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人传:江湖路-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师傅定是位有情有意之人,否则也不会自那之后,便终生不娶了”。
但比起女儿家的心事,施无为,却还是在仔细的端详着这柄剑。
师傅还是没跟他说这柄剑的秘密。
但确实如此,他便越好奇。
只不过,他知道,想要从师傅口中得到答案,显然是不可能了。
于是,他便问道。
“师傅,我曾听说修行之人的兵器,有神兵之说,能有千般变化,此事可当真?”
施无为指的千般变化,说的自然是剑的本身所独有的特性。
陆云仙收回了眼神,看向了施无为,开口道
“确实,这天下有许多神兵利刃都会被有名望的锻造者加入许多的材料,用以配合用兵之人的功法”。
“比如说西域白驼老翁手中的蛇王权杖,权杖本身剧毒无比,但凡接触之人,若稍有不慎,便会中毒身亡”。
“或是五棍门的镇山宝棍,平日仅有五尺长短。但若是以内力御之,此棍便能长能短,形体多变”。
“还有烈阳宗的比烈阳刀,刀身赤红。。。。。。。。。“
施无为已经听的有些入了神。
他并不知道原来这修行世间的兵器,竟然会有如此之多的妙用。
他甚至在想,自己手中的这柄黑剑,是否也有着某些,不为人知的妙用?
。。。。。。。。。。。。。。。。。。。。。。。。。。。
第二十一章 锦衣十八刃()
永乐元年,十月十八日,夜晚。
皇城脚下,有着一处黑墙黑瓦的建筑。
事实上,黑色,往往就意味着黑暗,阴森,以及恐怖。
而夜幕之下的这处建筑,似乎像是一头蛰伏在牢狱之中的猛兽,正在等待着吃食。
建筑的结构,无从考究,但所有生活在京城里的百姓们都知道,一旦进入了这黑色的建筑之后,活人便很难再出来了。
因为这处建筑,有着一个恐怖名字。
锦衣卫衙门。
这是一个令百姓们望而生畏的名字,也是一个令官员们闻风散胆的名字。
因为这里面的人,可以无视大明例律,直接接受皇帝陛下的旨意。
所以,若是锦衣卫衙门里的人,出现在了某位官员的家中,那这就意味着,这位官员的某些行为,怕是被皇室察觉到了。
于是乎,长此以往之下,在无形之中,这锦衣卫的衙门之外,便是弥漫着一股莫名的杀伐之气。
这并不是战场上,那明刀明枪的杀气。
而是庙堂之上,那永远都只隐藏在暗处,且无比阴冷的杀气。
这股杀气,并不是在针对某些特定之人。
而是悬在所有人头上的一把利刃。
倘若有人,有任何人胆敢做出不轨之事,那这把利刃便会架在他的脖子上,并将他拖入无尽的黑暗之中。
……………
微弱的月光,透过了几扇窗户,撒进了黑暗建筑中的一处宽大的房间。
事实上,正是由于这房间太大,也因为这月光不算明亮,以至于让这偌大的房间,依旧是处于昏暗之中。
然而,即便是明知这屋中昏暗,可锦衣卫里的人,却依旧没有点上灯火,似乎他们早就习惯了黑暗,早就与黑暗,化为了一体。
此时此刻,这间昏暗的屋子里,共有十八。
十七人站着,而只有一人,是坐在了众人的最前方。
坐定之人身穿黑色蟒袍,目光如炬,棱角分明,袍子上的那头形如飞龙的血红巨蟒,更是彰显出了他的地位与气势。
而剩下的这十七人,身上所穿的,却都是一件黑色的飞鱼服。
其实,从他们身上所穿的衣物,以及他们所站之地的位置,就可以看出他们的身份。
坐在最前端的乃是大明王朝的锦衣卫指挥使,而站在指挥使面前的,则是锦衣卫的指挥同知。
同知身后的左右两侧,各站着一队人。
每一队,共八人。每一队的为首之人,便是这锦衣卫的镇抚使。
而镇抚使的身后,又各自站有七名,锦衣卫千户。
