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善战之宋 >

第174章

善战之宋-第174章

小说: 善战之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即使是面对自己的朋友,他们也只能竭尽全力战斗下去,武器砍飞了,就用拳头,拳头被抓住了,就用牙齿去咬对方的喉咙,一旦得知他们中有人放水,那代价将是参加斗的双方全部被处死,而且还会是最残忍的死法。

    对于塞北项家来讲,既然斗士们让他们失去了观看比赛的兴致,那么他们就要把这种兴致从他们身上找回来,他们对付那些看起来极为不配合的斗士最喜欢做的事,就是放几只饿极了的巨犬,然后兴致勃勃的看着那些一边喉咙里发出低沉的呼呼声,一边疯狂的撕扯着那个被惩罚的斗士,而后在看台上哈哈哈大笑。

    阴冷的囚室、残酷的斗场、接近极限的格斗训练、无法下咽的食物,甚至看守随心所欲的侮辱对他们来讲都不算什么,他们最渴望的,就是有一天能够活着走出斗场,在看一看斗场外边的世界,用手触摸一下温暖的阳光。

    乔真山永远也不会忘记那一天,当囚室的铁链被打开,从里面进来一群气势汹汹的宋军士兵,把他们纷纷集中到了一起,而后他见到了一个可以改变他一生命运的男人,那一次,是他第一次见到宋朝的军人,他从来也没有想过自己也有机会成为其中的一份子,而今天,作战勇猛悍不畏死的他,竟会站在了这个号称大宋权力中心的大殿内,接受着宋真宗赵恒对他的军功封赏。

    而改变他这一切的男人,就是这个排在群臣后面的身材瘦弱的王靖,此刻的他还在和狄青小声的交谈着,很显然,对于仅仅五十一名三等军功名额,应州府衙就拥有九人,王靖也对这种结果表示满意,此前四等军功也已经有七人,但这并没有结束,现在没有念到名字还有王靖、裴定方、狄青、阚莫(府军军都指挥使)和王大龙(府军军都指挥使)五人,很明显已经是二等功以上人选了。

    三等功名单一出,原本还有些收敛的众人顿时哗然了,大殿中也由之前的窃窃私语逐渐演变成闹哄哄互相议论开来,但即便大殿嚷成了一片,紫金龙椅上的宋真宗赵恒仍然是一脸的轻松,他的手指现在正有节奏的点着龙椅的扶手,神情很是享受。

    他心里很清楚,众人之所以会反应这么激烈,是因为这次大殿封功和以往明显不同,这次获得三等军功以上的军官,全部会提升为四品以上级别,若是本身就是四品级别,会酌情优先提成准三品,也就是说,这次大殿封功将会对禁军和府军派系原有格局造成强烈的冲击,目前整个大宋的四品以上武将也不过百多名,而编制仅仅为一万人的应州府衙,一下子就多出来了九名四品级别的高级军官,多出来的这九名高品阶武将,无论站在哪一方,无疑都会给目前禁军派系和府军派系一个很大的震动。

    怎么回事,应州怎么会有这么多人获得三等军功?甚至连应州的乌家也有五个人获得了三等军功?

    排在众人前列的吕蒙正和李继隆如今已然是宋军队两个派系的领军人物,如今他俩也面露疑色,不时朝着曹彬那边看去,但曹彬好像对此结果并不感觉到意外,正在和一旁的丞相李忼聊得起劲。

    一些人这时突然醒悟过来,丞相李伉当初力排众议,主张招安塞北氏族,原本就是乌家最大的靠山,身为大宋堂堂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的影响力并不是一般人能够想象得到的,就算看在他的面子上,宋真宗赵恒恐怕也会给乌家几个名额的吧。

    对于众人的议论声,王靖并没有太在意,这场内乱之源原本就是来自于应州府衙的挑唆,先是鼓动应州三大家族攻打寰州,然后又以新州为诱饵让这些家族之加互相争斗,接着又占领了新州,在平乱战役后期又拿下了寰州,但实际上,作为家族内乱的幕后推手,府衙所做的这些事情,是极为隐秘的,除了宋真宗赵恒和汴京城几个高层人物知道内情之外,其他的人并不了解。

    而那些宋军主力,以绝对优势兵力围攻蔚州和琢州、莫州和瀛州,僵持了将近二年都没有攻下来,若不是成都府府军的介入,战局肯定还要推后很多,立下点战功又有什么值得夸耀的。

    不过现在的王靖,正微皱着眉头仔细思索着,之前宣读官说一句话,引起了他的注意。

    刚才宣读官介绍乌问心这几名乌家军官时,将他们称谓改成了应州指挥使,而乌问心他们重来就没有进入过宋军任职,不应该被认为具有府军称谓,赵恒这样称呼到底有什么用意呢?

