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唯一战胜国 >

第404章

唯一战胜国-第404章

小说: 唯一战胜国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对于增强战争潜力有着重大的意义。

战时,军工生产很大部分都可以交给妇女来完成,而男人则走上战场。

在解放妇女劳动力的问题上,帝国政府比较理智,并未操之过急,总之在战争爆发之前解放到一定程度就行了。

在扫盲问题上,帝国重点对那些未解决识字问题的群体进行了一些专门的辅导政策,主要是以四十岁以下男性为主。

普通话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普及,最少很多地区的百姓也许不会说普通话,但他们却能听懂普通话。

这得益于大量的汉语普及班的开设,同时还有电台、广播、电影放映等等。

随着电视的出现,普及标准汉语又多了一利器。

电视在1922年时是一项新产品,而子啊1927年已经普及到了一定的程度。

电视产业蓬勃发展,华东集团在这方面募集了大量的资金,将这些资金砸进了电视产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之中,大量的无线电台和信号站建立了起来,有些山区没办法接受到无线电信号的则用电话线。

中华帝国结婚必备的物质基础也有了飞跃性的提升,在华东政府时期,可能是自行车,随便什么房子都可以。

而在中华帝国成立初期,则对房子有了一定要求,同时自行车也升级成了摩托车。

到了1927年,结婚必须有房子和电视等电器了,在沿海发展较早的地区,结婚已经需要有汽车了。

当然,这种结婚必备的东西,也许并非是由男方一方面来承受,可能是由男女双方的家长共同来办置。

毕竟帝国福利好,很多地区的人们对于钱的欲望并不是太大,加之此时帝国并非是男多女少。

虽然帝国依旧有很多地区重男轻女,但在帝国的宣传下改观了很多,随着生活富裕了,很多人都更喜欢要女儿。

加之,帝国从国外引进了很多美女,而且帝国女性以当二奶为耻,这大大减少了不必要的内耗。

——————

第二更到晚上九点还有一章

第394章:战争疑云,中国资本抽逃

第394章:战争疑云,中国资本抽逃

中华帝国因为人口已经达到了6亿,而且国民素质普遍提高,国民财力也不断发展,使得内部消费变得非常旺盛。

就以电器来说,虽然美国在很多电器方面要比中华帝国更加普及,但中华帝国以人口压倒美国,在内部的电器销售总量还是高于美国。

更何况,中华帝国的财富分配在全球各国之中最为公平,虽然大部分财富被华东集团所攫取,但这些财富却用在了国民身上。

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有一部分先富裕起来的群体和一部分未富裕起来的群体,这就造成了矛盾的产生。

而这种矛盾也就是整个社会前进的动力,未富裕起来的群体也想富裕起来,因此他们就会努力的工作。

如果一个国家内部的贫富差距大到一定程度,大到了一种不可赶超的地步,或者说在残酷的剥削下贫困群体看不到致富的希望,那么就会引起剧烈的社会矛盾。

当前中华帝国的社会矛盾是有的,但很轻微,是一个非常适当的程度,未富裕起来的国民随便睁开眼睛就能看见希望,因此就奔着这希望努力工作。

不过缺点也是有的,太平衡的财富分配方式不可持久,因为国民有了很好的福利,同时当富裕到一定程度时,就感觉大家都差不多了,干不干活都无所谓,都能过了。

此时中华帝国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是因为基础设施还很薄弱,国民在之前普遍不富裕。

主要的表现方式就是没有房子,没有车子,没有电器。

但富裕群体有了房子,其他群体也要有房子,因此努力工作。当富裕群体率先有了车子,其他群体也要有车子,因此努力工作。当富裕群体有了众多的电器,其他群体也要有众多的电器,因此努力工作。

你有,我没有,这就是矛盾。

当房子、车子、电器都有了,而且普遍拥有的情况下,那么如何制造新的矛盾呢?

让国民普遍买飞机?

