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帝国风云 >

第110章

帝国风云-第110章

小说: 帝国风云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英国远征军投降,既在众人意料之中,也在预料之外。
    打到这个地步,在没有办法撤回本土的情况下,英国远征军的唯一出路就是投降,不然剩下的一百多万官兵都得战死,而且是在缺粮少弹、根本无法与德军作战的情况下毫无意义的战死。
    只是,英国远征军这么快就投降,确实有点让人惊讶。
    要知道,两百多万人,在不到十天的时间里,就被德军彻底打垮,连黑格都做了德军的战俘。
    英国远征军投降,等于给法国下达了最后通牒。
    到此,任何人多能想到。等德军调整过来,下一个目标就是巴黎,而且在三条进军巴黎的路线上,法军都没有足够的兵力。甚至可以说,巴黎已经门户洞开,对德军来说,夺取巴黎犹如探囊取物。
    事实上,这也是德军内部的最大矛盾。
    大部分将领都主张立即进军巴黎趁法军回过气来之前攻占巴黎,而鲁登道夫、霍夫曼等人则认为,应该先让已经廖战了一个月的德军缓口气,并且huā足够的时间做好进攻巴黎的准备工作,在十二月中旬再发动进攻也能赶在年底占领巴黎。只是,这次德皇明显不赞同把进攻巴黎的时间推迟到十二月中旬,因为这意味着,德军只有十多天的时间。根据之前的几场战役,攻占巴黎至少需要一个月。
    显然,德皇高估了法军的战斗力。
    在德皇的催促下,鲁登道夫把进攻巴黎的时间订在了十二月五日德军只有五天时间进行部署调整。
    对一场大规模会战来说,五天的准备时间显得太仓促了。
    要知道仅仅把数百万德军所需的作战物资从后方运到前线,在分配到各个作战部队的手中,就需要一个多月。即便德军在前线囤积的物资还没有用光调整三百多个师的部署也需要十多天。
    仅仅只有五矢,鲁登道夫只能做出有限的调整。
    结果就是,大批在之前战斗中减员严重的师并没有撤下去,只是从预备队抽调兵员进行了补充。相反,很多兵员充足而且状态良好的师没有办法送上前线,依然得留在后面充当预备队。
    所幸的是,法军的情况更加糟糕。
    在索姆河与凡尔登,法军已经付出了近两百万人伤亡与被俘的惨重代价,根本就没有预备队可派了。当时,负责索姆河防御作战的贝京元帅甚至开始征召十六岁的少年入伍,以充实法军。
    十二月六日在严寒中,德军开始向巴黎tǐng进。
    前两天,德军的进展并不顺利,不是法军抵抗顽强而是天气非常糟糕,寒冷与不停歇的大雨拖累了德军的步伐。
    到十二月九日,雨停了之后,德军的进攻才有起sè。
    恶劣的天气,对法军也造成了严重影响。最突出的,就是法军没有能够及时调整防御部署,留在后面的预备队没办法及时突前,也没有能够及时到达德军的突破点,堵住被德军撕开的防线。
    十二月十二日,德军前锋到达巴黎近郊,侦察兵甚至靠近了市区。
    同一天,福熙离开巴黎,把守卫巴黎的重任丢给了贝京,法国总统勒克莱尔也在当天任命贝京为北部法军总司令。
    贝京能力挽狂澜吗?
