,也造就了后来的无数屈辱。
    壕沟无疑是一种非常好的屏障,尤其是在这个野外,即使敌军靠近了,堑壕后的军队仍旧占据很大的优势。弓箭和火铳不可用,但整排的长矛居高临下进行戳刺也让敌人无法逾越。这是绝对优势,可惜,仅仅一个小小的接触,这些新附汉军还没有死多少人,一些明军开始惊慌失措的左盼右顾,敌人的呐喊声和勇敢严重干扰了这些士兵,作战的经验与纪律差距暴露了出来。
    历史上有南兵不堪战的说法,可事实上,无论历史还是大明的曾经辉煌战绩到处都有南方士兵的影子,明朝的立国有多少南方将士成为时代的最强者不用细说,近代的戚继光率领的也是南方士兵,他率领的浙兵是一个不败时代的代名词。
    时过境迁,现在南方士兵不是不堪战,是制度和军中待遇,是没有参加过多少真正的战斗让他们弱了下去,他们已经不知道如何去战斗,比如现在。
    血肉的搏杀,喷溅而出的鲜血,轻而易举的死亡让那些未见过血的士兵惶恐失措了,敌人的勇悍让一些士兵开始畏惧,这些士兵开始有意识的后退。防线是一个整体,当一个士兵畏缩不前就会影响身边的战友,随着身边有战友被疯狂的敌人杀掉的同时,那些畏死亡的士兵开始逃避。
    作战就是这样简单,敌军来到堑壕前不到一刻钟防线的突破口就出现了,建奴军的士气和勇气起到了关键姓作用,呐喊声响彻了整个阵地,紧跟着就是突破口的增大。。。。。。
    有一种习惯名叫看风向,这个时代,普通大明部队敢说自己是看风向的第二,没有人敢说自己是第一,许多在历史上投降清军的将领证明了这一点。
    轰然一声巨响,习惯使然,整条巨大的防线就这样瞬间集体崩溃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