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一寸河山一寸血 >

第21章

一寸河山一寸血-第21章

小说: 一寸河山一寸血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多门并非善茬,这个人的谋略和智商丝毫不低于他的死敌。在某种程度上,两人甚至可以说是旗鼓相当。

几乎就在马占山派骑兵偷袭他的老巢的同时,一队日本骑兵也进行了精心伪装,然后悄悄出发,扮成东北守军的模样,一路快马加鞭奔来。

一路上,面对近在咫尺的中国士兵,他们始终保持着高度忍耐和刻意低调,像一群忍者神龟,只顾低着头装熊,埋着头赶路,而周围的守军因为都处于紧张撤退之中,竟然没有人注意到危险就在身边。

这伙骑兵跑得飞快,他们超越了所有能超越的掩护和后撤部队。

终于,让他们追上了马占山本人!

遇到这种情况,最好的办法是不声不响靠过去,然后掏刀,杀人。但是日军骑兵没有这个心理素质,见好不容易追到了目标,一个个原形毕露,争着抢着往前冲。

此时,载着马占山的吉普车正在路上急驰。负责沿途保卫的少校副官忽然发现后面烟尘滚滚,扭头一看,一队骑兵正飞奔而来。

这是一个异常的举动。副官感到情况不妙,命令停车,并立刻率领卫队保护着马占山冲上高地。

只要仔细观察,日本人还是日本人,那一双双贼溜溜的眼睛,怎么扮都不像中国人。

既然已识破真相,狭路相逢,先下手者为强。马占山的卫队都是从部队里挑选出来的神枪手,居高临下,一顿排子枪打过去,顿时把这支兴冲冲的敌骑兵打得人仰马翻。

自己偷袭变成了被人家伏击。日军傻了眼,又听见周围枪声大作,害怕被撤退部队围拢过来遭到歼灭,仗着座下马比较快,赶紧抽个冷子溜之大吉。

马占山撤出了所有防线,退入省城。

他并不打算坚守这座城池。齐市并无高大城垣可以让他凭险据守,马占山准备率部向海伦一带转移,那里是产粮区,能够解决部队粮饷问题,可以让他东山再起。

在撤退前,他遇到了一个难题,那就是手上还有日伪军俘虏。

马占山考虑了一下,决定将俘虏全部释放,并留给即将进城的日军将领一份声明,言明自己遵守国际公法,未杀战俘一人,请对方也照此办理,宽待俘虏及城内未及撤出的伤病员。

显然他大大高估了日军的文明程度。

日军对自己的士兵尚且苛刻无比,哪里肯掏粮食来给你养战俘,更何况江桥一战,他们刚刚吃过大亏,报复还来不及。

马占山前脚刚走,日军进城部队就把伤病员搜出来杀了个精光。

这是一支骑兵部队。领头的马占山称他“小多门”,还说是多门师团长的亲弟弟。

我后来翻阅史料才发现,传说中的“小多门”其实并非叫“小多门”,也不是多门的弟弟,他只是属于骑兵队队长一样的角色。

由于是骑兵,所以“小多门”的部队一马当先,跑得最快。在齐齐哈尔城里找不到马占山,就砍了那些来不及撤走的伤病员。

杀完了人,他又要率骑兵继续出城追赶马占山,想把这颗最值钱的脑袋也收入自己囊中。

可是要追的话,总得有个目标,在城里搞杀人比赛耽误了时间,一出城都不知道马占山跑哪个方向去了。

不用急。在这方面,马占山是很善解人意的。

你不是不认道吗,来来来,我给你指,连服务费都不用付。

日军前哨在路上捡到了一些可疑物品。

既然是可疑物品,那就是与普通军人平常所用之物不一样。

只见里面有手杖,有大烟枪,有各种各样的烟具,把个“小多门”看得眼花缭乱。

随队汉奸认得,说这可能就是马占山的私人物品。

