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万里河山别样红 >

第406章

万里河山别样红-第406章

小说: 万里河山别样红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的骨干人员进行清除。罗章龙侥幸逃脱追杀,而何孟雄、林育南等人却在31年2月7日被南京当局处决。这就是后来历史有名的龙华24烈士。

    同样在31年,北方组织也加入了“非常委员会”,黎天才当初在党内相熟人员也大都加入了“北方非委”。继海“非委”遭受重大打击后,北方“非委”在2月份也莫名地遭到严重破坏,黎天明的老关系韩麟符、王仲一、吴雨铭、李希逸等人都先后入狱。

    出于对黎的信任,张学良把这些涉共要案交给他,并设专门机构审办。由此,平津一带被捕的数百人士得以以各种形式获释。

    北方“非委”人士虽然大多“改悔”后被所重新接受,但不少人却与身在河南大学任教的罗章龙保持着暗中联系。而因黎天才的关系,“非委”最后的组织也得以在东北军建立、存续,直到西安事变。

    实际,“西北联合政府”最初就是黎天才等“非委”人士给张、杨画的大饼。其后,陕北又进一步发挥,提出了“三位一体”。

    当初张学良在陕北与会谈时,并不清楚与“非委”的纠葛,还颇为自得地向周说自己早已任用共党于左右。

    但周当年就是对“非委”坚决打压的执行者,闻言当即明白张学良身边有“脱离党的叛徒”!在将情况报的同时,周又做出具体布置以针对这些前人士。由此,黎天才等人才会在工作中会受到极大阻碍。

    对来说,能拉拢东北军固然为策,但因其内部良莠不齐,若分化之后再以之扩充自身则更为可靠。何况,东北军虽然战力不强,可人多势众,也不是初到陕北的轻易能啃动的。借助“非委”,并推动其出头,进而挑动张学良对抗老蒋,赢得陕西乃至西北、全国局势的缓和,这无疑对力量的发展壮大有极大益处。

    在原本历史,对留在“非委”中的人员一直进行打压。黎天才虽然从狱中释放了大批人员,可最终他却死狱中。而罗章龙要不是后来毛点名将其树立为反面典型,以这样一种特殊方式进行关照,恐怕也逃不过有些人的黑手。既然毛给其定了案,罗已无东山再起的可能,对一个过了气的前人士、后来的大学教授,位高权重的有心人也不将他放在心。

    此时,闻听于学忠所言,张学良惊问道:“这怎么会?西北又是怎么知道的?”

    “那位曾来给总司令讲过马列主义的罗教授,现在西北并已经被看押起来了。”于学忠叹道,“消息应该不假。”

    在36年夏,进入西北的各方人士中有位名叫罗仲言的,自称原在河南大学任教,因向往西北才跋涉而来。适逢西北刚成立兰州大学,罗便想到大学里任教,但却被郑建涛等人给盯住。经赵振中确定,罗仲言也就被关押起来。他没说多少,可架不住赵振中知道他的事不少。于学忠得到的消息不过是赵振中借罗仲言的名义说出来的罢了。

    “嘿!这可是被人卖了还替人数钱!眼下局面,输得不冤啊!”张学良喟然叹完,又问道,“孝侯兄,你那位赵兄弟对我们眼下情况有没有好建议?”

    “他倒是给我来了封信,说了点建议,可惜……”于学忠一边摇头叹息,一边从怀中拿出一封信递给了张学良,“信在这里,总司令看看便知。”

    张学良看完之后,也长叹道:“可惜,有点晚了。要是能早几年看明白情势,我们又何必为他人火中取栗,打死打活!”

    在这封信中,赵振中除了问候于学忠,并述说几年来别后经过,针对眼下国内局势提出了几点看法:

    一、奉行独立自主的对内、对外政策。抗击包括日本在内的列强的入侵,是全国、全民族的大事,是每一个国人的历史责任,决非仅仅属于南京当局所应为!南京当局妥协卖国,国人自可独立自主、自发组织起来进行抗战,并非一定要仰仗于南京。若时机恰当,可推翻南京反动当局,成立新的、代表绝大多数民众的中国政府。

    二、坚持东北军集中使用。东北军接受老蒋“军队改编”的条件后,很可能会被打散并分派到不同区域使用,被消耗在未来的作战中。为改变不利局面,建议争取东北军在某一战区集中使用。

