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三国雄图 >

第122章

三国雄图-第122章

小说: 三国雄图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户,胡人居其半”。汉族的力量受到了严重的削弱,为少数民族中野心家创造了霸占中原的机会。“五胡乱华”出现了诸胡组织大屠杀汉族的行为,使中原大地变成了地狱,白骨千里,血流万里。到冉闵颁布《杀胡令》,发起绝地反击,屠百万胡人灭羯赵的时,中原汉人仅剩不到400多万,几近灭绝。

    民族大悲剧之所以发生,究其原因,一是政治制度十分腐朽。没有吸取曹魏政权被篡夺的教训,从曹魏政权哪里原封不动地继承的九品中正制,在乌烟瘴气的西晋王朝里渐渐地变味变质,成为了世家大族垄断权力的工具,形成了等级性的士族门阀制度。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奇特现象;二是大封宗室。司马氏集团为保住自家江山,**********,分封了许多同姓诸王。司马氏诸王的势力,已发展到出则总督一方军政、入则控制中央朝权的程度;三是骄奢淫逸,贪污**,贪图享乐,忽视民生。

    深层次原因,则是司马氏政权缺乏合法性,统治基础不牢固,社会认同程度低(一般来说,由宫廷政变建立的王朝都比较孱弱,存在时间短,比如西晋之前曹魏,之后南北朝时期的各王朝等)。

    司马氏建立的晋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无功掌权,弑君篡位,骄奢淫逸,毫无建树,第一个被外族灭国的反动政权,开启了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代。

    每每想到同胞惨绝人寰的下场,刘禅心里都会一阵恶寒,心惊胆跳,不由自主地打起寒颤。

    刘禅暗下决心,为了中华民族的福祉,既然穿越回去,就一定竭尽全力地把万恶反动的晋朝扼杀在萌芽之前。而当务之急,就是深入虎穴,悄无声息地破坏其裹胁荆州人才之阴谋,把司马徽组织赶走荆州。

    然后将计就计,根据司马徽的布局,有针对性地采取反制措施,以连环计破连环计。

    (码字很辛苦,请诸位看官多鼓励、点击、收藏、打赏,多投推荐票、月票!)(。)

215章 荆襄大族(一)() 
山道弯弯,路边的山花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散发着沁人心扉诱人的清香。

    刘禅想到自己在后世时,虽然把《三国演义》背得滚瓜烂熟,但是毕竟是,与正史相差甚远。对荆襄七大族、名士、高人,特别是神秘的司马徽了解不多。

    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但是如何能快速地了解这一切呢,很快就到水镜山庄了,该如何是好啊?!

    刘禅心急如焚,却是不知所措,心不在焉地做在马上,缰绳不自觉地松了一下,被马儿抖了抖,身躯歪斜起来。

    “小主公,想什么呢?可要专心坐稳马,山路崎岖,不小心会被颠簸掉下去的。”向宠在旁大声提醒道。

    “好的,吾会小心的。谢谢你的提醒,巨违兄。”陷入了沉思的刘禅被向宠的话惊醒过来,猛的拉了一下缰绳,他机械地应了一句,感激地看了一眼向宠。

    突然,刘禅拍了拍脑袋瓜,自言自语苦笑道:“真笨,这里不是有一个现成的荆州通吗?”

    “吁。”他勒停了马,“跑得太累了,慢慢走吧。”

    向宠跟着停了下来,与刘禅并驾齐驱,缓缓而行,宗预在前面开路,赵云殿后。

    “小主公休要客气,尽管吩咐就是。宠定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向宠笑道。

    刘禅略一沉吟,道:“听说令叔乃司马徽之徒?”

    “正是。家父兄弟三人,家父排行老大,二叔父朗字巨达。因祖父早逝,两位叔父皆由吾父抚养长大。二叔少年时师事司马徽,与徐庶、韩嵩、庞统甚有交情?。后被荆州牧刘表任命为临沮县长。刘表病故,转投主公。平定荆南后,二叔蒙主公厚爱,被委派督领秭归、夷道、巫山、夷陵四县的军政民事。”向宠十分自豪道。

    “原来如此。”刘禅恍然大悟道。

    “说一下司马徽的情况吧。”刘禅若有所思道。

    “司马老先生,字德操,传说是颍川阳翟人。为人清高拔俗,有知人论世、鉴别人才的能力,受到世人的敬重。传说,当年凤雏先生不远千里,慕名去颖川拜访他。两人昼夜长谈,徽对统十分赏识,称统为南州士之冠冕、楚国之望。”向宠笑道

