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重铸第三帝国之新海权时代 >

第290章

重铸第三帝国之新海权时代-第290章

小说: 重铸第三帝国之新海权时代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这一次预期中的炮声并迟迟没有出现,而根据雷达探测,那5艘德国战舰仍以战斗斜纵队继续逼近。当然,英国主力舰的射程也不差,“伊丽莎白女王”号的15英寸主炮在正常装药时的最大射程为30000米,也即是3。5万码,强装药的情况下能够将炮弹打到惊人的40000米!

第26章 意志的对决(1)

“两万八千码!”

英军参谋官在报出数字的同时,双眼紧盯着自己的舰队指挥官、曾在地中海有过出色表现的皇家海军中将约翰·托维。这个体格健壮的海军将领,此时正以一种默然的眼神眺望远海,乌云笼罩的大海上还看不到敌舰队的踪迹,而由于各国战舰普遍摒弃了传统的燃煤锅炉改用重油或柴油提供动力,战舰在行进中早已不像日德兰时代那样“招摇”了!

在这极其关键的时刻,对种种事物总有不同见解的“高级参谋团”成员们,出人意料的闭上了他们的嘴巴。这些人一个个站在可以眺望到前方海面的位置,或是表现出绅士般的沉稳,或是面带焦虑,抑或是踌躇满志的。不同的表情意味着不同的心态,只没有人在这个时候出来打破沉寂,更没有人走到托维旁边提出任何与战斗有关的意见、建议。

明眼人看得出来,与其说托维用自己的举动镇住了众人,还不如说是所有人都不约而同的将最沉重的决定权交给了这个“戴罪立功”的将军。这便是军事中的政治,一个永远无法消除的弊端。

二万八千码,甚至已经进入了重巡洋舰8英寸主炮的射程。以往在这样的距离上,德国舰队早就迫不及待的开火了,何况他们现在还掌握着每个指挥官都渴望的制空权。

接下来的1分钟里,局势继续发生着变化:先是“伊丽莎白女王”号的了望哨报告发现三架敌机,紧接着,了望哨报告在11点位置目测到敌舰的踪迹,随后从雷达室传来的探测数据显示:敌舰距离拉近到大约2。7万码,估计航速24节!

此时的雷达测距并不精准,但更让英国人感到意外的是,德国舰队仍然没有开炮。

又过了一分钟,雷达室和了望哨几乎同时发来报告:敌舰距离2。6万码,估计航速25节!

对面的骑兵看来开始加速了。

在这样的距离上,只要随行的英国驱逐舰将它们的双联装120毫米舰炮调整到最佳状态,它们的炮弹就差不多就能够得着德国舰队了。当然,强弩之末难穿稿鲁,何况这种口径的火炮原本就不能对战列舰级别的舰艇构成致命的威胁——用驱逐舰对付敌方主力舰最有效的方式,莫过于鱼雷攻击了,但敌方战舰上的副炮不会轻易让它们靠近。

在令人窒息的气氛中,时间继续流逝着,双方的距离何况拉近到了2。5万码,这看来已经越来越接近日德兰海战中双方主力舰队的交火距离了——在那场经典的海战中,德国舰队在2。1万码的距离上抢先开炮,并很快击沉了两艘英国战列巡洋舰。

历史的经验终究是存在有效期的,要知道经过了整整25年的发展,双方的观瞄技术和火炮性能都有了不小的提升。

这时候虽然天气依然不佳,但在2。5万码的距离上,只要借助高倍望远镜,英国军官们就可以清楚的看到德国舰队的真容,5艘战舰从前到后依次为希佩尔海军上将级、一艘俾斯麦级、一艘沙恩霍斯特级和两艘德意志级,除去真正受伤的“格奈森瑙”号,这已经是德国海军所能拼凑出的最强阵容。

眼神好的英国军官们,甚至还能看到德国战舰上一个个黑洞洞的炮口,那些从15英寸到8英寸不等的舰炮,现在无一例外的指向英国舰队这边,仰角看起来并不特别高,却早已是蓄势待发。

对于这场战争中德国水面舰队的攻击战术,这里的许多英国军官都颇为熟悉,从“格拉夫·施佩海军上将”号单骑闯入远海,到德国舰队夜战“声望”号、屠戮QB…32船队和硬撼“纳尔逊”号,以及后来击沉“拉米利斯”号,再到最近的凯尔特海之役,这其中德国舰队几乎每一次都充分利用了舰炮射程上的优势。

正因如此,眼前这些德国战舰的沉默让人迷惑,这一点从托维中将深皱的眉头和凝结的目光就可以看出。

眼前的场景,不由得让人想起了燧发枪时代的决斗,两个持枪的男人背对背走出约定的步数,转身,瞄准,却不约而同的想要选择后发制人。

“德国舰队改变航向,距离两万四千五百码!”

