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言情电子书 > 庶女的日常 >

第23章

庶女的日常-第23章

小说: 庶女的日常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女,关系着侯府的脸面。告诉她这个,她就明白了。”

    林嬷嬷却没有立即离开,犹豫了一下,“夫人,这事儿……是不是跟大老爷知会一声?”

    林氏面上淡淡,“那就等下回泉州来了家书一并告诉他,索性这事儿是老太太定的,咱们这些人不过是跑腿的,他不乐意也找不上咱们。”

    林嬷嬷就道,“夫人别嫌我啰嗦,大老爷看着蔫儿巴,府里不看重他,可他能靠着自己中进士求外放,走到如今,想来也不是个真窝囊的,大姑娘的婚事指不定人家另有想头呢。”

    林氏冷笑,“只要他有那个胆子敢跟老太太开口……”

    林嬷嬷看着自小带大的主子一脸郁色,不由心疼,“夫人,听嬷嬷一句劝,那即便是侯爷的长子,也不过是个姨娘生的庶子,又是不得侯爷欢心的,跟他计较忒没意思,权当那是条狗,闲了喂他两块骨头给点儿好处,省得被人拉拢了去反过来咬人!要紧的终究还是姓韩的生的那两个,整天围着侯爷充孝子,谁不知道他们安的什么心!”

    林氏皱眉,“知人知面不知心,老大看着老实,谁知他心里是不是惦记着他不该惦记的,抬举他倒是不难,就怕他是个黑心种子不知好歹。”

    林嬷嬷叹道,“这府里哪个是好相与的?总要给轶哥儿和辑哥儿拉些助力才好……”

    林氏看着林嬷嬷两鬓花白的头发和额头眼角的皱纹,就想起这些年她陪伴在自己身边不离不弃,忽而生出几分感慨,过了好一会儿才压下了情绪,声音柔和了许多,“嬷嬷,坐下说吧。”

    “哎,哎,”林嬷嬷从旁边搬来个锦杌,坐下了。

    林嬷嬷道,“夫人,如今顶顶重要的是咱们世子和五爷,侯爷对世子什么样?在外头说得好听,什么‘恨铁不成钢’,世子从小到大得过侯爷的夸没有?哪回不是横挑鼻子竖挑眼的?倒把二老爷和三老爷夸得跟花儿似的,那两个从小就读书不上进,若是没有侯爷,他们能有什么出息?可就因为侯爷待见他们,硬是越过大老爷给他们安排前程,难道大老爷不是侯爷亲生的?无非是那姓韩的谄媚惑主,勾得侯爷宠她罢了。太夫人是说了不让她进门——可不论谁都有那么一天,等将来,这府里是侯爷做主了,万一真把她接进来呢?在外头,咱们尚且不好收拾她,以后等她羽翼丰满了,焉有您和两位爷的容身之处?”

    她见林氏只是默默的听着,便大着胆子道,“若不是这姓韩的娼妇搅局,凭着林家和宫里的娘娘,轶哥儿和辑哥儿但凡争气些,将来便稳稳妥妥的,五爷眼看着也大了,若要走仕途,林家跟东国公府都是掌兵的,在文官那边儿可使不上劲,要是能把大太太拉拢过来,王尚书那里也方便递个话,将来五爷的路就好走多了,您想想是不是这个理儿?”

    林氏的幼子唐辑排行第五,从小就喜文不喜武,加上身体不是太好,所以林氏从来也没指望过他能有什么大出息,她的全部期望一直以来都放在自己的长子唐轶身上,唐轶排行第四,前面还有三个庶兄,他是嫡长子,如今已经封了世子,自小延请名师,无论是练武或是习文,没有一样落在人后,从出生的那天起,便是以安平侯世子的标准教养长大的。

    林氏想了一会儿,“你说的我何尝不知道,但大老爷和咱们向来是一句多的话都不肯说的,你要我怎么办?说太夫人要把你女儿卖个好价钱?说不定他还以为咱们胁迫他呢。”

    “夫人——”林妈妈不甚赞同的喊了一声。

    “这侯府里,真正跟您贴心的,还不是四姑太太跟两位爷?可四姑太太嫁出去了,有些事儿未必照顾得到。侯爷心里看重的是谁不用老奴多说,虽不至于嫡庶不分,可二老爷是怎么进的国子监?又是怎么捐的官?三老爷一没功名二没差事,花着大把的银子养在家里,外头那姓韩的手里多少产业?侯爷再这么下去,外人看着可不就是侯爷在帮着他们跟四爷和五爷打擂台?大老爷虽独了些,跟咱们不来往,可是跟二老爷、三老爷不也一样不来往?要是大老爷能挡在二老爷、三老爷前边儿——”

    林氏低头不语,过了好一会儿才道,“虽也是个法子,就怕再养出个中山狼!”

