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红色警戒 >

第54章

红色警戒-第54章

小说: 红色警戒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而在开罗前线的卡拉绍夫接获报靠时却轻描淡写地回应了一句:“守住阵地。”上将很清楚对手的斤两,若不是要为“老虎钳”作战担任佯攻,他早就驱动坦克履压过这些自以为是的美国大兵的遗体滚滚向芝加哥杀去了。

十点二十分,二营的坦克和装甲车全部越过双子河,展开攻击队形准备向燧石山的苏军阵地发起冲击。

“快!快!”斯特劳勃紧张地催促手下。望远镜里的敌人反应相当迅速,这令他感觉不妙。

M60快速急停,瞄准,开火,正面主攻敌阵。而身后紧跟的步兵则急忙向侧翼冲锋,包抄对手。

“炮击!”无线电里传来了尖叫。

紧接着便是刺耳的炮弹高速穿行于空气中的呜响。

整个美军进攻部队顿时被铺天盖地的火球吞没,爆炸声浪不断地冲击鼓膜,冲击波将装备掀翻,把人员炸飞。

燧石山阵地上的苏联红军步兵也纷纷开火,倾泄出密集的弹药。

当别尔夫什卡?罗曼诺维奇?卡拉绍夫上将亲率坦克师杀向开罗尖端时,为防美军突袭便布下罗网,一面让前线部队挖壕筑垒,一面在圣路易斯城以南的后方布置大量炮兵,同时让空军和航空兵做好准备,随时扑灭可能出现的美军反攻火苗。现在这些远程炮兵在前线部队的引导下发起震天动地的齐射,这么一来,美国人突然袭击不成,反而成了鸡蛋碰石头。

面对突如其来的强力反击,斯特劳勃不得不马上向摩根请示。“敌人的火力太猛了,估计我们还没冲上敌人的阵地就全部阵亡了!”斯特劳勃心虚地大叫,强劲的冲击波和碎片正不断地冲击M60坦克厚实的钢铁外壳,外出悚然的声响。

摩根在后方也看到了可怕的炮击。过了河的二营现在已经淹没在如大海狂潮般的火球群中,那艳丽的闪光和成团的烟尘如同海浪一样,不停地翻滚涌动,将死亡与失败推向宽广明亮的北美上空。摩根狠狠地咬住没点燃的雪茄,神情严峻,握着无线电授话器一言不发。喇叭里苏联人力道十足的炮声一浪接一浪。

“长官,我请求撤退!”亨特?斯特劳勃痛苦地要求。

摩根却有些犹豫不决。进攻既然已经发起,就必须进行到底。可谁也没想到反攻的第一击竟然就遭到如此痛击。如果己方有足够的后援,足够的炮火和空中力量反压制,那么这时更必须倾力冲击,一举击溃对手。但这些条件可怜的美国陆上国民警卫队都没有具备,除了英勇的斗志,他们并没有什么条件去发动进攻。终止进攻必须由詹姆斯将军同意。但现在一秒钟也不能耽搁,英雄的二营随时都有可能在敌人强大的火力下粉身碎骨。

“好吧,营撤退!终止进攻!”摩根毅然决然地下达命令,下达这种可是要冒上军事法庭的风险,但比失去二营的风险要好得多。

“全营撤退!”斯特劳勃顾不上回应上级,就直接调转频率大呼撤退。

枪林弹雨中的美军坦克和步兵纷纷退向河边,冲上装甲便桥,退向出发阵地。

休伊特?詹姆斯将军闻讯后大怒,但他很快就发现没有足够的理由来处置擅作主张的摩根了。

强大的红军炮兵开始进行炮火延伸,威力巨大的榴弹和火箭弹呼啸着精准地落到了河北岸的美军阵地上,同时大批红色空军的攻击机和直升机也飞临莫斯科?米尔斯上空,对美军目标狂轰滥炸。一切都看似为一场大规模的地面进攻做准备。

美军刚刚发起的进攻势头就这样被遏制,还反而招来对手发起了大规模进攻的炮火突击准备。看来早前詹姆斯将军称“牵引车”计划荒唐透顶并不为过。

第三十三节 重压之下

“牵引车”作战一发动便死火,沉重地打击了美军,尤其是其计划的始作俑者哈罗德?托马斯?杜根总统。身处偏远的加拿大小镇的杜根在接到战报后,一声不吭地走进自己休息的小房间。从过去的表现看,他算得上是一个出色的政客,从一个和平主义青年蜕变成成熟的政客,带领日渐保守的共和党成功地骗取了广大选民手中的选票,并使自己登上了总统的宝座。但上任后他的表现却与一个超级强国的元首所应具备的资质相去甚远。先是愚蠢地同意了苏联军队进驻墨西哥“维和”,把美国自己安全的后院拱手让给了狼子野心的罗曼诺夫。然后在苏联人开始进攻美国本土后,他竟然还异想天开地打算利与用罗曼诺夫的交情通过和平手段解决问题,结果对方变本加厉。当然过去数个月军事上一连串的失利的责任不能全部推到这位三军总司令头上,但“蓝光”作战中总统的总体表现,特别是这个“牵引车”更加表明总统对战争的外行。

