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逼上梁山 >

第303章

逼上梁山-第303章

小说: 逼上梁山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仅不想死,更想好好的活着,重建姚家军,以及建功立业,获取高位,好好惩治那些让他姚家军孤军对敌,以致他姚家军全部死绝的宋兵宋将。

当然,这些宋兵宋将,此时都已经向种家军,或者石宝的部队投降了。要想重新统帅他们,整治他们,姚平仲也只有加入李民一方,并取得极高的官位,才有可能。

故此,姚平仲毫不犹豫的就投降了那看好姚平仲,正自劝降的种师道。

别说,这姚平仲虽然原本嫉恨种家军能成为大宋六大将门之一,并对此有些不服。可此时的姚平仲,除了痛恨那些没听从他号令,更任由他姚家军孤军对敌的宋军宋将,对全灭了他姚家军的种家军,却是没有半分的怨恨。

对姚平仲来说,两军交战,各为其主,当兵的上战场,自然就要有死的觉悟。这种家军乃是正面击溃他姚家军的,都是敌人,不是你死就是我死,自然没有什么好怨得。反倒是那些宋军,临阵叛敌,这才害的他姚家军死的一个不剩。

执念!偏激的执念,可谓是人最可怕的动力之一。他能深深的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在它面前,生死都为之黯然失色。这姚平仲入了执念,却是把原本的忠义信念,尽皆抛之脑后。

而那正自劝降的种师道,虽然被姚平仲突如其来的转变,几乎弄的一愣,可这么一员能与王进持平的猛将,能得归顺,自然也是极为高兴的事。

故此,也是当即就答应了。

于是,公孙胜返回李民身边的时候,这两位也全都带了来。只有那降俘种师道与石宝的六万多军兵,全都留在润州。收编在了石宝手下,等待李民发落。

而李民对此也是极为高兴,要知道,李民这边水淹童贯大营,那也是收了十几万的军兵。这童贯携带二十万的官军,以及田虎的十余万军兵。将近三十万的军马,一番打下来,却送给了李民近乎十五万,李民如何不高兴。

只是,随着李民部队的军兵越来越多。李民的基层军官,也是越来越不够用地。而且,一样米养百样人,加入李民部队的军兵目的,也是越来越不纯净。

李民只能再次整军。

好在种家军归顺,童贯大队灭亡,李民在这东南暂时无了敌手,却也足够李民时间整顿的。

只是,树欲静而风不止,按到了葫芦瓢起来。李民这边刚刚平定,方腊那边却是传来了不好的消息。原本归顺方腊的愈道安,在接到方腊领南国全体归顺李民的消息后,自觉方腊革命不坚决,却是再次独立,宣扬方腊背弃了摩尼教。

这愈道安在摩尼教中,本来就颇有名望,在投靠方腊前,那也是一方的霸主。如今方腊领全军投靠李民,又让方腊的名望大跌。

这方腊军中,不少的将领,却是被其蛊惑,均领军投了那愈道安而去。其中,那就包括方腊手下,原本水寇出身的八大飞龙将军。

零零总总,这愈道安愣是拉起了一支二十多万人队伍,占据了宜州。

而更因此,直接破坏了方腊意图合围大宋折家军的战略部署,让折家军的主力,突破了方腊大军的包围,直接逃入了饶州。

这方腊好不容才依靠接连的败阵,拱手让出城池,让那折家军不得不分兵占领护卫,分散了折家军的兵力,以绝对的兵力,有了取胜的机会。此下,却是玩完。若是那折家军不贪功,没有朝廷督促,方腊大军若想正面击溃折家军,却是极不容易。

然而,更令李民意想不到的是,大宋的赵佶,竟然为了平灭他李民,那是有多么的荒唐。

这童贯二十万禁军,加田虎降兵进三十万的军兵一溃。原本就总兵力骇人,可分兵驻防地方更多的大宋王朝,那兵力就是更加显得捉襟见肘了。尤其是大宋八十万的禁军,除了那不能动的四镇禁军之外,吃空饷的空头兵数量更多,平时不显,如今几十万的大军一没,原本在兵册中的士兵空头,却也是全都露出来了。

赵佶除了气愤,更是害怕。害怕李民就此挥兵北上,直接把他这汴梁拿下,夺取他大宋的江山。

故此,赵佶在蔡京的进言下,竟然遣旨大理、安南,吐番等国,出兵帮着大宋平叛。可以说,除了与大宋时而为敌,时而为友,始终敌大于友的辽、夏两国没请之外,大宋东南周边的小国,赵佶都是把旨意传到了。

