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帝国风云 >

第288章

帝国风云-第288章

小说: 帝国风云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新战术,让美军收获了战果,也让美军付出了更加惨烈的代价。
    被击落与击赏的二十多架b…17中,绝大部分都是从低空进入,遭遇了密集的高射炮火力,还有部分是被俯冲下来的战斗机击落了。可以说,在超低空,本来就异常笨重的重型轰炸机更加没有生存空间。
    也正是如此,此后美军就再也没有使用过这样的投弹战术了。
    事实上,只要防空作战安排得合理得当,就完全能够应付这种轰炸战术,并且让轰炸机付出惨重代价。
    这次轰炸之后,美军也偃旗息鼓了。
    不是美军不想干掉两支中国舰队,要知道,直到傍晚,第一战斗舰队与第二战斗舰队都在美军远程轰炸机的打击范围之内。问题是,美军没有可以调动的远程轰炸机了。当时,美军部署在澳洲本土的b…17总共还不到一百架,两次轰炸行动动用了近七十架,在战斗中损失了近四十架。此外,重型轰炸机出动一次,都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需要花上好几个小时才能起飞。
    当时,美军不是没有足够多的重型轰炸机。
    由波音公司生产的b…17在一九三五年就实现了首飞,虽然美军最初没有选择这种今后将成为美军在大战期间产量最大的四发远程轰炸机用来取代老旧的b…10,但是却对其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此后,美国陆军航空兵分两次,向波音公司订购了十多架b…17a与三十多架b…17b。一九四零年,安装了功率更大的发动机的b…17c问世,并且立即获得了来自英国皇家空军的订单。此后,波音公司根据欧洲战场反馈回来的信息,对b…17c进行了改进,诞生了第一种量产型,即b…17e,并且在一九四一年就生产了数百架,只不过大多提供给了英国皇家空军。到美国参战的时候,b…17系列轰炸机的产量已经接近一千架,而且在美国参战之后,月产量就突破了两百架。到一九四二年初,b…17的总产量已经超过了两千架,其中大部分在美军中服役。
    问题是,美军的b…17主要在欧洲作战,即部署在英国。
    当时,美军也认为,b…17不太适合在太平洋战场上作战,主要是其作战半径偏短,难以进行长途奔袭。
    此外,这也与b…17在欧洲战场上的惨重损失有关。
    美国参战之后,美国陆军航空兵成了对德轰炸的主力。到了一九四二年,美国与英国在对德轰炸上采取了分工合作的方式,即美军主要负责昼间轰炸,英国皇家空军则主要在夜间活动。
    更要命的是,美军当时没有合适的护航战斗机。
    虽然p…51a在美国参战之前就已实现量产,但是美国陆军航空兵很快就发现,因为发动机上的欠缺,这种战斗机的中高空性能并不理想,甚至可以说是非常糟糕,根本不适合担任护航任务。
    要知道,重型轰炸机大多在中高空活动。
    至于更换了发动机之后的p…51b,当时还没有问世呢,最快也要到一九四三年才能开始量产。
    其他的战斗机,则都存在航程不足的缺陷。
    也就是说,美军轰炸机在白天轰炸德意志第二帝国本土的时候,根本得不到战斗机的有效掩护,护航战斗机最多只能飞到荷兰上空,剩下的就得靠轰炸机的自卫火力了,因此美军轰炸机的损失非常惊人。
    仅在一九四二年的最初两个月,美军就在欧洲战场上损失了一百五十七架b…17。
    当然,这还没有算上非战斗损失,以及在其他战场上的损失。如果都算上,b…17在这两个月内的损失量已经超过了生产数量。
    显然,美军根本不可能向澳洲增派b…17。
    至于其他的重型轰炸机,要么是性能上存在缺陷,要么是产量不足,都无法填补美军轰炸机的缺口。
    下午,美军的海上巡逻机再次找到了第一战斗舰队与第二战斗舰队。
    只是,美军并没发起攻击。
    日落的时候,顾祝同才松了口气。
    等到再次天亮,第一战斗舰队与第二战斗舰队已经离开了美军轰炸机的攻击范围,而且进入了己方岸基航空兵的掩护区域。
    天黑前,顾祝同给李向龙发了一封电报。
    他没有去吃晚饭,而是直接回司令官住舱睡觉去了。
    两天多下来,顾祝同都坚守在岗位上。