门外响起了轻轻的敲门声。

“进来。”杜根没好气地说道。

伊丽莎白?杜根轻轻走进来。本来工作时间她是不宜来打扰丈夫的,但身为美国的第一夫人,她也非常清楚当前的严峻形势,她还更清楚这种形势对于身为总统的丈夫造成的恐怖压力。当她听到秘书称总统情绪低落时便觉得有必要来看一下重压下的丈夫。毕竟这里不是华盛顿,更非白宫,总统的办公和起居都在这幢林场小别墅里。

杜根此时正躺在躺椅上,双目盯着华丽的天花板,神情十分严肃。

“哈罗德,看来你的情绪不太好。”伊丽莎白走过去,坐到丈夫身边轻声说。

杜根见夫人驾到也绅士地坐起来,无奈地说:“埃尔西(伊丽莎白的昵称),你知道的,开战以来,我一直就没有过好的情绪。”

“哈罗德,我能感受你的压力。”伊丽莎白说着站起来走到饮水机前为丈夫倒了一杯水。

结婚二十年了,伊丽莎白非常了解丈夫,这是一个一生都充满压力的男人。二十多年前当她在一次上街游行时听到了杜根关于和平的演讲,就被她深深地迷住了。也就是从那时起,她与他一起承受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麦卡锡主义者的无理攻讦,政府当局的公然恐吓,甚至大众的不明鄙夷。终于他们度过了那些风雨岁月,登上了第一家庭的宝座。如同许多现代美国以往的第一家庭,他们也有一个活泼可爱的女儿,婚姻美满,生活幸福。伯利恒?勒布朗是这样评价他们的:“哈罗德没有约翰(约翰?菲茨杰拉尔德?肯尼迪的名)那样年轻英俊,但他有林肯的坚强与正直;伊丽莎白也没有杰奎琳(肯尼迪的夫人)那么艳光四射,但她有埃利诺?罗斯福(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的夫人)的冷静与豁达。对于美国来说,在这个特殊的时代,这些就足够了。”现在的第一家庭正承受着亡国的压力和救亡的重责,杜根登上了他人生的高峰,美国却跌入了历史上的低谷。美国将近半数的国土沦陷,大部分军队被歼或被俘,她的总统两度逃离首都,流亡国外。伊丽莎白很明白,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流亡国外的总统的丈夫内心是多么痛苦,精神是多么沮丧。胜利遥遥无期,失败却近在眼下。

“谢谢,埃尔西。”杜根接过妻子递过来的水杯满怀感激地说。她总是在他最需要她的时候出现。“我们非常非常需要胜利,可是它总是像夕阳一样美丽而遥不可及。”杜根沉重地说。

“哈罗德。”伊丽莎白又坐到丈夫旁边,看着他说,“我们需要时间,也需要坚持。上帝没有抛弃我们,但我们也必须坚忍不拔。”

“美国需要胜利,急需胜利。”杜根强调,“但我却一次又一次地带她走上失败的深渊。”

“不,哈罗德,我们还没有失败。”伊丽莎白说着拉住丈夫的手,“我想你应该好好地休息一下,而不是去一味自责。”杜根自来到加拿大后便经常失眠。伊丽莎白很清楚,过大的压力,过分的忧愁,过度的工作,快把曾经活力充沛的丈夫摧垮。

杜根沉默不言,把眼光转到窗外。外面的枫林在轻飒的秋风下微微涌动,枫叶已经开始发黄发红,点缀着绿荫。加拿大的秋天来得比华盛顿早,美国却早就陷入“严冬”。

“听我说,哈罗德。睡一下,什么都会好起来。”伊丽莎白轻声劝慰丈夫,“忘掉忧愁,忘掉烦恼。”睡眠是缓解压力的良方,对于这些日理万机,带领国家在刀锋上跳舞的领袖来说更是奢侈的享受。