这一次,了望哨首先发来报告,紧接着,雷达室也传来内容基本一致的报告:德国舰队右转大约10度,航速基本保持不变。

其实,经验丰富的指挥官们仅凭目测就能发现敌舰队的变化,说时迟、那时快,托维突然大喊道:“瞄准俾斯麦号,准备开火!”

负责传令的参谋官先是一怔,过了足足一秒方才对着话筒喊道:“瞄准朝俾斯麦号!”

如此距离上,拥有大型光学测距设备的军官们绝不会把俾斯麦与沙恩霍斯特混为一谈,一些人开始屏住呼吸,因为他们知道,最残酷的决斗马上就要开始了。

“各舰集中火力,三发连射!”

最能展现一名舰队指挥官魄力和气质的时刻,托维没有让人失望。

大约过了10秒,巨大的轰鸣中,人们明显感觉到脚下一震,弥漫的硝烟一时间阻隔了人们的视线,但这已经不重要了。现在,除了主炮塔里的炮手和那些负责组织主炮射击的军官们,其他人都在密切关注着远处的海面,期待着敌舰被击中的情景出现。

日德兰海战留给人们的记忆,除了德国战舰出色的防御,还有德国水兵们精准的射术,相比之下,英军官兵们的炮术似乎就很难配得上皇家海军的声威了。这一点,经过25载岁月洗礼,看样子并没有发生本质的改变。因为四艘战列舰发射的36发380毫米穿甲弹,连同重巡洋舰的8发203毫米炮弹无一命中,就连跨射也没有形成!

好在英国人的想法是乐观的,他们觉得那些在德国旗舰附近落下的炮弹至少造成了极大的声势,它们至少会在心理上震慑德国军官和他们的舰员,让他们因为恐惧而出现失误。

压力有时候会给人们带来沉重的负担,有时候却会变成强大的动力。英国人压根看不透德国舰员们的心理,这些人在英国舰队的炮击面前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同时也卯足了劲要和对方狠狠干上一仗。

德国舰队迟不还击,英国舰队的炮手们却更加迫切的往炮膛里装填炮弹,军官们忙着进行观测——尽管他们仍旧得不到来自空中的校射引导,但如此距离上的炮击凭借雷达和光学仪器似乎就已经足够了。

在全体人员的努力下,英国舰队的第二轮齐射,与第一轮齐射仅仅相隔了32秒,达到了MK…I型15英寸主炮理论上的最高射速!

情理之中,这一次仍没有一发炮弹命中目标,也没有近失弹。

在日德兰海战中,德国舰队虽然也是在第三轮炮击中才有第一发炮弹命中目标,但他们早早完成了对敌舰的跨射;在凯尔特海之战中,德国舰队超远程的炮击给英国舰队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后来又在近距离以极其精准的齐射打沉了骄傲的“胡德”号!

仇人相见,分外眼红。英军官兵们迫不及待的重新进入装填程序,他们依然坚信本方舰队的下一次炮击能够有更好的运气——德国人不会笨笨的挨打,所以,越早干掉它们越好!

可就在这个时候,就在光学测距仪和雷达测距仪均测定双方距离为24300码,亦即是20650米的时候,德国舰队开火了。

最先发出怒吼的,是德国舰队中火力最强的“俾斯麦”号,其SK…C/34型47倍口径15英寸双联装主炮早已在凯尔特海之战中证明了自己的实力,按照测试数据,它的穿甲弹能够在15000米击穿440毫米厚的装甲——当时击沉“胡德”号的距离甚至低于这一数字,以那艘英国战列巡洋舰相对孱弱的防御自然难以抵挡!

德国舰队中其余四艘开火的时间也相差无几,沙恩霍斯特级和德意志级的三联装11英寸舰炮虽然在口径上比对手小了好几个档次,但凭借相当高的出膛速度和出色的穿甲弹技术,这种舰炮也能够在15000米的距离上击穿大约340毫米厚的装甲,而伊丽莎白女王级的主装甲带和炮塔正面装甲厚度均为330毫米!

