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顺明 >

第484章

顺明-第484章

小说: 顺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除却行动稍微缓慢的铁甲骑兵之外,陈永福和张坤把所有的汉族骑兵和三千的土默特精锐骑兵都是派到了追击的队伍之中。

这次的杨承祖经验更加的丰富,尽管他是在轻骑掩杀的队伍之中,可他早就是盯上了在大阵后面的那些两部贵人。

这次的追击,也是他率众跑在了最前面,这样的战斗让杨承祖兴奋异常,不知道为什么杨承祖觉得在草原上痛快无比,不光是强大实力所带来的胜利,还有这种征服的快感,在大明内陆,最多也就是当阵斩杀某某总兵,可在这个草原上,却是追斩可汗某某,这是何等的威风,大丈夫理应如此。

和短暂的战斗相比,这次的追击却用了将近两天的时间,陈永福和张坤的布置聪明就聪明在布置了足够多的兵马去追。

尽管科尔沁和哈剌慎部这些逃亡贵人们几次逃到自己的部落去,试图纠集力量重新反扑吞掉,但追击的力量太强大,反倒是被击破击溃,这些贵人们事实上成了带路的人。

第二天晚上,哈剌慎和科尔沁部除却土谢图汗用换衣服的方法单骑逃出去之外,其余的人全是被斩杀在距离龙山百里左右的青龙河畔,在这一场战斗之后,煊赫一时的科尔沁部突然间成了历史名词。

草原上原本等着看土默特部笑话的各个部落都是噤若寒蝉,按照弱肉强食的理论,那些被击溃逃散的骑兵毫无羞愧的转身投入了土默特部。

经过这一次的战斗之后,土默特部控制的骑兵已经是暴增到了将近四万,尽管绝大部分都是所谓的乌合之众。

杨承祖一队斩杀了两部的贵人之后,仅仅是派出了使回去通知大队,而自己则是在这青龙

河畔地扎营,缴获的物资足够搭建一个像样的营地了。

青龙河畔距离龙山不远,如果大队骑兵再向前的话,那就要到达大凌河和小凌河的流域,那边已经是满清传统控制的区域,目前则是察哈尔部的可汗,满清的傀儡可汗额哲,土默特部和他所率领的骑兵依旧是缓慢的向东移动着,不会因为东边有什么敌人停下。

时间接近五月,草原上已经是渐渐变成了绿色,东蒙古的区域,任由土默特部搞风搞雨。

在大明的中原腹地,河南局势越来越好,督师侯恂所率领的大军已经是逐渐进入汝州,侯恂率领的部队倒是和土默特部在草原上的行动差不多,完全的缩成一团,车营居中,四总兵的兵马环绕四周,绝不轻兵突进。

河南地面,官兵和流民兵马拉锯一般的杀来杀去,人心也是混乱之极,前锋副将牛成虎率军在白沙和汝州之间的路上,突然间出现了一支顺军的兵马,本来牛成虎严阵以待,却没有想到是一名顺军的都尉过来投降。

近两年间,大明的文武官员流水般的投降到顺军的阵营之中,而流贼这边却基本上没有什么被招安招降的人。

偶尔几个则都是投到了山东那边,而在湖广一带的,则都是投降到平贼将军左良玉的麾下,这都尉李养纯据说还是米脂县人,闯王李自成的族人,率领了足足三千兵马过来投降,开始前锋牛成虎和总兵白广恩都是惊疑异常,生怕是诈降。

小心翼翼的探查侦测,并且是多方试探,到最后这名大顺都尉李养纯被确定是真降,而不是诈降。

别看是小小的都尉投降,督师侯恂又是兴奋的写了一篇报捷的文书,里面说天威所致,义民纷纷被感召投诚,大明中兴有望,这全是天子贤明,将士用心。

汝州城也是河南的大城,李自成尽管在潼关到洛阳一线没有设置守卫,可汝州这样的要塞地方肯定是放置了重兵防御。

大明官军到这时候仍然是抱成一团,谨慎异常,榆林总兵白广恩和副将牛成虎先到城下,然后山西总兵许定国也到汝州城下。尽管顺军的威武将军白旺几次率轻骑骚扰,意图引开大队兵马,大明官军从不轻出,一直是保持着固守的态势,只要拿下汝州,潼关到河南腹地的道路差不多可以打通一半。

大军围城,开始打造攻城器械,并且在四周设置守备兵马,准备做长期攻城围城的准备。

这段时间,上天的确是眷顾督师侯恂率领的这支兵马,汝州城内的大顺文武,文官之是州牧丘子陶,是在汝州城破之后就投奔顺军的文人,他有个身份比较特殊,他是明廷前大学士丘瑜的儿子。

