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北宋的无限旅程 >

第324章

北宋的无限旅程-第324章

小说: 北宋的无限旅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世事难料,如果按照原本的历史进程,那此时国内储备耗尽,兵马精锐尽失的宋国肯定会被西夏大军打的惨败,但谁也没想到最后失败的竟然是西夏军。

    以往缺少骑兵的宋军对付西夏人,采取的都是稳扎稳打的碉堡战术,用坚城壁垒来抗衡对方的铁骑。

    自从在镇南军手中连吃了大亏,宋朝开始大力开发仿造火枪和手榴弹。

    宋军统帅种师道不愧是北宋末期的名将,他竟然在并不熟悉热武器的情况下,利用壕沟、铁蒺藜和预先埋好的炸药,大败西夏军,西夏领兵大将李良辅在混战中被火枪击中毙命。

    失去了统帅的西夏军士气大降,在随后的战斗中连战连败,最后不但被宋军收复了秦风路,还损失了超过四万的骑兵。

    西夏在这些年,一直被宋国压着打,要是没有辽国干预,以及宋朝高官的干涉,恐怕早就已经灭国了。尤其是在梁太后掌政时期损兵折将,如今举国之兵也不过十万,这次却在此战中损失了半数。

    种师道收复了秦风路后,并未停下脚步,率领宋军继续向西夏境内挺进。

    李乾顺得知此事大惊,一边集结兵力进行防守,一边向金国和中华帝国派出使者,请求援助。

    对于西夏人的救援使者,李南根本都懒得搭理,但是没想到金国却出兵了。

    金国这次出兵并未言及西夏之事,而是指责宋国破坏了两国签订的海上之盟。

    海上之盟内明确说明了,宋国不准收降任何辽国的任何叛臣,但徽宗赵佶经受不住收回平州的诱惑,还是接纳了先是降金,如今又想降宋的勾平州节度使兼诸军都统张觉。

    灭掉了强大的辽国之后,如今的金国可以说是当时第一强国,堪称兵强马壮,如日中天,如何会容的降将张觉叛逃到宋国?

    得知此事后,金国国主派二太子完颜宗望南下征剿平州。

    完颜宗望率兵占领平、营、滦三州后,获知叛将张觉已逃入燕京,藏在郭药师的常胜军中,于是派人持公文到燕山府,向王安中索要张觉,说:“我讨叛臣,城破今不见,走在南朝,当还我。”

    宋国建雄军节度使王安中急忙上奏朝廷,请示如何处理。宋徽宗下达密诏,让王安中将张觉隐藏起来,不要交给金人,就说不知道此人哪里去了。

    完颜宗望可不是蠢人,他没有那么好糊弄,自然对这番说辞不相信,于是派人继续索要,并且态度很强硬。

    王安中扛不住了,只好又请示朝廷。宋徽宗干脆下诏说,让王安中杀一个模样类似张觉的人,送给金军,以平定事态。

    张觉替身的头颅很快便送到平州来,宗望让降将刘彦宗辨认一下。刘彦宗与张觉都是前辽国汉官,彼此很熟,刘彦宗一看就认出这是假的,不是张觉本人。

    完颜宗望大怒,立即派人再赴燕京,措辞严厉地对王安中说:“此非张觉也,张觉自藏于王宣抚的甲仗库里。你若不给我,我则举兵自取之。”此时,金军主力尚集结未散,战争气氛很紧张。王安中急忙上奏说:“必不发遣,恐启兵端。”

    宋徽宗有些恐惧不安,于是,紧急召集王黼、蔡攸、梁师成等人进行磋商,最后迫不得已,决定斩杀张觉。

    王安中接到密旨后,派人将张觉带到宣抚司,向他“数其过,逼之行刑”。张觉“语殊不逊而死”。张觉被缢杀之后,以水银渍其首,“函送平州”,交给宗望。同时,也将张觉的两个儿子一并送到平州,交给宗望。

    消息传开后,“燕之降将与常胜军上下皆为之泣”。郭药师公开对人很愤慨地说:“金人欲要张觉,朝廷就与之,若求药师,亦与之乎?若来要药师,且奈何?”张令徽等将领对宋朝也很寒心,甚至恨得咬牙切齿。从此,常胜军上下对宋朝开始产生二心。

    张觉虽死但此事并未完结,金国以来看出宋国外强内弱之象,二来认为宋朝不讲信用,破坏盟约,所以产生了报复之意。

    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中原上国风范多年来威仪四方,金国从上到下上对进攻宋国之事还是有些犹豫的,但恰巧此时西夏进攻了宋国。

    宋国屡次大战兵马粮草耗损极多,此次种师道率领的十多万大军,已经是不多的可战之兵了,如今却全部被牵制在西夏境内,即将展开一场灭国之战。

    见此天赐良机,金国国最高决策层一致决定,出兵南下攻宋!