    事实证明,这位深得法军官兵拥戴的元帅,并没能拯救巴黎。
    十二月十五日,到达巴黎附近的德军超过六十个师,负责前线指挥的霍夫曼上将开始部署德军包围巴黎。
    三天之后,巴黎被德军包围。
    霍夫曼没有急于下达进攻命令,而是先给贝京下了一份最后通牒。
    如果法军在十二月二十日二十四点之前不肯投降,那么德军将在二十一日凌晨发动进攻,并且首先动用十万门火炮摧毁整个巴黎。
    此后,霍夫曼下令全面封锁巴黎,禁止市民逃亡。
    这个时候,巴黎市区内,至少有三百万市民,还有大约一百二十万法军,以及承载着法国千年历史的文物古迹。
    十二月二十日,贝京亲自来到德军前线司令部,与霍夫曼进行最后的谈判。
    贝京提出了几个条件,比如德军必须有待法军战俘,确保巴黎市民的人生安全,保护巴黎的文物古迹等等。在霍夫曼答应了贝京的这些请求之后,贝京在当天下午,代表一百二十万法军签署了投降书。
    二十一日清晨,由霍夫曼亲自挑选的三个德军师开进了巴黎。
    同一时间,德皇在bō茨坦皇宫宣布,德意志第二帝国击败了宿敌法国,打赢了这场欧洲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
    只是,法国没有投降。
    当天下午,法国总统勒克莱尔在图卢兹宣布组建新政权,并且宣称法国没有战败,法国也不会战败。
    战争,并没有结束。
    攻占巴黎之后,德军只休整了三天,随即按照鲁登道夫的部署,开始向南推进。由霍夫曼直接指挥的八十个德军师则向西〖运〗动,开始扫dàng法国的大西洋地区。东面,由巴伐利亚王储鲁普雷希特元帅指挥的六十个德军师已经越过德法边境,开始向南推进。总计二百四十个德军师兵分三路,继续攻打法军。
    法国,还能坚拷多久?
    十二月三十日,在德军大胜的鼓舞下,意大利投入了一百四十个师,在南线上发动了全面进攻。
    虽然意军的进攻仍然缺乏力量,即便在兵力两倍于法军的情况下,也没有能够取得实质xìng的突破,但是起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即迫使法国向南线增兵,而法国已经没有多少可用的军队了。
    进入一九一七年,最大的变数依然是美国。
    在一九一六年十二月的最后十天里,美国陆军再次组建了欧洲军团,而且投入了近八十万兵力,其中七十五万是刚刚完成了两个月训练的新兵。一九一七年的第一天,这支庞大的军队就登上了三支运兵船队。
    只是,美国欧洲军团的目的地不是法国,而是英国。
    原因很简单,到这个时候,德军已经控制了法国的大西洋地区,占领了面向大西洋的所有港口。地中海方向上,在法军手里的也只剩下了马赛,尼斯已经在意军远程火炮的打击范围之内了。更重要的是,英国皇家海军的主力全部集中在本土,留在地中海的只有一支由八艘前无畏舰为核心的小舰队,美国海军又没有恢复元气,所以美国与英国都没有办法夺取地中海的制海权。
    当然,还有一个更加重要的原因。
    这就是,德意志第二帝国在打败法国之后,下一个目标肯定是英国,而英国皇家海军已经没有优势,因此英国本土很有可能遭到攻击。
    如果英国也战败,那么美军就得在没有桥头堡的情况下,到欧洲与德军作战。
    显然,就算美国不会战败,也别想打赢这场战争。
    要想取胜,美国需要保住的不是法国,而是英国,特别是在巴黎已经被德军占领,法国政府名存实亡的情况之下,继续向法国派兵,显然没有多少实质意义,而加强英国本土防御更加重要。
    不管怎么说,美国欧洲军团的到来,给了英国人一线希望。
    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美国出兵,英国肯定会在两到三个月内投降,这场席卷了整个欧洲的战争就将结束。
    问题是,美国出兵,也最多只是推迟了英国的投降时间。
    别忘了,英国要想继续打下去,首先就得在海洋战场上取胜,消除来自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的威胁。可惜是,到一九一七年,就算把美国海军加上,英国皇家海军也没有半点优势可言。
    一九一七年一月十一日,美国欧洲军团到达英国。
    同一天“萨克森”号与“符腾堡”号战列舰、以及“兴登堡”号战列巡洋舰在威廉港举行了隆重的入役仪式。此外“国王”号等八艘第二批维修的战列舰也在这一天,回到了公海舰队。
    到此,帝国海军的主力舰数量达到了二十五艘,即十六艘战列舰与九艘战列巡洋舰。
    因为“毛奇”号等三艘战列巡洋舰回归远洋舰队,继续执行破交任务,所以公海舰队里有二十三艘主力舰。
    这个规模,超过了英美海军的总和。
    在规模超过公海舰队的情况下,英国皇家海军尚未能打一场胜仗。
    现在规模不如公海舰队,英国皇家海军还能翻身吗?