    三、肃清内部,保障团结,提高战斗力。东北军现在良莠不齐,各方势力混杂,为了保持队伍团结和提高战斗力,建议对别有用心的势力予以清除,对心有别属的人员予以遣散,以提震部队人心士气,提高战斗力。

    四、坚持自力更生。可以预见,南京当局未来对东北军肯定会在粮饷、装备等方面加以为难。作为应对,建议东北军在从南京方面获得物资以外,还应进行屯垦,以保障供给。

    另外,在东北军撤离陕西之前,西北对陕南于学忠部可提供粮食、衣物等方面的帮助;在东北军与他部换防、撤离陕西时,西北可以装备物资换取长武、陇县、略阳三地,以完善西北防区。

    五、鉴于眼下局势,为避免西北乃至全国局势恶化,给日军以可趁之机,西北政府无法接纳东北军,敬请谅解。

    西安事变发生后,张、杨固然受到各界指责,可西北方面也遭到不少质疑。在老蒋的授意下,南京当局掌握的报纸、电台都纷纷猜测张、杨此举是受西北政府影响。老蒋的意图很清楚,就是借助这种方式来试探西北政府的反应,并进而判断张、杨与西北的关系以及事变对西北局势的影响,同时还借以打击西北在国人的威望和地位。

    对于那些别有用心的指责,西北方面当然进行了驳斥。但也由此提醒了赵振中:现在不是接纳东北军的时候!

    至于为于学忠部提供物资,则是感谢其当初为赵振中等人提供的便利;而以装备换取三县,除了要完善西北防区的原因外,还有临别赠礼的意味。张学良去职,东北军被改编,以后这十几万人肯定不受老蒋待见,地位则向后娘养的看齐。既然如此,那西北方面不妨提前结个善缘,日后相见也有话好说。

    而张学良看完信后,想想自易帜以来,放着偌大家底不思奋发却一直仰仗南京,再想想九?一八以来的种种过往以及眼下东北军的窘迫,大有悔不当初之感。

    “孝侯兄,我去后,东北军就交托给你,一切由你处断。这个我会在随后的会议说明。”张学良摆摆手,把于学忠想要推辞的话给挡了回去,又接着说道,“西北这方面的关系,还请孝侯兄妥为处理,说不得,将来也好为弟兄们留条后路。至于和陕北交往密切的那些人,可趁部队改编的机会将其遣散即可,我们就不做恶人了。”

    长城抗战期间,张学良因热河失守引咎辞职。在他出国期间,就曾把东北军的事务托付给于学忠处理。而现在,又加了西北这方面的因素,张学良自然没有另找他人的道理。

    对,张学良虽然失望,可当下他也做不出翻脸为仇的事情来。其实,原本历史,张学良一意坚持要送老蒋回南京,固然有负荆请罪的意思,可也未必没有看清某些现实、内心失望之下的决然意味在内。

    在送老蒋回南京一事,张学良与黎天才早有约定,而两人在行前却没有向周透露任何消息。等周得知之后,张已然飞去。这其中也颇令人寻味。

    其后,受刘鼎等人看重的孙铭九等人又挑动东北军少壮派和元老派内斗,并枪杀王以哲,造成东北军的分裂。张学良恐怕做梦也不会想到,正是他亲手创立抗日同志会,正是他在帮助下精心培养的中下级军官,最终将他尽心竭力想要保存、为此不惜发动兵变的东北军给送进了坟墓。

    作案后的孙铭九等人却受到周的庇护,安然逃脱。甚至,孙铭九等人后来在抗战中竟投降汪伪当了汉奸!但即便是其有做汉奸的经历,可只因曾捉蒋,孙铭九等人竟仍能在建国后身居高位,经受历次运动而无恙,并得以善终!真个是咄咄,且休休!

    与孙相比,张学良胞弟张学思后来却遭遇不幸,或许如此种种就是张学良获得自由后仍不愿回大陆的原因?

    在张学良和于学忠预做安排时,张、杨接受老蒋的条件,和平解决事变的消息已经传到了处,陕北也在研究今后周边局势的变化,谋求缓和的可能。

    “张、杨两部若是离陕他去,老蒋再调中央军进入关中,我们东面是黄河和晋绥军,北面和西面是人民军,南面是中央军,这可是绝地!”老彭亮着大嗓门向与会人员做情况说明,“凭我们眼下的兵力和实力,若不提前做好准备,等老蒋中央军部署到位,我们可就危险了!”