丘子陶这等人,世家缙绅出身,尽管从贼的时候不知道如何想,可看见大明官军节节胜势,立场肯定是变得很不坚定。

在山西总兵许定国到达城下的第二天,丘子陶就派心腹的家人偷偷潜出城墙,和城外的明将密约,决定作为内应开城。

汝州城高墙厚,要是真刀真枪的攻城,肯定会花费太多的力气,有人内应当然是最好,不过大明被顺军的种种计策也是折腾的怕了,尽管也是由人作里应外合的准备,可还是准备强攻。

但第二天主攻的方向红衣大炮才开火,另一边的城门已经被打开了,早就是有所预备的大明骑兵蜂拥而入,汝州城内的顺军兵马尽管众多,可主要的力量都是用来防备外敌的攻城,这另一边的城门本来准备机动使用,谁想到却被奸细打开,顿时是乱成了一团。

厮杀持续了两个时辰左右,那丘子陶本来就是汝州牧,城内的亲信手下不少,事先做了很多布置,等到动,顺军应接不暇,顿时是大败。

这场战斗对于大明官军来说,近乎是完美的胜利,汝州城内的大顺军将官兵几乎是没有一个逃出去的,全部被捉拿或是杀死。

此战被称为是“汝州大捷”,督师侯恂率领众将昂然入城,威震天下,报捷文书去往京师,崇祯皇帝龙颜大悦,据说已经开始廷议,是不是加侯恂太师衔,有明一代,最近也只有张居正、严嵩寥寥数人而已,且不论下场如何,可这身前荣耀却是无与伦比。

而在常州府的侯方域,则是被特指擢升,为常州府同知,按这个速度,常州知府也是很快了。

汝州的失利也是对顺军控制的地盘震动极大,本来已经稍微安静些的南阳府和汝宁府,地方上的民团武装又是开始蜂起,响应朝廷的行动,不过闯王李自成仅仅留下了李过和高一功在河洛之地,刘宗敏、郝摇旗一干大将带着顺军主力的八成来到了宝丰、峡县、襄城一带,原本想要诱敌深入,却没有想到局面展到这般的地步。

崇祯十七年的三月,齐国公李孟编练出一万新兵,河北副将王韬亲自来济南接兵,这些兵马只在河间府留下一个团的兵力,其余的八千人全部前往永平府,仅仅一个中屯卫附近的区域,是不能满足山东的胃口。

何况现在的山东,非常需要几个出塞的关口,需要几个大明和草原连同的通道。

在五月间,顺军和明军在河南大军云集,恶战连连,在草原上,土默特部和边镇骑兵的联军不断向东,已经是颇近察哈尔部控制的区域。

在登州府城北面的海港上,齐国公李孟亲自来港口为水军送行,信阳水营和灵山水营的船只,还有灵山商行控制上商船都汇集于此,吃水线都是很深。

身穿盔甲的邓格拉斯站在码头边踏板前,冲着李孟抱拳大声说道:

“请大帅放心,末将一定会送进汉城!!!”

  第四百六十一章 汉城城下 以攻为守

自从努尔哈赤整合女真诸部,建立后金政权以来一直到皇太极统治的时期,满清的对外政策一直是向外扩展。

对内则是不断的去深山老林之中抓捕生女真,对外则是在朝鲜、蒙古和大明几个方向上进行攻击,而且倚靠着蛮族军队的精锐,对外从来没有什么失败,一直是战无不胜,节节胜利。

河间府的大败之后尽管收缩,可满清鞑虏的根本之地依旧是保持完全,甚至还在辽镇取得了几百里的进展。

这样的局面,也是满清鞑虏不断向外扩张的本钱,毕竟自己的家园安然无恙,出外征战就有先天的心理优势。

作战也是如此,在敌人的国土上作战,被破坏的是敌人的家园和田地,死伤的是敌人的平民百姓,自己胜了,可以削弱敌人的实力,抢掠大量的财产人口,自己输了,敌人的实力同样是被削弱,自己可以跑回本国从容回复。

在这个时代,满清的地理位置也可以说是优势,辽西走廊易守难攻,满清本就是蒙化的建州女真起家,在草原上有自己的盟友和优势,东边和北面是深山老林,都是些零零散散的通古斯小部落。朝鲜已经是被征服,而其余的位置上则是大海。