    林嬷嬷笑了,“只要找准了他的痛处,不怕他不听话。”

第30章 兄长回来了() 
唐松下了马,缰绳递给随扈,抬头看看眼前的门廊,嘴角露出淡淡笑意,对出来相迎的宋大管事点了点头。

    他先去给太太请了安,就赶紧回住处洗漱一番,换了身干净衣裳,才又回转上房和太太叙话。

    唐曼宁听说兄长回来了,第一时间就跑去了上房等着,一见兄长,她上下打量了一番,“母亲,你说得对,真是黑了、瘦了。”

    唐松笑道,“我不过是出去了十来天,怎么人人见我都是这句话?”

    王氏笑而不语,唐曼宁翻了个白眼,“事情顺不顺当?我听说那鹿涧书院门槛高得很,李家大表哥没被刷下来吧?”

    王氏嗔道,“小姑娘家做什么怪相。”

    唐松倒不以为意,“大表哥到底是国子学正经的学生,他们又怎么会不收?”

    唐曼宁跑到唐松身边坐下,一手撑着下巴,“怎么样,见到严大儒了没?长什么样儿?真是方面大耳?”

    唐松忍笑,“是啊,方面大耳两手垂膝魁伟得很。”

    唐曼宁没听出兄长是在打趣她,还在问,“那书院真是建在山顶的?我听说他们那里还有座小文昌祠?”

    “嗯,那里景致的确还不错。”

    王氏道,“若那里真是好,不如叫你父亲请人写封荐书?你自己在家读书,总不如和同窗们一起研习。”

    唐松却摇了摇头,“不必了,我看那严舸功利心太盛,恐怕这里不过是他暂居之处,他不会在这里久留。”

    唐曼宁惊讶道,“我听说这鹿涧书院已经办了十来年了,朝廷还能再召他回去?”

    唐松伸指给了她个爆栗子,“所以我说他不会在这里久留,这两次春闱榜上皆有鹿涧学子,排名又靠前,已然传扬得天下皆知,我陪大表哥去的时候,听说那里半山腰的房子都是新盖的,仅是各处捐赠的学田就有两千多亩,可我私下问过那里的学子,他们平时所学皆为应试,授课的也都是严舸的弟子,这严舸刚过天命之年,又不是病重的讲不了课,却不将心思放在授业解惑上,偏爱折身结交官宦士绅,这样的人,所求不过‘功、名’二字,办学不过是他的晋身之路。”

    王氏却听得眼睛发亮,不以为然的教训儿子,“读书不就是为了功名?我知道读书人讲究清名德行,可要是没有功名,你再有德行,谁又能知道?”

    “母亲有所不知,这人十余年前来到泉州办学,明面上说是辞官,其实许多人私下里传他是被人从京城赶出来的,有的说他得罪了权贵,也有的说他私德有亏被人抓住了把柄,如今众人捧他,一是为着他的学生有出息,二来也是因他不在官场。万一他将来真有一飞冲天之日,”他摇摇头,“他这些学生恐怕都要被看做是与他一党的人了——咱们家实没必要趟这个浑水。”

    王氏不甘心道,“那——那李褒不也去了?”

    唐松耐心解释道,“大表哥在国子监里年年考评俱佳,他又早早的拜过老师,来这里不过是游学,一年半载的就回去了,别人不会把他看作严舸一派。”

    他见母亲仍皱着眉,就道,“有名望的大儒又不止他一个,再说将来还有座师和许多同年,父亲一直没有为我选定老师也是不想我过早与派系牵扯太多。”

    唐曼宁扯了扯母亲的袖子,“母亲,哥哥回来了可得好好犒劳犒劳他,中午吃什么?”

    唐松从上房出来,唐曼宁缠着他要去看给她捎带回来的小玩意儿,唐松道,“我叫人给你送去就是了,这会儿我那儿还不知收拾好没有。”

    唐曼宁给他使了个眼色,“我不,我就要去你那里看——”

    唐曼宁把唐松带回来的盒子都打开看了一遍,还是觉得哥哥送她的那一匣子憨态可掬的白瓷烧造的小猫小狗最可心,放在桌上左一个右一个摆弄了好一会儿,见哥哥打发丫鬟们各忙各的去,屋里没了别人,便将这些日子家里发生的事小声地告诉了兄长。

    看着妹妹唉声叹气的为难,唐松摸摸她的头顶,“别担心,一切有我呢。”

    唐松又问,“马上就是寒食节了,从寒食到清明,衙门里给假五日,家里可有什么安排?”