至于“欧根亲王”号装备的8英寸舰炮,用来对付英国战列舰的主装甲力不从心,但破坏对方的上层建筑和外置设备还是能够起到不小的作用,对付主装甲带仅有111毫米的多塞特郡级巡洋舰更是不在话下。

德国战舰上的军官和炮手们并不是神,他们的第一轮齐射声势浩大,可也没有一发命中目标,但从炮弹落点来看,他们的全舰统一射击指挥系统技术含量显然高出一筹,而且和英国舰队的攻击选择所不同的是,他们的齐射明显是围绕领头的“诺福克”号展开的,尽管那看起来只是一艘排水量10000吨、装备8门8英寸舰炮的“小角色”。

第27章 意志的对决(2)

自1930年建成服役以来,重巡洋舰“诺福克”号就一直在英国本土舰队服役,并且长期在怒涛汹涌的北海和冰冷的北大西洋活动。战争爆发之前,这艘建造于条约时代的巡洋舰并没有进行任何的现代化改装,尽管如此,它仍然是交战各国中性能较为出色的一艘次级主力舰,战争中多次参加针对德国海军的作战行动,也曾遭受过德国轰炸机和潜艇的袭扰,但都能一一应付过来。

1941年5月6日,距离日德兰海战纪念日还有不到一个月时间,在气候温和的大西洋东部海域,这艘英国战舰的生涯走到了头。它有限的防御压根无法抵挡德国舰队密集的炮火,在德国舰队的第三轮齐射中,一枚283毫米口径的穿甲弹直接命中了它的4号主炮塔,重达330公斤的炮弹像是开罐头一般直接撕开了这座炮塔的正面装甲,在延时引信的作用下,炮弹在连穿两层甲板后才发生爆炸,巨大的化学反应轻而易举的把几十吨重的炮塔掀入大海,由未充分燃烧的颗粒组成的烟尘径直冲到三四十米的空中。

四十秒之后,德国舰队发动了更加精准的第4次齐射,各种口径的炮弹如雨点般落在这艘受损的重巡洋舰周围,激起的水柱刹那间几乎把整艘战舰都吞没了。这次虽然没有炮弹直接命中它,可四、五枚大口径炮弹因为落点距离近而成为技术上所称的“近失弹”,这些炮弹入水后很快发生爆炸,威力巨大的冲击波夹带着弹片在“诺福克”水下以下的舰体上凿出了一个个形状极不规则的窟窿,海水迅速从这些破口涌入,很快将这艘战舰的底舱变成了储水罐。

在海水淹灭舰上的锅炉之前,德国舰队的第五次齐射准时到来,位于整个英国舰队最前列的“诺福克”号终于遭到了致命的攻击——来自“俾斯麦”号主炮的一枚穿甲弹打中了它左舷舯部的装甲带,800千克的穿甲弹以巨大的动能向撕纸一般轻而易举的贯穿了111毫米钢甲,接下来,这艘上万吨的战舰竟像被一颗火星点燃的氢气球一般,周身瞬间被烈焰吞没。数秒之后,爆炸产生的蘑菇云冲上了百米高空!

尽管四艘英国战列舰没有遭受任何的损失,但为了避开正在快速下沉的“诺福克”号,它们不得不调整自己的航线用以规避,高航速下的机动耗费的时间很少,但也就在这短短的两分钟时间里,德国舰队完成了他们的战术调整,炮火开始朝着最前面一艘英国战列舰——“乔治五世”号,劈头盖脸的打去。

此时此刻,整个英国舰队中或许只有约翰·托维仍保持着一颗平常心——毕竟,“诺福克”号对于这支舰队而言只是一个“侦察兵”,真正的主力现在无一受损,纵览全局的“伊丽莎白女王”号甚至没有受到德国舰炮的威胁。

就在舰队完成战术小机动后不久,英国舰队的炮手们终于奋发有为了:有七八枚炮弹都落在了够得上近失弹的距离之内,在用水柱包围“俾斯麦”号的同时,一枚15英寸炮弹更是直接命中了它的舷侧!

敏感的引信,在炮弹击中钢甲的一刹那就发生了作用,“俾斯麦”号右舷靠近三号炮塔的位置开出了一朵无比绚烂的火之花,无数的弹片曳着浅浅的白烟继续向四面八方延伸,最终在海面上下了一场不小的“雨”。

英国穿甲弹的引信问题由来已久,但假若这枚炮弹的引信按照理论设计发挥作用,那么它反而极有可能被“俾斯麦”号舷侧320毫米的装甲弹开——一枚近失弹,似乎只是对甲板以上和靠近舷侧舱室内的舰员们造成可怕的杀伤,顶多再给德国战舰训练有素的损管人员带去一些麻烦。

浓烈的硝烟散去,英国人欣喜的发现外观简洁的“俾斯麦”号舯部已经黑了一大块,舷侧甲板以上的好几座副炮都遭到了致命的破坏,那些德国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