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孤唐明月 >

第78章

孤唐明月-第78章

小说: 孤唐明月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房玄龄与魏征皆为王佐之才,宰相之资对于李承乾接下来稳定朝堂十分重要,然而他们对于李承乾往日有意的拉拢试探,一直保持着中立的态度。

    当然李承乾也没抱多大希望,萧瑀则是典型的太子阵营,德高望重,可以说是三朝元老,资历极老同时作为太子少傅,他与李承乾私交不错,一直有意无意地指点,提示他。

    与李承乾感情极好的长姐襄城又是萧瑀儿媳,即便是萧瑀刻意与李承乾保持距离也会被人被为太子一派,反倒不如大大方方,坦坦荡荡公开支持。

    李承乾都是板上定钉太子了,当上皇帝是必然的事,更何况这个太子还极为出色。

    然而萧瑀为人严厉清正,不肯容人之短,不善处理人际关系,性子急躁、偏狭朝中人缘不太好,前世更是被六度罢相。

    同时从侧面也可以看出萧瑀的才能并不简单,他的支持对李承乾来说是一大助力。

    河间郡王李孝恭,他作为宗室子弟,在皇室中威望十分高,当初李渊起兵时,除了自己的三个儿子,宗室中可以说只有李孝恭一人能独当一面,并且又立有击破梁国的大功。

    无论是李渊还是李世民都对他十分亲善,厚待。

    加之李孝恭本性宽恕退让,没有骄矜自得之色,即便是李承乾他们这些晚辈与这位王叔关系都是十分好。

    眼下,李孝恭对他的支持对于李承乾稳定宗室十分重要。

    至于因惹事而闲赋在家,闭门潜心修仙的尉迟敬德,无论是军功还是威望对于长安城内的异族,军队都是一种震摄,加上尉迟宝琳这一层因素,请他出面镇局也是一个极佳的选择。

    虽然前些年尉迟敬德因座次而怒殴皇亲李道宗,李道宗一只眼睛几乎被打瞎。

    他飘了,据功自傲,让李世民大为不爽,一番严词训斥,贬谪但就是没有痛下杀手。

    尉迟敬德也识相,闭门谢客,安安分分。

    人家自傲,也是有资本的。

    当然,作为一直以来都深受李世民重视信任的程知节,也就是后大名鼎鼎的程咬金。

    在一众秦王府同僚中,混成了人精,如鱼得水,恩宠不减,他手中掌控的军队对于李承乾来说十分重要。

    对于李承乾而言,没有什么比改变历史更有趣的事情了。

    李承乾投胎发现自己穿越后,一直信奉前世的一句话,就是“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

    让这个大唐的世界朝着一个全新的方向发展,让大唐变得比原来的大唐更好……

    当然,让自己活得比原来更高的成就,这些,都是李承乾一直想要做,也是一直在做的事情。

    如果李承乾穿越之后的身份不是大唐的太子的话,李承乾不介意为了后。宫和种。马事业而奋斗。

    只不过,在穿越之后,他逐渐融入大唐,他对这个太子身份越是认同,他越是深感责任之重。

    所以,对于李承乾而言,这些前世所yy的事情都变得毫无意义了。

    还有什么比亲手创造一个辉煌的,让后人为之骄傲的盛世,更让人激动呢?

第149章 没有收藏() 
李承乾与大唐元老们的商讨出乎意料的顺利,大唐未来几个月的发展就这样在两仪殿内敲定。

    当长孙皇后携李承乾的老舅长孙无忌入宫时,李承乾与房玄龄一众迎面撞见。

    双方简单地互相寒喧后,房玄龄与一众官员心照不喧地离开。

    长孙皇后简单地对李承乾吩咐了几句后,轻移莲步,留下舅甥俩私谈。

    长孙无忌冲着李承乾点头示意,伸手在李承乾肩上拍了拍,稍微安慰了下李承乾。

    “高明,有关陛下昏迷一事,你不必担心,陛下吉人自有天相,他一定会痊愈的。

    而且你还有舅舅我在,有什么事不懂,舅舅我会帮你的。”

    李承乾微微弯腰,拱手表示感激,同时打蛇顺杆而上道:“乾儿在先行谢过舅舅。”

    “来,咱俩现在不谈国事,边走边聊。”

