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唐预言师 >

第23章

大唐预言师-第23章

小说: 大唐预言师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过年之前,杜伏威又来拜访了一下夏初,这个时候夏初正在有间酒楼自己的院子里面准备过年的东西好回郑家过年,杜伏威来了之后,夏初请他喝茶,杜伏威沉默了半晌说道,“辅公祏已破,阚棱怕是也活不了多久了,杜某成仙的日子也就快要到了。”

“杜先生难道没有劝过阚将军不要那么衿而自傲吗?”夏初说道,她来到这个地方已经快一年了,已经大大的适应了自己扮演的身份。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杜伏威摇了摇头,“他自幼就好勇斗狠,和我呆在长安本来就不习惯,有机会打仗当然就不会放过,我当初可是抱着再也不领兵的念头入长安的,现在觉得不领兵过得也挺好的,不过有些人就受不了,到了那种地方,他恐怕还是控制不住自己的。”

杜伏威说着又把怀里面的丹药拿出来给夏初看,夏初已经很确定这种东西的水银什么的有毒物质含量过高了。

“辅公祏和我是刎颈之交,”杜伏威在夏初的强烈要求之下把药收了起来,“我的命当年就是他救的,虽然这么多年了,大家也翻脸了,但是他死了总是让我很伤心的。”杜伏威感叹道,“连李密、窦建德、萧铣这些人死了我都很伤心,我真的是老了,当初我可是巴不得他们全部死光光啊!”

又聊了一会,杜伏威才起身告辞,这种频频的拜访当然落在了一些有心人的眼里,李世民就上书自己的父皇问是不是安平公主希望嫁给吴王,被李渊狠狠训斥了一顿。当时杜伏威沉迷于炼丹之道,在长安城里面拜访各个有名的道士是众人皆知的事情,大家也就以为杜伏威是去找安平公主谈炼丹的事情,起码太子和齐王是这么认为的。在武德七年的新年的皇家宴会上,夏初被李渊拉着坐在他的身边,这种待遇引起了很多人的妒忌。紧接着,两个月之后,吴王杜伏威就因为服食丹药而死,这个事件距离辅公祏被杀隔了一个半月,距离阚棱被杀隔了一个月。杜伏威留书是自己验证大道去了。而夏初对岐晖观主说的是,“我就说过炼丹是骗人的。”

第四十二章 迁都事件

 在武德六年年底开始讨伐辅公祏的同时,燕王高开道在幽州屡次带兵企图进犯内地,在辅公祏作乱期间更是锲而不舍,屡败屡战,到了后来幽州地区的防御力量居然防不住了,最后还是李世民临危受命,先是率军以少打多击退了想要来趁机捞一把的颉利可汗,接着高开道的不下看不过这位燕王仰仗了突厥人的鼻息欺负汉人,于是张金树趁机背叛杀掉了高开道,这下子全国国内的反抗势力基本上就被剿灭掉了。高祖皇上册封张金树为北燕地都督,不过夏初的记忆里面对于这个人实在是没有什么印象,所以也就听过就算了。

武德六年到武德七年,公主殿下对于一切事物都不上心,既不结交宗亲也不拜访诸位大臣,除了打仗的时候被派去祈福之外,平时不是做生意就是和道士们来往,虽然每次的重大事件高祖陛下都要听听这位公主殿下的见解。但是逐渐的大家发现,这位公主殿下的发言并不比其他人更加高明,不过是往往这位殿下更喜欢从利益的角度上分析问题罢了。自从吴王杜伏威殿下死了之后,这位公主就越发的谨慎了,几乎过着沉闷而且单调的生活。不过道门的改革倒是轰轰烈烈地进行着,岐观主和诸位道长经常来拜访公主殿下已经算不上是什么新闻了,长安城里面的人谈起公主殿下,更多的是把有间酒楼里面的评书场和她联系起来。白仲欢已经成为了评书界的宗师,手下有若干学艺的徒弟,安平公主殿下对于唐朝最大的影响就是把评书事业在唐朝大大地推广了。

“今天朝会上有人提议说突厥之所以进攻关中地区,是因为财富和人口都集中在长安,如果将长安焚毁而不再为都,突厥的进攻自会停止。”郑晟看着坐在自己面前的女儿,阴着脸说道。二月之后,夏初就很少露面了,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了陪弟弟妹妹和写东西上面,虽然每隔几天就会进宫去向高祖皇上问好,不过平时都是过着隐居般的生活,也没有什么人来拜访她。

