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郑王天下 >

第8章

郑王天下-第8章

小说: 郑王天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想想中世纪那些被绑在火架烧死的异端,郑忽心中一阵不寒而栗。

    庄公不知道他的一句疑问引发了郑忽这么多的联想,他只是觉得以前郑忽性格有些柔弱,是不可能写出如此大开大阖却又严峻锋利,直指事物本质的文章的。

    古人所谓文以载道,一个人的性格是能通过他写的文章展现出来的。

    故而,庄公觉得他这个儿子是不是在出使齐国的这段时间得到了某些高人或隐士的指导?

    不得不说,这就是历史的局限性了。这个时期的人就是打破头皮也想不出来穿越这个概念。

    只能把这种性格的变化或归结为鬼神,或归结为有高人的背后教导。

    像郑忽的老爹这种人,对鬼神这种存在的态度大致类似于后世孔子所谓的“敬鬼神而远之!”

    要说有多么笃信,那只是骗骗普通的民众,若是真有鬼神,以他杀弟囚母,威逼王室的“功绩”,不得立马就被天雷击杀了吗?

    所以,他只能把这些变化归结为郑忽背后可能有高人。

    谁让这个时代最不缺乏的就是一些隐士高人。

    如帝尧时期的隐士高人——许由,尧把天下让给他,他都不愿意接受,像后来百里奚的好朋友蹇叔,可以说是在野大贤,也是个隐士,更别说后来汉朝时期的商山四皓。

    在这个时代,总得来说隐士隐居真的为了避世,除非遇到他们认为可效忠的明主才会出世。

    不像后世,隐居彻底被玩坏了,大部分人隐居就是为了“养望”,诸葛亮隐居之时,名声之大,就是三岁小儿都知;王安石未出世之前,更是号称“享负天下盛名三十年!”这样的也算是隐居?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现在是很少出现这种情况。

    郑忽老爹这么问的目的,大致就是想旁敲侧击一下,看郑忽那里是否真有一位在野的大贤,毕竟在这个时期知识不下乡,人才缺乏的厉害!

    加之,郑忽的这篇策论太合他的心意了。想想也是,这可是杂糅了一些法家思想在内,看看战国时期法家士子在列国的受欢迎程度就可以知道法家的思想有多受追捧了。

    更别说,现在法家还未形成系统的理论学说,郑忽的策论可以说是法家思想的初鸣。

    郑忽并不知道他老爹在想什么,看着他老爹一副期待的模样,理了理思路,在心中组织了下语言,便开口道:“以父君之见,而今周德若何?”

    “衰矣!”

    “父君之言是也,周德既衰,我周之子孙日失其序。吾闻昔我桓公欲居南之江上,太史伯止之曰:昔祝融为高辛氏火正,其功大矣,而其于周未有兴者,楚其后也。周衰,楚必兴。”

    “吾是以听其言而观之,楚,故成王之子爵国,方不过数十里,而今拓土数千里,遂为大国,何也?”

    说到这,郑忽一顿,偷偷的打量了一下二人的神色,见二人面容肃穆,听的极为认真。

    便接着道:“无他,远交近攻耳!昔者,周公广建国家于江汉之间,楚交远方,灭邻国,拓土广地,以致今我姬姓之国,几绝于江汉。”

    “故儿念之,楚之故智可观也。郑何不行远交近攻之策,得寸则郑之寸,得尺则郑之尺。”

    郑忽说完,猛灌了一口水,实在是一口气说了这么多,有点口干舌燥。

    郑庄公听郑忽说完,稍有喜色,但似乎仍有疑虑,开口问道:“吾儿之计策,吾已知之矣!然存亡续断,圣王之遗训也!楚,蛮夷也,不与中国交,故能保土而成兹大。今郑,中原之国,攻伐邻国,寡人尚忧大国之加兵于我。况绝人祭祀,残人社稷者乎?郑国虽强,若行此策,寡人实恐中原难有我立锥地!”

    “父君毋忧也!列国皆知,郑,强国也!若父君再以财物赂大国之豪臣,乱其计谋,亡不过三十万金,则诸侯可尽!”