    还有,在三等军功名单中,他突然听到了秦紫星的名字,他心中猛然一惊,这个秦紫星不正是当初被自己打败的那个秦骑兵的指挥官么,他不成为战犯也就算了,竟然还获得了三等功,实在让他有些费解。

    王靖正思索着,众人这边突然一阵骚动,他不由得抬起头来,发现宣读官正念到“二等军功名单如下,裴定方,应州府衙厢指挥使”

    宣读官才念完第一个名字,下面已然炸开了锅。

    “什么,怎么又是应州府衙的?”

    “搞什么搞啊,主战场可是在蔚州和琢州、莫州和瀛州啊,当初劳资的部下死伤无数才攻下城,这个裴定方算干什么地的?他也配?”

    “三等军功也就算了,现在又是二等军功,还有完没完了?”

    “我看啊这里面一定有不可告知的黑幕”

    见底下反应如此之大,宣读官一脸难色的回头看了赵恒一眼,后者挥了挥手,示意他继续念下去。

    “狄青,应州府厢指挥使,阚莫,应州府军都指挥使,王大龙,应州府军都指挥使”

    宣读官一连着念出四个应州府军的人员名字,每念出一个人名来,底下的喧哗声都会增大一些,他硬着头皮念到第五个,看到下一个人来自成都府路,总算是松了一口气。

    “什么,连二等军功竟然也有四个?”

    “据我所知,应州好像并没有爆发什么战争吧,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二等军功应州有四人,其他府路加起来才有六人,成都府府军有四人,禁军那边有四人,太原府路那边六个,总共加一起才二十来个人,这特么到底是什么情况啊,难道说这次战役就是这些人打的?”

    “要说应州身在塞北地区,获得点战功也没什么问题,但是特么的据说他们只有一万人好么?我们这么多人拼死拼活的,感情好处都让他们抢去了,这也太不公平了吧。”

    殿下群臣前排,曹彬捋着的胡子,一脸笑意的对旁边的李伉说道,“李大人,看来现在大家对应州的怨气很大啊。”

    李伉也有些感慨,“没有军功的时候风平浪静,一有军功就狼烟四起,其实王靖为大宋所做的事情,远远比这些人想的还要多,而应州那支军队,这才封赏才真的是名至实归啊。”

    前端时间,他已经听前来汴京的乌鼎将他们谈及了关于乌家与府衙结盟之间的曲折事情,他心里很清楚,如果没有王靖在其中极力周旋,那么乌家当初是不是会选择效忠大宋还很难说。

    这些天,他心里就一直揣着不安,他虽然位高权重,但他如今又被加封为太子太傅,而之前宋真宗成立了一个什么书院,弄了很多王公贵族的子弟进去学习,而里面的先生不仅仅有文臣,还有不少朝廷之中的有名望武将来授课。

    说宋真宗赵恒没有忌讳他和乌家的关系连他自己都不相信,幸好刚才听到乌家几名军官进入三等军功名单,他才如获重释,多年的郁积之气总算发泄了出来。

    他心里很清楚,这并不简简单单的只是乌家以后增加了五个官员那么简单,最重要的是,这是宋真宗赵恒给他的一个友善信号,乌家总算躲过了一劫,他总算可以长松口气了。

    “恩,李相说的对,当今陛下圣明,万万不会辜负这些对朝廷有贡献的人的。”

    “哦?听曹国公这话似乎其中还有些内情啊。”

    曹彬微笑着闭嘴不语,眼睛再次投向了大殿之上的龙椅上,赵恒坐在那里眯缝着眼睛,似乎是有些倦了,又似乎在观察着众人的表情。

    此刻,二等功已经宣传完毕,宣读官开始大声宣读着一等功名单,在他的额头上早已经冒出了一片细密的汗珠,四百多名人员名单,让他一口气的念了这么久,要保证毫无差错。确实有一些紧张,比如里面有叫牛赑的、有叫蜍悫宇的