这简直就是引狼入室,哪怕是两国的交情再好,也没有让外国帮着本国平叛的,那不就是明摆着告诉别人我国不安定了。这若不是赵佶刚刚兴兵打过西夏和大辽,估计赵佶连大辽和西夏那里都能派出使者。

不过,这对李民来说不可思议。可对与当时的赵佶等人来说,却也是正常。毕竟大宋的内部兵力确实是不足了。而且请外族帮忙平叛,也更是有先例在前,且不说那大唐的李世民,争霸天下时,就借助过突厥人的力量,就是那唐肃宗平定安史之乱,也是向回纥借过兵马,而至于那五代十国的石敬瑭借兵大辽,更是大宋心中永远的痛,至今,那燕云十六州,那可是还在人家大辽的手中。这些本来在童贯的精心设计下,采用百年前寇准布下的暗棋,有望一举夺回燕云十六州的,可最终也还是破灭了。

故此,大宋上下,在这国家危机之时,对与借兵平叛,上下并没有什么异议,就通过了。

于是,在李民接到原方腊部下愈道安反叛了方腊,占据了宜州之后不久,随后就得知大理、安南、吐番等国,皆响应赵佶的之意,各自出兵,直奔东南而来。

当然,对与这些小国来说,虽说他们今后都是华夏的一部分,可此时却还是异族小国,他们进入大宋,那可是没有什么良民和叛乱的区别,他们帮大宋平叛,那是虚的,借机进入大宋,夺取大宋的资源,文化,那才是真的。

不过,事无绝对,这些国家当中,也不是没有真心为大宋平叛而来的。

别人不说,那大理国君段誉,那就是一心要为大宋平叛。

没别的,大理国崇信佛教,乃是以佛教为国教,大理国君多信佛,多在晚年避位出家。而这段誉,除了信佛,仰慕中原文化之外,更觉得世代受大宋恩惠,逢此时,自然要报恩。

要说这段誉所受恩惠,就不能不说大理的起源。

大理起源于后晋天福二年。乃是段誉祖上,通海节度使段思平自立为王,国号为大理。时年,公元937年。

而不久,大宋立国,一统东南,原本在吞并了南唐之后,捎带脚就可以收拾了大理的。不过,大宋却没有,反而承认了段家对大理的统制地位。自此,段家一直以大宋的附属国的心态感恩。

而段思平传12世至段廉义时,大理权臣杨义贞于宋神宗元丰三年,也就是公元1080杀段廉义自立。4个月之后,善阐侯高智廉命其子高升泰起兵诛杀杨义贞,立段廉义之侄段寿辉为王。

随后,寿辉传位给段正明。

可在宋哲宗绍圣元年,也就是公元1094,高升泰又挟兵自重,废段正明,自立为王,改国号为大中国。

自此,大理国本就应该灭亡了,可是大理作为大宋的世代属国,在大宋的干涉下,高升泰立誓,死后归还王位给段家。

最终,迫于大宋的压力,高家还王位与段家段正明之弟段正淳,段氏复立。

为此,段誉在赵佶设摆金龙永镇宴时,还曾亲自前来大宋祝贺。更与赵佶一见投缘,都是书生意气,都擅书画丹青,除了一个信佛,一个信道之外,兴趣尽皆相同,若不是他们两人的身份在那里,这赵佶和段誉,差点就结拜了。

故此,如今赵佶需要帮忙,段誉哪有不尽力了,几乎就是起了举国之兵,凑了十万大军,浩浩荡荡的杀向贵阳。

对此,李民得报之后,很是不解的转不过来。尤其是段誉亲自率兵,这家伙的名声,对与李民这一代看金老书长大的,如何不耳熟的很。

那可还是李民的小偶像之一呢。李民可是十分的羡慕段誉传说中的痴情,以及风流气数。

可如今却要对阵疆场,这如何不令人叹息。

只不过,既然来了,李民自然是全都接着,虽然说兵力不足以支撑李民现在就一统天下,完成各民族的大团结,可是,小小的教训一下敢入侵中原本土的各族野心家,却是绝对没问题的。

尤其是,在这些令李民小麻烦的诸多不利消息中,也还有这一个让李民稍稍安心的好消息,这李民的心气也就更足了。

第十六卷 第四回 新政

天佑元年十二月。高俅领禁军十万,赶赴淮南。领军驻守,严防叛军李民,挥军过江。

这赵佶觉得今年气数不好,天下叛乱的太多,却是又改年号了。取名天佑,意图上天庇佑。可这天佑的年号一出,却是与李民来的那个年代的大宋年号,正式产生了分歧,从此历史走向,也是截然不同了。蝴蝶的效应,正式出现。