    “为何司马徽定居于荆州?名号又为何称为水镜先生?”刘禅好奇地问道。

    “听说昔荆州牧刘表治学办校,求贤若渴,更兼北方战乱不已,荆州安定富足,司马徽便举家客居荆州襄阳。其博学多识,精通经学,与荆州大儒宋忠齐名。南阳人刘廙与吾朗叔曾是其学生,益州涪人尹默、李仁因为益州只流行今文经学,特来荆州师从司马徽、宋忠习古文经学。司马先生为人清高拔俗,有知人论世、鉴别人才的能力,受到世人的敬重。与庞德公、黄承彦等荆州名士,以及流寓到襄阳的徐庶、韩嵩、石韬、孟建、崔建等人均有交往,关系甚密。卧龙、凤雏、诸葛瑾、我二叔等皆拜其为师,时士人大多追逐功名,而他们却隐居在襄、汉之间,不轻易投靠他人,深受水镜先生赏识。”

    “水镜先生称号之来历,司马老先生为避战祸,举家南迁,辗转客居荆州刘表治下的襄阳城,原住襄阳东门外,与荆州高士庞德公为邻。后来搬迁临沮国玉溪山麓,建庄居住。某日,庞德公在鹿门山举行酒会,诸友或歌或咏,很是热闹。司马徽论古谈今,言谈洒脱超凡,令满座寂然,敬意盈胸。庞德公举杯上前,日:‘先生数典如流水,水清似镜,真乃水镜先生矣。’自此世人便如此称之。”向宠侃侃而谈。

    “水镜为何单单定居临沮,只是仅仅因为荆州、襄阳广袤富庶吗?”刘禅讶然道。

    “非也。水镜先生喜欢结交名士。盖因荆襄地灵人杰卧虎藏龙,襄阳至宜城间数十里间,‘有卿、刺史二千石数十家,朱轩华盖,甲第掩映’,时人称为‘冠盖里’。世家大族豪强不可胜数,最强大的有七大家族,分别是庞、黄、蔡、蒯、马、习、杨。如庞德公、庞统、庞林、庞山民、黄承彦、蔡瑁、蒯越、蒯良、蒯祺、马良、马谡、习祯、习珍、杨虑、杨仪、杨颙,均是各自家族中的优秀人才。七大家族相互联姻,盘根错节,把持州政,势力十分强大。荆州牧刘表作为在荆州能够崛起,也是因为借重了蔡、蒯两大家族。”向宠如数家珍,继续道。

    哼哼,司马老儿果非善类,表面上避祸荆州,实是另有图谋,而且所谋者大也。刘禅腹诽道。

    刘禅知道,纵观整个东汉政权,可以说是以皇权为核心,外戚、宦官交相掌权,不断博弈的宫廷政治。而世族士人集团则强调君轻民贵,坚持儒家伦常操守,甚至不惜直接对抗皇权,都不为任何一派喜欢。

    三派之间互有斗争,互有勾结,但核心理念则在于都不希望让国政大权旁落到世族士人手中。

    世族士人集团开始逐渐淡出中央政治舞台,转而在地方上形成自己的家族式势力范围,并通过地方文教事业,逐渐又产生出新的后继力量。

    历史上颍川地区的士族力量又尤为强大,后来司马氏家族在他们的全力支持下,取得最高权力,开始成为左右政局的核心力量,士族把持朝政也成为两晋南北朝政权的特征。

    想到这,刘禅不禁倒吸了一口凉气。士族力量之大,确实难以想象,以致成为国家民族的大毒瘤。

    可以说,历史上之所以发生五胡乱华,汉族殆灭的空前大惨案,肇始于士族的统治。

    因为所有士族视家族为最高利益,唯家族利益是图,至于国家谁当政都没关系,就是胡族当皇帝也可以接受,唯一的前提就是家族的利益可以得到保证。

    每次改朝换代的剧本都一样,后世的元代宋、清代明说明了一切问题。

    为了中华民族千秋大业和亿万寒士平民的幸福,以后必须对世族士族这个危害千秋万代的毒瘤动大手术,刘禅紧咬嘴唇暗暗下了决心。

    (码字辛苦,请诸位看官多鼓励、点击、收藏、打赏,多投推荐票、月票!)(。)

216章 荆襄大族(二)() 
“那就说一下各大族之间联姻情况吧。免得以后打起来误伤亲戚。”刘禅问道。因为他深知三国时期君主思想十分开明,兄弟、老表等亲戚可以各为其主。

    “各大家族很多都是互为亲戚。就拿比如卧龙先生来说吧,他娶的是黄承彦老先生的女儿黄月英。而蔡瑁则是黄月英的亲舅父,刘表是黄月英的姨父。同时,蒯祺是诸葛先生的大姐夫,庞德公的儿子庞山民是诸葛先生的二姐夫。庞统先生则是庞德公的侄子,庞统的弟弟庞林则是习家的乘龙快婿,习祯的妹夫。”向宠如数家珍道。