    唐家离开京城来到此地做官,自然不可能千里迢迢的回京扫墓,至多不过是在家里祭拜一番,因此到了寒食清明,多半意味着可以出门踏青赏春。

    唐曼宁却郁闷的摇摇头,“父亲这几天正和母亲生气呢,两人天天绷着脸,我哪儿敢去问?”她扯扯兄长的袖子,“哥哥你去问问呗——”

    唐松救下自己的袖子,“好好好,给你问就是了,”瞪了妹妹一眼,“多大的姑娘了,还跟小孩子似的?家里便是没有安排,我也带你去姑母家走一趟,行了吧?”

    唐曼宁嘿嘿一笑,“这还差不多。”

    唐松挑了一匣四柄素面宫扇,有圆形、海棠、梅花、瓜楞四样,想了想,又去书房取了一套粉笺,要一起送去给曼春。

    路过唐曼宁院子门口,唐曼宁道,“我给她拿本书,你等等我。”

    不一会儿,她就抱着一套书跑了出来。

    石榴急急跟了出来,“姑娘这是去哪里?”一眼看见唐松站在门口,脸一红,福身施礼,羞羞怯怯地叫了声“少爷”。

    唐曼宁见不得她这个样子,懒得跟她多说,“我和哥哥有事,你留下看院子。”拽着唐松就走了。

    留下石榴暗暗跺脚咬牙。

    曼春有些意外兄长竟然还给自己带了礼物,那几柄扇子虽是素面的,却做的精致,曼春一眼就喜欢上了,送来的粉笺比平时写帖子的笺纸窄小些,但厚实挺括,还用浅浅的墨迹印上了梅兰竹菊四君子。

    她道了谢,叫小屏把扇子和粉笺收了起来,见唐曼宁拿来的这套《王摩诘全集》崭新崭新的,就问她,“怎么是新的?姐姐还没看过?”

    唐曼宁道,“我那儿原就有一套,这一套也忘了是谁送的了,给你了。”

    唐曼宁问她,“你这两天做什么呢?”

    “做衣裳呢,父亲说过几日要去大姑母家,叫我做两身新衣裳,正好我去年的衣裳也小了。”

    唐曼宁知道大姑母盛宁县主将要举办诗会的事,她已经在母亲那里看到了李家送来的请帖,妹妹的话让她心里微微有些担忧,母亲多半是不肯带妹妹去的,到时候免不了又要和父亲吵一架……

    这些心思一闪而过,唐曼宁退了两步端详片刻,“这么一说,你好像真的比去年长高了些。做的什么样儿的?我看看?”

    曼春就把做好了的一件拿给她看,唐曼宁见这件银红比甲只简单镶了两道边,背心上却像绣补子似的用橘红色的绣线绣了两只圆滚滚的小狮子滚绣球,便爱得不得了,“你从哪儿弄来的花样子?”

    曼春有些不好意思,“忘了以前在哪儿见过,觉得挺有意思就记下来了。”

    唐曼宁有些惊讶,“是你自己画的?”低头细看了两眼,摸了摸,“针脚倒是比从前整齐多了,你是怎么让狮子和球凸起来的?摸着也不硬。”

    绣这两只狮子并没有用到什么特殊的针法,曼春为了让狮子显得活泼灵动些,就用了填高绣的方法,不过这也没什么好瞒的,就道,“里头填了棉絮再绣,看上去就有凹有凸了。”

    唐松来曼春这里就是想看看她这些日子过得好不好,这会儿见两个妹妹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起衣裳,便放下了心,跟她们说,“你们说话吧,我回去了。”

    唐曼宁道,“哥哥你干嘛去?”

    唐松揉了揉脸,越发觉得困倦,“我去睡一觉,这一路就没睡好过,你们俩玩吧。”

第31章 诗会前() 
王氏运了半天的气,仍然觉得难以平静,韦嬷嬷在一旁也不敢多话,直到第二天早晨起来,王氏的情绪看上去好了许多,韦嬷嬷才试探道,“老爷昨天说的事……”

    王氏沉默不语。

    韦嬷嬷便道,“太太心里难受,觉得受了委屈,老奴心里明白,只是也不能总和老爷这么僵着啊?”

    王氏冷笑一声,“他也就这样了,一个五品小官罢了,也好意思在我面前逞能,他再敢这样我就——”

    “太太——”韦妈妈不甚赞同的拦住了她的话。

    王氏生气归生气,到底还是没把后头的话说出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