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一个人的甲午 >

第37章

一个人的甲午-第37章

小说: 一个人的甲午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千万啊!想想徐一凡在南洋杀了那么多土著,才换回来多少银子?这一次自己仅仅是动一动嘴,搞了一点官商结合,靠政策就从洋人那里生生的套回一千万两银子,政策,也是生产力啊!

    而江南经济的深厚底蕴和深不可测的潜力,也着实让光绪真正震惊了一番。这个国家,就算再衰弱,再贫穷,始终也是一个庞然大物,破船还有三千钉,怎么会,怎么可以让日本这样一个屁大点的国家,蹂躏又蹂躏,摧残又摧残呢?

    吃了老子的给老子吐出来,想着即将到手的一千万两银子,光绪红着眼睛走出了东暖阁,一脸灿烂的财气和凌厉的杀气。被冬天峭寒的冷风一吹,不由得打了个冷战,蓦地想到,那银子可还没有到手啊。

    冬天已经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朕的春天就要到了,朕的银子还会远吗?

    ……

    光绪十六年十一月末,醇亲王病逝,朝廷颁发旨意,辍朝七日以示哀悼,并着载沣承袭王爵。一应事务自然有礼部官员筹办,光绪除了在朝臣面前偶显沉郁之色外,内心中却并无多少悲痛情绪可言。

    然而这天底下却断无一人知道,他面色中的忧虑,却是为着远在江南的那一千万两银子。

    在这个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的年代,消息自然传的慢了一点。

    当两江总督府的那一把火烧下去,上海夷场内的洋商们是真正坐不住了。说到底,他们最不信任的还是这个国家的朝廷,谁知道那些对商业一窍不通的官员们,会真的干出什么事情出来呢?而桑树砍了,明年生丝的产量必然锐减,价格自不待然会上涨,这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在唐杰臣的撮合下,特别是林启兆又主动将生丝的价格降低两成,怡和洋行率先和林启兆达成协议。其他法国人和美国人的洋行见此情况,也只好同意林启兆的条件。就连当初居中联系,要坚持和林启兆抗衡的杜兰,此时也没有了办法,在张宝善的劝说下,和林启兆签订了生丝协议。

    一场惊心动魄的生丝大战就此划上句号,林启兆大获全胜,收获银子还不是全部的,重要的是,经此一役,收获颇丰的江南丝商们对林启兆是满心的震惊和感佩莫名,隐然已经有惟林启兆马首是瞻的意思。

    而夷场的洋人们也是第一次真正的对这样一个年轻人刮目相看,不敢再像过去那样存着轻慢的态度了。以怡和洋行为首,好几家洋行都纷纷找到张宝善和唐杰臣,通过他们两人向林启兆放出信息,希望能够和林启兆就明年生丝的价格坐下来好好谈谈。

    自上海开埠以来,这还是洋行的洋商们第一次放下身段,主动找到中国商人表示出公平谈判的意向。洋商们也没有办法,这次生丝大战较之往年他们都损失惨重,好在生丝只是原材料,这样的损失他们还可以通过成品来进行转嫁,但是这样缺少秩序和平衡的贸易大战,很容易带来一种恶性的循环,那就是如果江南的商人们从这次生丝大战中尝到了甜头,进而联合起来与洋商抗衡,那就是一种非常可怕的灾难性的局面。

    所以,他们希望通过林启兆来找到一个平衡点,不能再打仗了!

    ——

    

第四十一章 入京() 
生丝大战虽然结束了,但是像货物的交割,银两的兑付,以及与钱庄和票号的还贷付息等一大堆事务,却非得林启兆居中调度应付。这样一直忙到光绪十六年十二月中旬,才算微微缓了口气。

    大事已了,林启兆放下手中不太要紧的事情,匆忙的赶到了京城。

    隆冬的北京城依旧一片繁华热闹的景象,快过年了,大街上年画、灯笼到处都是,店铺里面也摆满了天南地北的年货,连前些年洋人稀罕的玩意,今年居然也有不少摆在了显眼的位置,惹得路人频频侧目。

    三三两两的旗人们则拢着手坐在茶馆里面,面前放着已经喝得泛白了的茶碗,懒洋洋的晒着太阳。

    林启兆先是赶往离东华门较近的一家悦来客栈,安顿下来后,便让自己的从人雇了一辆马车,直接去往杜怀川家。以他的身份,是不能够随便见到皇上的,所以按照那日在上海和杜怀川相约好的,先去见杜怀川。