    长孙无忌捋须而笑,舅甥间的关系一时间融洽了不少,一年未见的生疏顿时被冲淡,李承乾上前一步紧跟在长孙无忌身后。

    他稍稍落半个身位,伸手邀长孙无忌先行,长孙无忌眯了眯眼,捋着胡须的右手用力一捏,眼角的几缕皱纹顿起,绽若菊花。

    显然李承乾的恭敬还是让他颇为受用,移步换景间俩人已是转入花园。

    落在后方的数十名太监与宫女渐渐止步,远远地缀在一边听候命令。

    由于长孙无忌身材矮胖,李承乾不得不一直微微躬身与他交谈,很快俩人便走入临池的一座亭台,长孙无忌面对着池面负手而立,东风微拂,吹皱了一池春水。

    李承乾悄悄挺直了腰板,一直躬身行走,他也很累。

    “我记得当年陛下当年在你这个年纪时,已是入了军伍。

    前朝大业十一年时,炀帝被突厥人包围在雁门关,陛下年仅17岁就追随屯卫将军云定兴前去营救。(注1)

    由于敌众我寡,当时陛下献计“必赍旗鼓以设疑兵”,结果部队才到崞县,突厥军队就闻风而逃。”

    “后来第二年,太上皇他出任晋阳留守,当时陛下和你现在一样,都是十八。

    陛下随太上皇来到山西太原,一直活跃在抗击东突厥的第一线。

    在太上皇和陛下他们父子俩的镇守下,东突厥一直很难突破防线入侵中原,确保了中原百姓的安定。

    至于陛下于隋末率军与诸王征伐,平陇右,定河东,灭王世充那些都已经是后来的事了,你那时虽小但都知晓我也就不多说了。”

    说到这长孙无忌看着李承乾笑道:“高明,说到这。你今年也才十八,便已是平定了吐谷浑。

    吐谷浑虽不如突厥强国,然多年侵犯大唐边境,实为疥癣之病。

    此役大破之,论你的功劳,倒是比陛下当年还要出色。”

    “呵呵,舅舅过誉了。”

    李承乾看着那微微漾起的湖面,嘴角微扬,努力受到肯定,谁都会开心,更何况肯定他的,不是一般的人。

    “哈哈,这些都是事实,高明你莫要谦虚,百姓自然知道你这个太子是如何模样。”

    “所以,高明你不必忧心。我听观音婢说自从你回来后,就一直处在担忧之中,这你大可放心。”

    “因为你,无疑是一名出色的储君,所以——”

    “即便陛下有个万一,我相信你也一定能够胜任的。”

    说到这长孙无忌黯然一叹道:“这些年来,屈突通,杜克明逝去,秦叔宝抱病在身,李药师年已六十四,旧人一个个逝去,新人若马周,薛礼,李义府,刘洎竟相出现。”

    “太上皇已崩,我倒是未曾想道陛下亦是暴病昏于军中,数年来陛下英姿不减当年,却是突然生起病来,如山倒。”

    “人君当持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你切不可再像前年那样,凭意气用事。

    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以后像冲锋陷阵这种事情,自有良臣猛将替你效命。

    我知道你一直以来想效仿陛下,但是你不是陛下,陛下当年所遭遇的也不是你将面对的。

    作为君王,高明,你以后莫要将自己陷于危险之中。”

    听到这,李承乾稍稍别过头去,伸手撑在身前亭台的栏杆上,心中对此颇不以为然。

    长孙无忌身倚在亭柱上,静静地看着李承乾,他在等李承乾的答复。

    “不和亲,不纳贡,不割地,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之气节。

    复汉——“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汉土”之辉煌。

    此皆我所想!”

    面对着长孙无忌探寻的目光,李承乾终于说出了自穿越以来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他的信念。

    语速虽缓却难阻心中之热血,语调虽沉却难抑精神之激昂,语气虽轻却难掩李承乾渴望之坚决。

    当长孙无忌听得李承乾此言后,心潮澎湃,只觉得一股热冲上头颅,脊椎发麻,震颤很快背部就被打湿了一片。

    清凉的春风拂过,从未听过此言被深深震憾到的长孙无忌很快清醒了过来,细细品味斟酌一番后他却是大笑出声。

    “高明何故有此天真之语耶?”