是的,这间屋子里的人,便是这锦衣卫里,权利最大的十八人。
而皇帝陛下,也给了他们一个响亮的名字,叫做'锦衣十八刃'。
锦衣十八刃,顾名思义,这屋子里十八人手中的刀,便是一万名锦衣卫中,最强的十八把刀。
事实上,自从皇帝陛下登基之后,便重组了锦衣卫。
不仅仅更换了绝大部分的人手,更是为这为首十八人,各自打造了一柄专属的绣春刀。
习刀之人,功法有异,臂力亦是不同。
而在场十八人身上所佩戴的绣春刀,同样是各有不同。
队伍末端的一位千户的绣春刀,并未佩在腰间,而是背在身后。
因为他的刀,很大,刀到无法佩戴,也无需使用刀鞘,只能够背在身后。
队伍中间的一位千户的绣春刀,则是异常的短,短到只有常人小臂长短,短到只比匕首,长出一点,而已。
而队伍前方的一名千户的绣春刀,则是极长无比。刀虽然佩在腰间,但刀柄却是几乎碰到了他的下巴,而刀尖,则是近乎贴地。
然而,这些人的绣春刀,虽然款式大有不同,但为有一点,却是相同的。
那就是绣春刀的刀柄与刀鞘,都由舅疲僭谏厦妫躺隙涠浜煸啤�
而这,便成了重置后的绣春刀。
只不过,令人感到疑惑的是,在场的众人皆是将绣春刀带在了身上,但唯独为首的那两人,却并没有带刀。
而其实,这世上,也很少有人见过他们用刀。
此时此刻,场中唯一一位坐着的男子,终于是开了口,发了话。
“陛下修书之日在即,诸位可有何想法?”。
男子那双明亮的眼眸,正在扫视着底下之人。
可正当他扫到站在他面前的下属,也就是另一位没有佩刀之人时,此人却是用一种阴冷的语气,开口道
“秦大人,江湖上,门派众多,且不受朝廷管制。我想陛下重组了锦衣卫,便是要让这江湖门派,在这世上消失!!”。
言及江湖门派之时,他那双如鹰般的眼眸之中,更是散发着咄咄逼人的气势。
因为他很清楚,他面前坐着的男人,除了锦衣卫指挥使的这样一个朝廷的身份之外,还有这另一个江湖的身份。
那就是儒宗正午门的门主。
事实上,皇帝陛下并没有打算让江湖消失的意思。
而他之所以这么说,便是要刺激对方。
因为,在他的心里,他才是那个应该坐着说话的人。
场上唯一坐着的男子见此人发话,便是脸色一沉,口中更是厉声喝道。
“一派胡言!江湖若是消失,那这天下也将跟着大乱!周伯庸,难道你想造反不成!”。
言语之词,字字诛心,让他眼前这名为周伯庸的指挥同知,囧态立现。
而此人更是双眼一凝,颤抖般的作声道。
“秦卫明你…。”。
。。。。。。。。
第二十二章 显世宗门()
他的心,因为对方这‘造反’二字,的确是颤抖了些许。
但很快,他的脸上,又恢复了平静。
只见他冷笑着,开口道。
“秦大人本来就是江湖中人,如今虽然身为朝廷命官,可这江湖人身上的匪气,似乎并未散去啊”。
虽然他的修为比对方要低上一境,虽然他的官位也比对方要低上一阶,但他并不怕对方。
因为这里是朝廷,而不是江湖。
如果对方还是二十年前的秦卫明,那他绝对不敢如此说话。
但眼下,身为江湖中人的对方,竟然入了朝廷,那他便要叫对方知道,就算你秦卫明曾经是何等的人物,但在这朝廷里,你还是要趴着做人。
而他很享受眼前的情况。
他很享受对方想杀,却又不能杀他的样子。
毕竟,在二十年前,对方若是想杀他,可比捏死一只苍蝇,还要容易。
…………。
然而,虽然见下属如此无礼的跟自己说话,但身为锦衣卫指挥使的秦卫明,却并没有与之计较。
他的脸上,没有任何的表情。
就好像从前的他,一点的没有变过。
因为,当年见到对方的时候,他的脸上,也没有丝毫的表情。
而他也很清楚,陛下之所以会将这样一个人派来给他当副手,便是有着监督之意。
毕竟,堂堂皇宫亲卫若是被他一人所掌控的话,那才是真正的上上之罪。