这貌似不太现实,毕竟非是所有国民都需要飞机,有汽车就行了,还买飞机干什么?这没有任何的实际需要。

这时候市场就饱和掉了,因为国民没有需要,他们在生活必需品方面都已经大部分拥有了。

因此这时候就得将国民的财富剥夺过来去打仗,当存在敌人时,以这种模式能够爆发出非常强大的战争潜力。

打败了敌人,就能获得好处。

当没有敌人可打时,可以将资源投入到改造大自然的运动当中去,这时候虽然浪费了一定的资源,但将大自然改造之后,也能得到好处。

此时中华帝国的这种透支消费发展模式,只要有内需支撑就能够一直维持下去,但内需不可能永远旺盛,一旦没有了内需支撑,就会造成产品的大量积压,这时候经济崩溃不可避免。

这也是为什么后世的政府也学美国佬那样整天叫着刺激内需,但效果显然不怎么样,毕竟国情不同美国。

美国在1927年的经济发展势头还算不错,但在个别行业已经出现了产品挤压现象,不过规模不大,不足以动摇全局。

而在中华帝国,1927几乎没有出现什么产品挤压,帝国的内需非常的旺盛,各行业疯狂生产。

其中以建筑业、汽车制造业、电器制造业为三大支柱产业,同时又带动了石油工业、冶金工业、玻璃制造业、制革业等行业的快速发展。

不过在某些行业还是和为刺激经济之前差不多,因为内需就那么多,企业也不可能在需求没有上涨多少的情况下疯狂生产。

帝国对于那些出现产品挤压的行业出台了一套政策,那就是一旦某行业出现了这个问题,马上对该行业厂商进行强制限制生产。

这项政策主要是针对那些无法增强战争潜力的行业,而那些可以增强战争潜力的行业,帝国则不进行限制,就算挤压了一大批的产品帝国也一概不管,坐等该行业大量破产。

帝国在这一时期迅速完善了金融体系,华东集团成立了大量的自银行来进*房贷,而华东银行则隐藏在幕后,虽然也大量进行存储业务,但并不对外放款。

那些子银行的最终结局就是在经济大萧条中倒闭,接收资产时也是以这些银行的名义进行。

至于银行倒闭后储户的钱的问题,帝国成立了一个专门的保险银行,用来支付储户的钱。

实际上,这些动作不过是把华东银行包装一下,免得经济萧条时国民把矛头指向华东银行。

如果经济大萧条时是华东银行去收债,那么名声将大受影响。

而一大批不知道是谁开的银行去收债,国民也就联系不到华东银行头上,到时候再控制一下舆论就可以了,大可让美国佬来背这个黑锅。

毕竟不是谁都懂经济,绝大部分国民并不明白银行的那一条运作流程,只要主流舆论控制住了,就算有知道的人和周边的人说,但效果不大。

不过也总有一天国民会大部分知道的,就如同后世的美国出现‘占领华尔街’的群众游行。

在二十一世纪,全世界有超过一百万个觉醒团体,美国国际资本家们在压制事实和真相时已经不是那么顺手了。

而在二十世纪上半段,不管是哪个国家的人民实际上是很好糊弄的,根本没有几个人知道银行的这种运作流程。而中国之前根本没有经历过这样的经济大萧条,因此国民普遍不懂,一万个人里未必有一个人知道。