和很多东北军将领一样,马占山虽称英雄,也离不开抽赌二字。

很显然,逃命之人不可能带很多东西。烟枪再好,也没有性命来得重要,所以马占山沿路把它们给抛弃了。

一切都很清楚了,马占山究竟在往哪个方向逃命。

沿着这条路追嘛。

不幸的是——上当了。

我说过,马占山的撤军是有很多道道的。

除了爱掏人老窝外,他还喜欢布疑阵,留伏兵。

扔大烟枪的那个方向,与他撤退的方向正好相反,而且早已撒下大网。

可惜“小多门”并不清楚这一点。他倒是知道临时指挥所被马占山端掉的事,不过他机械地认为,这应该与他毫不相干。

我是兵强马壮的前锋,不是兵力空虚的大本营,怕什么呀。

考虑到马占山的脑袋只有一颗,且属于不可再生资源,他甚至拒绝了其他部队的配合,自己带着骑兵就撵了上去。

话说“小多门”带着骑兵紧赶慢赶,总算追上了,不过不是马占山本人,而是他麾下的骑兵团。

骑兵团走得很慢,而且似乎还带着辎重,怎么看都不像一支担任殿后任务的轻装部队。

小多门感到很意外。

都说马占山的部队厉害,我看也就这样吧。要是师团长早点重用我,小小江桥哪用得着打到现在。

“小多门”的参谋长显然要更机警一些,立即提醒他,路边有很多芦苇丛——听说马占山极善用兵,要是在这里藏一支伏兵的话,我们就麻烦了。

“小多门”深以为然,命令部队停止前进,指挥机枪手对芦苇丛进行扫射。

打了一会儿,里面什么动静也没有。

真是多虑了。此时“小多门”倒真有些瞧不起那个把整个师团弄得一筹莫展的马占山了。

他的心情仿佛当年华容道上的曹丞相——吾不笑别人,单笑周瑜无谋,诸葛亮少智。若是吾用兵之时,预先在这里伏下一军,如之奈何?

这个既无谋又少智的马占山,究竟有什么可怕的呢?

“小多门”挥队继续向骑兵团追去。这个刚刚在省城里过足瘾的杀人狂,准备再次完成对中国军队的屠杀。

在日军骑兵的先头部队过去后,芦苇丛忽然响起冲锋号,并且一下子冒出许多人,一个个赤膊上阵,怒目而视。

不是已经火力侦察过了吗?

关东军的骑兵部队没有在黑龙江作战的经验,他们不知道路边的芦苇丛又深又密,仅仅近距离地搜索或是扫射一下,犹如隔靴搔痒,根本奈何不了真正的伏兵。

芦苇丛的伏兵并不是黑龙江省正规部队,这是两支地方武装,你要说他们以前是土匪也可以。不过,在马占山刚刚来到省城就任时,他们就来报到了,而且打鬼子的积极性很高。

对于马占山来说,只要你跟着我抗日,不管以前出身如何,是贵是贱,都是好同志。

当天便发给他们成捆成箱的步枪和子弹。

寸功未立,就给了这么多好东西,两兄弟顿时被感动得不知说什么才好,表示一定听从马主席的调遣,到江桥第一线去打鬼子。

马占山却另有考虑:你们回去加紧操练,日后自有可用之处。

现在这两颗棋子果然都给用上了。

游击队和正规军的打法不一样,主要用具也不同。他们手里大刀长矛一样不缺,虽然不如枪炮威风,对付起骑兵来却是正好。

劈脑门!削眼仁!砍马腿!掏耳朵!

刚才还不可一世的日军骑兵马上就意识到自己遇上了克星。遇上这种不讲道理的打法,马第一个遭殃,兵第二个完蛋。

正面马占山的骑兵也多了出来,不是骑兵团,而是骑兵旅。

这里离省城有60里路,而且旁边没有任何援兵。

“小多门”终于体会到了“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是什么意思。

骑兵被围,对日军前敌总指挥多门来说,是一个很意外也很沉重的打击。

“小多门”及其所统率的骑兵一个不少,全挂了!