“哦,不知道是谁提的这么有创意的建议?”夏初抬起头来,挂着我很感兴趣的表情。

“一个不知名的小官,不提也罢!”郑晟犹豫了一下之后说道。

“那么谁赞成谁反对呢?”夏初看着自己的父亲大人似乎有一点不安了。

“裴仆射大人和太子以及齐王殿下是赞成的,其他人虽然不赞成但是也不说话,反对得最厉害的是秦王,不过似乎封大人也不是太同意,萧尚书虽然不怎么说,但是抱怨说这个工程太大,过于扰民,向来也是不赞成的。”

只说了一下重要的人物,没有说说中层官员的想法。夏初是这样子想的,同时腹诽了一下自己的父亲,“那么父亲大人是怎么想的呢?”

“我,”郑晟愣了一下,接着摸了摸胡子,“迁与不迁都有各自的好坏之处,为父也是拿不定主意啊,所以才来问问你。”

老头子居然对你的女儿也玩这一手,实在是太狡猾了。夏初继续在心里面腹诽自己的父亲,自从夏初被封为公主之后,郑晟更加慎言慎行了,深怕自己被抓住什么把柄,乃至于除了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之外,什么其他的话也不说,也不敢结交其他官员。别的人看着郑晟似乎是颇受高祖的信赖,太常寺主管祭祀,但是遇到什么大事情,李渊总是把郑晟召到一起来商议,虽然这老家伙基本上也不讲什么话的,找他来的目的似乎就是让他转告给夏初一般。

“不管迁与不迁,因为突厥的威胁而放弃了京城这样子无论如何都是大失体面的事情,以后还怎么和突厥人打仗呢?要是他们打到了洛阳附近是不是就放弃洛阳?汉家的四百年江山可不是迁都迁出来的,更何况焚毁京城这样子的事情居然煞有介事地说了出来,这个人胆子真是不小啊!”

郑晟的眼中马上一亮,拍着桌子说道,“这就对了,秦王也说是岂可自灭威风,面对突厥失措于如此,”但是马上眼神又黯了下去,说道,“可惜皇上不听,裴大人和太子殿下也在一旁进言,说是即使不焚城也宜迁都以避突厥锋芒。皇上颇为上心,当即下旨让郢国公宇文大人至樊邓一带考察建都的地方。”

“哦,怎么不直接迁都洛阳?那里交通发达,便于运粮。”夏初奇怪地问道,记得自己当初在网上看过一篇文章说过古代首都最大的压力就是人口过于集中而产生的粮食的压力,因此古代明清能够把首都建在北京依靠京杭大运河太多太多了。

“这个……”郑晟皱了皱眉毛,“太子殿下都是提过这个建议,不过皇上考虑到洛阳已经是秦王的食邑了,更何况王世充以洛阳为京而落败,实为不详,皇上想要找一个有皇气的地方,所以才派了宇文大人……”

“那父亲大人还是上书不要让皇上迁都了吧!”夏初摇了摇头,这个年头想要重新建立一个新的大城市实在是太难了,更何况李唐接下来还有好几场和外族的仗要打,放弃现成的洛阳建立新城为都,根本就是烧钱。

“哦,这是为何?”郑晟故作惊讶地问道。

“成本太高了,我想各个大人应该都明白这有多难的,不过只是不想在这个时候说出来罢了。太子殿下回去后和自己的署官商量之后也肯定不会接着坚持自己的意见了,大家只是不想惹皇上生气而已,过段时间上书的人应该就多了。”

“我也是料定了如此。”郑晟点了点头,然后发现夏初似笑非笑地看着自己,知道是自己装过头了,不免脸红,当下咳了一声说道,“公主殿下今天也在舍下用一顿便饭吧。”

“好吧,”夏初拍了拍说,“本来我还想要自己做做看的,不过还是算了,我去看看母亲大人好了。”说着站了起来,向郑晟行礼之后走了出去,这让郑晟大大地皱眉。

高祖殿下之所以突如其来地想要迁都一方面是出于自己臣下的怂恿,总有一些人自以为自己能够解决一切问题,这就是没有还没有分科崇尚通才概念的知识分子们;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突厥人过于强大的武力在进攻朔州和幽州时候的体现,加上前面还有五胡乱华的具体的教材。夏初后来才知道朔州的战事是这个样子的,高满政屡屡击败苑君章的军队,但是李高迁看到突厥势大,自己带着两千卫护连夜逃走了,率兵救援马邑的刘世让停滞不前,退回崞城固守。尉迟敬德只是击退了追击李高迁的突厥兵而已。唐将右虞侯杜士远担心马邑守不住自己将来回去背黑锅,于是杀死高满政,投降了颉利,颉利占了马邑,直到大唐同意和亲赔钱才退了出去,尉迟敬德在附近虎视眈眈,也不能够说夏初的建议没有用处。