    当然,其他主要军官,比如田黛芳与卓宇凡也坚守在岗位上。只是这个时候,他俩还不能松懈。在顾祝同返回指挥岗位之前,两人得轮番执勤,也就得在极度疲惫中熬过这个无聊的夜晚。
    后方,李向龙在收到电报后,第一时间告知了鲁志刚。
    虽然第一战斗舰队遭到重创,“秦始皇”号恐怕得回国修理好几个月,“魏武帝”号说不定也得回国修理,但是第一战斗舰队取得的战绩是无与伦比的,一举歼灭了拥有六艘战列舰的第32舰队,还击沉了第31舰队的一艘舰队航母与三艘小型航母,在战斗中击落了两百多架美军战机。
    可以想像,此战之后,美国海军已经没有战斗力了。
    显然,鲁志刚也非常兴奋,当晚就过来找到李向龙,商讨下一步作战行动。
    事实上,也没有什么好商讨的,在舰队取得胜利之后,制海权已有保障,而且大可不必担心美军舰队的威胁,攻打瓜达尔卡纳尔岛的作战行动再也不会受到干扰,可以安心拿下所罗门群岛了。
    真正需要考虑的是在攻占了瓜达尔卡纳尔岛之后该怎么办。
    显然,这不是需要李向龙与鲁志刚考虑的问题,而是更高层面的战略决策。
    李向龙没有忘记向冯承乾报告胜利,也没有忘记向冯承乾提出为顾祝同等人嘉奖,更没有忘记提出攻打新赫布里底群岛的作战设想。
    只是,冯承乾没有这么性急。
    当天晚上,他甚至没有看李向龙发回来的电报,而是在第二天一早,吃过早饭之后才乘专机返回北京。
    !d@t

第二百二十八章 新战场
    第二百二十八章新战场
    攻占瓜达尔卡纳尔岛已无悬念,需要的只是时间。
    只是,在接下来的进军方案中,冯承乾并不认为必须进攻新赫布里底群岛与新喀里多尼亚,或者说冯承乾并不主张继续在西南太平洋战场上投入重兵,而是应该把重点转向更加重要的中太平洋。
    只是,冯承乾也知道,他的主张不会获得支持。
    大陆战场上,中德军团的进攻势头非常猛,即便德军在向中亚推进的时候有所保留,并没有出动全部兵力,而是准备在扫荡了伏尔加河下游地区之后,把主力转向莫斯科,争取在冬季到来之前攻占莫斯科。只是,大陆战场上不会出现太大的变数,特别是随着中**队在西伯利亚与中亚投入重兵,红俄已无转圜余地,根本不可能在两条战线上,在与两个最强大对手的战争中取胜。就算德军无法赶在冬季到来之前攻占莫斯科,中德军团也能在此之前顺利会师。也就是说,哪怕红俄坚持到了一九四三年,在下一个夏季到来的时候,依然会被中德联军击败。
    如此一来,到一九四三年,中国陆军将富余大量兵力。
    在此之前,吴铁生已经提出,最迟在一九四三年开辟第二战线,并且发动攻打澳洲大陆的作战行动。
    吴铁生的建议,得到了刘伯恩,以及空军司令刘亚光的支持。
    从政治上讲,中国陆军确实应该开辟第二战场了。
    要知道,打到这个时候,中国陆军在大陆战场上的战斗,政治影响并不大,最多只算得上协助德军作战。别忘了,红俄的中心在欧洲地区,而不是幅员更加广阔的亚洲地区,只要红俄能够在欧洲战场上击败德军,就有能力在亚洲战场上击败中**队,因此中**队在亚洲战场上的作战行动,起到的最大作用就是牵制住了红俄的数百万大军,为德军在欧洲战场上取胜提供了帮助。
    可以说,在大陆战场上,中国陆军起不到主导角色。
    问题是,中国却在大陆战场上获得了最多的好处。用德军总参谋长曼斯坦因元帅的话来说,中国在晚参战一年的情况下,获得了红俄四分之三的土地,百分之七十的资源,以及数千公里的战略纵深,而德军在早参战一年,在付出了更大的代价之后,获得的仅仅是难以控制的欧洲部分。
    当时,中国当局受到了很大的压力。
    在高层会议上,刘伯恩就多次提出,德意志第二帝国已经对中**队在其他战场上的无所作为感到严重不满,多次要求中国开辟新战场,减轻德军在其他战线上的压力,承担应尽的义务。
    在德意志第二帝国某些将领与政治家眼里,把大陆战场排除在外的话,中国所做的贡献甚至比不上意大利。不管怎么说,意大利在北非牵制住了大量英军与美军,而且是攻占直布罗陀要塞的主要力量,更帮助德意志第二帝国夺得了地中海的制海权,切断了英国到印度的海上航线。
    当然,这种观点肯定有失公允。
    要知道,大陆战场并非中国的主战场,太平洋战场才是中**队的主战场,而且在这个战场上,中**队一直在孤军奋战,没有得到任何盟国的实质性援助与支持,而太平洋战场又是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
    设想一下,如果没有中国海军在太平洋战场上取得的重大胜利,战局会变成什么样子?