而且,这个年号虽然寓意不错,可上天,却未必会因为赵佶更改个年号,就会庇护他。自古,天心就民心,不行善政,民心皆怨,那是不可能有什么庇护出现的。

尤其是赵佶派来领军的这个人,那对李民来说,更是利好。

那高俅,可是老早就暗中投靠了李民。此次高俅领军前来,更是事先暗中给李民送了密信,不仅阐明了大宋朝廷向吐番、大理、安南等国借兵的政治举动,更暗中表示了准备一到淮南,控制了淮南之后,就直接把淮南贡献出来,挑明旗帜的投靠李民。

对此,李民派人回信高俅,令其不必着急投降,先在淮南稳定下来,而后,与李民合演一出戏,假打假闹,拖上一年半载,待李民平定了东南各处动乱,以及痛击了吐番,大理、安南等国的援兵之后,待李民正式讨伐大宋,进攻京都的时候,再来投靠李民。

高俅获信后,自然按计而行。此时对高俅来说,天下乱世已成,大宋兵力匮乏,连平乱都需要借助外力,那已经足以显证大宋的江山,已经是到了穷途末路,摇摇欲坠了。显证了当初他高俅的推断:二日并空,必有一日落的先见之明。这赵佶就是那要落的太阳,而这李民就是新生的朝阳。

故此,高俅才会在这相对的局势明朗的情况下,自请率兵来讨伐李民。

而这高俅虽然早就暗中投靠了李民。朝中大臣,更多知高俅与李民交好。可这高俅却是不愧有奸臣之名,一干的大臣,包括蔡京和梁师成在内,愣是没有一个想到在李民已经被定性为叛臣。尤其是在东南兴兵的情况下,这高俅还会与李民有瓜葛。毕竟,李民红的时候,连赵佶都与李民交好,巴结李民的大臣更是不计其数。高俅这么一个奸臣小人,讨好李民,那是一点都不奇怪地。而此时李民倒了,高俅这奸臣,自然要与李民划清界限的,请缨讨伐李民,也是一个不错的政治举动。

所以,蔡京、梁师成这等老谋深算的奸贼,都没有一个怀疑高俅用心的。可见高俅平日里地无能弄臣形象,是多么的成功了。

而至于赵佶,他是一手把高俅提拔起来的,对高球更是放心。尤其是现在禁军当中空饷暴露,李民叛乱了,种家军也叛乱了。赵佶除了他身边的这几个人之外,也是真没几个可信的了。高俅病好请缨,更是合了赵佶心愿。

如此,一个皆大欢喜的平稳局面,就在淮南与金陵之间的长江水面上上演了。

李民军兵,是不是渡江北上,多于高俅兵马交锋几日,而后不敌败退。而高俅更是沿江打造船只,日夜操练水军,准备渡江南下。

那战报、捷报,如雪片一般的,不断传回朝中,令赵佶好生的兴奋安心,觉得还是这个心腹高俅,关键的时刻顶用。而至于高俅停留江北,并没有渡江讨伐李民,更是称赞沉稳。

毕竟,高俅之前,种家军和童贯,早已把扬州水军和淮安水军折腾光了,而且童贯的兵马只有十万,连那童贯近三十万的军兵都打不过李民。高俅能用十万军兵防御住李民的进攻,更有反击之举,赵佶已经是知足了。

此时,赵佶只求高俅能守住江北,把守住通往京都的要道。容他腾出工夫来,再招新兵,整军训练之后,再讨李民。

只不过,赵佶不知道的是,那高俅与李民打的热闹,却全都是假打,帮李民练兵而已。甚至,别说李民的主力了,就是李民的本身,也是没在这里。

李民哪去了?

李民回返了苏州,传谕东南,召开了第一届公务员招收大会。

本次公务员招收条件,不问出身,但必须有当地百姓推举拥护,官样文称,就是得其民望。

对此,百姓拥护,原本的官僚体制,也不抵触。毕竟,得其民望,也算是如今这个时代的道德标准之一。只是不问出身,稍稍让东南士子有些诋毁。

要知道,李民虽然用出了新名词,公务员招收大会,可在百姓,以及这些士子的眼中,依然还是新王朝招收官员人才。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早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