事实上,他也明白,这所谓的锦衣十八刃,人心未必归一。
虽然这些人中的绝大部分人,都是他从江湖上,引荐而来,但他并不认为,这些人日后会不会因为权力,而生出异心。
即便是到目前为止,这些人对他,还算的上是尊敬。
…。。
他并没有在与对方浪费多余的唇舌,而是看向了队列中的一位镇抚使,沉声道。
“黄泉,你有何看法?”。
昏暗的视线,挡住了此人的面貌。
但他那如九幽而来的声音,却还真的是应了他的名字。
只见他拱手,沉声道。
“大人,听闻神箭山庄的神箭术,乃是无上之术,鄙人不才,可以将其取来”。
此言一出,秦卫明的脸上,也出流露出了一股莫名的神情。
之后,他先是顿了一顿后,才道。
“神箭术之事,不可操之过急。但既然你已有意,那此事,日后便交由你来处理”。
“是!大人!”。
秦卫明已然吩咐下了一件事。
紧接着,他便不再依次询问,而是看向了众人,寒声道。
“陛下修书之事,不在大乱江湖,而是于人心。我想诸位也曾是江湖中人,所以,日后若是有所行动,还望念及当年旧情,莫要滥杀无辜!”。
他的这番话,是说给在场的某些人听的。
因为他很清楚,这些人一出手,很可能就会干出毁派灭宗之事。
只不过,他这话音刚落,周伯庸却又是开口道。
“秦大人,依我所见,我等十八人不如分成两队,大人且带九人众北上宗门,而我则带来九人众南下门派,不知大人意下如何”。
言语之中,虽然是在询问,但任何人的看的出,他那颗想要比试之心。
而他,也的确想跟对方比上一比。
他想要看看,究竟谁,才能完成陛下的任务,究竟是谁,才能揣摩出陛下心思之人。
秦卫明见状,眼神之中,却是流露出了一丝丝闪烁,或者说是迟疑之意。
他并非是觉得这样的提议,不妥。
毕竟,此时的他,也需要证明一些事情。
而他之所以会有所迟疑,只是因为对方的这番话,让他想起了一个人,一个多年未见的江湖好友。
于是乎,就见他双眼凝视着一片无人之地,悠悠地说道。
“你对付不了道宗”。
周伯庸原本就没有对付道宗的意思。
毕竟,这当世三大宗门的实力,可并不比一方诸侯弱小。
于是乎,他便道“那这道宗,便只能交给秦大人了”。
可他这话音刚落,秦卫明却又是悠悠地说道。
“你也对付不了佛宗”。
此言一出,周伯庸的那双垂放在身侧的双手,已然握成了拳。
他对付不了道宗,自然也就对付不了佛宗。
而他之所以选择南下而不是北上,正是因为南方的江湖门派,要相对弱上一丝罢了。
只不过,毕竟这佛道二宗的山门,确实是算南北之间,无法定性是南或是北。
所以秦卫明才会说他对付不了佛道二宗。
但是,他没想到对方竟然会一而再,再而三的戳及他的痛处。
而就在他刚想回话之时,对方那悠悠的声音,却是再次响起。
“佛道二宗交给我,你去处理江南四省”。
……………。
第二十三章 海陆两寻()
永乐元年十一月初一,南京城内天气转凉。
有心人若是记数,便会发现今日距离城破之日,已经过去了一个月。
早晨,城内的百姓已然换上了冬衣。
西街上的小茶馆中,说书先生正声情并茂地讲述着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底下听书喝茶的客人们之中也时不时的传来鼓掌叫好之声。
北街的米铺之中,钱掌柜又为自己今日从买米之人手中扣下了一斗米而自豪地坏笑着。
东城边上的包子铺中,满脸麻子的张大婶还是一如既往地叫卖着“又香又大,皮薄馅厚的肉包子诶,新鲜出炉的肉包子诶”。
南城的打铁铺中,每日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