大海,渡海而战的大战役,在这个时代,也只有倭酋击朝鲜,准备越过朝鲜攻击大明,结果却被万历年的大明精兵打的惨败,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丰臣幕府的垮台,也是目前德川家康锁国的原因。

而大明除却那些见利忘义的海上商人之外,在海上也没有什么办法,郑和的荣光早就是过去了两百年。

所以沿海的地方,满清一直是没有布防太多,即便是孔有德等三人曾经是坐海船从登州来满清辽镇之地投降。他们仍然觉得这是天堑。

东江镇之后,满清在沿海,在朝鲜边境,甚至是在朝鲜内部的镇守都没有布置太多地力量,主要的力量都是对草原上的蒙古,对大明。这里面或许有蛮族天生对海洋的排斥(维京人当然不算),也有对大明和朝鲜的彻底轻视。

这样的政策持续了将近二十年,事实证明,这个政策一直是颇为成功的,满清也一直可以专心的对大明和蒙古的方向。

满清地上层人物之中。除却皇太极之外。二十年前还是部落蛮族地亲贵们根本没什么远大地战略战术地眼光。这一代摄政王多尔衮所做地。只不过是把皇太极地政策延续下来。并且是把自己那些似是而非地汉学理解融入其中。比起皇太极那时候。或许多尔衮唯一地优势就是身边有洪承畴这个未必忠心地谋士。承畴这等传统士子。又怎么会把目光投注在海洋上。更别说他地三心二意了。

正是因为这样地忽视。所以朝鲜驻屯军地统领王海才会如此轻易地从海上突入。进入汉城。并且能够封锁将近半年消息。而不被发现。

这时代消息沟通不畅是一个方面。被征服地朝鲜官员百姓。与其做满清女真地奴仆。他们倒是更愿意做大明地仆从。毕竟自己地主子是个文明大帝国。可比自己地主子是个开化未久地蛮族要光彩许多。

只是。满清发现了朝鲜地中枢地带已经是被大明兵马控制在手中地时候。那就好像是自己地肋部有一把逐渐靠近地毒刺。不拔除这根毒刺。满清在对大明和对蒙古作战地时候。都必须要提防会不会有人在侧翼插过来。

从朝鲜地边境到盛京。这一路上可没有什么天险和地形地阻隔。甚至都没有布置什么部队。

一听到这个消息。八旗惊恐。盛京震怒。原本已经准备开始进攻地多罗豫郡王多铎接到了盛京地加急命令。要求他立刻率军返回。去朝鲜肃清来敌。

朝鲜有敌。满清腹地受到威胁,原本一直是不愿意出兵相助的各旗兵马都是行动起来。眼下这样地局面,就算想窝在关外享福都不可能。捕生女真和索伦的镶蓝旗郑亲王济尔哈朗不能回来之外,除却领军地多铎之外,镶黄旗都统鳌拜率领镶黄旗两千,蒙八旗两千,汉八旗三千一同从政,算上豫郡王多铎率领的三千镶白旗旗丁,三千蒙八旗和汉八旗两千一共是一万五千人,携带二十五门大炮,去往朝鲜平乱。

随着消息越发地明朗,满清这边得到的消息也是越来越清晰,比如说在进入汉城的大明军马差不多有六千左右,火器精良。

还有朝鲜上下,从国王到领议政大臣,甚至是朝鲜南部的领兵将领,都已经是归附于这支明军,开城向南的所有满州兵马都已经是全军覆没,尽管这个人数并不太多。

崇祯十五年的天气不如从前那么寒冷了,所以这雪一年比一年下的大,崇祯十六年的大雪也是不小,固然是瑞雪兆丰年,可开春大雪化冻,却让地面极为的泥泞不堪,骑马的骑兵还有步卒到还好说。

可这次因为汉城的城高墙厚,又是大城,所带的大炮和各种攻城的器械,以及辎重却实在是南走。

有没有什么从盛京直通朝鲜的水路,所以这一路的行军走的特别慢,三月底出兵,差不多四月下旬才走到朝鲜的边境,这边还驻扎着镶蓝旗和正红旗的三千兵马,是属于常驻在辽东朝鲜边境一带的。不过这支兵马,与其说是常驻在边境提防朝鲜的反攻,倒不如说是为了防备辽南从复州和金州两个方向的汉军士兵,尽管三顺王和续顺公的部队有一部分在那里驻守,并且都知道是忠心耿耿,可满汉大防,不能轻忽,要防备还是要防备的。

当了一路的蜗牛,走到这个边境附近的时候,速度开始快了起来。因为在朝鲜他们可以征发大量的本地的民夫和牲畜,不惜代价的向南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