出于对于长安的安全的考虑,高祖殿下最终在迁不迁都这个问题上面颇为挣扎,结果还是秦王说服了皇上陛下,当然,太子和裴寂的不再坚持也是一个原因。就太子而言,最理想的情况莫过于迁都洛阳,瓦解掉秦王殿下最重要的外部势力,同时也让李渊打消掉把唐帝国分成两半这种过于荒唐的做法。郑晟上书说明迁都是多么的花钱,言下之意是李唐这个时候还玩不起。李渊最终明白了到底什么样的决定是正确的,这个时候,已经接近五月了,长安城酷热难当。既然决定了不迁都,但是暑还是要避的,于是带着秦王、齐王和安平公主随从,太子殿下留守长安监国,对于即将到来的热烈的兄弟相残事件的序幕,夏初感到万分的兴趣,不过她还是掩饰自己的情绪把和岐晖观主的谈话作为主要的消遣,不过凭着女性敏锐的直觉,她还是赶到了秦王殿下一路上颇为不安,虽然表面上看不出来,但是似乎心事重重的样子。

第四十三章 杨文干事件(始)

 五月(农历)的长安已经分外的炎热了,也难怪高祖皇上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受不了,移驾到长安以北宜君县仁智宫避暑,带上李世民和李元吉完全是为了防止这两个惹事的家伙留在长安城里面捣乱。李元吉和李世民是真的撕破了脸皮了,李元吉见了李世民连招呼都不打,完全当作是没有看见,称呼也不是二哥或者是二皇兄,而是秦王殿下,这么生分的称呼一般来讲在宗室里面只有安平公主夏初才会用的,不过对于安平公主这么生分的称呼大家都没有放在心上,一方面是因为她不是真正的皇亲,另一方面是因为她的身份是一个方外之人。

这是因为夏初受不了总有人怀疑她希望躲在皇上背后弄权,屡屡提议将安平公主嫁出去的缘故,已经在楼台观出家带发修行了。这件事情一方面让朝廷里面的人松了一口气,另一方面让岐晖观主大喜过望,在这一年的时间里,除了《论三教要旨》之外,夏初还写了《天竺记事》,《三代之治》等文章,在思想和话语权上争取对佛教的有利地位,使楼台观不仅仅以皇家道观而闻名,反而培养了一批学者。按照夏初小姐的观点,只懂得道家知识的道士不是了不起的道士的原则,道门的道士不仅仅要学习道门的经典,还要学习佛教和儒教的知识,最好还要学习三教九流各种知识,这个姑娘巴不得把楼台观建立成一个大学。

岐晖是坚定支持公主殿下的,不仅仅是因为公主殿下是神仙的弟子,而且因为岐晖观主具体地看出来这样做的好处,当然如果是一个现代人,肯定能够随便就知道教育的重要性,岐观主的敏锐的直觉有时候弥补了他的经验的不足,不过他看到的是道门的俗家弟子或者说是居士,在经过这样子的教育之后是很有可能做官的。当然,佛门做官的可能性就算是没有了,最起码,当初……嗯,应该说是以后,李白同志也是当过道士的,现在的情况下,魏征同志也是当过道士的。

“我不知道父皇为什么一定要带上你!”李元吉骑着马故意落后到夏初的身边,夏初没有坐车,骑着马和岐晖观主在聊天。

“见过齐王陛下!”岐观主在马上打了一个稽首说道。

“我也想知道呢!齐王哥哥殿下,您怎么没有带王妃殿下来?”夏初看着傲慢地齐王殿下并不惊慌,淡淡地回应道。

“哦……”齐王殿下见过夏初的次数不多,也没有怎么和她说过话,所以不太懂夏初说话的风格,不过岐晖的招呼他是不敢不回的,于是对着岐晖也拱了拱手,然后盯着夏初说道,“虽然名义上是避暑,也有打猎的意思在里面,带着女人总是不方便的,这也是我为什么奇怪父皇带着公主妹妹殿下来呢!”

“嗯,真是可惜啊!”夏初淡然一笑,“王妃殿下的美貌连小妹也是垂涎不已啊,齐王哥哥殿下没有带着王妃殿下来真是让人失望呢!话说既然是狩猎,那么没有王妃殿下在场目睹齐王哥哥殿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