    郑忽也不知道,三十万金在此时大致是个什么概念,他只是个历史的搬运工,将后世尉缭劝说秦始皇的计策捡起来,擦了一下灰尘就直接引用了。

    在他看来,此时的货币价值和战国时期的应该差不多,毕竟年代相差不远。

    但是,他却忽略了此时由于经济制度尚未改革,在井田制下田税的收入远比不上战国时期,加上当时秦国统一天下之势已成,地广人多,三十万金对当时的秦国来说,毛毛雨啦,但是,对于此时的郑国来说无疑是一笔天文数字!

第16章 军令状() 
郑忽看着二人皆是一副颇为古怪的表情,用一种怀疑的目光打量着自己,郑忽心中一愣:“难道我又说错话了?”

    郑忽的老爹看着自己的儿子一副不明所以的表情,心中可以说是五味杂陈。

    他原本是想借此一问,来看看郑忽或者说郑忽背后的那位在野大贤的水平究竟如何?

    现在看来,真的是没有什么必要了。

    一个敢夸下如此海口的人,想必也就是个夸夸其谈之辈。

    同时,他对自家儿子也有点恨铁不成钢,别人怎么说,你就怎么信了?现在郑国还没交到你手里呢,要是等我百年之后,郑国真交到你手里的时候,祖宗创立的基业还不得让你这个不孝子给败坏光了。

    郑庄公不知道的是,郑忽背后根本没有什么高人,他就是靠抄历史书才敢夸下如此海口,要说三十万金到底是个什么价值,他还真不知道。

    在他看来,此时三十万金大概跟后世的三千万,最多三个亿差不多。

    这对个人来说可能是笔巨款,但对一个国家来说,毛毛雨啦。

    谁让历史书讲这些的时候,用的一副颇为轻松的语气。

    但是,郑忽忽略了此时郑国的国土面积。

    郑国在中原立国之时,有十个邑的土地,历经两代人的扩张,现在也不过是有将近三十个邑的土地。

    这其中还有一些土地不属于郑国公室,因为在分封制下,国君是不直接给官僚发工资的,官僚的俸禄是通过在国君分封的土地上收取税收得到的。

    这也是后来韩非子为什么在其著作中讲到:“千乘之君无备,必有百乘之臣在其侧,以徒其民而倾其国;万乘之君无备,必有千乘之家在其侧,以徒其威而倾其国。”

    实在是在这种制度下,士大夫在其封地内俨然如同一国国君。

    像后来的晋国六卿,每一家的家主都如同一千乘之国的国君。要知道,此时的郑国也不过才是千乘之国。

    所以,在此情况下,郑国公室所能直接控制的土地也不过有二十个邑左右。

    这大致比后世海南岛的土地面积还要小一些。

    加之,此时的生产力极低,贸易又不发达,郑国一年的税收收入也不过在万金左右。

    最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历史上宋庄公胁迫祭仲扶立公子突,要求公子突要上交黄金万镒,白壁百双的保护费,公子突得国之后立马就后悔了。他对祭仲说,我如果交这么多保护费的话,国库可就搬空了。

    由此可见,此时郑国国库累积下来的钱财大致不过在万金左右,郑忽所说的三十万相当于郑国三十年财政收入的总和。

    所以,当郑忽的老爹听到郑忽要用郑国三十年的财政收入去收买诸侯,脸色才会如此古怪。

    见过败家的,没见过这么败家的!

    此时的郑庄公真想发出一句类似于鲁哀公的感叹:“吾儿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既不知喜,也不知哀!”

    郑忽自然不知道自家老爹在想什么,他本来想开口问,但是,看到公子吕一直给他打眼色,郑忽只能压下心中的疑惑,默然的坐在那里。

    “吾儿可知,吾国岁入几何?”

    良久,郑忽的老爹发出这么一句疑问,郑忽意识到要出问题了。

    无可奈何之下,只好硬着头皮回答道:“不知!”

    “既不知矣!何以言不过三十万金?”

    郑忽听到如此语气和措辞严厉的话,要是再听不出他老爹的不满就是傻子了。

    其实,像郑忽老爹这种人,最反感的就是没摸清实际情况,便夸夸其谈之辈。

    而郑忽正好触到了他的逆鳞。

    郑忽知道,若是此时不做出点补救措施的话,那自己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形象就要崩塌了。

    甚至还会给人留下一个“世子徒逞口舌之利,非可以托社稷之重”的印象。

    “儿虽不知国家岁入几何?但儿亦曾闻乡人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今郑,天下之中也,四方财货之所聚,若父君许儿便利,以治儿所居之汤沐邑,儿必岁入万金为献!”