夏钧让华东银行大量成立**的子银行来放贷,主要是为了不引火烧身。

毕竟他是帝国元首,又是华东集团的独股老板,一旦国民发现整个国家的财富大部分都被华东银行给收走了,那么必然会影响他的积分收入。

所以夏钧要避免引火烧身。

经济这个东西若是搞不好,就会遭致骂名。

……

进入1928年,中华帝国对于美国经济的调查加大了力度,中华帝国此时在美国的投资总资产已经达到了近十亿美元。

在1928年,中华帝国高层都知道美国经济撑不了多久了,因为诶则爱1928年美国又涌现出了一大批出现商品挤压的行业。

商品挤压卖不出去,说明美国的内需已经快要走到尽头了。

一旦没有了内需的支撑,投资热潮也就无法支撑,而且美国股市的股票价格已经高到了一定程度,泡沫已经非常大了。

如果美国经济崩溃,中华帝国的这三十亿美元的投资将迅速贬值,可能原本能值个十亿,经济大萧条之后一亿价值都不到。

同时中华帝国在海外的投资总资产加起来,已经有近三十五亿美元了。

美国经济一崩溃,将迅速波及全球大部分资本主义国家。

中华帝国这三十五亿海外资产,必须考虑出手了。

这些资产卖出去,战后弄回来很容易的。而很多资产,在战时必然会遭到查封。

按照原定历史,美国的经济是在1929年10月崩溃,但现在历史已经改变了,鬼知道崩溃时间会不会不提前。

因此为保险起见,中华帝国从1928年初,就开始逐步出手海外资产了。

此时美国和英法德的经济都处于一个不错的状态,而以美国最为繁荣。

中华帝国出手这些产业,此时的价值都是非常高的。

例如中国在美国开设的肯德基风靡了整个美国,是繁荣时期美国最赚钱的餐饮连锁店,华东集团将在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的这些肯德基连锁店全部都承包了出去,一承包就是三十年。

也就是说,三十年后我还能收回这个牌子,并且可以将这些店面买回来。

有的诸如矿山、土地,则是直接卖出。

华夏会开始运转起来,那些在海外谋生的华人经营者也开始出手经营的产业,带着钱回国。

由于一批华人率先抽逃资金回国,其他华人开始猜测是不是战争要爆发了,也跟着抽逃资金回国。

此时美国经济繁荣,这些资产很容易出手,而且价格还比较高。

中华帝国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经济大萧条,把纯盈利性的产业都列入了出手的单子里,准备在1929年上半年将单子上的所有海外资产都卖出,将资金抽回国内。

中国资本从各国抽逃,英美日等国高度重视,几国政府也纷纷猜测中华帝国的意图。

抽逃资本,一般是发动战争之前所做的行为。

再结合中华帝国之前定下的1930年之前建立一支可以抗衡英美日的海军的计划,看起来确实很像是要发动战争的样子。

对于中国资本的抽逃,英美日去是无法阻拦。

毕竟这是正常的商业行为,而且美国在中国也有一些资本存在。

随着首批华人抽离资本回国,世界各地的华人也纷纷将海外的资产出手,将资金抽离,然后返回本土。

当前中华帝国掀起一股空前的投资热潮,这也是吸引海外华人干脆抽离资本回国的一个主要原因。

除了澳大利亚地区,其他地区的华人都纷纷动身回国。

澳大利亚华人,则是死死扎根澳大利亚。

中华帝国在澳大利亚的很多资产也未出手,特别是那些矿山,依旧在正常开采,矿石正常的运往中国。

——————

第三更到一万三更完

第395章:美国经济快不行了

第395章:美国经济快不行了

中华帝国的资本开始大肆抽离,海外华人大规模返回中国,这使得中华帝国内部的投资热潮又加了一把火。

海外华人将赚到的钱,纷纷投入到股市以及一些个人组织的投资项目当中。

同样大量的海外华人返回本土,也拉动了内需的增长。

此时中华帝国的内需依旧非常旺盛,特别是内陆地区增长速度最快。在这次大规模的放贷当中,受益最大的也就是内陆地区,内陆地区的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极大的改变了中华帝国的经济分布畸形状态。

东部沿海之占帝国版图的很小一部分,而帝国的版图向西急剧扩张,此时已经是扩张到里海了。

总的来说,中华帝国的经济是越往西越落后,基础条件也越不发达。

中部的生态环境很不错,也很适合人口居住。而西部地区大部分都不太适合大量人口居住,生态环境脆弱,有些地区居住条件恶劣。

不过西部地区的矿产很丰富,地下有很多资源。

中华帝国当前的投资热潮的经济发展主要表现为,沿海经济有很大一部分向中部地区转移。

而西部地区和北部地区则因为经济繁荣,工矿业逐渐发达起来,工矿业的开采需要又带动了交通设施的建设。

中华帝国的人口流动着表现为,沿海向内陆地区大规模移动,同时又有部分人口向帝国各边疆地区移动。

特别是帝国定期会到那些经济发展弱势,又人口众多的地区组织移民,每次移民都有很优惠的政策。

例如到边疆地区某生,可以分给房屋、土地等等。

一般是移民到边疆地区的农民分给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