    这些密密麻麻的人名如果念错了一个字,他都会因此而被加罪,但现在,大部分的人都已经被念过了,现在仅仅有特等军功和一等军功名单没有公布,看到上面只有九个人的名字,他终于松下了一口气。

    大殿内的群臣也逐渐安静下来,所以人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宣读官的身上,他们很清楚,即将宣布的这九人,即将代表着新的实力派势力,将会给大宋宋原本的势力注入新鲜的血液。

    “皇城司护军石宝吉,率所部攻打蔚州和琢州、莫州和瀛州,指挥得当,每攻城必争先,一等军功。”

    “雁门关宣威将军杨泰,在进攻琢州、莫州和瀛州期间,悍不畏死,表现突出,一等军功。”

    “成都府右散骑常侍,怀化将军常也寰,配合攻打蔚州城,表现优秀,一等军功。”

    “雁门关步军都指挥使,定远将军李尔,在寰州战役中,执行果断,身先士卒,表现抢眼,一等军功。”

    “皇城司副统领李泰,随帝亲征,冷静机智,协调得当,表现优秀,一等军功。”

    “皇城司统领李继隆,随帝亲征,杀伐果敢,屡创佳绩,表现优秀,一等军功。”

    

第233章 大殿封功(三)() 
待宣读官宣读完一等军功人员名单,群臣再次交头接耳起来,与刚才二等军功名单宣读完引起激烈反应不同的是,从这些人频频点头的表情上可以看出,对于获得一等军功的这六人,众人并没有什么异议,如果说非要说有一些反应的话,那就是名单上的雁门关的李尔将军,资历实在是与另外这五人有些不相当,其他五人都是四品以上,而他则只是个五品的步军都指挥使,不过想必这次封功结束了,李尔的军衔肯定会上调一下了。

    “李将军,恭喜你啊。”

    杨延昭微笑着用肘部轻轻的捅了一下身边的李尔,李尔十五岁从军,至今从军已经三十余载,马上就是要奔五十岁的人了,终于有了一次这样的机会。

    “杨将军,应该是我恭喜你才对,还有特等军功没有宣布,连我都是一等功,那里面的三个人种肯定有一个是你啊。”李尔嘿嘿的笑着,他和杨延昭多年的上下级关系,平时惯的很,在雁门关的时候就经常去杨延昭家中蹭酒喝。

    “哈哈哈”杨延昭大笑着,周围立刻投来十几道目光,他有些尴尬的干咳了一声,立刻板起了脸又挺直了腰杆。

    过了一会,他又压低声音附耳到李尔这边,“现在王靖王大人的名字还没有念到,刚才我仔细听了一下,家父杨继业也还没有念到,我猜测特等军功的最后的三人应该是我们三个。”

    “雁门关一直就是我大宋的北部屏障,放眼整个宋朝也就只有我们杨家军久经沙场,今天这次大殿封功也算是名至实归。”李尔感慨着。

    杨延昭点了点头,“不过家父只知兵戈不晓其他,他对这些不感兴趣,我也劝过他变通一些,可是”

    李尔顺着杨延昭的目光朝着一侧望去,果然一身锦袍便装的杨继业脸色古井不惊,并没有对这次大殿封功显露出多强的兴趣。

    杨继业虽然出身为禁军派系,但长期镇守在大宋北部的雁门关,与军士们吃住在一起,身上不但没有禁军派系那些武将的傲慢之气,反而很同情这些远在边疆的军士,他提拔底下的军官,绝对不会看对方的资历和出身,仅以战功论英雄,也因此即便是杨继业隶属于禁军派系军官,但还是有很多的禁军派系军官不愿意去雁门关,因为得不到关照。

    在雁门关守队中流传着这样一段话,来到我们雁门关,想要证明自己能力的话,就去战场提着几个敌军人头回来,想做到指挥使,就去砍一个指挥使回来,想做到军都指挥使,就率领军队歼灭一个军,如果你想成为厢指挥使,那么就请把以上内容再重复十遍。

    已经四十多岁的杨继业,身世显赫,满门忠烈,虽然根红苗正,就算在汴京也能过得很舒服,但却主动要求前往偏远的雁门关,值得一提的是,他的能力也极为突出,不过他很少参加王公贵族的那些活动,也算是权贵中的一个传奇般的人物。

    每天清晨起,他就起身来到校场慢跑几圈,待身体发热微微冒汗后,便开始练习小半个时辰剑术,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