    两人此番的相见,比起当日在上海悬着一颗心,紧张顾盼的心情来,自然是快意无比。林启兆把上海那边生丝交割的情况略略的说了一遍后,便有些急不可待的询问杜怀川,何时能见到皇上。

    杜怀川却只是淡淡一笑,拍着林启兆的肩膀示意他稍安勿躁。

    原来光绪早有嘱咐下来,得知林启兆即将到京后,叮嘱杜怀川让林启兆不要着急,先把两件紧着要办的事情妥妥帖贴的办下来。

    这第一件要紧的事情,便是给军机处几位军机大臣、庆王奕?以及太监总管李莲英那里的孝敬。这次林启兆弄出这么大动静出来,又一口气吃下了这么多银子,要想瞒天过海不被人察觉是根本不可能的。要是被人闻到什么味道,在背后捣鼓出事情出来,那时候就不好善后了。

    前世在商场中一路滚打过来的光绪,对官场中的这些人情世故也是清楚得很,常言说的好,大家好才是真的好。银子,一个人是吃不下去的。所以光绪特意嘱咐杜怀川,让林启兆乘着过年这个由头,把该走的关节都走到。

    但是这送礼也是要讲技巧的,林启兆在生意场上是把好手,可对这官场上的学问却是两眼一抹黑。

    杜怀川少不得又是一番指点叮嘱。这官面上的事情,绝不是你拿着一张银票上门,别人就会收下来的,这里面多少年来,早就沉淀下来一些规矩和讲究。

    杜怀川让林启兆到琉璃厂找到一家名叫静海斋的古玩铺,找姓张的老板,问他某某军机大臣喜好什么东西,自己打算花多少钱,这位张老板自然明白应该怎么做。

    原来这位静海斋的张老板是专门居中搭线的,和各个王府以及那几位中堂大人府上都有来往。拿到林启兆的银票后,扣除自己应得的那一成规例,连夜便会将银票递往那些大人的府上,再从府上拿回些古玩或者字画交给林启兆。等林启兆将这些东西送往那几位军机大臣的府上时,别人自然明白其中的含义。

    林启兆起初也是有些糊涂,细细一想也慢慢明白了其中的意味。说穿了,便是卖官鬻爵公然受贿,有所不便,所以要人居中遮蔽行迹。

    林启兆还在细细品味,杜怀川又告诉他光绪交待的另外一件事情。让林启兆到户部找翁同?,把以前从户部挪用的款子补上,再多交上去五十万两,说明是孝敬太后修园子用的。

    这其中的道理,林启兆自然明白,天大地大,太后最大,这份孝心自然是要做足做漂亮的。

    接下来的几日里,林启兆上上下下忙得是脚不沾地,好在有杜怀川的指点,他也少跑了很多冤枉路,事情也顺顺利利的办了下来。

    ……

    从杜怀川那里得知林启兆进京后,光绪一扫前段时间愁眉不展的神情,屁颠屁颠的赶到宁寿宫给慈禧报喜去了。

    江南商人林启兆专程报效五十万两银子,孝敬太后的颐和园工程。这个消息结结实实的把慈禧乐坏了。

    内务府为银子的事情已经和户部打了多久的官司了,现如今竟有人主动报效,而且一出手就是数额不菲的五十万两。慈禧听说这件事后,眉眼间全然是掩饰不住的喜悦,抚掌感慨了半天。世道人心,终究还是向着朝廷啊!

    末了,又向光绪问起这个林启兆的情况,慈禧寻思着,历来商人向朝廷捐银子,无非就是想要求个出身,弄个红顶子。倘若这个林启兆真是这样想的,就赏他一个红顶子又有何妨。

    江南那一场生丝大战的曲曲折折,光绪是半分都不敢透露给慈禧。是人看见银子眼睛都要放光的,更何况是一千万两银子啊。光绪早就琢磨好了,将来要是有人追问起其中的细节,他就装作毫不知情,这银子是林启兆赚的,朝廷总不能生生的把银子夺过来吧。

    此际光绪便只是含糊的回答了几句,推说自己对林启兆也不是很了解,只知道他是李鸿章推荐的人,就是上次准备出面办理银行的那位。

    慈禧回忆了半天,似乎是有一个这样的人,只是过去几个月也记不太清楚了。不过林启兆的这一番孝心倒是让慈禧分外受用。

    “现在看来,李鸿章还是实心谋国啊,处处为朝廷着想。既然是李鸿章举荐的人,皇上看看,该赏他点什么,要不赏他个官职,朝廷也不能亏待了别人一片至诚之心,让天下人觉得朝廷刻薄啊。”慈禧感叹道。