第609章 为同胞出兵援救() 
    

    金军分东西两路伐宋,西路军统帅为国相完颜撒改之长子完颜宗翰,率领东路军的是金国二太子完颜宗望。

    金国东路军先行出兵,先是占领檀州,数日后占领蓟州,而此事的燕山府还不知道金军已大举入侵了。

    燕山府驻扎着辽国降将郭药师以及他的常胜军,得知金兵来袭,郭药师率常胜军在白河与金军相遇。

    郭药师鏖战大胜,追敌三十余里,金兵大败,但燕京城的其他降将却在此时逃跑,导致常胜军全面溃败,而燕京也就守不住了。

    郭药师与宋知燕山府蔡靖商议投降,蔡靖不愿,于是郭药师扣押了蔡靖及转运使吕颐浩等,向宗望投降,宋国辛苦得来的燕京和燕云数州也就此失去了。

    西路军较东路军出兵稍晚一些。完颜宗翰率西路军从云中府出发,很快便进入忻州、代州之境。

    宋朝代州边关守将,紧急向太原宣抚司示警告急。

    河北河东陕西宣抚使童贯接到报告后,立即与参谋宇文虚中、范讷,机宜王云、朱彦通等开会商议,最后决定“赴阙禀议”,也就是说他打算赶回东京城将此事汇报给徽宗赵佶。

    负责河北河东防御之事的童贯,在金兵压境之际跑了,太原知府张孝纯无奈之下,只能急派数个信使到东京城求援,同时与全城军民固守太原。

    童贯到达东京城不久,太原求援的信使和金国的使臣相继都到了。

    金使撒卢拇当庭便出言不逊,指责宋朝违背盟约,他怒叱说:“金主已命太子吊民伐罪,大军两路俱入!”

    徽宗赵佶,白时中、李邦彦、蔡攸等大臣,闻言“俱失色,皆不敢答”。

    金国两路兵马挥师南下,但因为统帅不同,所以两军的策略也也不相同。

    完颜宗翰的西路军逢城必克,但是在太原城被阻,而东路军的统帅完颜宗望在攻城不下之时,便会绕城而过,所以来势甚急。

    面对金国的大军,宋国皇帝徽宗赵佶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决定禅位给皇太子赵恒。

    徽宗此举一来是惧怕金国威势,二来是因为海上之盟全因他而毁,所以带着引咎辞职之意,希望能借此平息金国的怒火。

    华夏各朝帝王虽然性格各异,但自古以来,面对外族之时态度大多强硬。

    秦皇主动北伐,打的匈奴不敢再犯;汉武帝,汉宣帝哪怕倾家荡产,也将匈奴打的俯首称臣;唐太宗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各民族融洽相处,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

    到了宋朝,赵匡胤的这些后代性子却软弱了不少,似乎是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他们总是想跟外族讲道理,似乎不知道在国家之事上,只有强国才有话语权。

    潜伏在金宋两国的细作使用飞鸽传书,将最新的情报传回了中华帝国的信息情报部。

    瓦里斯将此事禀明皇帝李南之后,在长沙城临时的议事厅内,群臣齐至开始商讨此事。

    宋国被金国攻伐,这对于中华帝国来说,却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故而在场之人大多群情激昂,都提议趁此良机大举北上,瓜分宋国的南方疆土。

    如果按照国家的利益来计算的话,那这些臣子的提议非常正确。

    北方的金国刚刚吞掉庞大的辽国,还处于消化之中,目前这两路金兵虽然攻势甚猛,但却都是孤军深入,后方并没有援军支持,根本没办法分兵占领宋国任何城池。

    但中华帝国不同,建国增兵扩军之后,如今的皇家军团已经增至六个集团军,人数飙升到二十万,只要各路大军北上,最差的情况下,也可以攻占长江以南的全部宋国疆域。

    耳中听着这些臣子的话语,李南不禁陷入沉思之中。

    李南多年努力全是为了这一刻,如果他此事趁火打劫率兵北上,那难保东京城不会被攻破,靖康之耻重现。

    真要是被金兵将那些无辜妇孺掳走,那李南知道自己一辈子都不会原谅自己。

    在场所有人之中,或许只有鲁智深和林冲这两位好兄弟能明白李南此时的心思,来自其他世界的斯巴达克斯和利奥尼达等人是无法理解他的感受的。

    良久之后,李南高声说道:“朕已经有了决定了,派人联系宋国!”

