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帝国风云 >

第39章

帝国风云-第39章

小说: 帝国风云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虽然当时很多人都认为,“白羊座”级是“巨人”级的改进型,主要是优化了炮塔的布置方式。说得简单一些,就是顽固的英国佬开始向德意志第二帝国学习,取消了布置在侧舷的主炮炮塔,把全部主炮炮塔沿纵轴布置。只是,“白羊座”级采用的是双联装炮塔,而且为了追求火力密度,总共有五座炮塔,火炮数量介于“赫尔戈兰”级与“德皇”级之间,其中第三座主炮炮塔位于二号烟囱后方,另外四座炮塔以背负式分别在战舰前后,而不是全部集中布置在前后。但是冯承乾早就收到消息,“白羊座”级与“巨人”级根本没有关系,而且英国皇家海军将在这种战列舰上安装三百四十三毫米主炮,从而在火力上甩掉紧追不放的帝国海军。
    果真如此,“白羊座”级的火力就超过了“德皇”级。
    所幸的是,“德皇”级在设计的时候就留下了改进余地,而“白羊座”级换装更大口径主炮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显然,帝国海军需要的是更多的主力舰。
    冯承乾也意识到,在海军军备竞赛已经全面开始的情况下,重质不重量的套路已经行不通了。
    在重视质量的同时,还得重视数量。
    性能再强大的战列舰,也不可能在海战中击败两倍于己的敌舰。只有当数量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才有能力战胜对手。
    正是如此,冯承乾才决定追加建造一艘“德皇”级。
    只是,这仍然无法满足帝国海军的扩充需求。
    要知道,在一九零九年之后的四年里,帝国海军每年都将建造三艘主力舰,相当于还得追加四艘主力舰的建造量。
    显然,仅仅在现有计划上追加建造量,肯定无法满足需求。
    面对这个问题,冯承乾采用了一个非常巧妙的解决办法,即把规划中的四艘“国王”级战列舰的建造时间提前一年,把还处于初始设计阶段的“拜仁”级战列舰的建造工作提前到一九一二年,并且在一九一零年启动代号“X5”的新式战列舰的设计工作,规划建造数量也是五艘。
    如此一来,等于把造舰规划提前了两年,相当于增加了四艘战列舰的建造量。
    只是,这些战舰能否建成,还是个未知数。