    刘禅倒吸了一口冷气,怪不得诸葛亮牛逼哄哄的,敢与司马家族叫板掰手腕,底气来自他的家族背景,与七大家族之间盘根错节、错综复杂的关系。

    同时,刘禅恍然大悟,原来诸葛亮的这场婚姻是彻头彻尾的政治婚姻。黄承彦的妻子是荆州著名的名门大族蔡讽的女儿。蔡氏家族在荆州的势力相当大,蔡讽的另外一个女儿嫁给了荆州牧刘表,而蔡讽的儿子蔡瑁是刘表最信任最依赖的大将,蔡氏家族在荆州有很大的政治背景,是名门望族。有着这样的政治资本,黄承彦的女儿就算真的很丑,还怕会嫁不出去吗?刘禅见过黄月英,她可是标准的美女,并没有人们传说的那么丑,而且又才学出众,是标准的大家闺秀。

    从诸葛亮的社会背景来看,诸葛亮并非“躬耕陇亩,不求闻达于诸侯”隐居隆中一介“布衣”。他娶黄月英不仅是因为她才学出众,更主要是她的家族背景。

    同样,黄承彦之所以会选择诸葛亮做婿,除了诸葛亮本人的相貌、才学外,他看重的也是诸葛氏在荆州的政治势力。诸葛亮的大姐嫁给了蒯氏家族的蒯祺,二姐嫁给了庞德公的儿子庞山民,蒯、庞两家都是荆州的大姓,地位举足轻重。黄家和诸葛家结成亲家后,蒯、蔡、庞、黄这四家荆州的豪族大姓都成了亲戚关系,实现“强强联合”。

    向宠继续道:“刘表进驻荆州,并在襄阳打开局面均是靠着蔡、蒯两家的势力。蔡瑁、蒯越、蒯良一起辅佐刘表平定境内,表才得以强大。蔡瑁为荆州第二号人物,蒯越、蒯良为刘表谋主,成为刘表政权的两大支柱。但是,庞家、黄家、马家、习家、杨家等相对来说则较为冷淡,与之保持着一定的距离。虽然黄承彦与刘表、蔡瑁为至亲,但也未在刘表政权**职,刘表数次延请庞德公而不就,只得叹息而去。他们认为刘表坐保江汉而胸无四方之志,无霸王之才,非拨乱之主,而是等待英主。”

    刘禅点了点头,原来他们是待价而沽,要做更大的买卖。历史上的刘表确非雄主,虽然能保住荆州安定富足,但其“外宽内忌,好谋无决,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群雄割据、混战不休的背景之下,为了家族利益最大化,也难怪五大豪族的有识之士均不与刘表合作。

    刘禅继续往深处想,突然脑门大开,以手加额,心中叹道:难怪转战沙场二十余载,已47岁的父亲刘备,冒着大雪严寒,不远百里,屈尊三顾于年仅27岁的青年诸葛亮,且虚心地自称“智术短浅”,问诸葛亮“计将安出”。在寒冬腊月,上演了一出三顾诸葛亮于隆中草庐,求贤请贤的千古佳话。并不仅仅因为诸葛亮是“逸群之才,英霸之器”最根本原因是,诸葛亮在荆州深厚的家族人脉关系。南征北战屡战屡败,始终寄人篱下的父亲深知,要想在荆州站稳脚根,就必须得到当地五大豪族势力的支持,而诸葛亮就是他们的代表人物,在荆襄深有影响有巨大实力的风云人物。

    “五大豪族形成的在野势力,有着很大的声势。他们互相交叉赞誉,相互吹捧,品评人物,鼓吹名号,控制着当时的荆州舆论界。他们经常聚集于庞德公居住的鹿门,或者司马徽的水镜山庄,研讨经史,探究学问,分析形势,议论时政,各抒志向,等待时机,寻求出路。”向宠意犹未尽道。

    刘禅暗叹道,很显然,庞德公及五大豪族已形成了带有浓厚的政治和组织色彩的政治集团。结合四叔的情报,司马徽眼光果然够毒,极其巧妙地利用了此集团为其服务。

    “各大家族之间联姻为的是抱团取暖,形成更大的势力,争取更大的利益。像我们这些小姓根本就没有机会进入。”一路不声不响闷葫芦一样的宗预,终于忍不住发起牢骚来。

    “德艳所言甚是,故无论刘表,还是吾父统领荆州,终究要取得这些荆襄大族的支持,才能确保政令畅通、扎根固本,实现长治久安。然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