    没有制海权,英国凭什么坚持下去呢?!。

第一百五十七章 最后任务
    一月二十七日.公海舰队在bō罗的海完成了该年度的第一次高强度训练。
    冯承乾没有打算立即找英国皇家海军决战,因为新服役的三艘战舰,还有在一九一六年服役的两艘战列巡洋舰都没有经历过实战考验,必须进行全面训练,才能确保这五艘崭新的战舰在开上战场的时候,发挥出足够的战斗力。实战早已证明,帝国海军的训练体制在战斗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只是,打不打,根本不由冯承乾决定。
    一月二十九日,冯承乾回到柏林,参加由德皇主持的军事会议。
    严格说来,这是一次政治军事会议,因为讨论的不仅仅是军事问题,还有更加敏感、也更加重要的政治问题。
    这就是,还有没有必要打下去?
    虽然帝国已经在东线与西线取胜,即便法国没有完全战败,也奄奄一息,但是帝国也为此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根据首相贝特曼提供的资料,在这两年多内,帝国已有近四百万军人伤亡或被俘。
    这是个什么概念?
    帝国的人口总数还不到六千万,和平时期可用兵员不超过六百万,战争时期也只有八百多万。也就是说,帝国所有年纪在十八岁到四十五岁之间的男xìng公民,在除掉工业与农业生产的必要劳动力之后,总共只有八百万可以征召服役。事实上,在大战的第二年,也就是一九一五年,帝国就开始鼓励fù女、特别是年龄在十八岁到五十岁之间的fù女参加劳动,顶替成年男xìng从事生产工作。到一九一六年底,从事社会劳动的fù女已经达到了一千四百万而在大战爆发前,帝国fù女几乎不从事社会劳动。正是动员了如此多的fù女从事劳动,帝国才能在确保工业产值不下降的情况下,把军队规模扩大了近十倍,并且让军队保持了旺盛的战斗力。
    问题是帝国还能继续扩充军事力量吗?
    答案明显是否定的,别说继续扩充军事力量,能否维持现有军队都是个问题。
    结果就是,贝特曼首先提出,在法国注定要战败的情况下,应该考虑裁军了,至少应适当的缩小军队规模。
    必须承认贝特曼的提议很有道理。
    在击败了欧洲大陆上的所有敌国之后,帝国已经没有必要维持一支规模达到六百万的陆军了。
    此外贝特曼还提出了一些谁也不能忽视的问题。
    最为突出的,就是这场战争对帝国整个社会所造成的影响,而这其中又以物价暴涨最为明显。到一九一六年底,帝国的物价涨到大战爆发前的十倍左右,一块硬面包要卖到五个帝国马克,而一个工人劳作一天的收入,也就仅够购买半块硬面包。如果不是帝国实施了严格的配给制恐怕社会早就动乱了。
    归根结底,就是资源与劳动力匮乏,导致了这些问题。
    事实上,这也是帝国面临的两个最为严重、也几乎没有办法解决的问题。
    要知道,在大战爆发的时候,帝国没有广袤的海外殖民地,也没有能力去保护那些分散的殖民地。结果就是帝国无法从外界获取资源、
    也无法从外界获取劳动力,而英法能够坚持下去,靠的就是来自海外的资源与劳动力。别的不说,如果英国的情况与帝国相似那么在大战的第一年就战败了。
    帝国能够坚持下来,也有原因。
    这就是帝国的民众更能吃苦,也更能忍受。别忘了,德意志第二帝国是由普鲁士王国通过统一战争建立起来的,帝国的民众早就尝到了战争带来的好处,也就更愿意忍受又战争带来的苦难。
    只是,什么事都有一个极限。
    现在,帝国已经到了极限。
    如果不适当放松一下,缓解压在民众身上的重担,那么就算击败了英国,帝国也会成为真正的失败者。
    为此,贝特曼提出了第二件事,即进行政治改革,赋予民众更多的权力。
    有趣的是,德皇并不反对进行政治改革,甚至答应在战争结束之后,组建通过大选产生的国民议会,并且赋予议会实权。坚决反对的是鲁登道夫等军人,在他们看来,在这个时候谈民主,肯定会削弱帝国的战斗力。谈到最后,德皇也只能向军方让步,即在大战还没结束的时候,不谈政治改革。
    相对来说,帝国的问题还不是最严重的。
    原因很简单,在击败俄国之后,帝国与新生的布尔什维克政权达成了和解协议,在帮助俄国进行战后重建的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