第五十四章 备战
    德意志第二帝国近似疯狂的建造主力舰,受到刺激的不仅仅是英国皇家海军,还有英国国会议员。
    受英德海军军备协议影响,在一九零七年,英国国会只批准了建造一艘主力舰,即“海王”号。结果到一九零七年底,得知德意志第二帝国以法俄威胁为由,单方面破坏了英德海军协议,把造舰规模提高了百分之五十,英国国会议员恼羞成怒,仅在一九零八年的预算中就批准了八艘主力舰。
    只是,在建造何种主力舰的问题上,英国皇家海军内部存在严重分歧。
    保守派坚持以战列舰为主,即在建造四艘“白羊座”级的基础上,把四艘“乔治五世”级的建造工作提前。可是以费希尔为代表的改革派则认为,没有必要建造太多的战列舰,应该增加战列巡洋舰的建造数量,至少应该在八艘主力舰的份额中,分出四分之一来建造战列巡洋舰。
    最终,费希尔的主张得到了支持。
    问题是,战列巡洋舰的建造费用远高于战列舰,仅动力系统一项就比战列舰高了百分之一百五十。
    结果就是,国会拨款不足以在建造六艘战列舰的基础上建造两艘战列巡洋舰。
    费希尔再厉害,也绕不过经费这一关。
    事实上,搞到这个时候,英国也已精疲力尽,根本没有足够的财力使皇家海军维持“两强标准”。
    要知道,海军实力仅次于英国的是德意志第二帝国与美国,而这两个新兴工业国家都处于上升阶段,经济实力均超过了英国,财政收入也比英国理想得多。虽然英国不用在陆军建设上花太多的力气,而德意志第二帝国首先得保证一支强大的陆军,然后才是把多余的财力用来建设海军,但是英国的经济状况,根本不可能维持一支规模超过德美之和的世界第一舰队。
    没有钱,就别想建造战舰。
    所幸的是,英国有广阔的海外殖民地,还有几个较为发达的自治领地,比如澳大利亚与新西兰。
    搞到最后,英国佬终于找到了解决之道。
    一九零八年,在澳大利亚与新西兰提出自愿捐赠之后,英国皇家海军敲定了最后的造舰规划。
    按照计划,英国皇家海军将追加建造两艘“海王”级的改进型,即两艘“巨人”级战列舰,并且启动“白羊座”级战列舰的建造工作,费希尔要求得到的战略巡洋舰中,第一艘由英国财政拨款,后两艘则分别由澳大利亚与新西兰出资,这就是后来的三艘“不倦”级战列巡洋舰。
    也就是说,英国皇家海军总共追加建造了九艘主力舰,而不是最初订下的八艘。
    虽然增加了一艘建造量,但是在澳大利亚与新西兰出资的情况下,英国财政拨款总量并没增加多少。
    可以说,英国在海军问题上绝不含糊。
    只是,这仅仅是个开始。
    随着德意志第二帝国把造舰计划整体提前两年,以达到在一九一三年之前把建造的主力舰增加百分之五十的目的,英国皇家海军立即采取了针锋相对的行动,在落实了“白羊座”级与“不倦”级的建造工作之后,立即启动了“乔治五世”级战列舰与“狮”级战列巡洋舰的设计与建造工作。
    到这一步,英德海军协议已经毫无意义了。
    面对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不断增强的威胁,英国皇家海军提出了新的标准,即主力舰的规模要始终保持在对手的两倍之上。
    在英国佬看来,这是维持英国霸权地位的最低标准。
    要知道,英国海军除了保护本土之外,还要保护广阔的海外殖民地,甚至得在地中海牵制意大利与奥匈帝国的舰队。如此一来,就算英国舰队的规模是德意志第二帝国的两倍,也无法在北海上获得如此的优势。按照费希尔的估计,在这个标准下,英国皇家海军在北海的兵力优势只有一点五倍。
    可以说,这已经是最低标准了。
    如果低于这个标准,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就有把握夺取北海制海权,把英国皇家海军赶出北海。
    对英国来说,这是不可接受的结果。
    问题是,英国有这样的财力吗?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正是冯承乾希望看到的结果。
    到一九一零年,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军费支出占到了财政总支出的百分之三十,其中海军军费只占军费总支出的百分之二十。虽然德意志第二帝国没有像印度那样的殖民地,但是帝国的经济状况还算良好。同期,英国的军费支出占到了财政总支出的百分之三十六,其中海军军费占军费总支出的百分之八十。就算英德两国的财政收入相当,英国皇家海军花掉的钱都是帝国海军的四点五倍,而皇家海军的规模还不到帝国海军的二点五倍。可见,英国皇家海军的效费比并不高。
    照此情况发展下去,在一九一五年之后,英国政府随时都有可能破产。
    德意志第二帝国呢?
    就首相比洛提交的报告,至少要到一九二零年,帝国财政才会出现困难,因此帝国仍然有财力支持海军军备竞赛。
    由此可见,真要继续比拼建造战舰,最先倒下的肯定不是德意志第二帝国。
    显然,英国肯定会设法避免财政破产,而最好的办法就是在破产之前发动一场足以抵消所有债务的战争。
    只是,这场战争会在什么时候爆发,冯承乾就不大清楚了。
    虽然在他的主导下,德意志第二帝国的造舰行动整体提前了两年,但是英国皇家海军的造舰行动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由此导致了两个结果,一是英国的财政并没有因为大规模建造战舰而提前恶化,二是英德的舰队规模将在一九一四年、而不是一九一六年达到平衡,而这两个结果所产生的影响又恰好相反。
    说得简单一些,第一个影响可以让英国当局适当延缓发动战争的时机,特别是对英国的政治家来说,只要财政还能支持,那么继续进行海军军备竞赛是削弱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有效办法之一。原因很简单,德意志第二帝国在大规模扩充海军的同时,将不可避免的削减陆军开支。德意志第二帝国不是英国,不可能靠海军打天下。帝国海军的根基,正是强大的帝国陆军。第二个影响,则会迫使英国当局提前发动战争,特别是对英国海军将领来说,如果优势当然无寸,就算财政没有破产,英国皇家海军也不可能在真刀实枪的战斗中,击败更加强大的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也许德意志第二帝国会因此在欧陆失去优势,但是在海洋上战败的英国也将失去世界霸主的宝座。说得简单一些,就算打败了德意志第二帝国,也会有其他列强取代英国。
    在这两个因素的影响下,局势就变得非常难以预测了。
    事实上,这也正是一九一零年前后,英德关系的直接写照。
    虽然发展迅速,但是德意志第二帝国还没有强大到可以挑战、并且战胜以英国为首的传统强国的地步。同样的,就算英国已经起了戒心,把德意志第二帝国当成威胁最大的潜在对手,却没有足够的把握在确保自身利益不受严重损害的情况下战胜、并且彻底消除德意志第二帝国构成的威胁。
    那么,帝国需要主动一点吗?
    冯承乾非常清楚,如果让英法俄主动发起战争,帝国战败的可能性将非常大。可是帝国主动发起战争,至少在一九一零年,也几乎没有胜算。根据冯承乾掌握的情况,就算再过两三年,打赢的把握也不大。
    关键不在帝国海军,而是在帝国陆军。
    到一九一零年底,施利芬已经制订出了详细的“攻法方案”,与冯承乾熟知的“施利芬计划”基本上如出一辙,只是在细节上存在一些差别,比如提高了对东线的重视程度,计划用一个半集团军、而不是一个集团军守住东线,然后把兵力集中到西线,借道荷兰,再经比利时攻入法国,以大回旋的方式攻击法军侧翼,绕过法德边境线上的防线,最终目的是在开战两个月之内攻占巴黎。为此,德军要在西线集结一百八十个师,分成八个集团军,其中六个主力集团军全部执行大回旋攻击任务,只有两个实力较弱的集团军守卫边境线,特别是阿尔萨斯与洛林两地。
    问题是,当时德军拥有的,也仅仅只是这份总体作战计划。
    要想顺利实施该计划,还有很多事要做,比如把常备军扩充到八十个师、建立一支拥有一百二十个师的预备队,完善现有的预备役与战争动员制度,在帝国全境、特别是西部地区扩充铁路网的运输能力,在战区附近建立物资储备基地,在外交上联合奥匈帝国与意大利等潜在盟国等等。
    可惜的是,到一九一零年,这些准备工作没有一样到位。
    当时,算得上是比较到位的,就只有冯承乾提出的国家战略储备机制了。到一九一零年底,仅有海军部负责囤积的物资就完成了规定量的百分之八十,其中石油已经达到了冯承乾规定的百分之百。
    显然,拖后腿的是帝国陆军。
    到了一九一一年,一场在冯承乾预料之中的危机,把帝国推到了战争的边缘。