    首先,美国肯定不会把主力舰队部署在太平洋,而是会用在大西洋,与英国皇家海军联合之后,获得绝对的兵力优势,甚至有机会彻底打垮德意志第二帝国与意大利海军,让同盟国集团丧失制海权。如此一来,意大利就不可能夺取地中海的制海权,德意联军也就不可能在北非战场上取胜。至于攻占苏伊士运河与直布罗陀要塞,更是不可能的事情,也就无法对英国造成战略性打击。
    其次,美国大可以向英国派遣远征军,并且以英国为前进基地,在适当的时候反攻欧洲大陆,而德意志第二帝国为此就得在西欧部署足够多的兵力,并且耗费大量资源修建海岸堡垒。
    最后,美国可以把消耗在太平洋战场上的物资用在欧洲战场上,增强对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战略打击力量,从根本上削弱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战争潜力,甚至通过战略轰炸摧毁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战争基础。
    可以说,正是中国海军在太平洋战场上占据了主动权,才使得美国必须以太平洋战场为重,不敢大举向欧洲战场派遣兵力,甚至没能在大西洋上保持一支规模足够大的舰队,使得英国的处境越来越艰难。
    只是,除了太平洋战场与大陆战场,中**队在其他地方确实无所作为。
    来自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压力,让冯承乾也不得不考虑开辟新战场。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队开辟新战场,最大的获益者就是德意志第二帝国。
    与中国相比,虽然德意志第二帝国在工业生产效率、科学技术等方面遥遥领先,但是德意志第二帝国有两个非常大的缺陷,即缺乏足够多的劳动力、本土资源匮乏。即便把占领区算上,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可支配人口总共也不到两亿,而实际可支配劳动力则只有四千万左右,这两个数字均不到中国的一半。资源方面,德意志第二帝国本土只有煤炭的储量能够满足战争需求,铁矿石可以通过瑞典获取,其他的资源几乎多需要进口,或者需要从占领区内获取。显然,中国基本上不存在资源紧缺的问题,除了天然橡胶等部分资源之外,其他的都能在国内获取,而且产量足以满足战争需求。
    受此影响,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战争潜力远不如中国。
    事实上,在大战爆发后,德意志第二帝国与中国的差距就体现了出来,特别是在德意志第二帝国开始向中国提供各种各样的先进工业技术,帮助中国提高工业生产效率之后,中国的战争实力已经大幅度超越了德意志第二帝国。
    问题是,打到一九四二年,德意志第二帝国遭受的损失比中国大得多。
    根据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官方资料,在战争的最初两年里,德军的伤亡总数高达一百三十七万,而中**队的同期伤亡总数不到四十万。资源消耗方面,德意志第二帝国也是中国的两倍以上。
    可以说,德意志第二帝国已经在这场战争中拼尽了全力。
    相反,中国却仍然处在爆发状态之中。
    如此一来,中国开辟新战线,最直接的好处就是减轻了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战争压力,让德意志第二帝国获得了喘息机会。
    当然,看待这个问题,必须有足够长远的眼光。
    早在一九四一年底,冯承乾就提出,不要指望在一九四五年之前击败美国,哪怕英国与红俄都在一九四五年之前战败,只要美国本土还没有遭到大规模打击,美国就不可能在这个时候投降。
    对此,其他领导人也有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