    听到郑忽如此不识趣的话,郑忽的老爹心中怒气更盛,刚欲开口训斥。

    恰巧公子吕在此时出来打圆场“世子之才气可钦矣!然万金,郑之岁入也!世子国之储君也,怎可立此煌煌之言!”

    话到最后,颇有一副严厉训斥的模样。

    郑忽的老爹见状,狠狠的瞪了公子吕一眼。

    郑忽也听出了他这位叔祖的爱护之意。连忙向其投了一个感激的眼神。

    毕竟把郑国一年的财政收入都告诉郑忽了。郑忽要是再听不出来,干脆找块豆腐撞死得了。

    后面的措辞虽然严厉,但正因为如此,他老爹也不好再借此问题对他发难。

    若是郑忽此时再给他老爹找个台阶下,这件事估计也就这么过去了。

    但是,郑忽此时偏偏有些“不识好歹”,刻意的避开了公子吕投来的暗示眼神。

    道:“儿为世子,理当为国之先,愿立军令状,若不能岁致万金,提头来见!”

    郑忽何尝想立下这个军令状,当他知道,万金是郑国一年的财政收入的时候,心里面其实是拒绝的。但是,既然牛皮已经吹下,哭着也得吸回来!

    不然,在他老爹心中,他真的就是夸夸其谈,不堪大用的代名词了。

    人常说,做一件坏事的恶劣影响足以令十件好事蒙尘。郑忽此时要是退缩了,他出谋划策的功劳立马就会烟消云散,反而不如在此时放手一搏。

    是成是败不重要,这样总归能给他老爹留下一个勇于担当的印象。

    别小看印象这个抽象概念,也许关键时刻,它就能起到大用。

    不过郑忽不知道,他老爹此时是被他彻底给气乐了。

    道:“吾儿有此为国之心,吾心甚慰,无须岁入万金,五千金即可!”

    郑忽听到他老爹这么说,心中暗松了一口气,实在是岁入一万金的压力太大了。现在降了一半,依他看来应该是可以实现的吧!

    暗暗的舒了一口气,对他老爹回道:“唯!”

    公子吕见二人已将事情敲定,也只能无可奈何的叹了口气!

第17章 影响() 
郑忽和他老爹就此事谈妥之后,又将在齐国发生的事向他老爹作了个简单的汇报,他老爹对此并没有发表什么看法,这也让郑忽心中大定。

    见诸事已定,郑忽便起身向他老爹告退,与郑忽同时起身告辞的还有公子吕。

    目送着二人远去的身影,郑忽他老爹在心中冷哼一句“这竖子倒是有些担当,不过,吾倒要看看这竖子有什么能耐能岁入五千金!”

    说实话,郑忽他老爹对他岁入五千的许诺是一个标点符号都不信的。但是,心里面却仍抱有一丝幻想。

    这就像后世那些追逐明星梦的倒霉孩子的父母一样,虽然对自家孩子的这种不切实际的“梦想”嗤之以鼻,但却又隐隐的有一丝期待,期望自家孩子能成功。

    这也算是望子成龙的一种的表现吧!虽然希望渺茫。

    而郑忽的老爹却不仅仅是望子成龙那么简单,他更多的考虑到的是若是每年能多出这一半的财政收入,那对郑国的发展将会产生翻天覆地的影响!

    五千金即便是对于齐楚这两个国土面积比较大,人口相对较多的国家来说,都是一笔泼天大的财富,更别说对于这个郑国这个国土面积小于齐楚的国家了。

    而且,对郑国来说,这五千金的意义远不止于此,若是郑忽能在其汤沐邑内每年为国家贡献五千金,那是否能将他的做法复制到其他地方呢?

    故此,这虽是五千金,但是它所能代表的意义却是极为重大,这对于此时处在发展瓶颈的郑国来说,真的是弥足珍贵!

    若是真能成功,那么可以预见郑国即将走上对外扩张的快车道。

    郑忽的老爹每每想到,自己当年花费了极大的气力去攻伐许国,占领了许国之后却担心列国群起而攻,不得不拍着胸脯保证,自己没有贪图许国土地的意思,一定会把许国的领土归还给许君时,心中就愤恨万分!

    这对他来说,无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