    做官?像林启兆这样一个生意场上难得一见的人才,放到官场上不是糟蹋了吗?光绪在心里暗自好笑,神情却似乎是极为难的想了一会儿说道,“回亲爸爸的话,据儿臣了解,这个人似乎并没有想要当官的念头,一时之间,儿臣倒也的确不知道该赏他点什么。”

    说着,光绪的目光不易察觉的瞟了一眼李莲英,这银子可是已经送到了李莲英手里了,这个时候也该出来说说话了。

    其实用不着光绪提醒,站在一旁的李莲英早就想替林启兆说说好话了,只是一直都没有找到插话的机会。虽然他并不知道林启兆这么大手笔送银子到底图的是什么,但是不光自己收了银子,现在连太后老佛爷都收了,自己还有什么好虑的。

    “不想做官?”慈禧微微一愣,笑着说道,“这世上不想做官的人倒也罕见啊……”

    李莲英趁机在一旁插话道,“往常有人给朝廷捐钱,不都是琢磨着朝廷赏赐个一官半职的吗?这个人不想做官,难不成是真的一心一意想孝敬太后?”

    李莲英这话是极有学问的,看似反问,其实是铺垫,不露声色的就把林启兆给夸了,还带不出半点的造作。

    “小李子,你这话说的,难道一心一意孝敬我还错了吗?掌嘴!”慈禧嗔怪的看了一眼李莲英,又转头对光绪说道,“可总还是要赏赐点什么吧,不能寒了天下人的心。如今四海归一天下承平,朝廷也不能显得小家子气,倒让洋人笑话,皇上说是这个道理吧?”

    五十万两银子砸下去,此刻倒真的是砸出了慈禧的一片宽厚仁爱之心。

    光绪抿了抿嘴,像是极严肃的思考着,凝神想了想说道,“要说到赏赐,儿臣一时也想不出什么来。不过儿臣倒是觉得,这个人能够一下子拿出五十万两银子出来,在经商方面的实力应该相当不凡。不如把李鸿章的江南制造局、上海织布局这些交给这个人来管理,不知亲爸爸意下如何?”

    慈禧一怔,随即摇头说道,“皇上说的倒也有几分道理,不过这江南制造局、上海织布局都是李鸿章一手创立起来的,是他北洋的心头肉,他舍得拿出来啊?这个法子恐怕不妥。”

    “要说到眼下北洋最赚钱的,莫过于盛宣怀的轮船招商局,那才是李鸿章的心头肉。要让李鸿章把轮船招商局让出来,恐怕他才是十二万分的不答应。但这江南制造局、上海织布局在李鸿章手里,砸了不少银子进去,却一直都赔钱,又不能扔下不管,眼下有人愿意接手,李鸿章是求之不得。再说这个林启兆是李鸿章自己举荐的人,想必他也不会反对。”光绪徐徐说道。

    朝局政治,慈禧是行家里手,但对于经济一道,她却是不太明白,心里一时也是拿不定主意。

    见慈禧犹豫不决的样子,光绪忽然又自嘲一笑说道,“这只是儿臣的想法,还不知道这个林启兆愿不愿意,他自己经商赚钱赚得好好的,犯不着去接手北洋的那几个烂摊子,自己还要贴银子进去……儿臣也是着急,这朝廷用度紧缺,这些个大臣们又全然拿不出法子来,上的折子全是不靠谱的空话废话。眼下有这么一个能干事的人,对朝廷和太后也是一片孝心,儿臣是真想把他用起来,让他为朝廷赚点银子,再过四年,就是亲爸爸的六十大寿了,儿臣也想尽力尽一份孝心啊。”

    光绪这一番话,入情入理,情真意切,尤其是最后那一句,说的慈禧眼角竟有些湿润了,伸手掏出手绢擦了擦眼角,长长的叹息了一声道,“皇上有这份孝心,我也知足了。既然是皇上的意思,就这么办吧,该有个什么章程,怎么入手,皇上多问问李鸿章,他搞了这么多年的洋务,还是有些办法的。”

    光绪赶忙躬身答应,心中已然大定。自己要的就是慈禧的这句话,只要慈禧点了头,明年一开春,就让林启兆着手办理,至于李鸿章那里,光绪一点也不担心,只要将来不落下北洋的好处,李鸿章是断然不会反对的。况且李中堂这次可没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