第五十五章 风云再起
    冯承乾赶到的时候,御前会议已经开始了,参会的只有去年才就任帝国首相的西奥博尔德-冯-贝特曼,帝国总参谋长施利芬与副总参谋长赫尔穆斯-冯-毛奇,帝国海军参谋长霍尔岑多夫,帝国代理外交大臣约翰-冯-伯恩斯托夫。冯承乾是最后一个到达的重臣,会议随即进入核心话题。
    议题只有一个:法国在摩洛哥越来越过分的独占行为。
    虽然在阿尔赫西拉斯会议之后,德法在摩洛哥问题上达成了和解协议,在德意志第二帝国做出让步之后,法国获得了不少的利益,但是在英国的暗中支持下,法国并不甘心与帝国分享利益。接下来的几年里,法国不断在摩洛哥制造事端,用各种手段开辟占领区,到最后甚至发展到想独吞摩洛哥的地步。
    英国支持法国,与德意志第二帝国大力扩充海军有直接关系。
    摩洛哥有着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北面就是直布罗陀海峡,既扼守着地中海的出口,还面向大西洋。如果摩洛哥落入德意志第二帝国手中,那么帝国海军就能在地中海与大西洋上获得前进基地。
    显然,英国不会容忍这样的事情发生。
    只是,法国的扩张举动,不但激怒了帝国,也激怒了摩洛哥人。
    在法国的长期压迫之下,三天前,摩洛哥首都就爆发了反苏丹与反法国侵略者的人民起义。法国随即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