    从历史进程来看,民主制度要比集权制优秀,但此时君主集权却有它的好处,只要李南这个皇帝做出了决定,那他身边的臣子就只能听命行事。

    南方强大的中华帝国传来急信,宋国官吏不敢怠慢,连忙用最快的速度将李南的亲笔书信送到了徽宗赵佶的手中。

    “泰山大人明鉴,小婿李南本是宋人,虽在岭南创下一片基业却从未忘宗忘本。近日听闻金国铁骑踏入中原,小婿唯恐金人伤及故国无辜子民,故而愿意遣精锐六万进入宋国,前往阻挡金人,贵国只需提供粮草补给即可……”

    李南的灵魂来自后世,他并不会写那些诘屈聱牙的文章,所以这封并未由专人修饰过的书信,读起来浅显易懂。

    徽宗赵佶看罢此信后,也是彻夜难眠。

    此时大宋三面对敌,南方的中华帝国此时送来此信,无异于久旱甘霖,但李南的提议实在好的过份了,所以赵佶对其深感怀疑。

    次日,宋徽宗召宰执大臣议事,白时中、蔡攸、童贯、张邦昌、李邦彦、吴敏等齐至。

    宋徽宗命一众心腹大臣传阅李南亲笔书信,待众人看完后询问道:“诸位爱卿,尔等认为南国此言可信否?”

    张邦昌奏道:“金国本土离我宋国甚远,而南国侵吞我大宋十余州府,且时时虎视眈眈。若是放南**队入宋,臣恐其来至东京会有变故,到时候难以收拾,不若就按照金使所说,割地赔款议和为上。”

    “臣附议!”左相太宰白时中和右相少宰李邦彦言道。

    几位宰相都同意向金国投降求和,但给事中、直学士院兼侍读吴敏却反对道:“圣上,万万不可!”

    没有人喜欢投降,尤其是赵佶这个皇帝,听到吴敏有异议,他赶紧问道:“速速讲来,为何卿家不赞成议和?”

    吴敏言道:“按照各位宰执所言,我大宋割地赔款跟金国议和,最好的情况就是金国依诺退兵,但即便是这样,其实对南国也没有丝毫影响,南方的大军仍然随时都可以北上攻宋。”

    “嗯。”赵佶微微点头。

    虽然宋徽宗和满朝文武不愿意承认,但是他们的心中都知道此时宋国已经无法跟越发兴旺的南国抗衡了。

    吴敏继续奏道:“南国既然愿意以一支孤军进入我大宋,那只要圣上召回种师道在西夏的大军在旁戒备,就可以让南**队跟金兵抗衡,到时候无论哪方胜败,我大宋都没有任何损失。”

    “哦!”听到这里,徽宗赵佶不禁面露喜色,高声赞道:“这驱狼吞虎之计甚妙!”

第610章 能力大责任也大() 
    “圣上,您乃是一国之君,绝对不能亲身赴险,请三思!”

    “请陛下三思!”

    望着跪满厅中的诸多心腹臣子,李南无奈叹道:“此次北上深入宋国险地,不但要对抗金国铁骑,还要时刻担心宋军反复,算得上是九死一生之举。我中华帝国各军兵士大多为交趾、占城等地之人,北救宋之事他们并非自愿,全是因为朕的私心。若让这些士兵冒死北上犯险,而朕独留在安全之所,朕心不忍、不安、不快,望众位卿家能理解朕的心情。”

    林冲跪地拱手求肯道:“末将知晓圣上心思,但您乃是中华帝国的核心命脉,俗话说龙无首不行,故而末将愿意率领麾下皇家御林军团北上,望陛下恩准!”

    “臣也愿代替陛下北上!”国防部部长,一等镇国公鲁智深也高声说道。

    “臣愿往!”

    “臣也愿往!”

    眼见得众臣生怕自己发生意外,全部争先恐后的要代自己率军北上,李南心里顿时变得暖融融的,自己这些年对他们以诚相待,看来并非无用。

    “诸位爱卿都起来吧。”李南来到鲁智深的面前扶起他,随后冲着众人拱手谢道:“朕知道你们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