    “我早就说北不行,你们非要一力坚持。现在跑到这样一个绝地来,还不如当初我们集中力量南下打四川呢!”一直对北不满的张国焘现在又跳了出来。

    “国焘同志,北是中央的决定,这个以后就不要再提了。眼下要紧的是想办法解决我们的困境。”国际代表张浩打断张国焘的牢骚。张浩代表着国际,代表着斯大林,在场的众人里,张国焘可以摆资格和其他任何人争个脸红脖子粗,可就是不敢和张浩争。

    “我们现在队伍也不多,在陕北虽然只有十来个县,可也是个不错的根据地。地盘小,我们以后再发展就是了。”朱老总操着浓重的川音笑道。

    “那我们下一步向哪发展?这东南西北总要有个定处才好。”张闻天推了推鼻梁的眼镜,又探询着问道,“要不,我们还继续东征?次在阎锡山那里的收获挺不错。”

    “明君啊,行不通了。”老毛捻灭手中的烟蒂,摇头说道,“老蒋为了解决张、杨,调集了大量部队在潼关以东。河对岸有阎锡山的晋绥军和部分中央军;在我们南面又是占据朝邑、澄城、大荔一带的冯钦哉部;现在又是冬季,黄河水量低,不少地方冰厚得可以过人。如此一来,只要我们过河再次东征,老蒋可以很方便的调集兵力在大河两岸机动。不能东去啊!”

    “老毛,那你说我们朝哪发展?西边人民军飞机、大炮可有不少,听说防线前面又是地雷阵,难道我们去碰这样的乌龟壳子?或者,我们朝南面发展?”张闻天有些为难,“可南面是张、杨的地盘。”

    “我不同意向南。”周恩来说道,“我们和张、杨达成协议并没过多久,又接受了对方提供的大量急需物资,要是现在向两位正在困境中的朋出兵,会让人寒心的,更会对我们今后带来极大的不利!”

    受莫斯科压力,改变此前与张、杨共抗老蒋的态度已经对不起朋了,若是趁张、杨眼下困难的时候出兵,固然可出其不意获得不错收获,但如此一来,将彻底断绝今后与其他方面交往的可能。这是得不偿失的。

    “恩来,不是要现在向南,而是等后面张、杨他调,老蒋的人马立足未稳的时候向南。”老毛解释道,“当然,若能争取到张、杨两位朋的配合,他们前脚走,我们后脚进,那就好了。至少也可以多占几个县。”

    “我看行!”叼着烟斗的贺龙赞同道,“我们各路大军会合后还没发过利市来,正好趁机会向外扩一下!”

    周恩来想想觉得这样可行,便点头道:“如果是这样,那我也同意!”

    “向前,昌浩,你们有什么看法?”朱老总问一边不语的徐向前、陈昌浩。

    徐、陈二人因是四方面军中人,跟随张国焘的错误路线行动,到陕北后已做过了几次检查,除非必要,两人现在是惜口如金。

    “我到陕北的时间不长,一些情况不是特别清楚。”徐向前斟酌说道,“不过,我注意到一个现象,就是不管我们和西边相互争论得怎么厉害,甚至互骂,可人民军那么强的兵力却没有向我们主动进攻过。那我们有没有可能取得同该部之间的缓和?”

    张闻天等人当初从哈达铺辗转北的时候,人民军就出动飞机一路跟随,虽然大家没有遭受过轰炸,可众人也因此对西北没有好印象。加其后又因抗击苏联、收复蒙古等事情同人民军互相批发帽子给对方扣着玩,你说我“大军阀”,我说你“带路党”,吵得不亦乐乎,张闻天、博古、老彭等绝大多数人也就不会去想同人民军谋求缓和的可能。

    何况,西北方面的言行也表明其奉行“以邻为壑”的政策,拒绝与往来。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便象老毛这样的人物,也只是想想同西北缓和的可能后就放弃了。党内在莫斯科的指挥下正对西北口诛笔伐,此时贸然提出与西北缓和,肯定会遭到非难,无助于解决实际问题。

    “我曾到前沿察看过人民军在延河北岸和桥山、子午岭一线的防御工事,虽然从远处看不到内里究竟,可铁丝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