这些杀人狂最终为自己在省城的禽兽作为付出了代价。

以牙还牙,以血还血,你敢杀我伤兵,我就敢灭你“弟弟”。马占山做人的准则一向如此,丝毫没有半点商量的余地。

老多门则对挂了的“小多门”痛惜不已:让你找马占山,你却和阎罗王唠嗑套近乎去了。

“小多门”临死前捡到的那些物品还是发挥了一点作用。

日军又把它们交上来,多门召集熟悉马占山的特务汉奸一鉴定,这些“专家”一致确认,这些都是马占山日常必备用具。

和“小多门”比起来,老多门的思维能力无疑要缜密得多。一想,明白了。

马占山肯定死了。

你想,一个三军主帅,用的手杖和烟枪就算再累赘,那也是心爱之物,少说也得有几个卫兵给他扛着,哪里会随随便便就扔掉。

只有一种解释:物的主人已死,考虑到既非金,也非银,就没人愿意再留着它们了。

多门对自己的这种推理深信不疑,随之便命令鸣金收兵,以穷寇莫追为由把其他几路追兵也都收了回去。

没几天,活蹦乱跳、如假包换的马占山便又在海伦露面了,这让多门闹了个大红脸。

随着马占山率部撤出齐齐哈尔,江桥抗战落下帷幕。此战,中国军队可以说是虽败犹荣,日军却遭遇到了“九一八”以来最惨重的伤亡。

值得一提的是,在江桥一战中,日军除战死战伤以外,冻死冻伤的也占相当比例。

原因在于日军缺乏御寒装备。

江桥抗战以前,仙台师团在东北基本上没打过什么像样的仗。他们原本以为,黑龙江守军也同样不堪一击,“天兵”一到,立即会四散奔逃,所以根本就没打算要在黑龙江省过冬。

没想到此东北军非彼东北军。花了将近两个月的时间,从秋天打到冬天,援兵换了一茬又一茬,愣是没能把马占山怎么样。

这样一来后勤补给就跟不上了。

日本人打仗,一个重要的死穴就是不重视后勤保障。

在当时的日本部队中,有一句流行语,叫做:辎重兵倘能作战,则铁树也能增加军费(增拨军费为日军最关心话题,故有此说)。在诸兵种里面,辎重兵也就是后勤部队是没什么地位可言的。

在精神原子弹的刺激下,人人都想当前锋去射门,没有谁愿意做不得分的后卫。

其实早在甲午战争的时候,日本就没少吃后勤不继的亏,死了将近两万人,但十之八九都不是被清军干死的,而是病死、饿死、冻死的。

在这方面,日本人的记性实在很差。

到进入齐齐哈尔之前,当地已是冰天雪地,气温降到零下20摄氏度,这种气候下的野外作战,别说打仗,就是散散步都会被冻趴下一大片。

东北的气候,竟然比马占山的部队还要凶猛,这也是多门不敢继续穷追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30章 再战江湖(1)

种种迹象表明,马占山的部队经过江桥一战,并未丧失元气,他还有从头再来的机会和实力。

马占山自从到了海伦之后,由于声名在外,要求采访他的国内外记者那是纷至沓来,络绎不绝。

不过对于记者们来说,采访名人,绝不是一件好干的差事。

耍大牌那是家常便饭,遇上个别不厚道的,甚至还会关上门躲在阳台后面朝你开黑枪。

不去吧,又交不了差。有的记者被逼得实在没法,只能用“多方采访某君,只是联系不上”或“据信”、“坊间云”这些似是而非的文字来进行搪塞,一篇新闻看似拖得老长,其实当事人什么也没说。

记者这饭碗,真的挺不容易端。

再者,马占山的身份有些特殊,此人土匪出身,斗大字识不得几个,场面话估计说不出来,粗话又登不上报纸。那些第一次采访他的记者都觉得很悬,有的甚至把瞎编的文章都事先准备好了,采访就准备只过过场。

令记者们大吃一惊的是,出现在他们面前的马将军除了相貌不太威武,与想象中有所区别外,一张嘴却是滔滔不绝,神采飞扬,把记者们都说得一愣一愣的。

马占山还特别懂得记者的心思,不断提供给他们有关于江桥抗战的各种猛料、第一手资料,那是要煽情有煽情,要悲壮有悲壮,要痛快有痛快。

这批没打过仗也没看过打仗的记者个个听得如临其境,如醉如痴。

最重要的是,作为名震中外的“抵抗将军”,马占山没有一点大牌的架子。不管事务多忙,听到记者来了,无论来头大小,他都要挤出时间亲自接待,并奉若上宾,绝不肯随便怠慢一个。

这种思维和意识,绝对是现代得不能再现代了。

通过记者一波接一波的生动报道,马占山的事迹越传越广,越传越神,在全国的威望一时间无人能及,就连以前威风凛凛的蒋介石都被拉下去一大截,私底下对老马是又妒又羡。

见过火的,没见过这么火的。

从表面上看,退守海伦的马占山是要与小日本干到底了,但是没有人知道这位顶着“抵抗将军”帽子的英雄心里究竟在想些什么。

作为后人,我也不能随意猜测。但是我要告诉大家的是:很遗憾,马占山不是一个完美的英雄。

当关东军派板垣前去劝降,他竟然同意与之进行秘密谈判,而谈判结果更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这“所有人”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