    “昔日越王败于夫差,行仆役之事数年,卧薪尝胆,终得三千越甲吞并吴国。

    又有汉高祖被围白登,向单于妃子求救保住了性命,然后该和亲,送礼,忍辱负重,等待时机。

    至汉武帝立刻反击,封狼居胥,通西域,打出了“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名声;

    而大唐草创之际,被突厥欺压侵扰,太上皇示弱称臣(注2),和谈交好大唐终得发展之机,缓过气来就反攻,传至陛下手中,便是直接灭了突厥,终成霸业。

    戎狄之盛之嚣张气焰,至今已消,现观长安境内,突厥贵族子女,不下数十万家,称臣纳贡此事又是如何?”

    “高明,解决问题并不只能用最高的代价,一味以气节为重,既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又不懂得变通,事倍功半,还苦了百姓!”

    “以后你莫要再出此言,若是被二郎听到,你可少不了一顿揍。”

    说到这长孙无忌挪动脚步走到李承乾的面前,悠悠说道:“高明,你还记得元年的王道与霸道之辩吗?”

第150章 五姑娘 补uaIG。() 
李承乾看着微漾起绿波,默然不语,贞观元年前后李世民亲自主持了关于“大唐未来的施政方式”的辩论,其间以封德彝为首的朝廷重臣普遍倾向于霸道,独魏征力荐王道。

    前者为仁政,以怀柔理天下;后者为猛政,以强力治天下!

    李承乾转身看向长孙无忌,澄澈的眼睛里看不出什么想法,他似是不解的说道:“我记得舅舅当时,好像是支持霸道的吧。”

    长孙无忌笑了笑,他并没有避开这个问题,“陛下历年来不遗余力地推行王道仁政,轻徭薄赋,宽减刑罚,惩治腐败,戒奢从简,韬光养晦。

    现如今大唐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国力蒸蒸日上,由此看来魏征是对的,倒是我们错了。”

    面对长孙无忌的的坦然认错,李承乾在心中笑了笑,他从掌权者的角度,和后世卓越的眼光来看。

    李世民实行的不仅仅是王道,而是王霸之道并行。

    事实上自后世的角度来看——秦始皇、隋炀帝、汉武帝、宋神宗、清世宗等人就是偏行霸道。

    而汉文帝、宋徽宗、唐高宗、建文帝、嘉道咸等则是偏行王道。

    真正有大作为者,实际上多是王霸两道并举,如周文王、唐太宗、唐玄宗、隋文帝、宋太祖、明成祖、康乾等。

    以后世的眼光来看历史上的君主无非以文治武功而英名流传,厉行王道或霸道者均有所成。

    然而王霸两道均不遵循者,必然是败家毁国的昏君,如秦二世、汉灵帝、明神宗等。

    对于长孙无忌之前无时无刻不隐含着劝他实行王道的话语,李承乾并没有开口反驳,长孙无忌刻意提出的这个话题倒像是一层愰子,恐怕他真正想说的还未说出,他倒是想听听他这个舅舅还有何高见。

    果不其然,长孙无忌捋着胡须似是不经意间开口问道:“高明你日后对这朝堂可有何打算?”

    李承乾谦虚的说道:“舅舅,乾儿我虽有几个月监国的经验,比起朝中诸多大臣实在是不敢专擅。

    诚恐日后监国,还仰赖舅舅和各位相公的扶持。”

    长孙无忌听罢,伸手再次在李承乾的肩上拍了拍,同时李承乾稍稍躬身,以此来方便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离开亭柱,负手而立似是指点李承乾道。

    “陛下当初评议前朝文帝,说此人性至察而心不明。

    多疑于物,欺孤儿寡妇以得天下,常恐群臣内怀不服,不肯信任百司,每事皆自决断,虽则劳神苦形,未能尽合于理。

    朝臣既知其意,亦不敢直言,宰相以下,惟即承顺而已。”

    李承乾接口道:“父皇认为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一日万机,独断皆一人之虑。

    而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

    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不如广任贤良,高居深视,法令严肃,谁敢为非?”

    对于李承乾的话,长孙无忌笑而不语,无论是对于臣子还是对于皇帝来说皇帝垂拱而天下治,这种无为而治道家理想中的治国方略都是最渴望的。

    李承乾心中微嘲,无非是想要更大的权力,效霍光当年之状。

    如今主弱臣强,一旦李世民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