杜根看了看妻子。

伊丽莎白冲丈夫微微一笑。

那还是他与她第一次相见时的微笑,有如他与她在佛州度假时所见的灿烂阳光,在尼亚加拉大瀑布下所见的瑰丽彩虹,在夏威夷所见的明媚春光。

“好吧,埃尔西。”杜根听从了妻子的劝解,“为了你那二十年不变的迷人笑容。”他微笑着补充道。

“那就好好睡一下吧。哪怕一分钟也行。”伊丽莎白笑着说,要回了丈夫的杯子,然后轻轻地与他接吻。然后帮助杜根躺下,帮他松开领带,盖上毛毯。

杜根闭上疲惫不堪的双眼,安然睡去。

伊丽莎白依旧坐在一旁看着丈夫。

这时,门外又传来轻轻的敲门声。伊丽莎白只好起身开门,走了出来。

“你好,夫人。” 等候在门外的总统副官潘西?门罗海军少校急忙敬礼。

“少校,能给总统十分钟吗?”伊丽莎白合上门,向副官请求道。

门罗少校想了想,点点头说:“好的,夫人。”

“谢谢,少校。”伊丽落白颇为感激地说,然后便悄然离去。

门罗少校只好站在门外等候。他了解总统的难处,总统的副官和秘书有很多个,二十四小时轮流值班,但总统却只有一个,没人能顶替他的工作。

但是门还是很快就开了,总统走了出来。杜根压根没入睡,听到了他们的谈话很快就起身了。

“长官。”少校急亡敬礼报告,“卡维利将军战报。”

“今天第四份了。”杜根说着接过战报。

形势果然越来越不利。苏联红军第77集团军占领了莫尔顿后正向德卡多发起进攻,美加盟军三个集团军退往田纳西的后路受到致命威胁。同时,苏军第20集团军的天启坦克部队已经离开格林维尔,冲击蒙哥马利的外围防线。另外美军后方受到苏联空军的大规模空袭,交通线严重受损。

这时国防部长巴克利?拉尔森和接替卡维利出任新的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雷金纳德?麦克格伦陆军上将一齐赶到了总统办公室。他们在收到了本土战区司令部的战报抄送文件后赶来请示总统下一步行动的。

“长官,布隆伯格将军的部队现在处于极端危险之中。”麦克格伦将军着急地说,“现在必须尽快撤出主力。”

“先生,我建议将部队往亚特兰大收缩,然后再向东北撤退。”拉尔森指着地图说。

“那就让布隆伯格将军尽快撤退。”杜根顺着手下的话下命令,他已经不太敢独自主张,不过虽然再怎么外行,但毕竟当过几年像模像样的美国大兵,对战事还是能看出些许门道。至少,wωw奇書网地图上那个从拉塞尔维尔出发楔入到德卡多的巨大红色箭头看起来就像死神染红鲜血的镰刀,高悬在伯明翰美军的头上;而下面从埃弗格林指向蒙哥马利的红色箭头,则像一支利剑刺入美军的腹部。危急形势不言而喻。

“是,长官!”麦克格伦急忙应声,然后迅速转身前去发布命令。

就在这时,国务秘书萨拉?费利克斯急匆匆跑进来。

“总统先生,坎贝尔先生的密电!”还没到总统跟前,费利克斯小姐便扬着电文高兴地叫道。

“噢,快拿来。”杜根着急地接过电文,急切地翻开阅读。军事上的失利让他极度渴望坎贝尔能在外交战线上获得突破,从政治侧面挽回军事正面的颓势。

电文相当简短:

总统先生:

我们已经进入中国领空,飞往北京。虽然稍有延误,且一切都是未知,但对方似乎热情甚高。

“太好了!”杜根兴奋地叫道,并把电文递给了拉尔森,接着吩咐秘书:“费利克斯小姐,请把大家都叫来。”

第三十四节 东方

鲍尔斯?坎贝尔坐在窗前俯瞰着中国大地,首先映入他眼帘的便是蜿蜒于群山之上的长城。久闻长城的大名,今日终于有缘得以一见庐山真面目了,果然壮丽雄伟。盘卧于群山之上,连绵上千英里,被绿树红花簇拥着的灰白色长城,好像一条跃跃欲起的巨龙。

国务卿助理朱丽安娜?索柏斯无睱于窗外中国古老的景色,她正忙于整理手上有关于此行的情报资料和方案。她心里很清楚,对于美国人来说,这是个古老而神秘的国度。相较于美利坚合众国两百多年的历史,这个国家已经度过漫长的岁月,经历了无数次改朝换代。在她那波澜壮阔的漫长历史上,中国人什么风浪都经见过了,无论是残酷的内战还是灭顶的外敌,他们都一一挺过来,不断地延续他们从祖先那继承的优良血脉。中国曾经是美国的直接敌人。人们都还清晰记着朝鲜战争,美国为了自由世界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